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而且很暴力像很大的仇恨,為什麼會這樣?是過分的溺愛了嗎?
8
回覆列表
  • 1 # 韭韭

    孩子爆打媽媽,其實也不是很常見。只不過如今資訊發達,暴露在人們眼球下的看起來越來越多而已。我親眼所見,只有一個讀初中孩子,那天打得他媽媽鼻青臉腫。但孩子可能也是忍無無忍才反抗的。因為他父母親的脾氣都很暴躁,夫妻之間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小孩子做什麼事情看不順眼就一巴掌扇過去。男孩上了初中,長得牛高馬大,又處於青春叛逆期,不反抗則已,一反抗就令人刮目相看。這就是典型的小時候你打我,現在我長大了,是我報仇的時候到了。所以不是說太嬌慣的孩子打媽媽,太暴力家長,才要擔心自己終有打不過的那一天。

  • 2 # 麥兜爸爸

    現在越來越多孩子打媽媽,簡單總結有以下幾種原因:

    溺愛孩子。在家庭中,媽媽對孩子千依百順,什麼要求都滿足,因此孩子對媽媽就有控制的慾望。當有心理不順氣的時候,就會將脾氣發洩到媽媽身上。

    媽媽角色定位。傳統社會女性定位於柔弱、需要照顧的形象。而在家庭中父親扮演威嚴的角色,而媽媽扮演溫柔的角色。因此在孩子發洩脾氣的時候,欺負較為順從的一方。

    同齡同學影響。孩子受到影響最大的是身邊一同學習的同學,當同學天天打鬧並以拳打腳踢為樂時,孩子也會模仿。

    電視節目影響。很多卡通動畫都是宣傳二元的善惡觀,好人伸張正義,壞人必須被懲罰。而壞人被痛揍通常是動畫的高潮片段。孩子從這種懲罰別人的動畫情節中受到影響,也會將這種動作施加在父母身上。

  • 3 # 添一絲惆悵

    剛看這個影片《棍棒下會出孝子?媽媽!我們是“仇人”看8歲男孩如何反擊!》是心痛的,眼淚一直在打轉,整個人都是在壓抑的,要說過去孩子多顧不過來,現在我們生活好了一家可能只有一個或者兩個孩子,父母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孩子的身上,我們認為是對的,是好的,沒想到孩子的想法。我們相互不理解,最後只能強勢擺平,影片中孩子說:我就是等這一刻反擊,甚至讓媽媽去S。育兒師說:其實它不想打你的,但是他壓抑太久。成年人都做不到孩子怎麼可能……

    打人的孩子一般因為幾點:

    1、常被家人打,長期會反擊,或者說去打別人,成年後危險更大

    2、父母或者長輩常棍棒教育

    3、長期不被理解,還常被說

    4、因為沒人管,常看些暴力的電視電影

    孩子的管教問題已經不只是學校的問題,對於學做人還是更多的迴歸到家庭上。子不教父之過,三歲看到老,是很有道理的。家長朋友們請深思吧!

  • 4 # 靜海婷

    我覺得和家長打孩子有關係,孩子打家長,就是學習了家長對待孩子打罵的方式。還有就是最主要的,沒有給孩子及時有效的糾正錯誤的行為。有的家庭裡,孩子打家長,很多都家長都不去制止,或是嚴厲管教。這樣的放縱行為讓孩子越發過分,因為他們沒覺得是錯誤。可是設想,如果孩子越來越大,家庭中如果再出現這種現象,嚴重點來講,都已經可以訴諸法律了。所以,孩子在小的時候,就不應該放縱寵溺孩子的這種行為,當然,家長也要多反思反省,自己又是否做到位了。所以,家庭中,家長首先要自律自嚴,給孩子起到良好的模範作用。

  • 5 # 孩子王育兒顧問

    孩子打媽媽絕對是家長在引導孩子正確地表達情緒方面出現問題了。

    當一個二、三歲的寶寶用攻擊性的行為對待家人和夥伴的時候,他在心理上肯定有不滿和憤怒情緒,因為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所以採用了動手打人的方式。此時,如果我們對孩子進行“還擊”的話,雖然我們從氣勢上制服了他,但他的內心還是會不服氣,並且心理上產生了壓抑感。下次,他在憤怒和生氣時,依然會用同樣的方式表達情緒。當孩子打媽媽成習慣,應該反思家長是不是平時做了不良示範。

    另外,有的孩子在兩三歲時,會進入“動作敏感期”,其中一種表現就是常常做出咬人、打人等帶有攻擊性的動作。但是,孩子的內心並沒有什麼負面情緒,只是用“咬”的方式去探究周圍的環境,用“打”的動作去與同齡人交流。對此,我們更不能魯莽地去處理,如果處理不好,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陰影。

    引導寶寶正確表達情緒的方法

    平時要多和寶寶溝通,瞭解寶寶的情緒;寶寶做錯事的時候,仍然要讓他知道爸爸媽媽是愛他的,我們不喜歡的僅僅是他打人的行為,而不是不再喜歡他,安全感是讓寶寶不斷修正自己行為的基礎。

    2.當寶寶要動手打人的時候,給他一些良性的心理暗示:“寶寶這次不會打人的,寶寶是想和小朋友好好商量一下。”父母的信任是對寶寶控制情緒最好的鼓勵。

    3.看到別的小朋友打人時,是教育自家寶寶的絕佳機會,“我家寶寶可不會像他那樣做。”利用寶寶的“攀比心”讓他自覺自願地努力做得比其他小朋友更好。

    4.嘗試一下角色扮演遊戲,讓寶寶扮演捱打的小朋友,引導寶寶想象被打時的感覺和心情。

    5.多陪寶寶玩一些棋類、撲克牌、投球等具有競賽性質和固定規則的遊戲,透過遊戲提高寶寶遵守規則的自覺性,等待寶寶逐步減少犯規的次數,也是幫助寶寶控制情緒的好辦法。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階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婆婆和媽媽的區別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