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097737842946
-
2 # 歲月789
原文出處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1] 對於該段文字的解釋,目前有兩種觀點: 一)中國古典訓詁學,經文註疏學通常認為,“後”是後代的意.思,《十三經注疏》,《四書章句集註》皆持該觀點。 二)近現代有人根據上下文,將“後”理解為“盡後代的責任”。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直被認為封建思想的桎梏,進而有人說儒家滅人性,孟子沒人情。云云。
因為他們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為了不斷後,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生的便有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
-
3 # 簡學話題
香火傳承是自然界生物系統持續發展的必須條件,也是生物的本能意識和需要。無論古代、現代、東方、西方,但凡人類,沒人不重視。孝不止是奉養,還有順從。斷宗絕代,不僅違逆長者意願,也違逆自然發展規律,所以視為不孝,無關道德綁架。
-
4 # 羅賓漢式的人物
人才是最重要的,有人就有了一切。沒人的話,一個小家,一個家族,一個國家。就延續不下去了。為什麼人可以生育,是因為把人類延續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使命。而不是抱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態度,只考慮自己過的舒心不舒心,這是自私,思想偏激的表現。
-
5 # 浪裡DE浮萍
社會要發展,年輕力壯的要跟上呀,要不然老齡化了多恐怖。並不是說一定要男丁,男女平衡最好,男孩女孩一切隨緣。
-
6 # 營山文藝
古代人把繁衍後代看作天大的事,人類能夠發展和狀大,繁衍肯定是古代人一生首要考慮的問題,如果沒有後代延續生命,其創造的財富和文明就難以延續和傳承。這也是中華文明延續傳承五千年不斷的秘密所在吧!如果說道德綁架,我想沒有比延續生命和傳承人類文明更高的理想道德標準了吧?人類從猿淨化到人,最先應該是繁衍而非道德,當繁衍和淨化到一定時期,文明才開始出現,而且文明的創造和延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
7 # 情感品讀社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我個人認為不是話不對,而是解釋不對!
“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美好品德,其中包括:尊敬父母、贍養老人等我們熟知的社會道德準則。其中有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眾說風雲也並沒有某一方被說服。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後邊的話
我們都知道這句話,但是誰知道後邊的內容呢?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由原文得知,後邊說的是: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了妻子,這樣是不對的,可是為什麼叫“無後”呢?娶了妻子又沒說不生孩子,怎麼叫無後呢?
其實我覺得應該這麼理解:舜沒有得到父母的准許就娶了妻子,是不孝順的,我們應該告訴父母之後再娶妻。
你覺得呢?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有兩種解釋解釋一、“無後”不能解釋為沒有孩子,而應該解釋為是:沒有盡後代的責任!
這個觀點我認為是對的,首先根據上下文我們理解來看,孟子所說並不是有沒有孩子,而是在說我們不能當父母不存在一樣,娶妻了都不告訴他們,這樣沒有盡到“孝”。從而將“無後”解釋為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很合理!
《孟子離婁下》所述:不孝有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所講是什麼意思呢:不孝順有五個方面:第一,懶惰不工作,不贍養父母;第二,賭博酗酒,不贍養父母;第三,吝惜錢財,只顧妻子不顧父母;第四,貪財好色,使父母蒙羞;第五,逞強鬥狠,連累父母。不孝有五,卻沒有一條說到了不生孩子!
解釋二、“無後”就是沒有後代。
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想法,認為孟子的話意就是如此。但根據上文所述,這顯然有點說不通,根據上下原文來說有“曲解”。根據孟子之後所說也有問題!個人認為,這句話斷章取義了。
最後,我之所以說這句話沒有問題,但是理解有問題的原因如上。孟子所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此中“無後”實則為不盡孝道,並不是字面意思。
-
8 # 歷史趣舍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說的,記述在《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為什麼說是古人的道德綁架呢?首先這並不是道德綁架,先理解何為孝,並不是你給父母多少錢,多麼貴的房子,多麼大牌的衣服就是孝,也許這些都是對於做子女的來說。但是我們不能忘了,孝,後面還有一個字 順字;
把孝字拆開來說老和子的演變,後面順就是要小的順著老的(孝);不孝順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就像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是最為不孝順的。舜在沒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就像他的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就是無後的解釋。君子還是應該事先通知父母才對。
當然,對此也有不同的觀點:
觀點一認為“後”應該譯為“盡後代的責任”1. 原文中的“為無後也”不能翻譯成“為的就是怕沒有後代”。理由一,孟子的《離婁章句下》所說: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如果“不孝無後為大”,那麼這裡五不孝中肯定有一條是“無後”,但是五不孝沒有一條提及“沒有後代”。理由二,“為無後也”,如果“為”翻譯成“為了”表目的的話,原文就成了“為的就是沒有後代”,明顯不符合語意。“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裡的“三不孝”其實應當參照孟子的《離婁章句下》所說: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通常認為不孝的情況有五種:四肢懶惰,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一種;酗酒聚賭,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二種;貪吝錢財,只顧老婆孩子,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三種;放縱情色享樂,使父母感到羞辱,這是第四種;逞勇好鬥,連累父母,這是第五種。三綱五常中的“父子綱”源自周禮中“親親父為首”,經過先秦孔子時期,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孟子尤為強調要遵守父子綱常,要注重敬重長輩。觀點二認為“後”應該譯為“後代、後繼者”《孟子》全書都沒有把“無”作為“不盡……之責”來解釋,比如孟子說墨家“楊氏為我, 是無君也。墨氏兼愛, 是無父也。(《孟子·滕文公下》)”其中的“無”就必須做“沒有”來解釋,否則按照“無後”來套用就會翻譯成“楊朱為我的觀念,是不盡君主的責任。墨子兼愛的觀念,是不盡父親的責任。”這種解釋是很可笑的。另外“無後”一詞在《孟子》中也有再次出現:“仲尼雲:‘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梁惠王》)’”,難道這裡孔子是在感嘆“第一個用陶俑殉葬的人,他不盡後輩的責任嗎?”很明顯不是。“無”就是“沒有”,“後”則是“繼承人”的意思,孔子實際上的意思是“第一個用陶俑殉葬的人,難道沒有繼承人了嗎?”是在說做壞事的人難道不怕禍及子孫。所以所謂的把“無後”解釋為“不盡後輩的責任”,純屬用現代觀點來套在古漢語上,反而是一種曲解。實際上,“無後”就是字面理解的“沒有後代、沒有後繼者”的意思。另外如果把“君子以為猶告也”翻譯成“君子認為還是告訴父母比較好”,“猶”字是沒有“做……比較好”的義項的。“猶”這裡應該理解為“猶如”的意思,也就是說應該是“君子認為他實際上和稟告了一樣”。那麼前文就應該是一個舜雖然沒有稟告父母但是又有一個情有可原的情形才對。則只能解釋為先娶後告是擔心觸犯“無後”這個不孝行。因為舜避免了“無後”,所以不稟告父母雖然也是不對的,但是是可以被君子們原諒的。 -
9 # 琲琲
這句話出自孟子的《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要看“無後”的真正意思,還得看下一句: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這句說,舜沒有告訴父母,不經過父母同意就娶妻,就是沒盡到子女後輩的責任。這就是“無後”的真正意思。而不是什麼,生不出孩子,沒有後代。
民國時候,中國就開始實行一夫一妻制。當時的一些女子,為了追求更高的學術境界,不願意生孩子,從而被婆家厭棄。丈夫為了給自己家延續香火,只能寫下休書,另娶她人。並說出那一句很經典的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然而這種事,到了是八十年代,甚至這些年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這種以“無後為大”做藉口離婚的人。
一些農村父母在自己兒子成材後,看不上兒子的糟糠之妻,如果沒生下兒子,更是罪加一等!不斷慫恿兒子離婚再娶。這樣的家庭情況十有八九是一種愚孝。
但是,我要說的是,你家裡有礦,有皇位要繼承,想要兒子,就不要再用古人的話來做藉口了!“無後”並不是沒有後代的意思!不要再斷章取義了!
生小孩的意義在於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像從一粒種子到生根發芽,慢慢長大,感受到那生命如此有力,強大!
世界的美好在於它的豐富。有人奮不顧身投入到熱氣騰騰的生活,就有人冷眼旁觀說“人間不值得”。
生活就是被生下來,你自己選擇活下去!所以自己想怎樣?
-
10 # 卿卿說書影
古人的道德綁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真就那麼重要嗎?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上面寫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這句話不能分開單獨理解,要結合後面的一起來看。
整句話的意思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其中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是最大的不孝。舜在娶妻時沒有提前告知自己的父母,沒有盡到自己做兒子的責任,這就是“無後”了。
後世腐儒們在研究先賢書籍時,根據自己的理解斷章取義,擅自更改為“不孝有三,沒有娶妻生子就是最大的不孝”。甚至這句話成了逼迫媳婦生兒子的經典名言。
無後真就那麼重要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釀成的悲劇有很多,其實究根到底,不過是男權封建思想作祟,男人用這句話來推脫自己的渣男本質。
從民國時期開始,中國實行一夫一妻制。當時的一些女子,為了追求更高的學術境界,不願意生孩子,從而被婆家厭棄。丈夫為了給自己家延續香火,只能寫下休書,另娶她人。並說出那一句很經典的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甚至到近些年,人們思想普遍提升了很多,但是在農村或是偏遠山區,仍然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來道德綁架媳婦必須生兒子。而兒子成為了在婆家地位的保證。有很多的女人,為了生兒子,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更有甚者,在沒錢沒勢的時候,糟糠之妻陪著共度難關。當有了一定的金錢資本時,用此句話作為拋棄糟糠之妻,外面出軌的藉口。
子孫後代對於古時候來說,多子意味著多福,古代生產力低下,多子意味著家庭多一分勞動力。而且古代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很低,只要吃飽穿暖即可。“養兒防老”是個永遠的概念。
現在科技很發達,而且保險體制很健全,現代人本來壓力就很大,撫養一個孩子的成本又很高,量力而行吧。
綜上所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真的不是沒有生子就是不孝的意思。以此句話來看一個人的是否孝順,也是愚孝的表現。
-
11 # 張祖林
古人的道德綁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真的那麼重要嗎?
在我個人的觀點裡,無後為大不是重要不重要的問題,這裡的“後”是繼承的意思,下面我詳細的給大家聊聊。
不孝有三,我們可以反過來理解,也就是孝順有三種:
第一種就是養父母之身。
第二種就是養父母之心。
第三種就是養父母之志。
第一種養父母之身,就是給父母物質生活,也就是吃 穿 住 行等。
第二種養父母之心,就是我們不但要給父母物質生活,還要給父母精神生活,讓父母開心快樂。
第三種養父母之志,這裡的“志”就是願望,也就是說父母還有願望需要我們完成,例如:家業繼承,父母最擔心的就是孩子不能延續家風和家業,所以這也是父母在年邁的時候最後願望。
所以說在父母有生之年,我們給父母好生活和好心情才是重要的,至於家業繼承問題,這還要看我們個人意願和能力。
-
12 # 帝君的糖醋魚
自古以來,血脈傳承,是一個家族繁榮昌盛的前提條件,無後,也就是沒有男丁,就等於斷了家族香火,所以,古代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算是道德綁架,是社會發展的對映。現代社會,可以不太注重男女,女孩子也可以跟隨母親姓,也算是繼承了血脈。
-
13 # 無神者老文
這話是典型的文化垃圾,千年糟耙,是封建餘孽,就和要求女人三從四德一樣早該掃進垃圾箱了。我實在找不出這句古話有一點點正能量的東西。
-
14 # 孫志華2020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創造了很多燦爛的文明,雖然也有一些現代人瞭解不了的觀念,但是放在當時這是很重要的。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直都是古人的一種道德觀念,其中最道德綁架的就是重男輕女,這一方面是當時的生產力決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對家族的傳承到了變態的觀念,甚至到今天仍有很多老年人有這個觀念。
一個文明的傳承需要強大的凝聚力,我們的祖先透過很多方式把我們的文明最大程度的傳承下來,所以一種觀念沒有好壞,只有於時代相比進步與否。
即使放在今天,雖然是平等開放的社會,思想自由是必須得到尊重的時代,有子女,讓父母心裡多一個牽掛,也是一種孝順,也是一種美德。
-
15 # 芊夢狐雪
我覺得也不是很重要了,現在物質世界氾濫,精神世界頹廢,由於各種的可能生命都是威脅很大,很多人很年輕就離開世界了,大量的人都跟老人不培養也沒有感情,也不是一點不管藉口重重只要有點打電話的事情就把老人摔了,有沒有人養老都不是重要的了,重要的是人活的都是太可憐了,有的人就是那麼低下,閒慣了,嘲笑諷刺都不懼了,活著的世界沒有一秒不是忙亂的,死的時候就沒有一點事情了,連個人也是十年八載都看不到,大家更習慣了這樣了,這個要有心還得騰出時間放下每件忙好久的事情,跟老人每天聊點天,老人都愛聊天,一聊就是半天呢!自己也會放鬆的,你會漸漸發現什麼事情比較起來還是陪著老人們多少重要點!
-
16 # 觀察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思並非僅僅字面層上的。要知道中國古人的文化是非常深厚的,所以說從字面上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非常非常片面地。
首先
孟子說這話也有兩千多年了,一直沒人對“無後”的解釋有什麼異議。
近幾年以來,則屢屢有人說這句話被曲解了多少年,比如知乎有個帖子 哪一句名言誤人最深? 裡,隔三岔五就有人把這句話拉出來鞭打一頓。
把“無後”解釋為“不盡後輩的本分”最早的說法,大概出自一位叫李守力的先生在2007年1月21號發表的博文 李守力《孟子》新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李先生在博文中寫到
我分析原文不難發現,孟子的本意並非是我們平常瞭解到的含義。我認為更中肯的解釋應該是:
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在取妻的時候沒有稟告健在的父母,是沒有盡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做到了稟告的本分(因為舜取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和敵意,所以不便稟告。況且堯作為帝王是天下人民的父母,完全可以代替舜的父母)。
“無後”被曲解源於數百年後的趙岐,大謬。
咱們先看兩段話來分析一下這句話的語境是什麼?
第一、
《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第二、
《孟子·萬章上》:萬章問曰:“《詩》雲,‘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
綜合分析一下:
孟子的兩段發言是一致的,都是給舜不告而娶做開脫。“男女居室,人之大倫”跟“無後為大”都是指婚姻生子乃大事,若告父母則不得娶妻,從而“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為“不孝”。趙岐注孟子,也是源於此意。若將“無後”解釋為“不盡後輩的本分”,上下文怎麼也不可能解釋通順。
3
至於“三”,古文中可做多解,確實不必拘泥於趙岐所說的三項。“為大”也不一定要作“為最”解,但無後肯定是不孝中很嚴重的一種。古人重祭祀,若絕嗣則父祖先人都無人祭祀,自然是大不孝。這是“無後為大”的緣由。古人對繼嗣的執著,不是人際關係變淡薄的現代人能理解的。
關於無後,可以看一下時間相近的《左傳》記載,都是比較明確指沒有後嗣。
莊公十六年:鄭伯治與於雍糾之亂者。九月,殺公子閼,刖強鉏。公父定叔出奔衛。三年而復之,曰:“不可使共叔無後於鄭。”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
所以綜上所述,不孝有三,五後偉大並非僅僅片面的意思。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句話的含義,一定要了解他所處的文化背景。
這僅是我對這句話的看法,你們覺得怎麼樣?
-
17 # 大漠慢行者
我們常聽到一句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常被老年人用來規勸年輕人早日成家生子,接續香火,作為回饋父母的一種方式。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原典出處是《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取,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對這段文字的解釋,對“無後”的解釋出現了異義,目前有兩種觀點:一,中國古典訓詁學,經文註疏學通常認為,“後”是後代的意思,《十三經注疏》,《四書章句集註》都持這觀點。《十三經注疏》是漢代文人趙琦編寫的,專門用來解釋先賢哲言。他在書中寫到“於禮有不孝者三: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取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在這裡他把不孝分為三種:第一是曲意逢迎父母的錯誤,對父母無條件的服從,這是不孝。第二種是家中貧困,父母衰老,子女卻不想著謀取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二不孝。第三種指的是不為家族延續後代,這也是不孝,並且是最大的不孝。這種說法與古代宗族家庭思想很吻合,所以廣泛流傳。趙括認為:“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者,言不孝之禮有三,惟先祖無以承,後世無以繼,為不孝之大者。”南宋理學家朱熹註釋這句話時,也延續了趙琦的說法。二,近代有人將“後”理解為“盡後代的責任”。一個叫李守力的先生在2007年1月21日發的博文題為:李守力《孟子》新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內容是:我們分析原文不難發現,孟子的本意並非是我們平常瞭解到的含義,我們認為更中肯的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份為最。舜在取妻的時候沒有稟告健在的父母,是沒有盡後輩的本份(因為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徳性後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有偏見和敵意,所以不便稟告,況且堯作為帝王是天下人的父母,完全可以代替舜的父母)。李先生以為“無後被曲解源於數百年後的趙琦太謬。
我看是這位李先生太謬,我們都知道,舜的母親死的早,舜的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給舜生了個弟弟叫象,這小子很壞,總想獨得家產,就常在父母面前說舜的壞話,舜的糊塗爸爸和後母就想害死舜,想把舜燒死在糧倉裡沒有成功,想把舜埋在井裡也沒成功。在這樣的背景下理解“無後”這個詞,肯定是沒有後代的意思。而不是那位李先生所說的沒盡到後代的責任。
我們儒家的孝經從一開篇就講述了“孝”的意義,孔子教導學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中也”。所以孝絕不是對父母關懷那麼簡單,孝敬只是孝道的開始。沒有子孫是最大的一種,舜不稟告父母娶妻,就是為怕沒有子孫。孟子發展了儒家的“孝道觀念”,把“後”做為祖先的存續和宗廟祭祀的前提條件。無人祭祖,祖廟就斷香火了,無後,就變成了絕祖。
無後重不重要,現在看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連同性戀在有些國家都合法化了,延續香火的觀念也逐漸也逐漸從我們的腦海裡清除了。但是能生的還要生。你看美國每年都從我們國家領養大量嬰兒,為什麼?培養孩子,看著他一天天長大,是一種樂趣,培養孩子,看著他們成長,小時陪他們玩,大了他們再生一個培我們玩,會讓我們活的更有意義,這是其一。其二,我們每個人都有老去,生病,或死亡,我們不期待兒女能怎麼孝順,但得有個幫你跑腿或處理後事的人吧,養兒不一定能防老,但肯定比沒孩子的活著更踏實,能不能用的上不說,心裡肯定有了期望。期三,造物主給了我們繁衍後代的器官,是讓我們繁殖後代的,都不生,物種不都滅絕了嗎?
-
18 # 陳哲升
我不認為是道德綁架!
人活於天地間,承上啟下,代代傳承,有前有後,才有意義。
我(年已半百)有倆個孩子,一女一男,我曾為人子兒,沐浴著父母之恩,但不是非常瞭解父母養育自己的巨大付出,當自己為人父母后,才能深刻地體驗到箇中的付出是多麼巨大,才能體會到父愛如山,母愛似大地,這樣的人生體驗才更加全面完整。
陪著孩子的成長,孩子也陪著自己慢慢變老,從襁褓中一天天成長,一笑一顰,扣人心絃,哭鬧聲笑聲,是我人生美好的音符,沒當過父母永遠無法體會到裡面的共嗚!
孩子是自己人生的“續集“,沒有孩子的人生,是短暫的人生,沒有期望,沒有期待,沒有展望,沒有想象,沒有後來人。這樣的人生,精彩程度會嚴重地大打折扣。
每天起床,孩子一聲爸爸,心情愉悅。一些事情,有了幫手,比如昨天不懂在電腦上打字打勾√,孩子(女兒十五歲兒子十三歲)就幫忙搞定,家務他們已經開始幫忙了,太累不想下樓拿快遞,讓他們代勞…
放學回家,分享學校裡的奇聞趣事,我有趣的笑話,講給老婆孩子聽,一家哈哈大笑…
這就是天倫之樂,如果沒有孩子,我相信我的人生,會減色非常非常多,估計無聊的時間會非常多。
感恩孩子的陪伴,我的人生才能更加豐富多彩,增加了好多好多的歡聲笑語,累並快樂充實著。
-
19 # 無量天尊道法自然
古人講的不孝有三指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無後為大。無後為大這後一句為何列為重要一條,後是指後代兒女子孫,也就是說你做的再好沒有接班人等你去世了就沒人了。人都會變老的,如沒下一代來做事,對於一個家庭一個國家都是進不通的。因有了人類才有社會,才能創造世界,無後也就是沒人了其不亡國。故古人說無後為大是對的。
-
20 # 墨伴人生2
古代重男輕女的習俗演變,現在是民間對延續香火及家門傳承的認識程度,個人感覺只要貢獻自己的價值,其他並不重要。
回覆列表
對古代而言是影響很大。古代國家之間的矛盾是什麼?是土地和人口。有了人口才可以戰爭,擁有更多的土地,種糧食,養活更多的人口,然後還是戰爭。這是個良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