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兆佳屋㘯
-
2 # 李長諭常言道: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腰纏萬貫,富可抵國,最終還是一個“土饅頭”。給子孫後代留下什麼遺產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和回答。
作為一個職低位卑的一個貧民,財富與己無緣,只滿足於日常的衣食住行,確實沒有什麼遺產可以留給後人,自愧不齒社會,汗顏囊中羞澀,但仍覺得自己貧窮仍未撩倒,期待著能給子孫留下一點點精神財富吧!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須經過才知難。這是長輩時常提醒子女刻苦學習的一句掛在嘴邊的話。可現在很多的孩子,整天忙於應付老師佈置的作業,沒有時間去看更多的課外書,兩眼聚焦在課本和學習成績上,視野不開闊,特別是在作文上思路不清晰,寫出的文章乾巴巴的豪無趣味,是大多數孩子存在的普通性問題。我們應該讓孩子明白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是青年人最好的榮譽,知識是窮人最寶貴的財富,從而引導孩子多讀書,讀好書,自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就以先人的警句格言,去激勵自己的子孫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易經》六十四卦的第一卦,意思是說:天道執行週而復始,永不止息,誰也無法阻擋;君子效法天道,自立自強,不停地奮鬥下去,才能顯示出處世的剛與見。
我們應該讓孩子懂得,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沒有神仙皇帝,一切都要靠自己去爭取,去拼搏,去奮鬥。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貴人,也是自己最可靠的救星。在奮鬥過程中,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也可能還要飽嘗失敗的淚水,但只有這樣,人生才有價值,成功才會幸福。
荀子曰: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誠信是人際交往的名片,是立足社會的基石,也是人一生的身份證。沒有誠信,何來尊嚴?失去了誠信,也就自己消滅了自己。
面對當今社會那些欠債不還,坑蒙拐騙,見利忘義的“老賴”和腦殼鉆進錢眼裡的商人們,更應該加強對子孫後代的誠信教育,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言傳身教,從而使誠信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節儉是社會的美德古人云:“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留給後世的名言警句。
在當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應該教育孩子養成節約的好習慣,從節約一張紙,一滴水,一度電,一粒米做起,讓他們真正懂得“一頓飯,忙一年”的道理,自覺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使“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成為他們的自覺行動。
-
3 # 老叟歸鄉
有一句話:人沒有帶什麼到世上來,也帶不走什麼去。雖然用在這個問題不是太恰當,但有相同之處。
是錢財嗎?
不是的,大多數的人一生所積累的錢財剛好夠一生所需,沒有太多的錢財留下來。在一個就算留下了不菲的錢財,那有什麼用呢!最多一代享點福,何況是富不是還不確定。錢財是多變的,一場經濟危機就可以化作泡沫所以錢財不是留給後代最有價值的。
是房產,古董嗎?
我想也不是的,我們這個時代所認為的財富,到下一代不一定的,聽說過這樣一個例子:非洲人出去炫耀的家裡有多少糧食,亞洲人出去比的是有多少套房子,歐洲人在乎的是人性自由。
作為我們普通大眾來說,能留給後代最好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從我們自身做起,身傳言教,堂堂正正,誠實守信的為人,比什麼都強。為什麼古今中外的大家族能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就是一定學做人做事。
還有一個人生重要的事,信仰、人生價值觀確定了才能有格局,有定力,不隨波逐流,被淘汰,從小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猶太人是世界上最聰明,最成功的一個民族,因他們的孩子第一次學說話,開口說的是,感恩讚美的話而不是爸爸媽媽。
-
4 # 荷韻蘭風
吾子無能,吾留金山於子終是空!
吾子有為,吾遺萬貫給兒有何用!
育子成人,教子成才,留下你良好的家訓、家教不曲不撓的精神為正道!
-
5 # 藍天7261969291918
我覺得最有價值的遺產是:教會後代活下去的本事,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懂得感恩敬老的思想,擁有團結友愛的品質。
一: 活下去的本事
人若要活下去得有掙錢的能力,不管能力大小,能獨立養活自己就能保命,若想活得更好就要告訴他們要不斷的學習,不停的進取,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依靠別人而活,等失去這個依靠的時候,也就活不成了。
二: 勤儉節約的習慣
若是一個崇尚奢侈生活的家庭,後輩子孫難免好逸惡勞,遊手好閒,當無力維持下去時為時已晚,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養成節約的習慣,即使掙錢的本事不強,能做到節約,不鋪張浪費,沒有敗家子,簡單的生活也無憂。
三: 感恩敬老的思想
四: 團結友愛的品質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一個好漢三個幫,這都說明團結的力量。人生幾十年難免有坎坷,危難時能得到幫助尤為重要。
也許後代親人覺得留下金錢才是最好,可有了錢,容易嚮往紙醉金迷的生活,甚至出現縱情聲色的不肖子孫,這樣會禍事連連,麻煩不斷。
最好的遺產不是財富金錢,有時候錢多了容易招惹事端,後輩們若因利生怨還不如平平淡淡度日更加美好。如果後輩親人能做到教給他們的那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體會到自己活得越來越好,家庭越來越興旺。家和萬事興,恆古不變,他們也就會認可這樣的傳承,一代又一代的傳下去。
-
6 # 蜂禾Beeart
良好的家風、品德,正確的價值觀,是留給子孫後代最好的東西。
如果有經濟條件當然更好,如果沒有的話,人生在世,正確向上的
-
7 # 觀義707
人活一世留下什麼遺產才是最有價值的?後代親人會永遠認可嗎,你怎麼看?好男不貪金田地,好女不圖嫁時衣,勤儉持家好門風,忠孝節義守八德,濟貧救苦廣積善,助人為樂別枉法,遵紀守法好公民,利樂群生勝黃金,根正善緣大積修,留給後世福無限,人旺財旺出聖賢!不信你看昌盛家,先人修福後人享,一代更比一代強!
-
8 # 渺星人
人活一世,總應該給後人留下些遺產。在芸芸眾生中,給後人留遺產往往被曲解或等同於留財產。財產的確是好東西,可讓晚輩物質上更充裕,生活上更富足,但留物質財富類遺產易被後人遺忘,人們常說“富不過三",則意味三代人後財富類遺產將被用盡或三代人後由經濟領域轉為其它行業,所以,對於留下物質財富者,三代後也許不會被記起。相比物質性遺產,精神性的遺產更易為後人認可和記憶。我個人認為以下幾種遺產會為後人認可和銘記。一是演繹神奇故事。對個人彷彿是一個特殊的經歷,對家族卻是無尚的榮譽,對國家則盡了一份力。如若不是如此,也會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卓爾不群,成為有故事有影響的人,這樣的人會為後人所傳唱。二是創作文化珍品。因為文化可以穿越時空,淵遠流長,所以文學作品、書畫作品、藝術作品等作為遺產,易被後人認可和記憶,如古代的有名的詩詞、書法和繪畫等等,都作為時代的記憶為後人學習和賞析。三是留下不滅精神。在所有的遺產當中,最不易消亡的是精神,人總該活出點味道來,既為自已,也為後人。“粉身碎骨渾不怕”也好,"人生自古誰無死”也罷,等等這些精神不是一代代融入我們的血脈中了嗎?!這些不也都為我們挺起脊樑作了精神支撐了嗎?但如果你對此想說,我就是一個平凡的人,我好像做不到這般“輝煌”,那就請你“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好了,因為這是廣大華人共同的品格,你做到了就沒有給華人丟臉,你做到了就會給後人帶來好的影響,雖然這種影響不夠轟轟烈烈,但是這種影響必定會走得很遠很遠。圖片來源網路
回覆列表
人生一世,畄給後人的是:
思想品德。
前人有樣,後人會學樣。
俗話說; 家有其父,必有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