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翡小洛

    時代不斷進步,有很多優秀的思想都被傳承下來了,成為經典,那些到現在為止都沒有落後的思想,都是經過這上千年的實踐後得到的規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用人

    古人推薦以“科舉制”選拔人才,“唯才是舉”,歷經多年,發展到現在的高考,說明透過考試來獲取人才是可行。

    比如我們各個行業大佬大都出身名校,當然也有少部分人低分化程度也做出了巨大成就的,但是,我們這裡主要講的是主流對吧。比如北大有撒貝南和何玖。

    學習

    還有許多優秀的思想,“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強調學習和不斷複習的重要性;“好讀書,不求甚解”多去幹,少問為什麼。認準一件事是對的,就發力去做,而不是說給自己找理由。不做學習的時候,就是要堅持地去讀書,專研知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講的是知識的內在聯絡,強調學東西,要一樣一樣地學習,把每一個知識學得紮實了,再去學新東西會學得越來越快。

    上面這些知識在我的學習上對我有很大的啟發。因此國學文化經典的永遠經典。

    “糟粕”

    糟粕意思不是說國學文化的不優秀,而是對現在已經不適用的思想。比如像孔子思想裡面要求女子“三從四德”,那時候的女人無才便是德,女子一生的使命是服務於男人和繁衍後代的工具。這些不利於社會進步的思想去吧去吧去吧去吧去吧去吧去吧去吧去吧0自然就會慢慢淘汰掉。

    因此學習國學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是非常重要的。

  • 2 # 聞道知行

    時移世易,我們優秀的國學文化中當然也會有封建糟粕產生,這是毫無疑問的。

    比如儒家提倡的“三年之喪”的居喪觀念,漢儒董仲舒提出的“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腐朽思想,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的吃人的禮教思想等都是封建糟粕。

    如何對待我們的傳統國學呢?《韓非子》中有個故事,說鄭國有個人要他妻子做條新褲子,妻子問他怎麼做,他說照舊褲子做就可以,褲子做好後妻子發現舊褲子上有個補丁,於是也在新褲子上縫了一個補丁,我們對於國學可不要像這位笨媳婦那樣,連補丁也學過來。從漢代以來,儒生一直到章太炎,都難脫以孔子為宗的桎梏,幸好我們今天的人理智的多,能正確地分辨出精華和糟粕,要以批判的態度來對待,那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3 # 也說野說

    看到這個問題,很有感觸。文革中破四舊,把很多精華當糟粕破了。造成的後果是,有些正宗的中華文化,在港臺甚至韓日不在大陸。這說明判斷精華與糟粕的標準很重要,不小心把二者搞顛倒了就糟了。所以還有專家來集團參予,科學抉擇。

    “精華”與“糟粕”是個動態概念,在過去是精華,過了若干年,時代變遷了,可能就是糟粕。比如,年節放鞭炮,至少在大城市是不可取的。而關於族譜,過去破了,但現在看來,有很多價值,而且修譜還可提高民族凝聚力。

    且講這麼多。

  • 4 # 龍玄黃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歷史綿延幾千年,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浩如煙海。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國學,大家一致認可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是取到的一定是精華嗎?去掉的一定是糟粕嗎?這就涉及到一個界定問題,只有先合理界定好了何為精華何為糟粕,方能真正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至於“取其糟粕去其精華”,貽害萬年。

    首先,要搞清楚何為國學?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現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內涵豐富,包羅永珍,包括中國古代的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中醫學、術數等等。那麼,如此龐雜的國學,中間必定有精華,當然亦必有糟粕了。

    其次,國學中有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呢?這就涉及到國學精華和糟粕的界定問題,難度很大,因為很多學問是隨著歷史的變化而變化的,有的學問在當時可能是精華,可是改了朝換了代就不一定是精華了。比如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現在看來是很不人性化的;再比如儒家思想裡的“三綱五常”,現在看來也是不合時宜的;還有,《論語》裡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明顯有輕視貶低女性的意味,顯然有悖如今的男女平等思想。再者,到底如何界定國學裡的精華和糟粕呢?我認為一是要看是否科學合理,二是要看是否能產生積極作用,三是要看是否具有可行性。

    當然,鄙人淺陋,只是泛泛而談,望有識之士多多指教。

  • 5 # 智雄視覺

    文化,與世上事物一樣,都有其結構性,所謂的精髓,所謂的糟粕,都是整體下的結構元素,也代表著文化形成的軌跡。

    不同時代,對各種元素都有不同的看法,其實,只要我們明白其中道理,以及這些道理形成的規律性,才是關鍵。

  • 6 # 費惡潑嘞

    目前華人的對於‘’去其糟粕 取其精華‘’的理解 大多是出於利益考慮和主觀偏好,而不是真正的辯證法所指的含有內在必然性的揚棄。

    真正辯證法的揚棄是指 拋棄 萬古常新的精神文明的舊的不恰當的感性外在形式,使精神內涵以更恰當的適合精神的純粹形式而表現出來...揚穀中的揚棄也只是拋棄掉穀子的外殼吧。

    可以說比喻就是一種用感性外在方式來表達真理的一種不恰當的方式,因為用作比喻的東西除了作者所意謂的那種特性或關係外 還具有其它的特性或關係,例如,穀糠和谷仁就不僅僅是外殼和核心的關係,而且還有另一種對於慾望著的人來說的關係: 前者是無用的糟粕,後者是可吃的糧食。

    哲學家用揚棄這個詞來表示的是前一種意思,而普通人常常把揚棄誤以為是後一種意思...這後一種意思也即是蘇俄哲學教科書所肯定的關於‘’揚棄"的定義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飽滿的胸肌才是焦點,如何練好胸肌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