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眼心語

    有教養、剋制自己,給對方留餘地,乍聽平時第一反應有教養貌似都如此。

    如果是我,和別人相處,不會時時頂著教養,心裡記得要如何如何做。

    要說教養這回事談起來太廣泛,甚至空洞。

    即使一個家庭出來的兄弟姐妹,也不見得人人一樣的教養。

    其中,夾雜了人性中對於外在加諸自身的事物或規律的接受、理解消化、意願程度。

    不清楚你是和誰在相處,不同的人自然有所不同,但你是怎樣的,有意無意地表現藏不住是真的。

    換句話說,真正的教養無需表現,它是溶於骨血的自發自然而然。

    非得要剋制自己去面對,那也得你有足夠內涵才可以不費力做到。否則,所謂剋制短時讓你難受,久了身心不適致病。

    至於要不要留餘地,分寸每個人把握也是不同的。

    喜歡簡單直接的人,說清楚明白就是留餘地。

    習慣說半句嚥下去半句的人,給你一個眼神讓你體會就是留餘地。

    容易暴力衝動的人,不當著很多人讓你下不來臺就是留餘地。

    這些做法和教養關係不大,因為教養有就有,沒有裝不來。

    教養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培養出來的,是日積月累,甚至是一個家族延綿不絕歲月中精神力量的積澱。

    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明白教養一回事,做到另一回事。

  • 2 # 小橋流水811小橋流水

    謝邀。這個觀點幫七不離八。海納百川、厚德載物、大人大量、不掬小節…應該都有相關的意思。然而,凡事都有例外,還有"孰不可忍″這一句!怎麼理解呢?舊時代的"孰″不易理解,難道新時代就無"孰″了?無"孰″,什麼是規範?無"孰″何為方圓?別人怎麼理解"孰″我不知道,我理解的"孰″是順理成章的規則。

  • 3 # 迷茫的平凡人

    對此,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1、學會剋制,凡事給對方留有一定的餘地是有教養的一方面。很多時候,我們在交往中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當面對一些尷尬的情況,給對方留有一定的餘地,往往有利於事情的解決,“萬事留一線,將來好見面”,保持人際關係的和諧,留有餘地是一個成熟社會人應有的素質與修養。很多時候,我們在交往的過程中,即使面對理屈一方也要留有餘地,“兔子急了還咬人”。“歸師勿掩,窮寇勿追”,不要把他人逼入絕境,既是一種美德,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智慧。

    2、某些情形中,我們卻要痛打落水狗,不留餘地。對於寡廉鮮恥一再侵犯我們的利益,我們就需要打疼他。雷鋒說過:“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火熱,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對於現代漢奸如石平太郎之流和精日主義分子就應痛打。

    3、要認識到不僅僅做到“學會剋制、留有餘地”,就是有教養的人。流氓地痞欺負人時也留有餘地,古時的妓院在榨光嫖客錢財後,也會留有餘地給嫖客回家的錢,他們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防止把人逼入絕境,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所以說,學會剋制、留有餘地未必就是有教養的人,然而有教養的人卻能做到學會剋制,留有餘地。

    4、我們要成為有教養的人,不是僅僅做到剋制留有餘地就夠了的,我們還要學習社會禮儀、尊重他人、禮貌待人。有教養的人還要有事業心與上進心,不僅僅為了成為有教養的人而能力培養自己的品德。我們成為有教養的人,是為了有更和諧的社會關係,更融洽的社交氛圍,更有利於自身能力的提高,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 4 # 來自大自然

    認同。

    “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就是說和別人相處,不管做什麼事都要留有餘地。給對方留餘地也是給你自己留餘地,凡是做的太絕,以後別人也必會這麼對你。

    不給對方留餘地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導火線就是因為“不給人民留餘地”,司馬遷的《史記·陳涉世家》裡有記載:秦朝徵貧苦百姓去戍守咸陽,在大澤鄉遇雨,道路被大雨沖斷,已誤期,誤期按律當斬。在這個時候陳勝吳廣商議說“不管怎樣都是一死,為國事而死可以嗎”之後揭竿而起更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百姓由於長期受到秦朝嚴苛律法的壓制,起義一呼百應隊伍不斷長大,更有各郡縣受官吏壓迫的人,殺死他們各郡縣的長官來響應陳涉。

    這次農民起義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卻間接導致了秦朝的滅亡,也讓後來的封建統治者吸取了教訓做事做人不可太嚴苛,到後來漢朝建立,更是大力推廣儒學,以禮治國。

    “三里巷的典故“流傳到如今

    兩家本是鄰居,其中一家有個人在京城做了大官。兩家本相安無事,但在兩家建造房子的時候卻出現了紛爭,在宅基地問題上為了區區三尺地,兩家互不相讓,做官的這一家就去了一封信給這個官員,希望他來擺平這件事,

    隔不久官員回了信“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了書信的內容,主動讓出三尺,在本來爭執線的三尺後砌了圍牆,鄰居見此深受感動也在爭執線退後三尺建了圍牆,這兩個圍牆之間形成了巷子,後人就取名為“三尺巷“又名六尺巷。

    這個是給對方留有餘地的典型。有時候退一步海闊天空,給對方留有餘地,對方也是會存有感恩之心的。

    歷史事件之所以流傳了下來,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每件歷史事件都能告訴你一個真理。凡是不能做的太絕,得饒人處且饒人。給對方留有餘地也是給自己留餘地。

  • 5 # 青瑾

    有教養就是學會剋制,凡事給對方留餘地,認同嗎?

    我並不認同,理由如下:

    不知道大家有沒發現,生活裡經常出現的一種現象,那就是它總是讓更懂事的人來承擔糟糕的感受和結果。

    打個比方,我剛開始在我們院裡的時候每天早上會做6-8人份的早餐,用一次性餐盒帶過來大家一起吃,時間久了就會發現一開始對他人太好,慢慢的好就變成了理所當然,尤其是在某一些事情上出現分歧後,所有的好就都不見了,在某一個瞬間,也會有一點委屈,會有一點心疼自己。

    工作上也會出現這種現象,而且我們身邊或者我們自己或多或少的都經歷過,在一個辦公室中,在工作上當你可以做並且能做好,那你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多,我們通常會用一個詞去美化這種現象,叫能者多勞。並不是說能者多勞不好,只是在某一個加班到深夜的時候,在忙到飯從來沒有辦法準時吃,在一堆資料中偶爾抬頭看著身邊慢慢品著咖啡的同事時,是否會有那麼一點點心疼自己。

    我上面說了這麼多的原因是,為什麼我們總是習慣性的要對別人好一點呢,並且把這種好高高的掛在神壇上,稱之為教養。那凡事都給對方留餘地了,你有沒有問過那個不斷給他人留有餘地的自己,你累不累,你還有多少的餘地。並不是所有的忍讓都能換來好的結果,習慣會成自然,甚至是理所當然。為什麼凡事都一定要委屈自己呢?那誰來心疼下那個凡事剋制的你?

    我真的不認同凡事剋制,並且把這種剋制視為教養的說法。我覺得人和人相處就是,你讓我覺得舒服了,那我就多跟你接觸一下,你讓我覺得不舒服了,我就少接觸一點。

    可以退讓,可以遷就,但一定記得不要凡事。

    最後願我們都能被生活溫柔以待。

  • 6 # 買菜不用錢

    1、學會剋制,凡事給對方留有一定的餘地是有教養的一方面。很多時候,我們在交往中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當面對一些尷尬的情況,給對方留有一定的餘地,往往有利於事情的解決,“萬事留一線,將來好見面”,保持人際關係的和諧,留有餘地是一個成熟社會人應有的素質與修養。很多時候,我們在交往的過程中,即使面對理屈一方也要留有餘地,“兔子急了還咬人”。“歸師勿掩,窮寇勿追”,不要把他人逼入絕境,既是一種美德,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智慧。2、某些情形中,我們卻要痛打落水狗,不留餘地。對於寡廉鮮恥一再侵犯我們的利益,我們就需要打疼他。雷鋒說過:“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火熱,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對於現代漢奸如石平太郎之流和精日主義分子就應痛打。

  • 7 # 巧豫鷺島

    完全認同,“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就是說和別人相處,不管做什麼事都要留有餘地,給對方留有餘地,也是給你留餘地,凡事做的太絕,以後別人也會這麼對你另外,有教養其實也就是剋制自己的一個過程,剋制自己的脾氣,剋制自己的情緒,剋制自己的慾望,最終你就會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

  • 8 # 落成不落沉

    我不認同這句話,這個問題要沒有絕對的答案,首先教養更多是偏道德標準對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對待別人的態度。其次也要看當時的場景才能決定剋制是不是教養的一種。接下來我會嘗試分析一下兩個場景。

    1、以和為貴,即是教養

    人是社會性動物,人與人相處總是不可避免會有矛盾發生。當矛盾發生的時候,沒有觸碰到原則性問題,點到為止給對方留點餘地,既不傷和氣也能給自己爭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這就是教養。因為心中有一個“以和為貴”的道德修養,並去實踐他。

    舉個例子,上大學時我寢室總是有一個人喜歡用我的東西,我非常討厭。後來忍不住了,我也罵他,罵完我還是和他吃飯。最後這個人和我去北京實習又分到一個寢室還是這樣,我也照樣罵他,但是始終都是留有餘地。

    這麼一陣操作之後,反而和這個人成了好朋友。他後面也慢慢尊重我了,我罵他也有聽,甚至認識到自己修養不行還主動來問我怎麼改。如果從“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上”來說,我這算是很成功了,因為他後面卻實幫到了我。

    如果是這種情況,我認為這種剋制完全是教養的一種表現。

    2、觸碰到原則性問題的時候

    當對方觸碰到自己原則性問題的時候,換句話說也就是再剋制就會不符合自己教養的時候,那麼這種情況定不需要剋制了。這種情況就太多了。

    舉幾個例子,坐公共交通工具車裡面有人抽菸、吃榴蓮等;在路上碰到暴徒做不法事情,自己肯定不能對他剋制的;還有同事之類的人頻頻對自己人格侮辱,自己不得不反抗的時候。我認為這種情況下不剋制反而是一種教養,是真正的勇士。剋制的話反而更會增長對方囂張的氣焰。

    總結

    所以呢,通常情況下剋制自己的情緒確實是一種教養的體現,但是有的時候不剋制也是自己教養的一種體現或者是被逼急了的一種自衛方式。題主的問題問的是:“有教養就是學會剋制,凡事給對方留有一定的餘地!認同嗎?”很明顯,有教養不僅僅是學會剋制那麼簡單的一件事情,所以是不認同的。

  • 9 # 良師雅集天津

    教養不是學會剋制,教養是一種高緯度的修養,比如說一直螞蟻要挑戰大象,大象會剋制自己嗎?不會的,他們根本就不在一個緯度上,有些事情低緯度的人說多少遍也理解不了,你又何必跟他說那麼多無用的廢話呢。教養是一種看問題的緯度並不是剋制,好好學習努力提升,我們不知道的永遠比我們知道的多好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車叫中軸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