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視界
-
2 # 歷史字典
我傾向於是呂后趁劉邦不在,拉蕭何下水直接下手殺的。
劉邦對韓信的態度是模糊的,除了韓信功勞太大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漢軍中能打的將領有一多半都當過韓信的下屬。這是韓信不同於英布、彭越的地方,韓信沒有自己的固定基本盤,但整個漢軍中卻有大量他的潛在支持者,而且都是手握兵權的優秀將領。參照一下樊噲的態度,至少說明韓信在軍中威望極高。所以我個人覺得劉邦對韓信一直是“軟禁起來看看再說”的態度,未必就要除掉他。
但呂后出於自己的利益需要,則是必須除掉韓信的。
-
3 # 林子說歷史
韓信是漢朝初年劉邦手下的三傑之一,他為劉邦建立大漢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他在漢朝建立之後,不長時間就死去了。這是因為:君王忌憚、不懂為臣之道、歷史的必然。
君王忌憚
韓信在劉邦爭雄天下時,為其定三秦、滅魏、滅代、滅趙、降燕、滅齊、滅項羽,立下了彪炳千古的赫赫戰功。
從他立下的這些功勳,就可看出其能力之強,劉邦更是心知肚明。
而滅項羽之後,能對大漢王朝的統治產生動搖的,放眼天下韓信是排在第一位的。這種情況下,劉邦必然是要讓韓信死去的。
不懂為臣之道
古代歷史上,功高震主的文臣武將,其實是有很多的,但結局並非都如韓信一般。比如唐朝的郭子儀,便是其中著名的一個。
他為大唐終結了安史之亂,但他是善終的。他與韓信比,其最大的不同,便是他懂的為臣之道。
而韓信因不懂這個,又能力太強,那他自然是要被殺的。
歷史的必然
單從漢朝或唐朝的個別例子中,是不能準確判斷的。
我們縱觀整個古代歷史,就可看出凡是如韓信這樣的開國功臣,都會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死在開國皇帝的前邊。
由此可以他的死,也是歷史的必然。
綜上所述大將韓信的死因,是君王忌憚、不懂為臣之道、歷史的必然。
-
4 # 狐筆春秋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韓信之死,主觀因素在其本人“不甘沉淪、心有異謀”;客觀因素在於“天下方安而劉邦卻年事已高”。所謂“臥榻之側,豈容猛虎酣睡?”行將就木的劉邦豈容韓信安然存活,進而將大漢江山置於水深火熱之中?
一:談笑間,破趙亡魏滅齊,建蓋世功勳,有不臣之心
自古“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作為大漢朝主要奠基人的韓信,其光芒實在太過刺眼,再加上其桀驁不馴的秉性,早在“破趙亡魏滅齊而求賞”之時,就已成了劉邦的眼中釘、肉中刺。只不過彼時惡龍猶在,尚不能屠其獵手罷了。
自古以來,最難處的關係莫過於君臣之間,所謂“伴君如伴虎”,以劉邦之雄才偉略自然深知韓信的能力與危害,所以,打從登壇拜將、韓信剖析項羽之得失如數家珍開始,劉邦對韓信即存了“用之、防之”拉攏打壓的心思。
而對於劉邦這種“既防備自己卻又不得不倚任自己”的矛盾心理,韓信本人也是心知肚明且洋洋自得。而這就是為何韓信敢在天下尚且紛爭不絕、劉邦困守滎陽隨時都有城破身亡的危險的時候,自己一旦攻克齊地,就敢要求冊封“代齊王”的原因。
二:君臣鬥法,不對等的戰略位置使劉邦不得不暫時屈服
至此,以臣而王的韓信有了與劉邦、項羽分庭抗禮、鼎足而立的資本。原本“合圍項羽、困而殺之”的戰略規劃也隨之擱淺。楚漢相爭陷入膠著階段。當此之際,無論是項羽的手下還是自己的心腹都開始遊說韓信脫離劉邦,劃地自立。但因為帳下甲士大都是劉邦的嫡系,身邊大將又多是劉邦的心腹故人。所以,雖有“割地自立,分裂天下”之心,卻無“鼎足三分”之力的韓信只能打著“漢王有大恩於我,吾不忍負”的幌子,眼睜睜的錯失良機。
但韓信的這番做作不但沒能自己洗清嫌疑,反而更加堅定了劉邦要清洗自己的決心。畢竟,“君子坦蕩蕩”果真“堅貞不屈、忠勇果敢”又怎會有這種“市恩挾君”的行為?而今在面對說客唆使之際,又是百般遮掩、千般迴護。若非心中有鬼又是什麼呢?
所以在智計超群的張良和目光如炬的劉邦眼中,韓信已逐漸脫離漢氏陣營,成了當時天下最大的變數,是故,在韓信求封之際,劉邦雖然慍怒非常卻也無可奈何,故作慷慨的封其為齊王;而在垓下決戰之時,面對大功將成而利益未分的韓信、彭越等人消極怠工以為要挾的時候,深明時勢的劉邦只能再次含怒讓步,劃分疆界邀其襄助。換言之,在當時特殊的環境之下,劉邦和韓信之間的關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由君臣而盟友。而這種由形勢而實質的轉變也堅定了劉邦打壓韓信、甚至剷除韓信的決心。
三:狡兔死,走狗烹,天下英雄已死,留你韓信何用?
基於這種“臣將不臣、攘奪其君”的危機感,公元前202年,在逼死一代雄傑西楚霸王項羽的當天。來不及慶功行賞的劉邦就馬不停蹄的馳入韓信軍營,收回了韓信的帥印、剝奪了韓信的軍權,並順勢將韓信遷離天下形勝的三齊之地,改封到平原萬里、無險可守的楚地。這種大功告成、頃刻呼吸都不願在等的做法,足見劉邦對韓信忌諱之深。
而在漢室建鼎之後,劉邦又以韓信窩藏項氏舊臣鍾離昧為由,以“巡狩雲夢”的藉口趁韓信朝拜之際將其擒獲。話說“王者之師堂堂正正”但在劉邦擒韓信一事中, 堂堂天子弄虛飾偽剝下臉面的舉動再次說明韓信在劉邦心頭的陰影之深之重。
但畢竟漢室初建,即便劉邦再想誅殺韓信,但他也終究不敢肆意行之,畢竟窩藏項氏降臣其罪雖重,但與韓信所建的蓋世功勳想必,也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罷了。此外,倘若剛一建國就誅戮功臣,很可能會引起功臣集團的恐慌並因此而激出非常的變化。有得不償失的嫌疑。當然,這中間或許還有劉邦尚且顧惜臉面不願與韓信你死我活的意思。
所以,在經過利弊得失的仔細權衡後,劉邦只是將韓信貶為淮陰侯,但並不讓他迴歸封地。而是以“願與君長相守”為由在長安城內為韓信修建府邸以為長居之所。而這種惺惺作態的關懷不過是“變相的軟禁”罷了。倘若韓信能夠就此蟄伏,甘心情願的為劉邦所驅策,想來要“苟全性命”還是可以的,畢竟此時此刻,劉邦雖有殺心卻也未曾下定決心。
四:龍爭虎鬥,沒了爪牙的百獸之王終究不是赤帝之子的對手
在經過長期屈抑後而好不容易得以一展雄才的韓信因為窩藏項氏舊臣的事情而被劉邦雪藏,但已然嘗過血腥的豺狼虎豹豈甘再次吃素?
於是,盤桓於天子腳下的韓信變得抑鬱寡歡,鬱積難遣的他一面肆無忌憚的表達自己的怨望之情,一面卻又閉門謝客,顯得異常低調。但無論如何,對於臥榻之側的猛虎,劉邦始終不曾掉以輕心。於是“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的話終究還是傳到了劉邦的耳中,再加上“陛下不過能將十萬……臣多多而益善耳。”的浮言浪語。韓信的存在成了疾病纏身、行將就木的劉邦心中的肉中之刺。必欲除之乃能心安,但或許是良心未泯,抑或是顧忌猶在,劉邦始終未曾對韓信下手。
公元前196年,代相陳豨造反。抱病平叛的劉邦要求韓信隨同前往,奈何與陳豨早有約定的韓信不但託病不往,甚且派人與陳豨私下協約“裡應外合,直搗黃龍”。若不是由於家臣叛變,出首舉報,以韓信之才,大漢易主怕也未必不可能。當即,聞訊而驚卻膽略非常的呂后乃是蕭何誘騙韓信入宮,隨後矯詔誅之,夷其三族。而凱旋而歸的劉邦在聽聞韓信被殺之後,也並未有所苛責,甚至還表現出“且喜且憐之”的神情。而由此亦可以推測,劉邦早有殺韓信之心,但或許是顧念舊情也曾想過要相互保全,不過“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以劉邦“為天下著不顧家”的秉性,韓信之死不過是早晚的問題罷了。
綜上,一代兵仙在劉邦的猜忌之下,又因自己的作死行為,最後落了個身死族滅的下場,實在令人感嘆不已。
-
5 # 寂寂無人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成語出自於《史記·淮陰侯列傳》,意思是說韓信的成功與敗亡都是由蕭何一個人造成的,韓信死時怎麼也不相信,自己玩了一輩子陰謀詭計,最後卻死在別人的陰謀詭計上,他在臨死時說道:很後悔沒有聽鵬通的話,坐看項羽和劉邦相爭,坐收漁翁之利,以至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
機遇可遇不可求,機遇到來時如果不能抓住,當斷不斷,則會反受其亂蒯通是一位齊國謀士,他知道韓信手握重兵,韓信助劉邦則項羽滅,助項羽則劉邦滅,就想說服他背叛劉邦,在齊國自立為王。使天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為此他從分析當時的形勢開始,講了一番道理,但韓信不為所動,認為劉邦對他有恩,自己不能忘恩負義。蒯通苦口婆心的勸說,韓信就是不聽。蒯通還不死心,很誠懇地對韓信說:“事情的成功是困難的,而失敗卻是容易的,時機要得到是艱難的,失去它卻是很容易的。時機啊,時機,失去了就不會再回來了!
蒯通勸,如自立則三分天下。分析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韓信因心存感恩之心,不忍背叛劉邦,又因其只有名將之求,而無成君之望,終於沒有接受蒯通的建議。(《史記—淮陰侯列傳》)
天予不取,必遭天譴,報應很快就來了劉邦坐了江山後,怕韓信勢力大,壓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殺死韓信,可是自己親口封了韓信與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還封他“五不死”,就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那麼怎麼殺他呢?機會很快就來了。
漢十年(前197年),陳豨謀反。劉邦親自率兵前去征討,韓信稱病不隨高祖出征,暗地裡派人到陳豨處聯絡,要陳豨只管起兵,自己定從京城策應。韓信與家臣謀劃:可以在夜裡假傳詔旨,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然後率領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部署已定,只等陳豨方面的訊息。這時韓信的一位門客得罪了韓信,韓信囚禁了他並準備殺他。那位門客的弟弟就向呂后密告韓信要謀反的情況。呂后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恐怕韓信的黨羽不肯就範,於是與蕭何商議,假裝有人從皇上那裡來,說陳豨已被殺死,諸侯群臣都前來進宮朝賀。蕭相國欺騙韓通道:“雖然您有病,還是要勉強朝賀一下。”韓信入朝進賀,呂后派武士把韓信捆縛起來對韓信說:“你犯下了謀反罪,君王叫我殺你。”韓信說:“君王封我五不死的,您不能殺我。”呂后說:“君王封你"五不死",我們都按君王的意思辦了。我知道你還要說:沒有捆你的繩,沒有殺你的刀,這些我們都不用。”說完,一揮手,兩旁幾十名宮女個個手拿棒錘,一擁而上,團團圍住,一陣亂打,把韓信活活打死了。
-
6 # 我來讀歷史真正死因一:功高蓋主
韓信在劉邦爭雄天下時,為其定三秦、滅魏、滅代、滅趙、降燕、滅齊、滅項羽,立下了彪炳千古的赫赫戰功。
自古“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作為大漢朝主要奠基人的韓信,其光芒實在太過刺眼,再加上其桀驁不馴的秉性,早在“破趙亡魏滅齊而求賞”之時,就已成了劉邦的眼中釘、肉中刺。
從他立下的這些功勳,就可看出其能力之強,劉邦更是心知肚明。
而滅項羽之後,能對大漢王朝的統治產生動搖的,放眼天下韓信是排在第一位的。
真正死因一:心懷異志韓信本人“不甘沉淪、心有異謀”;
公元前196年,代相陳豨造反。抱病平叛的劉邦要求韓信隨同前往,奈何與陳豨早有約定的韓信不但託病不往,甚且派人與陳豨私下協約“裡應外合,直搗黃龍”。若不是由於家臣叛變,出首舉報,以韓信之才,大漢易主怕也未必不可能。當即,聞訊而驚卻膽略非常的呂后乃是蕭何誘騙韓信入宮,隨後矯詔誅之,夷其三族。
綜上所述大將韓信的死因,是君王忌憚、不懂為臣之道、歷史的必然。
-
7 # 如史如畫
這個問題,原因其實有很多,最直接的原因是呂雉擔心劉盈繼位駕馭不住韓信所以要把他提前殺了。當時,剛消滅項羽後,普天之下,也只有劉邦能震得住韓信,彭越和英布在韓信面前都得低頭。韓信是當時的開國第一功臣,劉邦都沒什麼可封他的了,號稱“國士無雙”,全國軍隊都十分佩服韓信的軍事才能。劉邦將他抓捕起來後,原本並沒有打算殺他,呂雉卻時刻留意著,她兒子是太子,將來肯定是要當皇帝的,而劉盈被劉邦摔過,長大之後性格懦弱,如果韓信還在,以他的號召力,肯定可以推翻劉盈。於是趁著劉邦還在世,趕緊把韓信除掉。還有一些間接原因也決定了韓信的死亡,比如韓信情商低,容易被一些表面的恩惠所感動,還總是在領導面前誇誇其談,沒有度。還比如韓信格局不大,在機會來臨時,沒有判斷局勢的能力。還有很多,這都意味著韓信的死是必然的。
回覆列表
韓信是漢初名將,馳騁沙場,被譽為一代戰神。但是,這麼一個戰場上的風雲人物,一個為建立漢室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名將,最後卻落得貶職,甚至被殺的下場。關於他的被殺,至今還沒有個定論。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韓信被殺之謎。
韓信一代名將,卻落得個被夷三族的下場
韓信被鍾離昧連累,被貶淮陰侯
話說公元前200年的一天,劉邦手下的大將樊噲追捕項羽的大將鍾離昧,追到了韓信的屬地。卻不料,韓信哥們義氣大爆發,另外很自負。根本看不起像樊噲這樣的殺豬屠狗之輩,樊噲原來是個殺狗的。
所以當樊噲要他把鍾離昧交出來的時候,韓信理都懶得理他,反而把鍾離昧保護了起來。這下麻煩了,鍾離昧身上帶著一件極其敏感的東西,楚國地圖。當年的地圖是很難繪製的,而且當時的地圖主要是用於軍事用途,很敏感。
這麼一來,韓信窩藏鍾離昧的舉動,就不由得讓人起了疑心,所以劉邦對韓信開始高度警覺了。另外,有人密報,韓信每次到地方上去巡視,總是帶著大隊人馬進出,儼然就是皇帝的派頭,這兩件事情加在一塊,就讓劉邦不由得疑慮更深,以至於決定對韓信動手。
劉邦藉口到雲夢澤去視察,命所有諸侯陪同,韓信當然也在其中。
這下韓信總算是聰明瞭一把,感覺到不對。這時候義氣也顧不上了,殺了鍾離昧,提著鍾離昧人頭來拜見劉邦。
但他還沒有來得及獻上人頭,就被抓了起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就是這個時候說出來的。
但是,劉邦卻沒有殺韓信。據《史記》記載,韓信被押到洛陽之後,劉邦“赦信罪,以為淮陰侯”,也就是說韓信被降為了淮陰侯。
那麼,既然劉邦要殺韓信,為什麼只降級呢?專家研究後認為,韓信謀反的事是事出有因,但是查無實據。沒有藉口,當然不能隨便殺,尤其是韓信這樣威名赫赫的名將。
鍾離昧事件,讓劉邦有了貶韓信的藉口
呂后設宴誘殺韓信,韓信命喪偏殿
韓信被降為淮陰侯,劉邦卻並沒有讓他回封地淮陰,也就是咱們現在的江蘇淮安,而是被軟禁在了京城長安。這又是為什麼呢?一句話,還是不放心。劉邦要把韓信放在眼皮子底下監視起來。韓信沒辦法,乾脆就經常託病不去上朝,而且很少跟別人來往。
可就是這樣,他仍然難逃被殺的命運。公元前197年8月,當時漢朝鎮守北方邊境的大將陳豨發動叛亂,劉邦親自平叛。到了第二年春天,有一天宮中宣旨群臣進宮,說是為了慶祝皇帝打勝仗,搞個慶典。
韓信是淮陰侯,當然也接到了詔令,他本打算像往常一樣,藉口身體有病不想去。可是他沒有想到,這時候丞相蕭何登門了。他對韓信說,即便身體有病,也應該打起精神前去祝賀,這是你表忠心的好時候,你總是這麼任性清高,這對你有什麼好處?
蕭何的面子,韓信必須得給。有個典故叫,“蕭何月下追韓信”。說韓信一開始在劉邦這裡沒有被重用,韓信決定一走了之。是蕭何趁著月色把韓信勸了回去,而且還向劉邦力薦韓信。所以,韓信才有了廣闊的施展才華的舞臺。
於是,韓信只好答應。但是韓信此行,卻又成就了另外一個典故,叫做“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據史料記載,第二天韓信早早洗漱進攻前去祝賀,可他萬萬沒想到,剛進宮門就被抓了。並且被送到長樂宮一個放編鐘的偏殿殺死。看來,呂后要殺韓信,蕭何本身就是參與者,他登門勸說,那就是誘捕韓信的一步棋。
在蕭何的勸說下,韓信走進了圈套
呂后為何要殺韓信,是因為韓信要造反?
那麼,呂后為什麼要殺韓信呢?一個已經落魄被軟禁的淮陰侯,呂后究竟為什麼跟他過不去?先來看史料上的說法。根據史書記載,呂后誘殺韓信,是因為有人舉報韓信和當時謀反的叛將陳豨暗中勾結。
那麼,舉報信誰寫的?韓信府上的一個舍人,一個小官吏。從表面上來看,這件事情證據充分,言之鑿鑿。但是專家仔細研究後發現,這種說法其實漏洞百出,很不符合邏輯。
首先,韓信這個時候已經被軟禁在京城長安了,手裡無兵無錢。連舉報者也注意到,曾經聯軍百萬的韓信,這會連一兵一卒都沒有,只好說他打算武裝刑徒和奴隸。
其二,韓信自恃才著功高,他連周勃、灌嬰、樊噲等等這些漢初名將都看不上。如此大事,陳豨有什麼資格讓韓信信任?
其三,舉報內容是韓信與陳豨單獨說的悄悄話,那麼舉報人又是怎麼知道的呢?而且還連細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難道當時就給韓信府上裝了監控攝像頭了?
第四,那就是這個舉報人更為可疑了。據說這個舉報人他哥哥當時犯了罪,韓信要殺他哥哥。那麼有沒有可能他是為了救哥哥的命,假借陳豨叛亂,誣告韓信,以此來營救他哥哥呢?
當然,專家認為這封信的幕後,隱藏著一個更大的黑手。那麼,這隻黑手會是誰呢? 首當其衝的懷疑物件,當然就是親自操刀的呂后了。
呂后要殺韓信的原因是他要造反
呂后要殺韓信是自己主意?還是劉邦早有此心?
要知道韓信畢竟不是普通人,不僅他的身份特殊,而且影響力很大。當年即便劉邦說他謀反的罪證已經很清楚了,可最後劉邦依然沒有殺他,而是給了他一個降級軟禁的處分。
所以,呂后當時雖然在宮中主政,但是她絕不敢擅自做主殺掉韓信。但是呂后殺了之後也沒有被追究。從史書記載來看,劉邦從前線回來之後,得知韓信被殺,他的神情是“且喜且憐之”,這五個字大有玩味。
“喜”,開心,很顯然,這說明在劉邦的心中,韓信一直是個心腹大患,現在被殺了,“喜”就很正常了;“憐”,也就是可惜,為什麼可惜呢?專家是這麼分析的,韓信兩次被告謀反,劉邦自己應當心知肚明,實際上都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證據。
韓信一世英才,又為漢室立下了不世之功,最終卻落得如此結局。劉邦如果從一個普通人的情感出發,他又怎麼能不憐惜?但是劉邦的態度是先“喜”後“憐”,這就說明劉邦早就有殺掉韓信的意思了,他下意識地一反應就“喜”了,只是因為他顧及自己的名聲和義氣,不好意思下手而已。
劉邦的態度說明他早就想殺韓信了
既然已經把韓信降級軟禁,劉邦為什麼又要殺他呢?
劉邦一定要殺死已經被軟禁的韓信,可能跟一件事有關。這就要說到另一個典故了,相傳有一天,劉邦突發興致把韓信叫來一起喝酒。
韓信很興奮,那兩個人聊了很多,自然,也就聊到了手下將領統兵打仗的才能,韓信就一一點評。劉邦一高興,順口就問了一句,“如果朕要帶兵打仗,你說朕能統率多少兵馬?”
“陛下,十萬人馬足矣。”
“那你呢?”,“我韓信當然是多多益善了”。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個典故就這麼來的。這是韓信酒後失言,在這又得出一個教訓,不能亂說話,尤其在酒後,更不要亂說話,所以少喝酒!
劉邦也沒有想到,韓信這個時候已經都這個樣子了,你還這麼狂。而且這句“多多益善”,也提醒了劉邦,韓信此人本事太大,留著必定是個禍患。
於是乎,有人就認為韓信被殺,很有可能是劉邦和呂后兩口子唱的雙簧,最終的結果就是想除掉韓信。因為韓信能耐太大了,一旦給他點Sunny,他就燦爛的不得了。所謂有人舉報韓信謀反,不過是他們假借的一個託詞而已。
呂后殺韓信,也可能是為兒子劉盈掃清障礙
殺掉韓信,也有可能是呂后為兒子排除障礙!
不過關於殺掉韓信,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幕後黑手真的只是呂后。因為韓信被軟禁期間,當時正值太子之爭。一方面,劉邦有意傳給自己最喜歡的小兒子如意;而另一方面,呂后則堅決守護著兒子劉盈的太子身份。
但是,大家都知道,當時的太子劉盈生性懦弱。那麼,強勢的呂后,為了讓兒子地位穩固。所以必須把可能支援劉如意的人給除掉,也要把將來劉盈主政後的不穩定因素給除掉。
韓信偏偏完全符合這兩個條件。此時韓信很落魄,他想要東山再起,就勢必要討好劉邦。有了韓信的支援,太子之爭會多出很多變數。而且韓信的能力太強,甚至強到了憐劉邦都難以控制,將來劉盈當皇帝,能控制的住韓信嗎?
所以很不幸,當呂后為兒子開始掃清障礙的時候,韓信很有可能第一個就被列在了被清除名錄上,韓信被殺也就是必然的了,而這應該就是韓信被殺的最核心的原因!
至於呂后擅自做主,而事後劉邦並沒有責怪,那是因為劉邦想剪除異姓諸侯王,早已籌謀已久了,所以說伴君如伴虎,古人誠不我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