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熊漫說
-
2 # 酒仕一專
日本少女文化之所以能夠獨特發展,是有歷史因素的。其最重點是日本本身文化實力的強勢,早在《源氏物語》描寫的時期,日本的貴族、武士階層就普遍蓄養大量“後宮”,渲染宮廷和“大奧”(將軍的“後宮”)生活的文學作品也因此層出不窮。貴族、武士的家宅成為少女聚集的場所,被傳統雅文化津津樂道。
但是在等級森嚴的日本社會中,懸殊的地位使得普通群眾難以得知貴族、武士後宮的真正場景,以及美少女們的真實面目,因此全憑想象產生的後宮“文學”在市井不脛而走。求之不得之下,這些少女只能在小說中以公主落難的形式“走入民間”。
進入現代,日本流行文化的讀者乃至許多作者,本身要麼是高中、大學學生,要麼對這個階層的生活十分熟悉。對他們而言,將“水兵服少女”設定為幻想系文化的女主人公,既容易接受,也是最熟悉的創作元素。流行文化說到底是商品文化,既然商品的客戶群和製造者都是對“高校少女”最為熟悉的群體,出現美少女文化潮流就成為必然。這和美國當代流行文化中常出現搖滾青年造型,香港TVB劇中刻畫出色的女性角色往往帶有中環白領女性特質是一樣。
從社會心理看,我們以往都認為日本是男尊女卑的社會,女性的社會地位低下。但是,正如美國學者埃德溫·奧·賴肖爾在《當代日本人》一書中所說:“日本婦女的地位其實比日常所看到的更重要……現代日本家庭的核心是母親而不是父親,起主導作用的也是母親而不是父親。男孩非常依戀和依賴母親,是日本人的一個重要心理。”這或許也是日本少女文化的社會基石之一。
-
3 # 悠言悠語
日本少女文化中的“少女”,並非單純意義上的三次元現實生活中的少女,更包含了二次元由文字影象構建出的理想女性,後者更為接近“少女”的涵義,而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逐步引向現實生活中的女子。
起源:戰前“少女文化”“少女”文化早期起源依靠的載體即影象和文字,與當時的私立女校制度密切關聯,由於女校相對封閉的環境,女學生之間很容易與朝夕相處的同伴產生超越友誼的親密關係,這種關係隱含著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類似於“女性同性戀”的存在,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相互共勉與以依賴,因為其不穩定性,或者說大眾壓根覺得就是一群情愫初開的小女孩的玩鬧與一時興起,於是在一定程度上選擇放任這種“少女文化”的發展。
社會上的男性也通常認為這是一種對進入家庭生活的準備,一旦她們離開女校,所謂的“少女文化”自然就會消弭,真正認識到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說白了就是從“看似具有同性戀傾向”變成“傳統的異性戀”。
發展:戰後“少女文化”這一時期出於日本漫畫的黃金時代,而“少女文化”作為以小說漫畫為載體的存在自然也能大行其道,那時社會觀念比之前更為開放,對新生事物的接納程度有一定提高,思維也有了新變化,所以漫畫內容也可以大張旗鼓的避開異性戀,單刀直入的以展示女同性戀為核心進行創作。
變化:現代“少女文化“現代的少女文化比之從前在領域上已經有了極大的擴充套件,但也凸顯了對女性”物化“的問題,其純潔性也大不如以前,開始從精神引導到軀體上,增添了身體器官......(lll¬ω¬)的描寫,曖v昧十足。
從二次元發展到三次元,如今尤其是日本,很多學生身穿JK制服出於酒吧、旅館、KTV等等兼職陪同業務也是一種表現,透析一下呢,可以總結為某一程度上成熟且令人痴迷,難以得到的年輕女性,皆可稱為”少女“,當今的少女文化物化情況十分突出,不過也同樣有淨化治癒的作用,重視母性。
解答至此,如若方便還請素質三連,愛您呦~!
-
4 # 何言汲汲
首先得明確一點,少女這個詞在日本,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清晰。不能簡單地少女等同為“年幼的女性”,少女這個詞代表著一種幻想的投射,少女的形象在日本往往會和純真、處女、無垢、浪漫等詞聯絡在一起。大塚英志將少女定義為被禁止使用的身體。正是這種禁止使得少女有了魅惑的氛圍,說明這種氛圍有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在侵華戰爭爆發後,原名寶冢少女歌劇的著名舞劇團被改名為一直延用到今天的“寶冢歌劇團”,因為在戰爭下,與浪漫和幻想結合在一起的少女被認為是“不合適”的。
少女這個詞不僅對於男性來說是一個他者,對於少女自己來說也是一個他者,是幻想的容器。少女必須要認同這個容器裡的內容,與之同化。
所以,回答為什麼日本人對少女有一種痴迷,需要這樣說:因為只有被痴迷的客體,才能被稱為少女。不是少女讓人痴迷,相反,是讓人痴迷的,才能被稱為少女。
-
5 # 1小陳滿眼星辰1
日本美少女文化之所以能夠流行,有歷史的因素,最早可以追溯到《源氏物語》(1001-1008)時期,甚至更早。日本古代的貴族、武士普遍蓄養大量後宮,渲染宮廷和“大奧”(編者注:將軍的“後宮”)生活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貴族、武士的家宅成為美少女聚集的場所,被傳統雅文化津津樂道。這也成為苦於生計、成家立業無著的貧民和渴望往上爬的野心家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由於懸殊的等級制度,貴族、武士後宮的真正場景,以及美少女們的真實面目,普通人其實很難得知,因此憑想象渲染後宮場景的“俗文學”在市井不脛而走,思而不得之下,那些讓美少女“走入民間”的公主落難或女忍者故事,也就成為“俗文化”裡的重要章節。
歷經百年,少女文化給日本人養成少女癖,流弊多端。對全民迷戀可愛少女文化的現象,日本知識界有不少人表示憂慮。更重要的是,在日本人不分年齡、性別的迷戀少女文化,透露出日本人不願意長大、停留在童年的普遍心態。有臺灣學者認為,漫畫具有隱藏複雜思想的“型別化”的特點,傳達的是“偏頗的知識”。在日本,也有學者把青少年的幼稚病表現歸因於漫畫的流行。
回覆列表
日本獨特的少女文化,大概要從一百多年前的二十歲少女作家吉屋信子說起了。1916年,她發表的《花物語》打破了男作家寫少女小說定律。後續陸續發表了多本小說,成就了她日本少女文學的先驅地位。
而在當時來說,男女之間是很少有接觸的。花物語成為了當時日本少女文學的模板。後世一代接一代的進行創作,形成了獨特了少女文化。
少女這個詞,本身代表著一種禁忌,而正是因為禁忌引發了人們對少女的無盡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