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旅遊看天下
-
2 # 沒事拉拉呱
宋朝時,民間開始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 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裡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專家說,湯圓也被稱為“湯糰”或“圓子”或“糰子”,南方人稱之為“水圓”或“浮動的圓子”。在農曆正月十五,幾乎每個家庭都吃元宵。
民間傳說專家說,製作湯圓的時候,湯圓看起來很美,因為湯圓沸騰的時候會浮在水面上,讓人想起天上掛著的一輪明月。天上的月亮,碗裡的餃子,家家圓,象徵著團圓吉祥。因此,吃湯圓表達了人們對家庭團聚的愛。調查還顯示,華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吃元宵吃起來味道不一樣。
此外,湯圓的名字類似於“團圓”,意味著團圓。它象徵著全家團圓和幸福。
-
3 # 走碰碰
很久以前,一隻天界的神鳥從天而降,落到人間,卻不幸被一個獵人用箭射中,沒了呼吸。玉皇大帝知道後,非常非常生氣,他想懲罰人類濫殺無辜的行為,就命令天兵天將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到人間放火。一位老者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掛起紅燈籠,放爆竹,放煙花,這樣,說不定能瞞過玉皇大帝的眼睛。就這樣,凡間的百姓逃過一劫。從此以後,每年的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會掛燈籠,放煙花,放鞭炮,還特意做了一種圓圓的叫元宵的食物祈福,象徵著全家團團圓圓,和睦幸福。
很久很久以前,一隻天界的神鳥從天而降,落到人間,卻不幸被一個獵人用箭射中,沒了呼吸。玉皇大帝知道後,非常非常生氣,他想懲罰人類濫殺無辜的行為,就命令天兵天將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到人間放火。
玉皇大帝的女兒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仙女,她不忍心看到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下凡, 傳遞訊息。百姓們很恐慌,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在這緊急關頭,一位擁有超凡智慧的老者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掛起紅燈籠,放爆竹,放煙花,這樣,說不定能瞞過玉皇大帝的眼睛。
於是,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天將向人間一望,發現到處都是一片紅光,還有接連不斷、噼噼啪啪的響聲,以為是燃燒的火焰,就去稟報玉皇大帝,不用再下凡放火了,人間已經到處都是火海了。
就這樣,凡間的百姓逃過一劫。從此以後,每年的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會掛燈籠,放煙花,放鞭炮,還特意做了一種圓圓的叫元宵的食物祈福,象徵著全家團團圓圓,和睦幸福。
-
4 # 潭潭12
上元節”始於秦漢,“元宵”意為“上元節的晚上”,所以自然的演化為元宵節,元宵節的說法應該也在宋朝以前。百度百科說,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
所以元宵節的名字早於圓子這種食物,換句話說,這種麵包餡的甜食,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都與最初的元宵節一名無關。但因為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至於為什麼南方的湯圓沒有改口為元宵,我是這樣理解的。宋以後的都城多在北方,都城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文化中心,所以交流頻繁,對新文化也就越容易接受(舉例:中國古代,稱“湯”為熱水,但現在常指喝的湯;日本漢字中的“湯”直到現在也是熱水之意)
-
5 # 登聞鼓
上元節,又叫元宵節。這裡面涉及幾個名詞概念,我們先分別梳理一下。
何為上元節?上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三元”之一。上元節正月十五、中元節七月十五、下元節十月十五。“三元”來源有多種說法,其中之一是來源於道家有的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上元天官賜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後演變為中國傳統節日,分別寓意團圓、祭祀先人、祭祀祖先。中元節和下元節不在本題討論範圍之內,我們先按過不表。單說這上元節。
上元節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時期。
《史記-樂書》:“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至東漢時,漢明帝從西域引入佛法,並在東漢都城洛陽城西3裡處修建第一座官辦寺院:白馬寺。並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併入了道教“三元”文化後逐漸在中國擴充套件開來。所以說上元節幾千年來的發展離不開宗教的作用。因為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由此可見,是先有元宵節,後有的在這一天吃的食物,叫做“元宵”。
元宵節是吃湯圓還是元宵?很多人會將元宵和湯圓混淆概念,雖然最終煮好的成品很相似,但其實做法完全不同。可以說是兩種不同的食物。這兩種食物基本上和甜鹹豆腐腦、甜鹹粽子一樣,也是屬於南北方文化的差異。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
元宵的做法。元宵是將餡兒料拌好之後攤開,切成小立方塊,然後蘸水後,丟入裝有江米粉的篩子裡篩,等粘上一層江米粉後,再蘸水,再篩,迴圈幾次之後,就滾出了元宵,所以說元宵是“滾”出來的。
而湯圓的製作,就和包餃子一樣,先用水將糯米粉和成麵糰,然後切成劑子,擀成像餃子皮那樣的圓片,再將餡料放進去包起來搓圓。所以說湯圓是包起來的。
總結這道提問的題幹問到“上元節吃湯圓”,我想提問者應該是南方人,是將湯圓和元宵搞混淆了。其實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是在北方,像元宵節這種有幾千年歷史的傳統節日,北方文化的痕跡會更深點。所以上元節又叫元宵節,北方吃的是元宵,和“元宵節”這個節日名稱並不衝突。
-
6 # 王者驛站
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要吃元宵,也叫湯圓。可是為什麼正月十五要吃湯圓呢?它有什麼象徵意義麼?估計孩子們都問過大人這個問題吧,那你們又都是怎麼回答的呢?下面我來給大家講講元宵節我們為什麼要吃湯圓。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之為“宵”,所以,古人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俗話說:正月十五月亮圓。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中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民間有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慣,元宵外皮由糯米制成,裡面包裹著各種餡料。期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做“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是“湯圓”
因為這些名字與“團圓”字音相近,所以人們就取其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也寄託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寓意。
注意事項
正月十五不只有吃元宵,還有猜燈謎,放花燈,舞龍、舞獅、踩高蹺、扭秧歌等等一系列的歡慶活動,是孩子們開心玩耍的時刻呢!因為過了元宵節孩子們就該上學了
-
7 # 黑哥影視俱樂部
上元節:正月十五。上元節,也就是元宵節,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就有元宵節的存在了,後加入了道教的文化在其內,道教則把元宵節稱作上元節,在上元節的時候天官賜福;
中元節:七月十五。中元節,也稱為鬼節,中元節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中元節的時候地官為人赦罪;也是民間進行普度祭祀鬼魂的重要活動;
下元節:十月十五。下元節,很多人不知道下元節是幾號,是在農曆的十月十五,下元節是水官為了解厄。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上元也就是天官大帝誕辰, 唐代以一、 七、 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 中元 、 下元: 上元祭天官, 中元祭地官, 下元祭水官, 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廟都會舉辦盛大的慶賀活動。
道教有三官,正月十五天官賜福,農曆七月十五地官赦罪,農曆十月十五水官解厄。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漢族傳統節日之一的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被稱為“上元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回覆列表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