回覆列表
  • 1 # 俊章詩文

    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他們生活的年代不同,在文學作品方面也有較大不同,對他們的評價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由於人們對詩詞歌賦文章的欣賞口味不一樣,當然也就褒貶不一。我把被後世公認的評價講一下,你認為誰的詩詞合你的口味,在你心目中就是誰的好。李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詩的風格浪漫,豪放,古風詩佔多數,七言絕句寫的突出。據說李白寫的《憶秦娥》是最早的詞。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詩思想藝術集大成者,被後人譽為“詩聖”。他比李白小,是李白的粉絲,朋友。他的七律達到了律詩的頂峰,前無古人,恐怕也是後無來者。白居易: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做”,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譽為“詩魔”。他的詩比較通俗易懂,他寫的《長恨歌》、《琵琶行》尤其為世人稱道。蘇軾: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他的文章、詩詞、書法都很出色,是唐宋最全面的文學家。尤其他的詞更受歡迎,如《念奴嬌 赤壁懷古》、《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那是人人都喜愛的千古流傳的好詞。你要問我更喜歡誰的詩詞,我比較喜歡蘇軾的,這是我個人的偏愛。以上僅是個人觀點,謹供參考。

  • 2 # 曹宗國

    白居易的詩名在唐代時最大,那時詩仙是稱他的,李白也是名氣很大的,杜甫在唐代並不出名,他的詩是後代才受到推崇,然後就是李白杜甫以詩仙詩聖名蓋千古。蘇軾在詩作上難追李杜,但他的詞獨步天下。

    如果比較李杜,總的來看李白在前,但李白的浪漫放達和杜甫的現實工律是各有千秋,讀者也是各有所愛。蘇軾的詞是不好和李杜的詩比較高下的。

  • 3 # 初曉兒

    一,並非白居易的名氣沒有李白、杜甫和蘇軾大。

    唐代時,被人稱為“詩仙”的不是李白,而是白居易。唐宣宗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說的是白居易六十年做詩綴玉聯珠”,誰知詩仙竟然撒手去了冥路,我沒有造化,無緣留住你。

    下面唐宣宗更進一步說,白居易的《長恨歌》連小孩子都能背誦,《琵琶行》連胡人都能吟唱。告訴我們當時白居易的詩歌作品《長恨歌》、《琵琶行》已經家喻戶曉,盡人皆知。

    而李白作為“詩仙”,則是清朝開始的。

    所以,華人認為古代詩人有二仙一聖。二仙就是李白和白居易,一聖就是杜甫。

    現代詩壇的習慣,則是把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並稱為李杜白。

    可見,白居易與李白、杜甫同樣有名氣。

    至於蘇軾,我們放到第二點裡一併說明。

    二,白居易和李白、杜甫創作風格不一,與蘇軾不是同一時代的人,創作體裁不同。

    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作家,豪放飄逸是李白詩歌的主要特徵。杜甫則是現實主義詩人的代表作家,沉鬱頓挫是杜甫詩歌的主要特色。白居易,則是以諷諭詩和閒適詩為主的詩人,白居易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也被人稱為“詩魔”和“詩王”。在唐代詩人中與李白、杜甫一樣,佔有重要的文學地位。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代人,蘇軾則是宋代人。蘇軾是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詞人,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正所謂“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白居易詞作不多,但藝術造詣很深,對後世有很大影響。但唐詩宋詞是兩種不同的文學體裁,白居易的詩與蘇軾的詞無法比較,如同不能把李白與曹雪芹相比較一樣。

    三,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誰的詩詞更好。

    李白、杜甫、白居易與蘇軾相比,唐詩宋詞如同春蘭秋菊,各一時之秀。李白、杜甫、白居易同是唐代偉大的詩人,詩作孰高孰低,不能互相取代,風格不一,各有所長。

  • 4 # 桃之夭夭老牛

    李白的名氣一直就很大,他剛到長安就被賀知章呼為“謫仙”,他“詩仙”的名頭從此就開始了。李白曾經被皇帝招進長安,做翰林供奉,但並沒有真正重用他,不幾年就賜金環山,從此李白就是一個民間詩人,以他豪放的性格吐出一個盛唐。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

    杜甫在世的時候不出名,但最少中唐時期就開始與李白齊名了。元稹白居易都稱過“李杜”,雖然他們對李杜都不甚滿意。元稹在《唐故工部員外杜君墓系銘並序》中說:“詩人已來,未有如杜子美者。時山東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他認為李杜都是以“奇文取稱”。而白居易則在《與元九書》中說:“詩之豪者,世稱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餘首,盡工盡善,又過於李。然撮其《新婁》《石壕》諸章,亦不過三四十。杜尚如此,況不迨杜者乎?”則有李杜並譏之嫌。真正為李杜正名的是韓愈,他在《調張籍》一詩中寫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

    到了北宋在歐陽修、王安石的盛讚聲中,杜甫被抬到一個眾不可及的高度。秦觀在《韓愈論》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 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嗚呼,杜氏亦集詩文之大成者歟。”“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評價孔子對中國過帶文化所作的總結整理之功的讚語,這是所謂的聖人的事業。秦觀雖然還沒稱孔子為詩聖,但已把杜甫比為詩壇上的集大成者了。明朝中期的陳獻章,在他的《隨筆》之六中寫道:“子美詩之聖,堯夫更別傳。後來操翰者,二妙少能兼。”從此使得杜甫有了“詩聖”的名號。

    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的詩作被後人稱為“詩史”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中的地位。

    白居易也是在世的時候就詩名遠播的。他十六歲到長安去找顧況,想讓顧況推薦他,顧況看了封面的"白居易"三個字,開玩笑道:"長安米貴,"白居"恐怕不"易""。但當他看到白居易的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後,大加讚賞。遂改口說:"有這樣的好文采,住哪兒都不難呀"!於是顧況不遺餘力地宣傳推薦白居易,不久,白居易的大名就享譽京城。

    白居易死後,唐宣宗李忱寫了《吊白居易》:“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皇帝輓詩稱“詩仙”時人當然不敢反對,於是就有“二仙”之說。後來有人感覺不妥,就用白居易自己的“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詩句,稱他為“詩魔”了。應該說在元和年間白居易詩才應該數第一了。特別是《琵琶行》、《長恨歌》達到了一個無可企及的高度。

    白居易把孟子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做他終生遵循的信條。他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於事而繫於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這都是李杜不曾做過的事。

    蘇軾則又是一個另類人物,他多才多藝,不但文學領域詩詞文賦門門精通,而且音樂、美術、書法、美食、宗教、哲學都廣有涉獵,而且都取得很高的成就。他不但聰明絕頂,而且人格高尚,他被貶到任何地方都不忘為當地人民謀利益。被貶惠州時把皇帝賞賜的黃金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並修了一條長堤。為此,“父老喜雲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人們歡慶不已。貶到儋州,他在這裡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在宋代一百多年裡,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裡的姜唐佐就舉鄉貢。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傳下來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無論是李杜,還是白居易、蘇軾都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他們都有傑出的才華,高尚的情操,遠大的理想,寬廣的胸懷。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這一類知識分子共同心聲。在他們之間比較詩詞高低完全沒有必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剛剛出來工作怎麼存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