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
2 # 超級七品小芝麻官
五子良將的這個說法,其實主要是來源於陳壽的《三國志》 ,那句“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的記載,後來就直接演變出了五子良將。這五人人分別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從排名上來看,似乎張遼是這五人中的老大,不過事實上,五子良將中掌握兵權最大的人並非張遼,而是另有其人!
張遼
我們先從張遼開始分析。張遼是五子良將中最出名的武將,合肥之戰中,他以八百騎兵衝擊孫權大營,最終得勝而還,令眾人稱羨。僅憑這一戰,他就已經是名揚天下了。到了後世,他更是因為守衛合肥期間所展現出的軍事才能,被評價為古今六十四名將,列入武廟。整個曹操手下,也就只有張遼一人有此殊榮。按正常分析,張遼的兵權應該是最大的,不過事實上卻並非如此。
最開始守衛合肥時期,曹操其實是將大部分兵力帶走了的,合肥只留下了數千人馬。而且合肥的主帥也並不是張遼,而是樂進、李典、張遼三人共同守衛。李典和張遼二人的關係其實也並不是非常融洽,曹操這樣安排也是為了讓他們互相牽制。曹操這個人,還是不怎麼信任外姓將領的。等到張遼大破孫權十萬軍後,曹操才對張遼大為驚歎,增加了張遼的兵權。
《三國志》: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復徵孫權,到合肥,循行遼戰處,嘆息者良久。乃增遼兵,多留諸軍,徙屯居巢。
曹操這一次給張遼增加了兵權,但史書上並沒有寫明多少,而結合曹操在東線留下了夏侯惇和曹仁,基本可以認為張遼的兵權增加得不會太多,畢竟上面有夏侯惇等人壓著。
張郃
再來說大家非常關注的張郃。張郃的軍事能力很強,在漢中戰場上表現得還算是不錯,當時夏侯淵戰死後,在眾人的推舉下,張郃暫行主帥之職,而且曹操得知夏侯淵戰死,漢中軍無帥,立馬給張郃假節了。從這一方面來看,似乎張郃的兵權非常大。
事實上,從表面上來看,此時的張郃確實是兵權最大的,不過從張郃的履歷來看和漢中之戰的發展來看,我們會發現,曹操之所以讓張郃假節,並不是因為信任張郃,而是為了穩固軍心,直白點說,這就是無奈之舉!
當時曹操遠在長安,需要有人統領漢中曹軍,收住軍心,不得不讓張郃暫時統領諸郡,以待曹操親自前來。
從張郃的履歷我們也可以發現,在此之前他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從徵四方,跟著曹操打,跟著夏侯淵打,一直是沒有獨立領軍的機會。要不是夏侯淵突然陣亡,漢中曹軍沒有主心骨,張郃根本不可能暫行主帥之職。
徐晃
徐晃其實和張郃有點類似,經常是從徵四方,在別人手底下幹活,基本沒有獨立統軍的機會。直到于禁戰敗被俘後,他才開始獨立領軍,對抗關羽。徐晃的實力是沒得說的,不過要說掌握的兵權,他肯定還是算不上最大的。
樂進
樂進以勇武著稱,每戰先登,倒是和蜀漢的黃忠比較類似。在青泥之戰中,樂進甚至擊退了關羽,實力不可小覷。可是由於樂進去世太早,所以整體來看他的功績並不大,兵權也並非很多,多數情況下都是聽從別人的指揮作戰。
于禁
說起于禁,很多人都會想到他的劣跡,投降關羽。在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看來,于禁投降實在是很難讓人容忍,尤其是他身邊還有一個龐德做對比,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龐德死戰不降,就更加襯托出于禁的尷尬處境了。也正因為于禁晚年的這個劣跡,使得眾人對他的評價都並不是非常高。不過事實上,在襄樊之戰前,于禁其實是五子良將中最受曹操信任之人!
于禁出身很好,從一開始就追隨了曹操,可謂是跟著曹操一步一步打出來的,也正因如此,曹操對他非常信任。而相比較來說,其他從敵方陣營投降過來的降將,雖然能力很強,曹操也加以重用,但曹操始終是留了一手的,不敢給予他們太多兵權,基本很難讓他們單獨領軍!
襄樊之戰,正因為曹操對於禁能力與人品的信任,所以他才敢於讓于禁獨立統軍,不給他設定其他宗親監軍,並將最精銳的七軍交給於禁統領。不過最終於禁還是辜負了曹操的信任,投降了關羽,雖然在那種情況下,不論是誰都打不贏關羽,但于禁投降的行為卻讓曹操曹丕父子一直耿耿於懷。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于禁的評價才會這麼低,在此之前,于禁可謂是當之無愧的五子良將第一人,他的地位、兵權都是五人中最大的。
結語
總的來看,于禁雖有劣跡,但他其實是五子良將中最受曹操信任之人,他也是五子良將中唯一一個假節鉞的人,兵權是五人中最大的。
-
3 # 健康與諮詢
眾所周知,曹操除了喜歡人婦之外,還喜愛招賢納士。
對敵將關羽,趙雲都是敬佩不已。所以在曹操唯才是用的軍營裡慢慢也是兵多將廣,猛將如雲。最有名是後人評價的“五子良將” 五子良將都是曹操最器重之人,個個都有統帥之才。那誰是曹操最倚重之人呢?我們從誰手裡掌握的兵權就可得知了此人便是——于禁 曹操把他當親信,所以他對其他部隊都能行使監督權,沒有打仗的時候,其他人都鎮守邊防地區,到關鍵時候曹操曾用於禁搶奪過朱靈的兵權。援救襄樊時,于禁一人統帥龐德、朱靈、張遼(本人駐防,只派部隊參戰)呂常、徐晃、徐商、呂建的七支部隊,可想而知曹操對於禁的重用程度了。
-
4 # 曹老師xixi
五子良將地位最高、軍權最大是口碑最差,存在感最低的于禁。
這裡講的是在水淹七軍之前,水淹七軍之後于禁都別俘虜了,樂進也死了,都少了2個人,就沒有啥可比性了。
因為三國時期,將領的所屬的部隊是由上級分配的,因此無法從軍隊多少來對比,但我們可以從側面幾個方面來看看,為什麼講于禁軍權最大。
從官位來看,于禁是左將軍,樂進是右將軍,張遼為徵東將軍(曹丕時代為前將軍),此時張頜徐晃均為雜牌將軍,而曹氏宗親,只有夏侯惇是前將軍,曹仁夏侯淵分別為徵南和徵西將軍,按照漢代及三國武將官職來看,左右前後將軍是高於徵東南西北將軍的,可以看出五子中於禁和樂進在曹操時期地位非常高,甚至在軍銜上超過曹氏宗親夏侯淵和曹仁。
從權利上看,五子良將均有假節權,假節的意思就是在戰時可斬殺犯軍令的人,也就是在戰鬥中有先斬後奏之權,而五子中只有一人特殊,那就是于禁,于禁不光有假節之權,他還是假節鉞,在漢代假節鉞的意思是可以代表皇帝的出行,在地方上個可以誅殺兩千石以下的官員,軍事上誅殺包括假節在內的所有違反軍令之人,有點像現在講的尚方寶劍,就是為什麼三國中專門有一段描寫于禁輕而易舉的繳了朱靈的兵的情節。
再結合俸祿上看,于禁在曹操時期所有武將裡俸祿僅次於曹仁和夏侯惇,綜上所敘可以得出曹操是有多麼信任於禁,而自古不變的真理,軍權必定會掌握在自己及最信任的人手裡,那再看于禁又長期在中央,軍權必定是五子中最高的。
這裡不是吹于禁,而是後期確實有點丟曹老闆的臉,晚年又不保,加上三國演義影響力又強,對於禁的描述較少,導致于禁給人的印象就是水分很大。其實從其他幾點也能看出于禁的影響力,比如關羽在水淹七軍擒獲于禁後,立即能威震華夏,名聲大振,而黃忠斬殺夏侯淵都沒威震華夏,這就是原因,于禁後來在孫權那邊時,孫權也是好飯好酒絲毫沒敢怠慢後來老老實實的送回去,再看三國曆史中,又有幾個將領統領過七軍出征?除了君主,估計也就諸葛亮統領過那麼多大軍。其實于禁能力肯定是不及其地位,主要還是于禁是曹操起兵時就跟隨的將領,又是曹操一手培養提拔,從小兵幹到了左將軍,又有剛正不阿治軍有方的人品,所以曹操才能信任,只可惜確實辜負的曹老闆,站得高摔的疼,確實是三華人讓人遺憾的一個將領。
-
5 # 潘不安講究史
蜀漢有五虎將,對應著曹魏便有了五子良將。其實這並非當時已有的稱呼,而是在《三國志》出現之後,人們進行的總結和演義。
陳壽在著史時,將關張馬黃趙並傳,又稱關羽和張飛是“世之虎臣”,於是有了五虎將的稱呼。而在評價曹魏武將時稱:“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於是後人稱他們為五子良將。
其實陳壽在做傳的時候,排名中就已經暗含了他們地位的高低的個人觀點,蜀漢武將關羽為首,依次是張飛、馬超、黃忠以及趙雲。而五子良將在傳中的順序依次為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但他們實際是否真的如此呢?我們再來詳細的分析一下。
張遼張遼是漢武帝時大商聶壹的後代,因為馬邑之謀的失敗,為避禍而改姓張。漢末亂世,張遼因武力過人被丁原召為從事,此後隨著諸侯之間的相互吞併,又先後跟隨董卓、呂布,呂布戰敗後最終歸屬於曹操。
張遼歸屬曹操後,同關羽一起解白馬之圍、平定魯國諸縣、孤身招降昌豨、破烏桓斬蹋頓單于等屢建戰功,成為曹操麾下首屈一指的心腹名將。
當然張遼最著名的戰績便是逍遙津以800大破孫十萬,此後被曹操封為徵東將軍,長期駐守合肥,成為防守東吳的主帥,是止小兒夜啼的戰神般人物。
待曹丕繼位後,張遼升為前將軍,但不久後病重。屯兵雍丘養病期間,孫權再度進犯,張遼帶病與曹休前往海陵防禦,同年大敗吳將呂範。
但很快張遼病重,逝世於江都,諡剛侯。
樂進樂進雖然身材矮小,但是作戰勇敢無畏,屢次作戰都是第一個登上敵人的城牆。樂進隨曹操先後徵張繡、破呂布、擊眭固、敗劉備,皆有戰功。官渡之戰期間,斬殺袁紹大將淳于瓊(歷史上為西園八校尉之一,袁紹手下大將,非演義中的烏巢酒仙)。後攻袁尚、袁譚,又斬殺其大將嚴敬。
建安十一年,曹操曾經上表漢獻帝稱讚樂進、于禁和張遼三人,於是禁為虎威將軍;樂進為折衝將軍;張遼為蕩寇將軍。
此後樂進又隨曹操南征北戰,率建戰功。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隨曹操徵孫權,樂進假進節,之後隨張遼、李典一起鎮守合肥,升為右將軍。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樂進逝世,諡曰威侯。
于禁黃巾之亂時,于禁響應鮑信的招兵而加入麾下。曹操佔領兗州後,于禁成為了王朗的部下,王朗認可其才能而舉薦給曹操。
曹操部下將領中以于禁帶兵最嚴謹穩重。張繡降而復叛,使曹操大敗,各軍混亂逃亡,只有于禁帶領的數百人且戰且退,軍容整齊。
于禁一生隨曹操征戰,在軍中威信極重。曹操欲奪取朱靈兵權時,只派于禁帶數十騎進入朱靈軍營,朱靈及全軍將士竟然不敢妄動,最後朱靈全軍皆歸於禁統領。
此後,曹操任於禁為左將軍,假節鉞。
但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圍攻樊城時,作為援兵的于禁全軍覆沒,自己也投降關羽,關羽敗後又投降孫權,晚節不保。
後於禁被孫權放回,曹丕故意派于禁守曹操陵墓,並在牆上畫于禁兵敗投降。于禁見後羞憤而死,諡厲侯。
張郃張郃原是韓馥部將,韓馥投袁紹後,成為其麾下校尉,此後在對公孫瓚作戰中率建戰功,升為遼寧國中郎將。
但在官渡之戰中,因為袁紹的錯誤指揮和郭圖的讒言,張郃不得不轉投曹操,被封為偏將軍。
此後,張郃擊渤海,攻柳城,徵東萊,破馬超,討興和氐王竇茂。
曹操取漢中後,留張郃與夏侯淵共守漢中,之後夏侯淵戰死,張郃收攏敗軍被推為主帥駐守陽平,曹操知道後遣使假節。
曹丕繼位後,任命張郃左將軍,進爵都鄉侯,後進封鄚侯。
諸葛亮初次北伐時,司馬懿詔張郃總督關中諸軍,諸葛亮退後,張郃升為徵西車騎將軍。
諸葛亮復出祁山時,張郃追至木門與之交戰,被射中右膝而死,諡號壯侯。
徐晃徐晃初為郡吏,後隨楊奉討賊有功,並勸說楊奉護送天子還洛陽。到洛陽後,徐晃又勸說楊奉歸順曹操,楊奉初同意後又反悔,被曹操討滅,徐晃因此歸曹操。
此後徐晃隨曹操徵呂布、敗劉備,先後破顏良文丑。因在與袁紹戰中功勞最多,封為都亭侯。
此後徐晃南征北戰,屢建戰功,升為平寇將軍。取漢中後,徐晃與夏侯淵一起拒劉備於陽平關,破陳式,假節。
關羽圍曹仁於樊城,曹操派徐晃領兵救援,解樊城之圍。
曹丕繼位後,任命徐晃為右將軍,封逮鄉侯,後進封楊侯。此後又破劉備於上庸,曹叡繼位後又拒諸葛瑾於襄陽。
太和元年(227年),徐晃去世,諡曰壯侯。
最終排名1、張郃。2、張遼。3、于禁。4、徐晃。5、樂進
從以上分析,張遼最高為前將軍,是防守東吳戰線的主帥;樂進為右將軍,但是相對其他四人早逝;于禁為左將軍,假節鉞,但是晚節不保;張郃為徵西車騎將軍,假節,諸葛亮北伐曾總督關中軍隊;徐晃為右將軍,假節。
漢初的時候承襲秦制有前後左右將軍,但不常置,或是前後,或是左右,都是掌管左右和四夷。後漢書記載:
“ 將軍,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又有前、後、左、右將軍。”三國承襲東漢制度,因此將軍中可比三公的一共有四等,第一等是大將軍,第二等是驃騎將軍,第三等是車騎將軍,第四等是衛將軍。之後則是前、後、左、右將軍,雖是並列,但實際在地位上以此為前後左右。
五子良將中只有張郃至第三等徵西車騎將軍,其後是張遼前將軍,再之後依次是于禁左將軍假節鉞,徐晃右將軍假節,樂進右將軍。他們所掌握的軍權也如此排名。
不過就能力而言五人相差並不是特別大,有此區別主要還是因為運氣,五人中張郃活得最長,而掌握兵權最低的樂進,也是五人中去世最早的。
另外,于禁是五人中唯一假節鉞的,同時期也是地位最高,可惜最後晚節不保,之前所有的功績都付諸流水。
-
6 # 冷兵器研究所
要問“五子良將”即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這五人誰的兵權最大,還要從曹魏的軍事體制來看。
曹魏實行的是中、外、州郡軍制,即有中軍(禁衛和精銳核心軍團),外軍(佈置在戰區的機動軍團),州郡軍(地方軍),然後在戰區會設定都督統一統帥。
張遼在曹操時代先是做到了徵東將軍,然後被提升為前將軍。前者屬於外軍,負責東吳戰略方向,有都督職權。後者則是一種官爵的提升,沒有太大的變化。
樂進在曹操時代做到了折衝將軍,後被提升為右將軍。折衝將軍屬於雜號,位次低於徵東,顯然低於張遼。根據孫權進攻合肥時的佈局來看,張遼的位階是在樂進之上的。後來的右將軍也是一種官爵的提升,沒有太大的變化。
于禁在曹操時代做到了虎威將軍,後被提升為右將軍。情況與樂進類似。他最為著名的是被關羽水淹七軍,不過那時候他是作為徵南將軍曹仁的副手,所以權力小於能負責一個戰略方向上的張遼。
張郃在曹操時代做到了蕩寇將軍,是徵西將軍夏侯淵的下屬。等到張遼樂進于禁已經死去的曹叡時代,張郃做到了拜徵西車騎將軍,負責整體針對蜀漢的戰略方向,但受司馬懿節制。
徐晃在曹操時代做到了蕩寇將軍,到了曹丕時代才做到了後將軍,此後也一直沒獨立負責一個戰略方向。
於是總體來看,五子良將裡張遼早期掌握的兵權最大,負責一個戰略方向。後來張郃後來也負責了一個戰略方向,掌握的兵權甚至超過了張遼,但這時五子良將已經死得只剩他一個了。
-
7 # 三國逐鹿
三國本無五子良將,陳壽合傳五子為先。曹操征戰一生,並沒有說過哪五位是自己的“五子良將”,而陳壽《三國志》將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五人合傳,並給予高度評價。曹操開創不世基業,離不開這五位當世良將,這才有了“五子良將”的說法。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那麼,他們五位良將,誰的兵權最多?誰在軍事上的造詣最高?這五人去世時間不同,不同的時期各自的軍職不一樣,下面以曹操時期(曹丕稱帝前後,公元220年)和後曹操時期(曹操逝世後,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時期)這兩個時間段,根據《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相關內容,結合自己的見解,簡要分析如下。
曹操時期(曹丕稱帝前後,公元220年):
張遼於公元220年,由徵東將軍平調為前將軍,封為晉陽侯,全權負責合肥的防衛,曾威震逍遙津,差點抓住東吳孫權。樂進在公元218年就因病去世了,是“五子良將”中唯一一個先於曹操去世的,這時,他的軍職為右將軍。赤壁之戰後,曹操大軍北歸,樂進和李典同為張遼的副將,從這裡可知,他終其一生,兵權沒有張遼的大。
于禁於公元216年,被曹操加封為左將軍,假節鉞。他本來是曹操最器重的大將,以善於治軍聞名,曾在張繡反叛時斬殺過軍紀敗壞的青州兵。公元219年,他救援曹仁時,被關羽水淹,被俘投降,毀了一世英名。
張郃於公元220年,曹丕即魏王后,封其為左將軍,都鄉侯。張郃在曹操時期為蕩寇將軍,是徵西將軍夏侯淵的副將。定軍山夏侯淵戰死後,張郃率領殘兵敗將,順利退守陽平關,由此可見他的軍事能力非凡。
徐晃於220年,曹丕即魏王位,封為右將軍,逯鄉侯。徐晃在曹操時期為平寇將軍,到了曹丕時代才做到了後將軍,跟隨徵南將軍夏侯尚,攻取上庸的劉封。他此後也沒有獨立領兵征戰,負責某一戰區。
曹操在世時期,即公元220年之前,張遼全權負責守衛合肥,多次打退了東吳孫權的進攻。曹操時期,能獨立領兵的大都是像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之類的“八虎騎”宗親將領,“五子良將”一般只能以他們的副將身份,充當著“進攻為前鋒,撤退則斷後”這樣最苦最累而又沒有什麼大功勞的角色。
張遼能獨當一面,沒有為曹氏宗親將領打工,說明了曹操對其能力的充分肯定和信任。反觀其餘幾人,于禁最有可能和張遼一較高下的,卻因樊城之戰敗於關羽,毀了一世英名。而樂進作為最早跟隨曹操的大將於218年去世,兵權有限。張遼和徐晃一直作為曹氏宗親的副將征戰沙場,也沒有太大的兵權。因此,在曹操時代,張遼的兵權應該是最大的。
“合淝最為緊要之地,吾令張遼為主將,樂進、李典為副將,保守此地。”後曹操時期(曹操逝世後,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時期):
張遼於公元222年病逝江都,樂進於公元218年就去世了,于禁於公元221年去世,這三位由於在魏文帝曹丕時代,一個早已逝去,其他兩個鬱鬱而終。
張郃於公元231年,在追擊諸葛亮大軍途中,膝蓋中箭,不治身亡。他是“五子良將”中最後去世的,官至徵西車騎將軍。這是“五子良將”中最高官職。
徐晃於公元227年去世,最終官職為右將軍,假節。他的最後一戰,乃是以司馬懿的副將身分,征討孟達;不幸被孟達一箭射中額頭,不治身亡,馬革裹屍。
後曹操時期,張遼、樂進和于禁先後去世,不予考慮,只比較張郃和徐晃這兩位最後離世的“五子良將”。徐晃以司馬懿的副將身份征討反覆無常的孟達,不幸中箭陣亡。正史中,張郃大敗馬謖取得街亭大捷擊退諸葛亮的一出祁山後,全權負責蜀國方面的軍事,後因功升為徵西車騎將軍。而《三國演義》中,張郃一直以司馬懿的先鋒與蜀漢征戰,最後木門中箭亡。
張郃和徐晃都是死於戰場,而張郃是最後一個去世的,為國家征戰時間長,所立的功勞也比徐晃大。張郃官至徵西車騎將軍,負責針對蜀漢的軍事行動。徵西車騎將軍位於大將軍和驃騎將軍之下,比前、後、左、右四方將軍地位高。因此,張郃在曹操去世後,他的兵權最大。
《三國志》:郃晨夜進至南鄭,亮退。詔郃部還京都,拜徵西車騎將軍。總結:曹操時期,張遼的地位最高,掌握的兵權最大;而後曹操時期,張郃的地位最高,他的兵權最大。
你是如何看待五子良將的?
-
8 # 煮酒君
"五子良將"是三國時期曹魏勢力五位優秀將領的合稱,他們五人並列一傳,並被陳壽稱讚為"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所以後人便常常對這五人進行了解,並將他們與同是五人的蜀漢"五虎上將"進行對比。其實,這五人雖然並列在同一傳記中,他們各自還是有著許多不同的,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兵權的不同,那麼,五子良將誰掌握的兵權最大呢?
我們先從"威震逍遙津",以八百精兵突襲孫權十萬大軍,挫敗其銳氣的張遼說起。關於張遼帶兵的記錄,《三國志》中最早的記載是張遼初出茅廬,其主公丁原因為其武勇過人,便讓他前往京城拜見大將軍何進,隨後"何進遣詣河北募兵,得千餘人。"
後來張遼帶著這千餘人歷經何進、董卓和呂布三任主公,後來呂布覆敗,張遼又獲得了曹操的重用。建安十九年(214),"太祖既徵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此時張遼作為主將,統率合肥的七千餘兵馬,張遼也正是從這七千餘人中挑出八百勇士同他殺入孫權的大營,併成功抵擋住十萬吳軍的進攻。
一年之後,"太祖復徵孫權,到合肥,循行遼戰處,嘆息者良久。乃增遼兵,多留諸軍,徙屯居巢。"曹操感嘆當年張遼作戰的不易,於是增加了張遼的軍隊,不過這裡並沒有說明是多少。
樂進本是曹操帳下小吏,後來被"遣還本郡募兵,得千餘人。"他的傳記字數比較稀少,關於他的統兵也只有他和張遼一起管理合肥城的七千餘人,和于禁一起統領五千步騎等等。
于禁的統兵能力歷來為世人推崇,他早年跟隨曹操降服了張繡,可是後來張繡又再次背叛,當時曹軍一片混亂,但"禁獨勒索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自此,曹操更加重用於禁,官渡之戰爆發後,于禁情願當先鋒,於是"太祖壯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將,守延津以拒紹。"
戰爭爆發後,袁紹攻打于禁,于禁堅守,隨後"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這時他與樂進二人共統領五千步騎。後來于禁的統兵數量也不見記載,但他被曹操指派去救援被關羽圍困的曹仁,那時于禁的兵馬應該是超過之前的。
張郃本是袁紹的手下,但後來叛投曹操,曹操非常高興,給予了張郃很高的信任。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攻打漢中的張魯,"太祖從散關入漢中,又先遣郃督步卒五千於前通路。"攻破漢中後,曹操派夏侯淵、張郃二人共同鎮守,夏侯淵死後,張郃就成為曹操西路兵馬的總統領,其兵馬是不會少的。
最後一位是徐晃,他本是車騎將軍楊奉的手下,後來楊奉被曹操討伐,他便投靠了曹操。建安十五年(210),西涼的諸侯馬超、韓遂等人作亂,徐晃奉命討伐,到達潼關時,曹操擔心無法渡河,但徐晃自告奮勇先行渡河,於是曹操便"使晃以步騎四千人渡津。"
綜上,作為總領關中軍隊,防備蜀漢北伐的重要人物,張郃的兵權在五將中最高;駐守合肥,防備東吳進攻,得到曹操增兵嘉獎的張遼兵權次之;被曹操看重領兵才能,派去增援曹仁的于禁排名第三;以四千人渡河,後來又增援曹仁,擊破關羽五千兵馬的徐晃第四;史書記載最少的樂進排名最末。
-
9 # 小編虎哥
"五子良將"是三國時期曹魏勢力五位優秀將領的合稱,他們五人並列一傳,並被陳壽稱讚為"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所以後人便常常對這五人進行了解,並將他們與同是五人的蜀漢"五虎上將"進行對比。其實,這五人雖然並列在同一傳記中,他們各自還是有著許多不同的,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兵權的不同,那麼,五子良將誰掌握的兵權最大呢?
我們先從"威震逍遙津",以八百精兵突襲孫權十萬大軍,挫敗其銳氣的張遼說起。關於張遼帶兵的記錄,《三國志》中最早的記載是張遼初出茅廬,其主公丁原因為其武勇過人,便讓他前往京城拜見大將軍何進,隨後"何進遣詣河北募兵,得千餘人。"
後來張遼帶著這千餘人歷經何進、董卓和呂布三任主公,後來呂布覆敗,張遼又獲得了曹操的重用。建安十九年(214),"太祖既徵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此時張遼作為主將,統率合肥的七千餘兵馬,張遼也正是從這七千餘人中挑出八百勇士同他殺入孫權的大營,併成功抵擋住十萬吳軍的進攻。
一年之後,"太祖復徵孫權,到合肥,循行遼戰處,嘆息者良久。乃增遼兵,多留諸軍,徙屯居巢。"曹操感嘆當年張遼作戰的不易,於是增加了張遼的軍隊,不過這裡並沒有說明是多少。
樂進本是曹操帳下小吏,後來被"遣還本郡募兵,得千餘人。"他的傳記字數比較稀少,關於他的統兵也只有他和張遼一起管理合肥城的七千餘人,和于禁一起統領五千步騎等等。
于禁的統兵能力歷來為世人推崇,他早年跟隨曹操降服了張繡,可是後來張繡又再次背叛,當時曹軍一片混亂,但"禁獨勒索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自此,曹操更加重用於禁,官渡之戰爆發後,于禁情願當先鋒,於是"太祖壯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將,守延津以拒紹。"
戰爭爆發後,袁紹攻打于禁,于禁堅守,隨後"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這時他與樂進二人共統領五千步騎。後來于禁的統兵數量也不見記載,但他被曹操指派去救援被關羽圍困的曹仁,那時于禁的兵馬應該是超過之前的。
張郃本是袁紹的手下,但後來叛投曹操,曹操非常高興,給予了張郃很高的信任。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攻打漢中的張魯,"太祖從散關入漢中,又先遣郃督步卒五千於前通路。"攻破漢中後,曹操派夏侯淵、張郃二人共同鎮守,夏侯淵死後,張郃就成為曹操西路兵馬的總統領,其兵馬是不會少的。
最後一位是徐晃,他本是車騎將軍楊奉的手下,後來楊奉被曹操討伐,他便投靠了曹操。建安十五年(210),西涼的諸侯馬超、韓遂等人作亂,徐晃奉命討伐,到達潼關時,曹操擔心無法渡河,但徐晃自告奮勇先行渡河,於是曹操便"使晃以步騎四千人渡津。"
綜上,作為總領關中軍隊,防備蜀漢北伐的重要人物,張郃的兵權在五將中最高;駐守合肥,防備東吳進攻,得到曹操增兵嘉獎的張遼兵權次之;被曹操看重領兵才能,派去增援曹仁的于禁排名第三;以四千人渡河,後來又增援曹仁,擊破關羽五千兵馬的徐晃第四;史書記載最少的樂進排名最末。
-
10 # 經費漸漸不足
按照立傳重要性排名是張樂於張徐
張遼又分後期張遼跟前中期張遼。差距太大,逍遙津之前的張遼就是一坨屎,一坨曹操覺得他隨便送死也無所謂的屎
逍遙津表面上你看到張遼八百突擊和追擊兩次,你仔細想過沒這屬於送死行為。一般去送死的都是地位非常低賤的,要知道對方兵力是己方十倍
逍遙津之戰,曹魏一共三位指揮官,張遼、李典、樂進,曹操勒令樂進坐鎮合肥本陣,張遼李典出擊
誰在曹老闆心目中的重要性一目瞭然,張遼可以死,樂進不行,樂進是他的親兒子,從他發家就跟著他的嫡系
所以合肥之戰之後樂進李典升兩級,張遼只升了一級,但是這讓張遼從此在曹操眼中從一坨屎變成了一個人
如果逍遙津作為分水嶺,逍遙津之前,軍隊地位大概這樣分:
于禁(大老闆,可以指揮排程其他四個,假節),統兵三萬人以上,這不開玩笑,關羽手裡總共也就三萬人,還是蜀漢二把手,不要動不動演義看多了就百萬大軍百萬大軍的,官渡之戰曹操總兵力才幾萬人,袁紹也就不到十萬。
樂進(二老闆,資歷高,威望高,指揮軍隊數量遠不如於禁)
張遼(算是個初級管理)
徐晃(算是個初級管理)
張郃(跟張遼一樣地位卑賤的降將。張郃比張遼還慘。張郃真正出人頭地是夏侯淵白給,掛了,西軍暫時群龍無首,並且後期司馬懿器重他)
回覆列表
總的來說,五子良將雖職位有高低,但大家互不統屬,而且,他們一般都要受到諸夏侯曹的節制,還真不能說誰的兵權特別大。
但如果非要比的話,于禁的地位相對特殊一點,兵權也要略大一些。
唯一一個外姓“假節鉞”者于禁是唯一“假節鉞”的外姓將領。除此之外,張遼、樂進、張郃、徐晃都是假節。
直觀一點:對門的劉備進漢中王后,以關羽假節鉞,馬超、張飛假節。
詳細一點說。
將軍的軍權分為兩部分:軍事指揮權與軍事執法權。
將軍的軍事指揮權,來自天子授予的符節。這一點,假節與假節鉞差別不到。
將軍的軍事執法權,來自天子授予的斧鉞。這一點,假節的將軍就沒有了。
《晉書》中,對加節將軍的執法權有如下區分:
假節:平時沒有執法權,戰時可以斬殺違反軍令者;
持節:平時可以殺無官位者,戰時可斬殺二千石以下官員;
使持節:平時和戰時都可以斬殺二千石以下官員。
假節鉞:可以斬殺節將。
糜芳:關羽要不是假節鉞,他憑什麼說回來要“治”我?
在一些現代研究文章中,他們認為漢末時期,假節鉞與假節基本上沒有差別。並舉例說明:辛毗曾假節制約假節鉞的司馬懿。
這是不客觀的。
辛毗不是“假節”,而是“使持節”。加節中,分為三個級別:“使持節為上,持節次之,假節為下"。而加節又分為:都督加節與特使加節。
在辛毗、司馬懿的例子中,辛毗不是都督,他是天子的特使,而司馬懿的假節鉞,只是對自己統屬軍隊的權力。辛毗自然權重要大於司馬懿。
司馬懿:領導,一會我故意來請求出戰,你記得一定不要批准呀!
因此,于禁的假節鉞,體現出曹操的格外信任。他也擁有其他良將所沒有的軍事執法權。
節制“第六將”,兵勢最眾一般來說,漢末三國時期的大將,除征戰時統領臨時選拔的部隊外,都是統領自己的基本部隊。如張遼的幷州軍、張郃的冀州軍、于禁的泰山軍、徐晃的白波軍。
他們彼此互不統轄。(合肥之戰時,張遼、樂進、李典彼此也無統屬關係)
但是,當於禁“吞併”了朱靈的兵權後,他的基本部隊兵力應該是最大的了。
朱靈:我也不知道五子良將怎麼排名。我只知道:我是第六!
不過,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在這一傳的結尾,還介紹了“第六將”——朱靈。
靈後遂為好將,名亞晃等,至後將軍,封高唐亭侯。——《三國志.張樂於張徐傳》
這位朱靈,是當時僅次於五子良將的良將(有點繞)。
曹丕稱王后,四個將軍分別是:前將軍張遼、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後將軍朱靈。
他也是唯一與曹氏宗親、五子良將成員並列的將領。
不過,後來曹操讓于禁奪了朱靈的兵權,朱靈成了于禁的部下督。
可見:于禁是曹操最為信任的外姓將領,擁有最特殊的地位。
難怪老於被俘投降後,曹操痛心疾首了!
真正掌握兵權的是曹氏宗親和大士族當然,總的來說,五子良將的兵權差異並不大。這些外姓將領一直都是曹家的打工仔。
曹操時期,重要的戰區司令,一直都握在諸夏侯曹手中,曹丕登基後,為了拉攏大士族,司馬懿等人也浮出水面。
而替曹家出生入死的外姓將領們,卻最多隻能“臨危受命”。
比如:夏侯淵死後,張郃被臨時推舉為漢中軍區司令。但漢中失手後,儘管張郃一路做到了徵西車騎將軍,但他卻一直要受制於曹真、司馬懿。
張遼威震逍遙津,令孫權喪膽。曹丕即位後,也多此表彰張遼,但張遼卻要受曹休的節制。
我認為:這也是後來曹魏政權衰落的重要原因。
由於非大士族的功臣在朝中缺乏影響力,魏國朝堂成為宗親與大士族角力的地方。
隨著曹氏宗親一代不如一代,魏國再也沒有力量來阻止盤根錯節的大士族取而代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