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魯濱孫漂流記》
6
回覆列表
  • 1 # 京城裡的深耕者

    我覺得不矛盾。冒險和悔恨都是魯濱孫的心裡活動,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心理活動肯定是複雜的,既有繼續冒險的想法,但是當遇到種種困難的時候,他又是悔恨的。這樣寫才更好的寫出來人物的真實性,逼真性。

  • 2 # 終南望月

    我們都知道,魯濱遜是一個堅強,勇敢,聰明而且積極向上的人。他遇到困難不退縮,想盡辦法解決自己的吃住和安全問題。在荒島生活的近二十八年裡,幾乎每天都擔驚受怕,在惶恐不安中熬過,而在冒險和遭受挫折的同時,悔恨也在無時無刻折磨著他。當然,這一切除了海難,都是他自己的選擇。

    他之所以選擇冒險,是因為他對社會生活產生了厭倦心理,他認為一個人完全可以脫離集體而獨自生活。他不惜違背父親的願望,對他的教誨也是充耳不聞,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冒險之旅。然而,當他遭遇海難,獨自一人流落荒島之後,在吃住不能保證,時常遭遇野獸攻擊,身染瘧疾,他意識到了犯下了嚴重錯誤,故而產生了悔恨心理。但是為時已晚,他只能選擇在荒島上堅強地活下去,他很清楚,逃避和退縮只會加速死亡。可以說,所有的困難和痛苦,都源於他的冒險精神。而悔恨的根本,又在於他脫離了社會,脫離了民眾,沒有了群眾基礎。飢餓、孤獨、危險無時無刻不加強他的悔恨。由此可見,冒險與悔恨在他的身上共存,一點兒也不矛盾。冒險是因,悔恨是果。說他搖擺於冒險和悔恨之中,再貼切不過了——在那種惡劣環境下,冒險才可以繼續生存下去,悔恨讓他不斷反省。不斷的反省和他所遭遇的挫折,讓他更深刻地意識到:人是社會動物,適合群居。任何脫離了社會的個人英雄主義,不僅充滿了危險,也充滿了恐懼。

    當然,作者把魯濱遜塑造成了一個英雄人物,在他的身上不僅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和積極樂觀的精神,還有早期資本主義創業者的身影,同時又暗暗隱藏了自私自利的殖民主義的烙印——魯濱遜的第三次出海購買奴隸就是很好的例證。

  • 3 # 吟風社

    我認為完全不矛盾,不如說正是這樣寫,才更好地表達了魯濱遜的冒險本性和莽撞心境,以及他所代表的18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的對航海和殖民的認知/偏見——黃金遍地又蠻荒危險。

    《魯濱遜漂流記》書中魯濱遜也多次“自定義”,將自己的冒險本性歸結為“厄運”“定數”“想做暴發戶”,只要有機會,魯濱遜就會不顧安穩的現狀,受財富誘惑投身於冒險之中。

    第一次航海剛出河口,魯濱遜就遭遇了風暴,當時他“一次又一次地發誓,下了無數次決心,說如果上帝在這次航行中留我一命,只要讓我雙腳一踏上陸地,我就馬上回到我父親身邊,今生今世再也不乘船出海了”。但是風平浪靜之後,魯濱遜“怕被大海吞沒的恐懼消失殆盡,熱衷航海的願望又重新湧上心頭”。

    而在第一次航海劫後餘生之後,面對老船長的勸告,魯濱遜“充耳不聞”,繼續踏上航海之路。

    但是我的厄運一直固執地推著我走,無法抵擋。儘管有幾次我也聽到了理性的疾呼,我也在經過衡量後決定回家,但是卻無力做到。這我不知道怎麼說,也不想說,這是一種神秘的支配一切的定數,它驅使著我們成為自我毀滅的工具,即使毀滅近在眼前,我們也要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往火坑裡跳。確然,正是這一無可避免的劫數,使我無法擺脫厄運,使我違背清醒的推理和冷靜的規勸,對初次航海中所遇到的兩次教訓充耳不聞。

    當魯濱遜歷經三次坎坷的航海,在巴西圈地開墾了種植園,經過兩年的辛勤勞作,種植園步入正軌,但魯濱遜卻開始覺得"現在的工作跟我的天性相去甚遠,跟我所喜歡的生活也直接相悖",於是他將自己在倫敦的半數財產,投入航海貿易中,大賺了一筆。

    而當魯濱遜做上了一個“富有而成功的”種植園主之後,他對財富的渴望依然沒有止步,為了廉價獲得非洲黑奴,他又踏上了航路,而這次直接導致了魯濱遜的28年荒島生活。

    正如我從前離開父母遠走高飛一樣,現在我又不滿現狀了。我必須走,離開我現在已擁有的幸福景象——在新的種植園裡做一個富有而成功的人士,我想入非非,想做個快速發家致富的暴發戶,而不走尋常逐漸積累的老路。這樣我就再次把自己拋入了有史以來人類不幸中最深的深淵。否則,我也許還能安享此世的生活和健康。在荒島上,對於冒險,魯濱遜總體上是反思和悔恨的。其心態擺動的主要焦點轉移到了外來者是“有望施救的歐洲人”還是所謂“吃人的野人”這方面。

    在荒島上,對於冒險,魯濱遜總體上是反思和悔恨的。其心態擺動的主要焦點轉移到了外來者是“有望施救的歐洲人”還是所謂“吃人的野人”這方面。

  • 4 # 鐵血紅林

    我認為不矛盾,原因如下

    以上所述,就是他畢生追逐冒險夢想的內在驅動力。

    夢想雖好,但冒險之路,卻充滿了艱險和挑戰,有時候是九死一生。尤其是在茫茫大海上乘船航行,危險很多,稍有不慎就會船毀人亡。

    面對以上艱難險阻,他從不畏懼,因為為了實現夢想,他很早就開始做各種準備工作了。即便如此,但內心還是有些於心不忍,這不忍是為他的家人。因為冒險之路只要已開啟,就沒有回頭路,就不知道何時能再回故鄉,再回到家了。

    但還是為了實現夢想和心願,他下定了最後的決心,毅然決然的第一次正式踏上了冒險之路,開始了漂流……

    剛開始的漂流路程,在沿途的各種風光美景,及第一次的好奇心的伴隨下,內心舒暢愉悅。但隨著路程繼續往後推進,航路越遠越艱險,“人煙越少”,內心就開始慢慢感到孤獨無助了。

    尤其是在“第N次”漂流時,遇到了狂風暴雨,將他漂流到了無人的荒島上,當面對連求救的機會都沒有時,想到他今後不僅出不去,可能還要困死在這裡時,他又想起了他的家人,覺得對不起他們……便開始悔恨了。

    這就是魯濱孫悔恨的原因,說這悔恨不矛盾,是因為他是位非常優秀、偉大勇敢的追夢人。凡是這類偉大人物,當要在夢想、事業和親情之間,必須要作出抉擇時,肯定會選擇夢想。

    只要選擇後,就會悔恨,就會愧對家人。這是人之常情,因為儘管他們選擇了夢想,在他們心中,親情和家人依然很重要被排在了第一位。

    但沒辦法,誰讓這幾者之間,只能選擇一樣呢?這就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自古忠孝難兩全”這兩句古話的真諦吧。

    以上答案一大部分為猜測,是站在華人愛家、顧家、持家的立場上來猜來答的,另一部分對《魯冰孫漂流記》這部小說的一點了解。雖然該小說(上學時期)只看了一次,但還是有些印象的。

    雖為猜測,但相信在魯冰孫的那個年代,及他所在的國家,及世界其他國家的國民,肯定也都是一樣的。因為家對所有人類都很重要,都排在了第一位。

    不光是魯濱孫,還有哥倫布、麥哲倫,及中國的鄭和,這些偉大的冒險家、Nautilus,他們的冒險開拓經歷都和魯濱孫相似,最大的相似就是——他們在一邊冒險開拓時,都有悔恨的矛盾心理。

    當然,他們最後的結局也都相似——當歷經了千般磨難,戰勝了所有的艱難險阻,最終都如願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有句老話說得好:“人因為夢想而偉大,而夢想是需要行動(實踐)+巨大的冒險+犧牲付出後才能實現的。正如那句話說的一樣:富貴險中求。

    最後讓我們向上面所提幾位冒險家、Nautilus,及中外歷史上,敢於冒險付出追夢的所有科學家等英雄們致敬!

    正因為有了他們的冒險探索精神,並將他們冒險勝利後的果實,奉獻了出去,才促使人類從野蠻落後的蠻荒時期,不斷的向前發展進步,直到今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00後的你最近有什麼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