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永書101
-
2 # 逸玉虎詩詞書法
中國漢字文化源遠流長,在長期的發展實踐中,形成了很多異體字。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便於日常生產生活的交流,有必要實行漢字規範和標準化。根據國家的提倡漢字使用標準化的倡議,我們在日常檔案,書信往來不建議使用異體字。但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如果刻意去摻雜異體字,故意搞鬧炫耀,讓人琢磨不透,這樣就有失禮節了,是不禮貌的行為!
然而書法作為一門傳統藝術,有必要去傳承和推廣,把書法藝術發揚光大。因此書法作品作為一種藝術的承載,異體字在書法作品中出現就不足為怪,有時還能增強作品的觀賞性,增加美感!
異體字不是錯別字,是字音字義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組字。
異體字,又稱又體、或體、說文解字中稱為重文,是指讀音、意義相同,但寫法不同的漢字。
由於漢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記號組成,意符選取的角度因人而異,音符又不同於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現象在漢字的歷史上比比皆是。
任何一種藝術都是追求美好的,書法藝術也一樣,好的作品當然是有學問的表現!
-
3 # 張偉評論
書法創作中使用異體字本沒有太大的問題,一是增加趣味性,二是避免在一幅字裡同樣的字多了以後單調,可以看到在隸書和唐楷裡面這類情況較多。隸書是因為年代久遠,文字還不太規範,北朝是少數民族統治,文化上是退步的,魏碑體天馬行空,文字方面不是異體字的問題,而是嚴重不規範,而東晉傳承中華文化正溯,楷書中異體字使用不是很明顯,相對比較規範,南朝、隋基本上也和晉差不多,例如智永千字文中的楷書。
到了唐代,凡事喜歡立個碑紀念一下,加之皇家的推崇,楷書發展到了歷史的高峰。楷書相對規範,要出新不容易,有意識的增加了異體字的使用,但並不是以異體字為主,只是點綴一下,多一點變化,增加點趣味。如下圖的寂字。
現代社會書法的實用價值嚴重削弱,書法的藝術性逐漸成為主要的價值追求,組成一幅書法創作的要素很多,簡單說就是字法、筆法、章法,字法裡面一是不能繁簡混用,二是要規範,原則上作品中使用明代以前經典作品裡出現過的字都是算對的。但是如果不常見的異體字使用的較多,大眾不認識,甚至專家評委都不認識,那就本末倒置,甚至是譁眾取寵,刻意賣弄了。書法的本質還是以筆法的變化和質量為最高階的追求,字法只要規範不錯就行。
-
4 # 筆尖須臾
異體字,又稱又體、或體,《說文解字》中稱為重文。其是指讀音、意義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漢字。
首先異體字不是錯別字,而是字音字義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組字。
異體字又可分為兩種:在任何情況下讀音和意義都一樣的異體字和只在某些情況下才相通的異體字。
另外就要說為什麼用異體字。那就要從書法藝術的“美”來講了。
在一幅書法作品中,不僅需要每一個筆劃寫的漂亮,更重要的是字型靈動變化,儘量做到一幅作品中相同的字寫法不重複,姿態萬千,這就是為什麼印刷體稱不上書法藝術。例如唐·顏真卿的勤禮碑和王羲之的蘭亭序中有多個""乃""和十幾個""之""字,但筆劃變化,找不到兩個筆劃完全相同的""之""字、""乃""字等。
異體字的使用並不只是為了要體現有多大的學識,而是追求書法變化的一種手段。
當你需要創作一幅作品時,而此作品中有很多重複的字,這時緊靠一個字型很難達到不雷同,這時異體字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當然,如果你的作品中用了一些異體字,也可以從側面反映你對書法字型的掌握程度。
總之,道有云:“道法自然”,一切都有個“程度”,如果一味追求變化,作品中幾近使用異體字,也會適得其反,給人以矯揉造作的感覺。
因此,異體字可以很好的解決重複,缺少變化的問題,但不要過分使用哦。
-
5 # 曾廣璽玉261
中國是一個五仟年的歷史文化國,文字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草書、繁體字延變過的文字,才形成現在簡化字而來的文字。
-
6 # 狂喜淡墨a
為什麼有的書法作品使用異體字,顯得有學問嗎?
書法創作有時候實用異體字,也是從古典作品中學到的,並非是顯擺學問,而是有喜歡留心異體字的蓄積,見多識廣。
古代文字的演變,因為有了書寫的簡便,有草書符號,有行書簡易化,異體字多見楷書隸書。隸書形式多樣化,出現的異體字特別多,清代書家,異體字特別多,都是因為究其對字的結構形態感興趣。在漢字書寫上往往很注重使用異體字,鄭板橋常用,何紹基常用,趙之謙常用。
當今不提倡用異體字,從社會的進步上還是規範漢字,不必要在漢字書寫上那麼深奧。因為不普及的東西都是過時的,即不恰當的,影響觀賞者的識讀,同時導致字義有誤。
一如孔人己老朽愚腐之氣,有的認為,作品有古意,恰恰表現了俗套,寫的古意否?並非有了幾個異體字就會生輝生色。
我的理解,現在不用異體字為好,而有時作品偶爾用之也倒有不妨,而刻意用心追求字型生疏而用,則有顯擺學問的嫌疑。
-
7 # 麓風軒
在一些人眼裡,能寫異體字,當然是很有學問的,似乎彰顯出深厚的古文化功底(其實在網上很容易查到,不算學問)。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正是這種文人的縮影。
我輩認為,文字是為了交流,讓人認識看明白是第一要務,所以在書法創作中能不用異體字則儘量避免。不過有一些人卻剛好相反,在創作中總是優先用異體字,總有很多字典上也很難查到的寫法。這一類人,喜歡用異體字,應該是事出有因,可能有一種“孔乙己心理”作怪,難道也是怕別人以為他沒有什麼文化麼?!
我們以孔乙己為個案來進行分析。《孔乙己》中有一段原話:
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正是因為受了眾人的質疑,孔乙己為了讓眾人知道他確實認識字,確實讀了不少書,於是才有了回字四種寫法的情節:
他(孔乙己)說,“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麼?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櫃的時候,寫賬要用。”...... “誰要你教,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麼?”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檯,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麼?”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櫃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重溫魯迅先生《孔乙己》這一段,再與當今喜歡以異體字面目示人的書法作品聯絡起來,題主的問題似乎茅塞頓開!
-
8 # 孤獨D時代
哪個適合自己書寫就用哪個,至於你認識不認識,並不重要,所有的藝術,都有門檻,而不是街頭巷尾的嚼舌頭。
另外,哪種藝術在社會上普及的深廣,能邁過去門檻的人就多,也就是懂的人就多,否則就相反。
-
9 # 老樵6
一幅作品,如果因為避“同”偶爾正確使用“一字多體”,確實需要一定文字知識,這就是學問的體現了,然而有一些人為擺顯而寫異體字,卻又因缺乏知識寫錯異體字,那就是孔雀開屏時讓屁股對人——露出不該露的“醜陋”(屁眼)了。這在急功近利的“大家”並不少見……
-
10 # 手機使用者52574545835
田英章就是這類人,異體字滿天飛,顯得他有學問,其實狗屁不是。在作品中能用標準字就用標準字,實在不行了才能用異體字。
回覆列表
書法作品中出現異體字原因不外乎以下三個方面,聽我詳述。
1、異體字可能比與其對應的正體字要更加容易寫。創作書法作品不容易,有時候一副好的作品往往要寫幾遍,甚至十幾遍才能成功。著名書畫家範曾先生被許多收藏家詬病其流水線製作書畫,其實這些人還是不瞭解書畫家創作的艱辛,他們不知道有些存在問題,但問題不大的作品也可能有機會流入社會。
因此,為了杜絕出錯,書法家往往會用某些必較容易寫得美觀的異體字替代正體字,提高作品成功機率,這一點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2、同一個作品儘量不出現雷同這一點應該是一個樸素的審美要求,連續相同的兩個字,一般會用一個點或兩個點代替,如果不連續的相同的字怎麼辦呢?就使用異體字來完成,這樣作品會更豐富,更雅氣,更耐看。好比手上戴上一個戒指,會覺得秀氣,戴上十個一模一樣的戒指,你說俗氣不?
3、也可能偶有炫技之嫌書法家儘可能多掌握一些異體字,以備不時之需,這是書法家的基本功,有人也可能會以此炫技,讓觀賞者一頭霧水,讓你就是認不出,從而達到“似乎高深莫測”的虛假效果,這點小小虛榮心,就原諒書法家吧,畢竟異體字也是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