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刺蝟的吉他聲

    此句出自《小窗幽記》集醒之第三句“淡泊之守,須從穠豔場中試來;鎮定之操,還向紛紜境上勘過。”

    同樣的句子也出現在《菜根譚》之“應酬”卷第六十五則中,曰“淡泊之守,須從濃豔場中試來;鎮定之操,還向紛紜境上堪過。不然操持未定,應用未圓,恐一臨機登壇,而上品禪師又成一下品俗士矣。”

    作為流行於世的修性養身之輯,不約而同提到這一修身箴言,可謂文性文理之惺惺相惜也。

    說到此句的文化內涵,其根本就是以修禪心面對紛亂世事以保持自己的節操與初心。

    世間名利最能考驗人的操守,紛紜雜事最能看出人的定力,若無禪定之心,就會在濃豔的名利場中沉淪,如果沒有強大的定力,就會在諸事纏繞時迷失方向和本性。

    堅守淡泊,實乃是堅守身處紅塵的一份清醒,鎮定自若,自然是面對人間煙火的幾多冷思,唐·韓愈曰“不以富貴妨其道,不以隱約易其心。確乎不拔,浩然自守。”亦是之謂也!

  • 2 # 西瓜大俠耶

    嗯,其實這只是一句,淡泊之守,須從濃豔場中試來,鎮定之操還向紛紛紜境上勘過,大概的意思是,是不是有淡泊寧靜的志向?必須要透過富貴奢華的場合才能檢驗的出來,會不會有鎮定如一的節操?還需要透過紛紛擾擾的環境驗證,淡泊寧靜的志向,正定如意的節操,應該銘記於心,因而不但在貧賤之時能夠保持住自己的尊嚴,更要在關鍵的時候經受住聲色的考驗,名利的誘惑,才算是真正的淡泊,應該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歷史上有很多的名人都是以此為志向的,為行為準則的,比如說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多麼的閒雅從容,又多麼的淡泊寧靜,但是這並非陶淵明的本來面目,透過很多詩作,我們知道陶淵明是頗具大濟蒼生,宏偉抱負的熱血青年,是個孟志固常在,孟志逸四海似的豪氣干雲的人物,29歲時,陶淵明為江州祭酒,不久便自己卸職歸鄉,在彭澤令上,僅80余天,我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毅然歸隱田園,後50餘歲被徵為著作郎,雖然此時在窺灶不見煙的困窘之中,但他仍堅持不應徵!綜合的來看,陶淵明,多次出仕又多次辭官,表明他的思想深處有尖銳矛盾!他既想大濟蒼生,但是當時的社會環境又使得它無法實現抱負理想,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聘,陶淵明選擇了歸隱之途!完全能夠經受得過所謂名利的考驗!當然還有很多古人如蘇軾等,像陶淵明,蘇軾忠於理想淡泊名利的事蹟,可以啟發今人思考,可以激勵活動在優越制度之下的當代人奮發向上,潔身自好,為社會服務,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 3 # 三國演義的智慧

    完成目標需要條件!

    淡泊名志,寧靜致遠。是多麼令人嚮往的狀態和境界!

    《小窗幽記》給了我們方法!讓我們可以努力提高自己,以達到“淡泊”的狀態!

    “小窗”告訴我們,淡泊須從濃豔場中試來!也就是說,人只有在激勵、繁雜、濃烈的環境裡經受鍛鍊,才可以有可能達到“淡泊”的境界和修養!

    也就是說,淡泊的條件是“濃豔”!

    誰不想透過努力,達到自己的目標呢?但是,關鍵是要找對方法啊!蒸饅頭需要麵粉、睡覺需要床、駕車需要汽油……所以,條件和方法是基礎和根本!

    “小窗”,給我們的“文化內涵”恰恰是最實際的東西----“條件和方法”!

    我們以蒸饅頭為例,做饅頭的條件是:水、麵粉、鍋、火、發酵粉、做饅頭的人!這些都是條件,而最重要的是人!

    所以,我們得知道人的進步和提高,以達到“淡泊”的境界,也不僅僅只有一個條件!所以方法不止一個,關鍵在人!

    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

    只要我們認真學習,不斷實踐,認真總結方法,不斷改進自己,美好的意願、真誠的目標,一定可以實現!方法由人!

  • 4 # 左小炏

    “淡泊之守,須從濃豔場中試來”,出自《小窗幽記》“集醒”第三句,是作者對人生的回味與領悟,用儒家積極的人生態度、佛家的超凡脫俗和道家的清靜無為思想態度互補,洞達世事的曠達與自信,呈現出圓通的待人處世之道和歸隱山林、自娛其樂的生活方式。

    《小窗幽記》的版本流傳情況來看,該書的最早刻本應該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本,全書一共十二卷,目前我們最為熟悉的《小窗幽記》版本,則是 1935 年上海中央書店出版的署名為襟霞閣主人所輯的“國學珍本文庫”中的一種。

    如果想理解“淡泊之守,須從濃豔場中試來”文化內涵,一定先了解作者背景。陳繼儒(1558—1639) ,字仲醇,號眉公,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 人,晚明時期著名的詩文作家、書畫家。

    一、陳繼儒的思想融儒釋道於一身,博雜而兼通,滲透整個明代文學思潮

    作為晚明山人領袖,陳繼儒在晚明時代地位很高,影響極大,其生活方式和創作,都對晚明文人有明顯的影響。他為人甚為圓通,自如地周旋於隱逸與濟世、清高與世俗之間,在當時文壇上與士林中地位顯赫,權貴們傾身下交,名動寰宇,有“山中宰相”之譽。他的思想融儒釋道於一身,博雜而兼通,在其複雜的文化性格中,透現出豐厚的文化底蘊,反映出晚明文人生活風尚的新特質和新追求。

    陸雲龍在《皇明十六家小品·選陳眉公先生小品序》中說到:“松釵揮而玄屑飛,言言墜玉;花管拈而清聲發,句句從金。

    該書在編撰的過程中充分運用了智慧,雖然書中條目之多令人歎為觀止,並且都是用極其精緻的語言來透露人生片面的真理,但各卷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十二卷相互補充,共同表達出了全書的中心思想,即人生世事的進退之法。

    二、既有清高之名,又有世俗之樂,體現晚明文人的人格追求

    品讀《小窗幽記》,不難發現安穩於林泉之間的“幽”字形象貫穿全篇,完美的詮釋了全書的主題。其中“幽人”一詞頻繁地出現在陳繼儒的筆下,並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幽人”二字,早在《周易》中已出現,履卦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此處的“幽人”所指的是隻要堅守正道就可以獲得吉祥的隱士。歸妹卦九二:“眇能視,利幽人之貞。”這裡的“幽人”則指的是深居的婦人。《荀子·王霸》篇中:“公侯失禮則幽。”這裡的“幽人”解釋為“幽囚之人”。

    “幽人”一詞在唐宋的文學作品中達到頂峰,幾乎所有著名的詩人諸如李白、杜甫、韋應物、李商隱、蘇軾等詩人和文學大家,在文人眼中“幽人”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對詩人朋友的稱呼,如李白《山中與幽人對酌》:“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第二種是作者發揮想象的產物,如孟浩然《夜歸鹿門歌》:“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第三種指的是自己,如杜甫《古柏行》:“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到了明代,“山人”替代了“幽人”。

    晚明時期的文人選擇做“山人”其實是“中隱”的處世方式,在“仕”與“隱”夾縫中間生存,仕與隱的好處都能捱上邊,其壞處卻都能避開,可以說是一種聰明的選擇,但實際上也是一種尷尬的、無奈的選擇。他們的精神本源受儒、釋、道思想的薰陶,既得清高之名,又有世俗之樂,這足以代表晚明文人的人格追求。

    三、 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影響,呈現出獨特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

    ①閒適和優雅之情。他們類似於魏晉名士,在追求個性解放的同時還藐視社會禮法,追求精神方面的愉悅但也向往世俗的物質生活享受,不僅把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這些高雅文化寫入作品之後,還將日常的飲食起居這些尋常的生活瑣事也帶入了文學領域。

    《小窗幽記》的《倩》卷中給花賦予人的品格:梅花索笑客,桃花銷恨客,杏花倚雲客,水仙凌波客,葵花丹心客,海棠昌州客,桂花青雲客,菊花招隱客,蘭花幽谷客,酴醾清敘客,臘梅遠寄客。

    這些在很大程度地描繪出了晚明文人所向往的生活方式,他們在幽靜自然的環境中,以短而雋、小而奇的小品文(散文性)表現出了一種恬靜、淡泊、自然的生活情趣,顯示了晚明文人獨特的人格氣質和處世方法。

    ②焦慮和困惑之情。晚明時期政治腐敗黑暗,黨派鬥爭,內憂外患,都使文人對國家的前景感到絕望。陳繼儒在《文娛序》中曾說“不願為文昌,但願為天聾地啞”,為了在亂世保全自身而選擇歸隱山林,遠離政治,這種的消極態度反映出了當時文人對社會現實的無奈和逃避。

    總的來說,晚明時期文學作品的存在依仗的就是文人的掙扎和戰鬥,它是晚明文人心態真實而形象的寫照,然而他們雖然有不同的選擇和價值取向,但卻在晚明社會這個一塌糊塗的泥塘裡綻放出了璀璨的光彩。

    四、小結

    晚明文人自由地抒發個性,真實地表現日常生活和文人的情感世界,與傳統古文相比顯得更加靈活自如,他們講儒釋道思想合流,加上社會風氣的轉變,導致了文人對“士志於道”思想的妥協。

    在文學生就上以素為美,求真尋趣,剛柔並至。重視人的思想解放,肯定愛情與個性,追求新奇怪異。在思想上具有矛盾性,一方面在小品中抒寫生活的安逸閒適,另一方面在小品文中又充滿著憂國憂民的悲愴氣息。

    總之,作為當今最有影響力的晚明小品之一,《小窗幽記》的存在不僅為讀者展現了晚明時期文人的生活狀態,也為如今人們的為人處世提供了一種重要的心靈脩行。

    他對自己人生道路的選擇從無悔言,既不欣羨高官厚祿,也不自卑,而是充滿了洞達世事的曠達與自信,

    他們以儒、道、佛互補的處世藝術,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呈現出圓通是其處世藝術的核心,體現了晚明文人灑脫而不執著的生活風尚。

  • 5 # 史永wang

    “淡泊之守,須從濃豔場中試來;鎮定之操,還向紛紜境上勘過。”摘自《小窗幽記·集醒篇》。大概意思是有淡泊寧靜的志向,必須要透過富貴奢華的場合才能檢驗得出來;會不會有鎮定如一的節操,還需要透過紛紛擾擾的環境來驗正。

    其文化內涵與《大學》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思想一脈相承。歷來中國儒家有一套處理人與人、人與事、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辦法,概括起來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周敦頤。其《愛蓮說》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淡泊之守和鎮定之操”的文化思想內涵。蓮花被人視為純潔的象徵,是因為它出汙泥而不染,一個人心境的淡泊,亦是如此。真正的恬淡不是未經歷過世事的空白,而是經歷任何聲色豪富的境遇,都能不著於心。有的人在貧窮中守得住,在富貴中卻守不住;有的人在富貴中守得住,在貧窮中卻守不住。能夠持之以淡泊志遠,就是不貪濃豔之境。而這淡泊名利之心,必是從自身修養中得來。

    二、諸葛孔明《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圍爐夜話·第九則》:善謀生者,但令長幼內外,勤修恆業,而不必富其家;善處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審定章程,而不必利於己。也都是表達如是內涵。

    三、儒家經典《大學》中的八目,格致誠正是內修,修齊治平是外修。格物是去除虛幻的表相,把握真實的本質;致知是達到知識的內化,形成自己的認識;誠意是達到內心的純真和善美好;正心是確立積極向上昂揚的人生理念和價值觀念。修身是承接前面的內修,又開啟後邊的外修,簡單理解就是修養身心;齊家是管理好協調好家庭的各種關係;治國是治理國家,積極入世;平天下是胸懷天下,心繫蒼生。

    附註:

    《小窗幽記》與《菜根譚》、《圍爐夜話》並稱為修身養性的三大奇書。

    1、《小窗幽記》是明代陳繼儒(一說陸紹珩)創作的小品文集,刊行於天啟四年(1624年)。《小窗幽記》全書分為醒、情、峭、靈、素、景、韻、奇、綺、豪、法、倩十二卷,共一千五百餘則,內容涉及修身、養性、立言、立德、為學、致仕、立業、治家等各方面,主要表達的是文人雅士淡泊名利、寧靜致遠、超凡脫俗的內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其文字清雅,格調超拔,論事析理,獨中肯綮,為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

    2、《菜根譚》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簡煉明雋,兼採雅俗。似語錄,而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而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整飭;似訓誡,而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且有雨餘山色,夜靜鐘聲,點染其間,其所言清霏有味,風月無邊。

    3、《圍爐夜話》是清代著名文學品評家王永彬著作的儒家通俗讀物。是明清時期著名的文學品評著作,作者虛擬了一個冬日擁著火爐,至交好友暢談文藝的情境,使本書語言親切、自然、易讀,其獨到見解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圍爐夜話》以“安身立業”為總話題,分別從道德、修身、讀書、安貧樂道、教子、忠孝、勤儉等十個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 “立業”為本的深刻含義,寓意深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不愛自己孩子的人,還有必要生活在一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