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珵潔
-
2 # 習人一席茶
我認為古風這個詞就有問題!
古風到底泛指什麼?cosplay古人行為舉止,穿著打扮?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只能說畫虎不成反類犬。現在搜尋古風出現的無一不是穿一件不倫不類的古裝,哼唱著詞不達意的歌曲,很多所謂的古風愛好者不過是裝扮一下皮囊,搔首弄姿一番博取人們的眼球,實際上內心並不充實,對傳統文化認知度很低,並不能也不是在推進傳統文化教育!
-
3 # Forsch炎寶
古風是看似是一種流行,實際上是因為現代人的思想與眼界的提升。重新重視起了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漢服,國學班,古風歌。這些看似是新起的流行。實際上沉澱了五千多年啊,有多麼豐富的底蘊。我身邊上至我的外祖父,下至剛上小學的侄女。我的親人同學朋友都是古風的受眾!
瞭解自己國家的文化是必須要做的事。可以多看看書,翻閱資料。學習某樣傳統文化,多聽聽古風歌曲。雖然現在翻唱盛行,古風歌質量良莠不齊。但是我個人偏好墨明棋妙和十二律古風音樂聯盟的歌。
最後補一句,古風的受眾是中國每個年齡段的人。如果你對古風有別的理解,請說得更詳細。而不是用一個意義不明的雙引號擴住古風,任人隨意揣測…
-
4 # 若憶閣
古風是近些年興起的一種文化現象。在我的理解中,古風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再結合文學、樂器、服飾和詩詞的一種表達,其中包括音樂、圖片、服飾、小說或者是詞句。
古風音樂——古風音樂指以傳統詞曲為基礎,再輔助以現代元素結合而成的樂曲。近些年古風音樂圈逐漸壯大,出現了很多優秀的古風歌曲。比如《棠梨煎雪》、《第三十八年夏至》、《不謂俠》、《紅昭願》等。
古風圖片——我所見到的古風圖片,大部分都是以漫畫形式呈現的男性或者是女性人物,整體構圖基本上全是取材於傳統,再以唯美的景物為背景配色,從而在視覺上給人以美感。
古風服飾——我所理解的古風服飾,等同於漢服,或者是有漢元素的服飾。
古風詞句——古風詞句是以古人說話的語調和方式為主,再融入以所想表達感情的句子。前段時間很火的一段是“以前你叫長安,我叫故里,長安歸故里,故里有長安。以後我叫長安,你叫故里,長安盡頭無故里,故里從此別長安。”
-
5 # 為人處事
一指古代的風俗習慣,多指質樸的生活作風:古風猶存。同時古風也是一種文學載體,不是古體詩。古風只有三類:"歌"、"行"、"吟"例如:《長歌行》,《短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詩經》中有十五國風,後人引申把詩歌也稱為"風"。另外,唐代以後詩人們作古體詩,與格律詩相對,往往稱之為"古風"或在題目上標明"古風"。
-
6 # 故影音中過
當下提起古風,最容易聯想到的應該就是音樂和漢服。
古風音樂其實早已存在,只是較為小眾,也就是在這兩年才走入大家的視野。就我最喜歡的兩位古風歌手來說,大概都是2010年左右入的圈。喜歡古風,是喜歡歌詞的意境、纏綿婉轉的旋律,和音色優美的古箏等伴奏。然而當下流下洗腦的所謂古風歌曲,並非歧視,大多土味庸俗,其實並不能代表古風圈。這也和它流行的方式有關,畢竟抖音短影片,記錄的本就是生活,多是下里巴人。
至於漢服,其實我本人瞭解到不是很多,對那些動則幾百上千的店鋪也是歎為觀止,敬而遠之。我相信更多的女生其實和我一樣,只是喜歡古裝仙氣飄逸的感覺。誰的童年還沒幻想過穿上歡天喜地七仙女的衣服呢
就像早期古風圈的版權意識不濃厚一樣,漢服圈也有為人詬病的地方,比方說那些動不動拿出一幅專業姿態指點江山的人,說別人穿的是盜版,巴拉巴拉……Who care?我穿著漂亮,穿著開心不行嗎?我吃豬肉就一定要知道他的生活環境生長週期嗎?幸好我窮,不穿漢服,不用受此困擾。
其實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漢服沒有圈,有圈的是人。一團團的抱堆,就成了圍城。我很不喜歡有些人莫名的優越感,認為自己多聽了幾首古風歌,多瞭解了一點漢服知識,就可以對後來者趾高氣昂地指點。音樂和服飾,簡而言之就是“美”。美者,悅人也。倘若因為個別人壞了心情,不好意思,拜拜。
——————
古裝一博和林思意小姐姐,美不美
-
7 # 譚菜根0972
“三月三”是先民“法定”情人節
就文化“古風”說來,農曆三月三日是“上巳節”,《周禮》謂之“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就是這一天凡是未婚的、具備生育能力的男女,可以“自由”,他人不得干涉。因此為中華先民未婚青年男女“法定”歡會節日。
“上已節”為上古“情人節”。先民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第一“巳日”謂之“上巳”,魏晉後更改至三月三日。主要活動之一為祓禊(fú xì),即在水邊洗濯去垢、消除不祥,祭祀專司婚姻和生育之“高禖”神,又稱“女兒節”,先人“生命意識”較之我等更為強烈,因而專屬青年男女表達愛慕。
“上巳節”主要風俗是祓禊踏青。《論語》謂之“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連古板的孔老夫子也在在沂水沐浴、到舞雩臺吹風,之後和弟子們一起放歌還家。後世沿襲為文人雅士水邊飲宴、郊外遊春、“曲水流觴”等,著名的書法極珍《蘭亭序》其實是先人們“情人節”傑作;再如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今日仍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盛大節日,典型如大理三月街“潑水節”,至今仍以當地青年男女為主角。
當前清明節“合併”上巳節成分。《詩經.溱洧》“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精彩記錄一對少男少女於“祓禊”中相親相戀過程。“情人節”當天,小夥子性急去早了,悵然歸來,卻於半路邂逅一熱情“美眉”意外“執子之手”。因為先民婚戀總與水千絲萬縷聯絡,所以中華生殖崇拜及婚戀中始終有“水”意向文化遺存,如今天祖、父輩及尋常百姓家遇重大事情仍有“沐浴”習俗。
因“上巳節”距“清明節”時近,且男女婚戀旨在解決“人丁”問題,所以後世承襲中逐漸匯入清明節餘韻,早於西方“情人節”千年。
-
8 # 善信
古風是一類新型文化,一般用於形容音樂、文學和藝術。
在我看來,是指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基礎、結合現代人的審美與創作習慣,而衍生的一種略帶古意但又更符合主流審美的風格。
就音樂來說,古風歌曲/樂曲曲調可能較為舒緩或悠揚,編曲內會出現大量的古典樂器如琴、箏、簫、笛、嗩吶等,但依舊保有現代風格的基本調,比如鼓點和鋼琴;填詞則會用到更多偏書面甚至文言文的詞彙,風、花、雪、月、水這些詩詞中常用的意象也會頻頻出現,形成一種獨特的流派。代表創作團隊有墨明棋妙、鸞鳳鳴等。
如果是文學,內容大多發生在古代或是架空時代,最受青睞的原型可能有先秦、魏晉、唐、清等(我個人認為清朝為背景的小說算不算古風似乎還需商討),文字更偏向文言文或古調的風格,譬如滄月;也有一種形式是行文中夾雜方言,近年來似乎也變成了古風寫作的一種形式,例如唐七公子。
再說繪畫,一般會在畫面中加入大量的水墨元素,背景氣氛渲染強烈,色調基本統一,作畫物件若是人物也一般著古裝;但需要注意的是,人物的面部刻畫一般還是遵循現代規則的。這一類的代表畫手可以說是伊吹五月了,在我看來古風並不是什麼畫虎不成反類犬,而是現代文化與古代文化的一種有機結合。雖說敷衍潦草的也有,但不能否認有擁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還嘗試以一種比較淺顯的方式傳播給群眾的人的存在。
-
9 # 暖心2020
談到古風,我即不愛美女,也不愛唐裝漢服,但古典音樂時而聽聽,我最喜歡的是那些唯美的古風句子,一顧就著迷,再顧就淪陷。
不敢勾起相思,不敢出門看月,偏偏月進窗來,害我相思一夜。
傾心相遇,今生緣起,依戀之情,若落花如流水,回眸時,歲月依然靜好。那安然,那一朵花對另一朵花的微笑,而我,只在光陰裡想念著,因為你那一抹幽深的回眸。
落眉間那一曲一曲的思念,不論歲月會不會老去,紅塵有你,我的魂便會永遠系在你的夢中,與你紅塵相守千年又千年。
誰將煙焚散,散了縱橫的牽絆,聽絃斷,斷那三千痴纏。
經流年,夢迴曲水邊,看煙花綻出月圓,生生的兩端,我們彼此站成了岸。
緣聚緣散,揹負萬丈塵寰,只為一句;等待下一世初見。
願:
冬去春來,疫情消散,山河無恙,你我安好。
-
10 # 改錯
古風,一指古代的風俗習慣,多指質樸的生活作風:古風猶存。同時古風也是一種文學載體,不是古體詩。
古風,也是小說黨常說的一種型別小說,通指女頻古言情小說,其實也指男頻武俠小說。
-
11 # D東哥
我們常說要體現古風,有些影樓也推出“古風”系列,但“古風”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古風一般指的是古代的風俗習慣,特別是質樸的生活遺風。另外,古風也是一種文學載體,古風有三類:“歌”、“行”、“吟”例如:《長歌行》,《短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古風就是為古代之風。主要指那些比較質樸淳古的習俗、文風。關於古風的說法,自古有之,如《文選·謝惠連》:“仰羨古風,為君改卜。” 呂延濟 注:“《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掩骼埋胔。’此為古風也,謂卜改葬也。”
在韓愈的《王公神道碑銘》:“天子曰: 王某 之文可思,最宜為誥,有古風。”陸游的《遊山西村》中有詩:“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另外,古風也是文學詩體的一種,就是人們常說的古體詩。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十五篇國風。唐代以來的創作古體詩時,就稱為“古風”,在題目上也會標明“古風”。據查,唐代大詩人李白就 有《古風》五十九首。
作為中華民族的兒女,我們在繼承傳統文化時,也要對古風進行去偽存真,對好的,優秀的古風進行傳承,並進一步發揚光大。對一些封建糟粕內容進行剔除。
回覆列表
古風,是現代人對古代曲風的稱呼,是一類新型的文化。“古風”以中國的傳統文化為基調,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學、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等,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音樂、文學、繪畫等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