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精彩影綜
-
2 # 微星讀書
《清平樂·村居》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一首詞。全詞如下: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茅草屋的屋簷又低又小,溪水邊青青的嫩草長得正濃密。含有絲絲醉意的吳地的方言,聽起來是那麼得美好,那滿頭白髮的老人又是誰家的呢?
大兒子在溪水東邊的豆田裡除草,二兒子正在忙著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頑皮的小兒子,他正臥在溪水邊的草叢中,剝著剛摘下來的蓮蓬。
《清平樂·村居》是作者辛棄疾閒居帶湖期間寫下的詞,刻畫了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這首詞運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並將這家老小的面貌和情態描繪的惟妙惟肖,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因此,作者重點寫的是一種閒適的生活場景,一切都是那麼自然,不急不躁,充滿了生活感。其中,“最喜”二字可以說是寄託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將一小兒的天真爛漫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出來。
-
3 # 卉卉小站
《清平樂·村居》作者重點寫的是農村生活的場景畫面,以此表現了農村生活的閒適和情趣,以及作者對農村平和寧靜生活的喜愛。
從“最愛”兩字就可看出來,作者是很享受這樣的閒適生活。他描寫了一家老小不同的情態。低小的茅簷,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正在幹活的大兒子和二兒子。而小兒子在溪頭剝蓮蓬,最是令人喜愛。經過作者形象生動的描寫,一幅閒適清新的農家畫面躍然紙上,令人心生嚮往。
-
4 # 案頭蠹魚
感謝題主的提問!我認為《清平樂·村居》作者重點寫的是鄉村生活的安恬和淳樸。從“醉”和“臥”二字便可看出。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首先介紹作者背景以助於理解詞的含義。辛棄疾,豪放派詞人,郭沫若為其寫過一副楹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琴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但這首詞絲毫看不出其豪放詞風,沒想到久經沙場的辛棄疾寫起婉約小令也是有滋有味。
這就是失去了更知珍貴。他二十歲之前在淪陷的北方目睹金人對黎民百姓的殘害;抗金途中終日馬蹄聲聲,號角悲鳴;政治仕途難遇明主,屢遭陷害。如今壯志未酬閒居於此,更知這份寧靜的來之不易,也不知會持續多久。
一貫樂於用典的辛棄疾,選擇了樸實的語言來描繪這其樂融融的村居之景,看了這景象能夠讓他暫時忘卻所有失意之憤,單純地享受著恬靜的幸福時光。所以在常人看來平凡的鄉村生活,在辛棄疾眼裡充滿詩情畫意。
那麼為什麼“醉”“臥”二字能體現出這個立意呢?首先這“醉”“臥”並非醉臥於沙場,而是一個低矮的茅屋之下,前邊溪水潺潺,芳草青青。從後邊孩子勞作便可知,這正是溫暖的晝日,大白天的“醉”是借酒消愁嗎?非也。白髮老翁同自己的老伴,微醺中有說有笑,吳儂軟語,充滿溫情。長子吃苦耐勞,二子心靈手巧,小兒子可愛頑皮,一家五口其樂融融,無憂無慮才有這份情趣飲酒相談。這“醉”是一種狀態,是愉悅恬淡的心情。
“臥”字非常準確地描寫出一個小孩子無所顧忌、無憂無慮的神態。小兒子臥在溪頭,翹著兩隻小腳,搖頭晃腦剝著蓮蓬吃,也不操心農活,也不纏著父母,一個人自得其樂。想到我和小夥伴小時候,總喜歡躺在草地上看天,或者趴在地上觀察螞蟻洞,天色一暗就拍拍土往家跑,懷念那不知愁滋味的時光。
一“醉”一“臥”,一靜一動,一老一小,描繪出一幅人情淳樸、恬淡閒適的農村圖景,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
5 # 宇潛龍
宋詞是宋代盛行的一種文學體裁,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它與唐詩歷來並稱“雙絕”,都代表了一代文學之盛。
在宋代星光熠熠的文學殿堂中,蘇軾和辛棄疾是豪放派詞人的代表。
蘇軾早年順風順水,中年遭遇貶謫後看淡功名,豁達灑脫,而辛棄疾一生壯志滿懷,卻報國無門。
詞人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 ,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早年與黨懷英齊名北方,號稱“辛黨”。青年時參與耿京起義,抗金歸宋,獻《美芹十論》《九議》等,條陳戰守之策。先後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守臣,平定荊南茶商賴文政起事,又創制飛虎軍以彈壓湖湘。由於他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故而屢遭劾奏,數次起落,最終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宰臣韓侂冑接連起用辛棄疾知紹興、鎮江二府,並徵他入朝任樞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辭免。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時獲贈少師,諡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他二十一歲參軍,六十八歲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將滿腔悲憤寄寓在作品中,是南宋首屈一指的愛國詞人。
他晚年歸隱鄉村,這首《清平樂·村居》正是此時所作。
《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⑴清平樂(yuè):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後用作詞牌名。《宋史·樂志》入“大石調”,《金奩集》、《樂章集》併入“越調”。雙調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
⑵茅簷:茅屋的屋簷。
⑶吳音:吳地的方言。作者當時住在信州(今上饒),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樂。
⑷翁媼(ǎo):老翁、老婦。
⑸鋤豆:鋤掉豆田裡的草。
⑹織:編織,指編織雞籠。
⑺亡(wú)賴:《漢書·高帝紀》:“始大人常以臣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注云:“江淮之間,謂小兒多詐狡獪為亡賴。”這裡指小孩頑皮、淘氣。亡,通“無”。
⑻臥:趴。
白話文:草屋的茅簷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髮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全詞描繪了一家老小的生活畫面。 首句勾勒出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
次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髮的老人,親熱地坐在一起聊天,悠閒自得的情態。
下片四句描繪了三個兒子的形象。
大兒子擔負著溪東豆地裡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還小,在家中編織雞籠,
小兒子不懂世事,正躺在溪邊剝蓮蓬吃。
“臥”字巧妙地表現了小兒子的天真頑皮。全詞語言樸素清新,表現了詞人對農村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
《清平樂·村居》此詞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藉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以及他們的美好的農家生活描寫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表現出作者對農村和平寧靜生活的喜愛。全詞以白描手法描述了農村的鄉土風俗,呈現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
作者這首詞是從農村的一個非勞動環境中看到一些非勞動成員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農村有生機、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兩句是作者望中所見,鏡頭稍遠。“茅簷低小”,鄧《箋》引杜甫《絕句漫興》:“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此正寫南宋當時農村生活條件並不很好。如果不走近這低小的茅簷下,是看不到這戶人家的活動,也聽不到人們講話的聲音的。第二句點明茅屋距小溪不遠,而溪上草已返青,實暗用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語意,說明春到農村,生機無限,又是農忙季節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邐行來,及至走近村舍茅簷,卻聽到一陣用吳音對話的聲音,使自己感到親切悅耳(即所謂“相媚好”),這才發現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勞動,只有一對老夫婦留在家裡,娓娓地敘家常。所以用了一個反問句:“這是誰家的老人呢?”然後轉入對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繪。這樣講,主客觀層次較為分明,比把“醉”的主語指翁媼似更合情理。
下片寫大兒鋤豆,中兒編織雞籠,都是寫非正式勞動成員在搞一些副業性質的勞動。這說明農村中絕大多數並非坐以待食、不勞而獲的閒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乾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則成年人的辛苦勤奮可想而知。“臥”字確實使用最妙, 它把小兒躺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 從而使人物形象鮮明,意境耐人尋味。表現出只有老人和尚無勞動力的年齡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樂。詩人描繪了一家五口在鄉村的生活情態,表現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體現了作者對田園安寧、平靜生活的羨慕與嚮往。
寫作背景:
此詞作於辛棄疾閒居帶湖期間。由於辛棄疾始終堅持愛國抗金的政治主張,從二十一歲南歸以後,他一直遭受當權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從四十三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閒居達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滅,使他在隱居中更加關注農村生活,寫下了大量的閒適詞和田園詞。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
6 # 黃鶴詩苑
描寫的是古代兒童有趣的生活,表達了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對田園生活、對遠離塵世的一種生活的嚮往,我們可以窺見古代兒童的生活場景,感覺那遙遠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場景,一經詩人的生花妙筆,就變得生動、鮮活起來,雖事隔千年,卻猶如發生在身邊。一種親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從“臥剝”兩字就知道…!
-
7 # 袁帥老師
這首詩重點描繪了一家五口在鄉村的生活情態,體現了作者對田園安寧、平靜生活的羨慕與嚮往,從“最喜”二字可以看出。
回覆列表
最喜二字。
作者這首詞是從農村的一個非勞動環境中看到一些非勞動成員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農村有生機、有情趣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