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活滴答滴

    多看,多聽,多讀書,尤其是學會傾聽,不要急於下結論。深度取決於你看問題的透徹度,透過現象看本質,而不是人云亦云,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就需要有獨到眼光,從多角度去剖析一個事情,而不是被媒體牽著鼻子走,被忽悠者所矇蔽。廣度取決於你閱讀,閱歷的層面,不侷限於一個專業,一個事情,往往一個微小的改變會引起一個大事情的發生,蝴蝶效應就說明了比問題。挖掘問題就是需要你有兒童般的探索精神,要多問十萬個為什麼?邏輯思維推理,環環相扣,直到本質出現。

  • 2 # 水木清華鄭先生

    我們從小就開始接受教育。大人們總是告訴年輕一代,學習能讓他們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能賺很多錢。因此,在孩子們的心目中,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賺錢。的確,當我們學習時,我們會掌握到技能,找到我們在世界上的位置。首先,我們需要一些技巧來賺錢,需要滿足正常需求,但讀書的意義不止於此。讀書可以教會我們用積極和不同的方式去對待生活。一幅畫的價值會被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欣賞,但對一些人來說,卻只是一張圖片。讀書賦予我們生活的美,它使我們快樂,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We have received education since we were very young . The elder always tells the young generation that study makes them become an useful person, so as to make a lot of money. As a result, in children’s mind, the purpose of reading is to make money. Indeed, when we learn, we will master the skills and find our place in the world. First, we need some skills to make money and make ends meet, but the meaning of reading is more than that. Reading can teach us the positive and different ways to treat life. A painting’s value will be appreciated by the people educated well, but for some people, it is just a picture. Reading endows us the beauty from life. It makes us happy and see a bigger world.

  • 3 # 文言44

    看問題的廣度與深度。

    一是必須豐富自己知識面,透過多種媒體,獲得資訊。

    二是不斷了解社會資訊,多看新聞。有條件多參與社會活動。

    三是多看歷史傳紀和重大事件。

    四是緊跟時代步伐,接受新鮮事物。

    五是尊重客觀規律,秉承實事求是。

  • 4 # 認知框架

    今天我只抓住一個視角[Vision]來看,把這個視角說清楚、說明白。

    首先要明確問題所在的系統。因為任何問題,我們都要從系統的視角去思考。以免掉進區域性思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注意,站在子系統的位置去思考問題,會掉進區域性思考。從子系統走向【系統】,看下圖:思考問題時,要站在系統的位置去思考問題。

    確定問題所在的系統是最關鍵的一步。

    這還不夠,要進一步縮小範圍,判斷問題所在的空間。

    額外說一下,系統是由諸多【子系統】及【子子系統】組合而成。而系統本身又隸屬於一個更大的超系統。因此【超系統、當前系統、子系統】就構成了問題所隸屬的一個大空間。但這個空間的界定意義很大,我們要在這個空間內搜尋,並診斷問題病兆所在的空間位置。問題是發生在系統中的哪個子系統,亦或者問題發生在兩個子系統之間。要明確問題所在的位置。

    最後再來總結一下,今天所談的

    確定問題所在的系統。

    搜尋系統,診斷問題是發生在哪個子系統,或者是兩個子系統之間。

    學習系統思維,會提高人系統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 5 # 知識開門

    通常有這樣一種人,對別人所做的事、所說的話、所寫的文章常常能隱隱約約感覺到它的不足,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形成自己完善的思考力體系,那麼他的能力不能從整體上發揮出來,就會出現“眼高”和“手低”之間的矛盾。其實,很多人在某些場合或某些時候都會有一些思想火花的碰發,為什麼有些人的思想火花能形成燎原之勢,創造出輝煌的事業和不朽的作品,有些人的思想火花只是星星點點曇花一現呢?這與一個人所形成的思考力體系的完善性和完整性程度有關。文化診斷學研究發現,人的很多不可名狀的感覺和悟性往往來自潛意識,人的思維和認知能力來自意識,在相同的文明程度和種族背景下,每個人的潛意識與意識相加之和,基本上是相等的,這就是文化診斷學的個體無差異學說。既然個體無差異,那麼為什麼有些人很聰明睿智,很有創造力,有些人卻很愚笨呢?這取決於潛意識與意識之間的對比關係。那些有智慧和創造能力的人由於形成了比較完整和完善的思考力體系,因此必定表現為思維敏捷、眼光深遠,具有很高的思考力水平;缺乏智慧和創造力的人由於沒有形成思考力體系的完整性和完善性,因此表現出目光短淺、思維遲鈍,思想偏執。聰明睿智的人,他的意識部分得到了有效的開發;愚笨偏執的人,他的意識部分沒有得到有效開發。但是有一種奇怪的現象,某些愚笨的人他的一些非理性感覺能力甚至比聰明人還強,因此,聰明與愚笨的差別僅僅在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對比關係,以及意識領域不同思考力體系之間的差別,而不是人與人之間的精神世界的差異。個體無差異學說證明人與人之間在智慧上只有質的差別,沒有量的差別,而質的差別在於結構的不同組合,量的無差別說明人的精神世界同樣遵循能量守恆定律。人的意識領域中的思考力體系,其完整和完善程度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著一個人的聰明和愚蠢程度,思考力體系基本上由思維深度、思維廣度、思想高度、思維速度四個部分組成。思路決定出路,從而也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因此,一個人事業成就以及事業的方向,可以從一個人思考力體系的完整性和完善性程度中反映出來。透過學習和訓練,一個人的思維深度、思維廣度、思想高度、思維速度是可以得到改進的,其思考力的結構關係也是可以改善的。因此,透過學習和訓練,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事業方向和事業成就。

  • 6 # 偶然相遇369

    人對事或物的看點和思考能力各有不同,主要取決於人的知識,社會經歷,級驗,閱歷等多種因素。再有就是先天所具有的思維能力。

    先天不足後以彌補。同樣可以使人在知識,社會各種事、物當中取得廣度,深度的思考能力。只要用心去學。

    一:看一些專業的書箱,幫助自己提高對問題的理解看法及思考。如《社交知識問答》《人與人》《做人與做事》一類的書箱。

    二:謙卑,虛心。注意留心看,聽,記。別人對各種人與事的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學好的方面不學壞的方)。

    三:遇事盡力自己去作處理,多動腦子。不等或靠別人的幫助。動腦多鍛鍊自己的思維。腦子就像機器一樣。越轉越靈活。多用腦子才會變得廣度,深度的看待事物。

  • 7 # 深山來客18

    人有自己的面孔,也應該有自己的思想。不要被國霸,權霸嚇住。它可以管你的言,管你的行,但他管不了你心中那雙明亮的眼睛。

  • 8 # 笑笑32526

    最廣泛最虛心的聽取社會名階層人士的意見,批評。逐步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對偉人名人言行不盲從,對凡夫裕子談論不排斥。不斷研究思考才能提高自己看問題的深度和廣度。

  • 9 # 北雪BX

    怎樣提高自己看問題思考問題的廣度、深度?

    對待某個問題,能否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見解是否有廣度、深度,和自身的學識、見識緊密相關。

    首先說學識。學識是指學術上的知識和修養。那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掌握豐富的知識,而且還要有在此基礎上的綜合運用、分析、研判能力。學識來源於學習,向書本學,向生活學,向某領域的專業人士學,學到了知識,還要轉化成能力,思考能力、思辨能力、取捨能力、綜合能力等,讓知識靈活起來,與時代接軌,與環境相融,為我所用。

    再說見識。見識就是接觸事物,擴大見聞。見多才能識廣,行千里路勝讀萬卷書,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因此,要有目的性地多走、多看,跳出自己的小圈子,開闊視野,豐富見聞,開拓思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彼之長補己之短。經歷的多了,無論經驗還是教訓,都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擴充套件我們的思維。

    有了豐富的學識和見識,遇到問題,我們就能站在不同角度,綜合評判,舉一反三,深入發掘,自然就有了深度和廣度。

  • 10 # 悠閒的暖陽時光

    其實要想提高這方面能力,最主要的就是要你多經歷一點事情就可以了,多去嘗試和經歷一些事情,慢慢你就會看透很多問題的本質,看一個問題也會更深刻一點了。

    〔概述〕

    1.多經歷

    古人云:歷事練心,指的是透過經歷更多的事去提高自己的心智和能力。

    因為現實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你的猜想,跟實際情況不一樣,所以當你經歷過後你才會對事物對自己有一個客觀準確的認識。當你對客觀規律的認識達到一定水平後就形成了自己的認知體系。不過有時候會很難判定一個想法或者認識是否客觀,就看它是否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

    2.多思考問題,總結問題

    當你有了豐富的經驗,認識到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後(認識要客觀準確),還要有認識的深度和廣度。把你經歷的事情從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來進行歸類和分析,分析這些事情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最後把這些分析用簡短的文字或者話語概括,就行成了自己對待這個世界的認知。當然,你對問題的廣度和深度自然不一樣了。

    3.多方面學習知識

    學習知識對提高自己看問題的廣度和深度,起到關鍵性作用。我們要多方面的學習知識,不管是書本,還是社會,只要是能提高自己的才識方面的,都是我們要學習的。只有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對於問題的見解也就是多方面,深層次的。

    4.改變思維

    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經常發現,人對於有些事的處理方式都是按著固定的思維走的,當然我們不否認它是錯誤的。我們要想提高自己的深度,必須多方面嘗試,改變原有的思維,才能有所突破,才能提高深度。

    〔總結〕

    提高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必須要透過長時間的知識積累和實踐,來提高自己的層次。層次上去了,當然對於問題的想法就不一樣了。

  • 11 # 陳虯城

    看問題要一分為二,辨證思維,看到它做好處,也要要看到事物發展的兩面性,遵巡社會規律與自然現向,人類一般朝著好處與長久利益去計伐,不會短見,所以改革以來,有一些政策朝著發展經濟,沒有照顧民眾利益,轉彎超前,對群眾不適用,對官員同樣不適用,群眾犯罪率偏高,幹部也同樣!產生一種現象不能說沒有問題,誰來承擔其責任嗎?!和平社會,生活一定會好的,科技同樣會產出許多成果,因為看到事物兩樣性必須實事求事,才能得到廣大民眾心服口服,眾心齊,泰山移的不變道理。

  • 12 # 郭柯彤

    思考問題基本上存在以下三個階段:

    1.腦袋空,別人問你問題,基本上都不知道別人在說什麼

    2.知道答案,但僅是零散的答案,回答的方面不全面

    3.知道答案,且能一,二,三 四歸類給你講清楚(這是我們需要的最終目標)

    其實以上這些階段的反應表現為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思考問題越廣,問題就會想的越全面,思考問題越深刻,能找到最終的解決問題手段。

    提升思考問題的深度

    利用多問為什麼方式進行訓練自己(可以探究問題的根本原因)

    不要放過每次別人給你提問問題的機會,追根刨地,這樣才能知道別人問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給出的解決方案和建議才不會有偏差。

    看我們身邊出類拔萃的人,好像都有種成功的慣性。成功跟他們的學歷、知識貯備、原有的人脈關係都不大。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遇到過去沒經歷過的問題時,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為什麼呢?

    據2012年心理學專家的研究發現,決定一個人未來的潛力,最重要的是學習敏銳度。什麼是學習敏銳度?就是你用過去的知識和經驗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舉一反三的能力。

    普通人讀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寫篇讀書筆記,就算學習過了。而海爾的老大張瑞敏讀到這段“管理好的工廠,通常沒有什麼激動人心的事情發生”,對比當時瀕臨倒閉的海爾,發現工廠經常激動人心的表彰搶險英雄。他反思到事故發生後,最應該想怎麼避免事故以後再發生,因此建立了“日清工作法”,也成就了海爾今天的輝煌。這是典型的舉一反三。

    而普通人解決問題呢,大多是舉一反一,所以總覺得必須要學更多的知識。這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學習,越學越笨。未來新的問題不斷增加,可是你學習的時間和精力都在下降。只有會舉一反三的人,才能脫穎而出。所以普通人和牛人之間的核心差別在於,牛人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在於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 13 # 喜雙談股市

    如果用一句話來回答您的問題,對於問題或者事情,我們要多問幾個為什麼?有刨根問底的精神!

    在橫向上,要從多角度,多層次的看問題,在縱向上,要深入問題和事情的本質跟核心!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世界紛繁複雜多變,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靜下心來,才能看清問題和事情的本質!為什麼?因為靜能生慧!

  • 14 # 亞馬遜Kindle

    當我們在一個固定的環境中工作生活久了,便會形成一種固定思維,也稱為思維定式。

    工作太累是因為缺乏休息?發胖的原因是吃太多和沒運動?

    公司銷售業績下滑,是因為沒找到提高銷量的好方法?

    陷入思維定式,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那 麼你的解決方案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在日本作家平井孝志所著的《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中,就解答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實現深度思考,打破思維定式,提高問題解決力

    阻礙深度思考的9種思維定式

    我們先來看看關於深度思考的描述:深度思考是指不被收集到的繁雜資訊以及表面的現象所迷惑,能夠進行與結果真正相關的思考,發現事情和問題背後的本質,並以此做出的決定的過程。

    深度思考的關鍵點:不被表面現象和資訊所迷惑,抓住事情背後的本質。比如覺得累了的時候,你第一時間的思考是什麼?是不是把累了等同於休息。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很可能陷入了自己錯誤的思維定勢之中。錯誤的思維定勢會阻礙我們進行思考,儘管已經認真地思考了,但還是得不到條理清晰的答案。因此,作者列出了大家日常工作生活中容易陷入的思維定式,以更好地進行思考。

    因果倒置

    簡單說就是把現象當成了原因,比如前面提到的累了=休息,“A 產品銷量不佳”→“必須想辦法賣掉”,這樣輕鬆直接地思考,就是陷入了因果倒置的思維定式。

    誠然,累了需要休息。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很可能稍事休息後仍會再次疲勞。或許是因為失去了對未來的目標而產生的疲憊感,也可能是因為肝臟出現病變。若是如此,需要的並非是休息而是治療。

    同樣,A 產品銷量下降,可能是因為市場已經發展成熟,到了比起銷量更重視利潤的階段;也可能是因為必須開發新產品的時期已經到來,A 產品面臨淘汰,甚至是 A 產品效能不佳,考慮到售後成本,停止銷售才是一個好的選擇。

    滿足普通解

    當你對一個問題思考得出了答案之後,把主語換成第三者,如果這個答案依然適用的話,那麼這個答案就是對任何人都適用的普通解。比如對減肥失敗進行思考,如果得出的答案是要減少食物攝入和加強運動,那麼這個答案其實是適用於所有人的答案,而不是你自己真正的答案。

    商界也有很多思考止步於看似對什麼都適用的普通解的情況。思考停滯,事物便無法前進。普通解並不是具體對策,所以即使想前進也是力有不逮。

    大家在制訂企劃案或者商業計劃時,都很容易陷入這個思維定式。其實檢查是否犯了這個錯誤很簡單。把自己制訂的企劃案或商業計劃的主語替換成其他人或企業,從第三者的視角再度觀察。如果這時並沒有什麼不適合的感覺,那很可能就是對誰都適用的普通解。這個普通解一定是極為膚淺、無趣、想當然的答案。

    依賴框架

    沿用某個框架進行資訊整理併到此為止。使用框架進行資訊整理,會隱約覺得自己思考了也理解了,就停止了進一步思考。也就是俗稱的“套公式”

    沿用某個框架進行資訊整理併到此為止。使用框架進行資訊整理,會隱約覺得自己思考了也理解了,就停止了進一步思考。

    範圍適應

    將事物進行分類,然後在這個分類範圍內進行解釋,尋找原因。

    比如“他太愛較真了”→“因為他是理科生嘛”、“那個人真是風度翩翩啊”→“那個人好像畢業於××大學哦”,範圍適應的思維定式最大的問題在於將邏輯基礎建立在世間傳言上,而不是透過自己大腦的思考

    思考止於關鍵詞

    不深入思考問題而只是一味追逐好看的關鍵詞是十分危險的。因為這樣很容易讓自己有已經明白的錯覺,從而停止思考。

    例如:要提升“差異化”、“競爭優勢”、“價值提供”、“顧客滿意度”......用這些詞彙總結是欠缺具體性的,“核心能力”、“BPR"、“CRM"......追逐關鍵詞很容易讓人陷入似乎懂卻實際什麼都不太懂的陷阱

    執著於初步假設

    原本假設是需要隨著新的資訊及發現不斷進化的,可一旦執著於這個思維定式就會封閉進化的道路,擺脫不了最初的假設,從而使思考停留在剛剛發現的本質的“一角”,而無視本質的“全貌”。典型的症狀是在議論中頻繁使用但是、然而、可是......等詞彙。

    忘卻思考的初衷

    比如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資料收集和分析,最後卻變成以收集大量的資料進行分析為目的,忘記了只應該收集和問題相關的資料就可以。又或是太熱衷與分析,陷入為分析而分析的誤區,忘了究竟是為了支援哪種論點而進行的分析。

    偏重過程

    錯把“執行過程”當作你的思考答案。比如上司問你“新市場開拓的事情怎樣了?”你說“下週還有一次訪問,那時我會在進行詳細的方案說明。”這是你接下來要做的事,卻不是上司問題的答案。應該這樣說“目前已經......(已完成的情況說明),接下來......(你的計劃)。”

    失去獨立的思維

    失去獨立思維是指不知不覺中懶與自己思考,而更多的依賴他人的想法,別人說什麼都覺得對,陷入這個思維的人經常說“......是這樣吧”。

    錯誤的思考方式會將我們帶上錯誤的方向,所以分析自己的思維定式,不斷糾正自己的前進方向才是深度思考的起點

    實現深度思考的4個步驟

    《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提出的深度思考法以麻省理工斯隆商學院的 “系統動力學”理論為基礎,系統動力學是指透過隱藏於現象背後的“模型”及“動力機制”去捕捉本質的綜合學科。

    這其中有兩個重要的概念“模型”及“動力機制”,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模型是指產生某種現象的結構,包括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將沒用的細節去除,把主要的資訊透過圓形或矩形展示構成要素,輔以箭頭表示相互關係。

    如下圖:A公司透過增加廣告費用,實現銷售額的增加;B公司在銷售額下降後也透過增加廣告費用,實現銷售額的增加;然後無限迴圈下去。

    動力機制,是指引入時間軸,觀察模型隨著時間的變化和產生的結果。比如下圖:AB廣告公司的動力機制因此深度思考,就是透過研究一個事物的模型和動力機制,捕捉到事物本質的過程,本質”=“模型”ד動力機制”。

    書中介紹的深度思考法分為如下4個步驟:

    步驟① 建立模型——透過一張圖展示構成要素及其關係

    那麼模型要怎麼建立呢?將模型的五個構成要素放進去,然後標註相互的因果關係。其中5個要素分別為:輸入源,簡單說就是模型所需要的資源,比如時間、金錢、技能等等;輸出點,指模型產生的結果,比如工作報告,學習成績等等;競爭關係,即競爭對手;合作關係,互相合作或者給你提供幫助的物件,包括人和物;影響者,指簡介會對模型整體產生重大影響的要素,比如上司、老闆等。

    建立模型需要注意:1、只用一張圖來展示圖形;2、圖形要素之間是互為因果關係,而不是相互關係;相關關係和因果關係

    步驟② 解讀動力機制

    動力機制的要點就是和時間相關,也就是說我們要帶著動態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發展,捕捉模型在時間軸上產生的結果。

    怎麼捕捉呢?作者平井孝志在書中給出了三種方法:

    1、拐點,簡單說就是臨界點,在事物發生變化的那個時間點。比如新員工入職,從一開始的瞭解公司的基本常識,到學習深入的工作技巧,就是一個拐點。

    2、相變,即動力機制不再連續。比如水變成冰,就是一種相變。相變前後的事物完全不同,所需要的解決方法也是不一樣的,所以需要了解相變的發生點。

    3、深入探索本源動力,找到引發根本性相變的驅動力。比如水變成冰,是一種相變,那麼背後的本源動力是什麼?就是我們需要找的。

    從前面我們已經知道:改變現象,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要真正解決問題就要從本質入手。從本質出發,就是要打破固有迴圈,改變這個模型。改變模型就需要找到能夠改變的支點,支點往往和本源動力相關。比如因為工作繁忙沒時間陪伴女朋友,一點爭吵就很容易導致分手。那麼本源動力就是女朋友的不滿程度決定了是否分手,因此在兩人的模型中加入定期降低女友的不滿程度的要素迴圈。女友喜歡打球,那就設定一個每月固定的打球日,這個設定的打球日就是支點。

    步驟④ 行動

    從實踐中獲取反饋這一步的要點就是“實踐”,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將思考的結果變成行動,在行動中去驗證前面的三個步驟,然後根據驗證的結果得到的反饋,進一步去完善思考的結果。這一步也可以稱之為試錯,我們知道一個方法只有經過現實的檢驗,才能證明它是否正確,這就是第4步的意義。反覆驗證1-3步的過程,讓我們的思考達到真正的深度思考。

    提高深度思考力的6個日常訓練方法

    2、增加“思考的雛形”

    簡單說就是模型,頭腦裡的模型類別越多,在類比思考的時候就能夠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得出的結果也就能更接近本質。

    3、讓思維視覺化

    將頭腦裡面的想法用文字或圖形表達寫在紙上,能夠更直觀地看出不足,引導更深入的思考。

    4、用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觀點碰撞

    不同的觀點碰撞能讓你的想法更深入、更進一步。

    5、鍛鍊歷史觀

    讀史明智,從恢弘壯闊的歷史中去學習一種更高的角度,更全面地強化深化思考的能力。

    6、解決無解的問題

    就是要學會挑戰一些難解的問題,比如思考一下“正義”、“文明”這一類的問題,嘗試去建立自己的邏輯思考,從和這些主題相關的經典書籍中去學習。

    深度思考能幫我們找到清晰的邏輯,指引你透過現象抓住本質,擺脫原有的定式思維,從工作到生活,讓所有問題迎刃而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和最好的朋友是因為什麼鬧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