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靜深

    表面意思是:正是河豚逆流而上,從大海回到江河的時候。延伸意思是:正是肉鮮味美的河豚上市的最佳季節。深層意思是:表達萬物生機蓬勃、充滿活力、飽含希望的春天氣息。

  • 2 # 王小艾兒

    這句詩是出自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這首詩是蘇軾於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為惠崇所繪的《春江晚景》兩幅所寫的題畫詩。

    這首詩的全文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迴游到江河裡來了。

    大雁北飛,就像要回到北方家鄉的人那樣,但是由於依戀,差一點掉了隊。

    還沒有飛到北方時,就已經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風雪了,還是再在江南渡過半月的春光時節吧。

    賞析

    惠崇是個和尚,宋代畫家。這首詩是蘇軾題在惠崇所畫的《春江曉景》上的。惠崇原畫已失,這首詩有的版本題作《春江曉景》,現已無從考證。

    畫以鮮明的形象,使人有具體的視覺感受,但它只能表現一個特定的畫面,有一定的侷限性。而一首好詩,雖無可視的影象,卻能用形象的語言,吸引讀者進入一個透過詩人獨特構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彌補某些畫面所不能表現的東西。

    這首題畫詩既保留了畫面的形象美,也發揮了詩的長處。詩人用他饒有風味、虛實相間的筆墨,將原畫所描繪的春色展現得那樣令人神往。在根據畫面進行描寫的同時,蘇軾又有新的構思,從而使得畫中的優美形象更富有詩的感情和引人入勝的意境。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此時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時節,可以在市場上銷售了。(一作沿潮水而上的時節)

    好的題畫詩,既要扣合繪畫主題,又不能拘於畫面內容,既要能再現畫境,同時又能跳出畫外,別開生面,離開繪畫而不失其獨立的藝術生命。蘇軾這首詩可以說做到了這一點。詩的前三句詠畫面景物,最後一句是由畫面景物引起的聯想。整首詩又如同詩人即景言情,當下所得,意象妙會而自然。說前三句再現畫境,其實兩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溫度)、“鴨先知”(知覺)云云,是不能直接畫出的。詩能描寫如畫,詩詠物性物理又過於畫。這是因為繪畫屬於視覺藝術,而詩是語言藝術,有著表現上的絕對自由。最後一句進一步發揮聯想,在前三句客觀寫景的基礎上作出畫中景物所屬時令的判斷,從而增添了南方風物之美的豐富感覺,這更是畫所不能的。有關河豚的應時風味,梅堯臣《範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一詩寫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歐陽修《六一詩話》說:“河豚常出於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雲最美。”蘇軾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誌》中也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由此可見,蘇軾的聯想是有根有據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詩意之妙,也有賴於此。

    詩人先從身邊寫起:初春,大地復甦,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資訊。接著,詩人的視線由江邊轉到江中,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了。

    然後,詩人由江中寫到江岸,更細緻地觀察描寫初春景象:由於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潤,滿地的蔞蒿長出新枝了,蘆芽兒吐尖了;這一切無不顯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憐愛。詩人進而聯想到,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時節,引人更廣闊地遐想。全詩洋溢著一股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

  • 3 # 睡醒的熊

    讀懂一首詩,我們首先要參透它所處的歷史背景。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啟用反對王安石變法的“舊黨”,司馬光重新拜相,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新黨”被打壓。這又是一個劇烈變動的歷史節點,朝中各種勢力重新洗牌、調整。

    被貶嶺南的蘇軾命運也隨之改變,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為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再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這一年應該是蘇軾命運“破冰回暖”的時段。春天給命途多舛、一肚子不合時宜的他帶來好訊息。

    這句詩的亮點是用動景來描述“春江水暖”的季節特點。偉大的詩人總能充分運用動景和靜景的鏡頭切換,表達自己特定的思想認識。

    這首詩的第一句“竹外桃花三兩枝”從靜態開始描寫,一直到這第四句,由靜到動,寫出了春天萬物生長的生機活力,也隱含表達了蘇軾超脫苦難後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他重回朝廷權力中樞,周圍的一切正在改變,就如這“欲上水面”的河豚那樣,有些人退出來,有些人剛剛冒出頭來。但這對飽受命運摧殘而復出的蘇軾而言,他早已看淡一切榮辱浮沉,一貶再貶的他明白只有自己內心的堅強樂觀才是最真實的、最可靠的,才能渡過難關,實現自我超越。

    詩言志,一切詩歌只有吟詠出真實的自我,才具有天真爛漫的藝術感染力。

  • 4 # 東施2020

    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魨”,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於中國沿海和一些內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萬物都有繁殖規律,怎能由人類操縱,萬物緣去緣回,都是大自然饋贈。春暖花開鴨先知,河豚逆流產卵,永珍更新,新冠退去,我們就好好珍惜一派生機勃勃美景和幸福美滿吉祥如意安康!

  • 5 # TeaC

    這個“欲上”指的是上菜吧,就是說,正是河豚魚長得又肥又大、被漁民網來,拿到自己家給廚娘做菜,或者賣給餐館做菜,的當令時候,……,不知道說錯了沒有,

    河豚魚長到可以抓來吃的時候,是春天吧?

  • 6 # 福地茅山

    “正是河豚欲上時”的意思是:此時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時節,出自蘇軾的《惠崇春江曉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野生河魨有洄游的生活習性,每年由外海遊至江河水域產卵,當年出生的幼魚在江河或湖泊中生活,到翌年春才回到海里,在海里長大至性成熟後再進入江河產卵。

    河魨飲食文化的發展與六朝建都南京有關。史載,公元3世紀到6世紀末,三國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相繼建都於建康(今南京),這是一個經戰國之後中國思想界最活躍的時代。六朝建都南京,人流、物流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河魨飲食文化才有可能在長江下游興起。到了宋代,文人志士紛紛修詩寫詞,才有河魨的諸多精彩描述

    古往今來,隨著生態環境的變遷,淮河、黃河的河道及入海口多次改變,黃河故道還遺留在江蘇漣水等地;江蘇的洪澤、淮陰、淮安、金湖、阜寧皆位於淮河下游,但人們在黃河、淮河中再也沒有見到過河魨。據作者調查,現黃河流域和淮河兩岸,根本就不認識河魨也不會食用河魨;而在蘇北沿海一帶和長江揚中下游兩岸的人們普遍認識河魨、嗜食河魨,至今傳承的河魨飲食文化與蘇東坡、梅堯臣等的描述完全合拍。

    現在我們能吃到的大多數是養殖河豚,野生河豚由於數量日漸稀少價格也是扶搖直上。

  • 7 # 農民小商商

    本句的意思是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迴游到江河裡來了。這句話說明春天來啦,萬物都遵循大自然的規律,每個季節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性,逆流,說明世間萬物,在追尋美好幸福生活的路上,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阻力,我們必須堅定信心,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才能獲得成功

  • 8 # 木易情感小鎮

    一直被大家誤讀的詩句,很多人以為是正是吃河豚的好時機,其實不然,實際要表達的意思是河豚逆流而上,從大海迴游到江河裡的時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呂夷簡向來是那種收恩避怨的人,為何會贊成宋仁宗廢掉郭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