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謙國學

    莊子《齊諧》。《齊諧》是齊國人記載的筆記小說,《齊諧》是專門記錄古代那些神奇的事情,等於我們現在看的《山海經》。《諧》之言曰:鵬之徒於南冥也,閻躍鵬之徒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齊諧》書上是這樣講的,大鵬鳥要到南極去時,兩個翅膀翼展開來。海水就飛上3000裡高空去了。然後乘著風,一下衝到了9萬里的高空。

    《夷堅》是文言志怪集,作者是南宋的洪邁,書名出自《列子湯問》,《山海經》為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志之,大意是指,《山海經》中的故事。是大禹看到的。伯益取的名,夷堅聽說後記載下來了。可見洪邁是以夷堅自謂。將其書比作《山海經》。

    因此,莊子的《齊諧》,列子的《夷堅》大同於《山海經》。

  • 2 # 小刺蝟的吉他聲

    《莊子》的“齊諧”和《列子》的“夷堅”所指非一,“齊諧”是書名,而“夷堅”是人名,這個從原著文章裡可以得之,如下:

    《莊子·逍遙遊》曰“《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列子·湯問》曰“世豈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志之。”

    此二者的共同點在於,都對“鯤”和“鵬”這兩種上古時代神奇和神秘大魚大鳥的記載和記錄。

    《齊諧》作為志怪奇書,內容以記載神奇怪異的事和物為主,但今已蕩遺無存。

    “夷堅”作為一個人物,經《列子》中所述後,被人們認為是奇書《山海經》的作者,但今人推斷,《山海經》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之力,乃是從戰國中後期至漢初中葉,由楚國和巴蜀一帶人所作而流傳,直到西漢劉向、劉歆父子而成書。

    試為解答,希望有用。

  • 3 # 斯夫

    《莊子·逍遙遊》上說:“齊諧者,志怪者也。”初唐道士成玄英解釋《莊子·逍遙遊》時說齊諧:“姓齊,名諧,人姓名也。亦言書名也。”意思是齊諧,既是人的名字,有一本書的名字也叫《齊諧》。

    至於《齊諧》這本書,它是一本古代先秦神話集。屬於記載奇聞逸事的志怪書籍。《莊子·逍遙遊》提到:“齊諧者,志怪者也。”另有劉宋時期《齊諧記》。莊子說《齊諧》是一本書,是一本記錄奇聞異事的書。“志”就是記、記錄的意思。南懷謹師在《莊子講話》中也說《齊諧》是類似《山海經》之類的古代方誌書。

    歷代學者註釋莊子與列子時,都沒有把“夷堅”與“齊諧”聯絡在一起。其實,兩者為同一人名。其依據一是:一,所敘內容是同一傳聞,都是天池中的大魚和大鳥。只不過《莊子》講了魚化為鳥的情節。二,是講述的人相同。《列子》說是“殷湯問於夏革”,《莊子》說是殷湯向棘詢問。郭慶藩早已論證:“革,棘古同聲通用。”夏革和棘其實是一個人。

  • 4 # 吟風社

    並不是同一個東西。《莊子》與《列子》中,都講述了北冥鯤鵬的故事,但其中的敘事有所不同。《莊子》中的鵬化為鳥被兩次講述,第一次講述的末尾說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翻譯過來就是:《齊諧》是記載怪異的書。《齊諧》中說:“當鵬向南冥遷徙時,水波激盪三千里,乘著旋風直上九萬里的高空,憑藉六月的大風而去。”而在之後第二次提及鵬的故事時,是以湯之問棘的形式出現的。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裡,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 ,且適南冥也。】

    可以看出,基本上是複述了之前對鵬的描述。而《列子》中的記載如下:

    【荊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朽壤之上有茵芝者,生於朝,死於晦。春夏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見陽而死。終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裡,其長稱焉,其名日鯤。有鳥焉,其名為鵬,翼若垂天之雲,其體稱焉。世豈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志之。】

    《莊子》與《列子》中,雖然同樣講述了鯤鵬的故事,但是結合前後文,不難發現其意旨並不一致。《莊子》中絕雲氣,負青天的鵬,固然又是巨大,又是灑脫,但它往來南北冥,依託的是風,既然有所依託,便不是真正的逍遙。而《列子》所強調的,是人們只知“今之有物”的侷限,提出“上下八方無窮盡”“無極之外復無極“,並用包括鵬在內的多個寓言證明宇宙的無限,因此要開啟人的眼界,故講了多個波詭雲譎的瑰麗寓言。

    而《莊子》中,湯之問棘,而後便跳轉至鯤鵬之事,全不知湯為何問棘,以至於有些版本在鵬的故事前加了這些句子:

    【湯問棘曰:“上下四方有極乎?”棘曰:“無極之外。復無極也。”】

    但是不難看出,與其說這是佚文,倒不如說便是參考《列子》補充的,因為無極之外復無極對於《逍遙遊》中“何為逍遙”的主旨思想而言並無補助。而《列子》一般認為成於魏晉之時,那麼《列子》中很多和《莊子》重合的故事,大抵便是取自《莊子》。《莊子》中的夏棘與《列子》中的夏革,按照先人考據,當為一人無疑。但是齊諧與夷堅是同一人這一觀點,仍然屬於牽強附會。原因有三:第一,先人對《齊諧》的解釋,或書或人,但更趨向於人一些。如果《齊諧》是書而非人,那麼自然便與將鵬的故事記錄下來的夷堅風馬牛不相及。

    【陸德明《經典釋文》:“齊諧,戶皆反。司馬及崔並雲人姓名;簡文雲書。”成玄英疏:“姓齊,名諧,人姓名也。亦言書名也,齊國有此徘諧書也。”】

    第二,儘管兩處都提及了鵬的故事,但《莊子》提及《齊諧》,發生在湯問棘之前。而《列子》提及夷堅,則是湯問夏革時,夏革的回答。所以說夷堅對應《莊子》中湯問棘一段的擴充套件延伸,而《齊諧》與湯問棘並無關係。第三,《莊子》與《列子》中,並無將夷堅與齊諧等同的註疏,那麼今人也一樣沒有牽強附會的必要了。綜上而言,夷堅並非齊諧。

  • 5 # 再學二十年

    《莊子》的“齊諧”和《列子》中的“夷堅”,應該都是人的名字。

    如果只從“人”這個角度來說,他們確實是同一種“東西”,至於是否指的同一個人,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齊諧和夷堅,是莊子和列子所著書中提到的人物,在提到這兩個人的時候,講的都是傳說、神話,類似於現在的,“我聽xx說……”,以此來增加自己所講故事的真實度。

    而且,莊子、列子都屬於先秦人物,遺留下來的典籍也是後人整理,增添刪改不可避免,尤其是這種志怪類故事,講的都是荒誕離奇、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兩個人也許是莊子和列子杜撰出來的,也許是後來的整理者新增,也有可能是真有這兩個人,但是,寫到書中的時候,肯定也是要麼作古,要麼就是不知所蹤。

    “借他人之口”,只是一種寫作手法,蒲松齡還寫狐仙鬼怪呢,難道人們還能真的去找聶小倩、寧採臣、燕赤霞……,或者去找講故事的這個人?

    齊諧的出處

    齊諧者,志怪者也。

    齊諧是《莊子·內篇·逍遙遊》中記載的,一個擅於講神仙鬼怪傳說的人物。

    志怪類典籍流行於魏晉南北朝,如東晉幹寶《搜神記》、葛洪的《神仙傳》、陶潛的《後搜神記》等,東漢東方朔《神異經》、西漢郭憲作的《洞冥記》……也都算作志怪典籍。

    但卻並沒有,例如《搜神記》者,志怪者也……這種說法,大多是“冰蠶志怪豈同條”“留詩非志怪”……這樣的話。而且先秦就有志怪類典籍的話,並不會只有《齊諧》這一篇。

    所以,我認為齊諧人名,而非書名。

    莊子,戰國中期宋國蒙人,姓莊,名周,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代表作品《莊子》,《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都是其中的名篇。

    傳說,莊子隱居南華山,所以,唐玄宗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其書《莊子》被奉為《南華真經》。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這是《逍遙遊》中的一段鯤鵬傳說,講的是一條可以變成大鳥的大魚,而這個故事就是齊諧說的。

    齊諧說: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夷堅的出處

    夷堅聞而志之。

    在《列子•湯問》中,也有一段是描述鯤鵬的傳說:

    終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裡,其長稱焉,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翼若垂天之雲,其體稱焉。世豈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志之。

    意思是:在極北的冥海,是天池,有一種叫作鯤的大魚,還有一種叫做鵬的大鳥,大家都見過嗎?大禹就見過,伯益知道後,給它們起的名字,夷堅聽說了,就記載下來。

    這段話中的“聞”,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夷堅就是個人。

    列子,周朝鄭國圃田人,東周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傳承人物。《列子》是後人整理為他整理的著作,被尊為“沖虛真人”。

    大禹是誰,大家都知道堯舜禹,“三皇五帝”一類的人物;伯益,傳說是黃帝后裔。這兩位都是名人,相信夷堅應該也是當時的名人,也許是講故事的名人。

    藉助名人,增加自己文章份量和可信度,現在人還在使用這種寫作方法。

    總結

    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紀昀,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寫道:

    案史訖稱山海經禹本紀,所有怪物,餘不敢信,是其書本在漢以前,列子稱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志之。其言必有所受,特後人不免附益,又竄亂之,故往往悠謬太甚,且雜以秦漢之地名,分別觀之可矣。

    這段話就是想告訴人們,書中記載那些描述鬼怪的傳說,也許是後人胡亂新增上去,隨便看看就可以了,不用刨根問底。

    一個傳說,經過多人口耳傳遞,難免會有不同版本出現,即使內容迥異也不足為奇。傳說能夠流傳下來,傳播、記載這個傳說的人數,也不僅僅是少數幾人就能夠做到的。

    齊諧與夷堅,這兩個人,無論是作者杜撰,還是真實存在,對我們閱讀理解先賢們的著作,都不構成阻礙,五千年曆史源遠流長,也遺留下來大量的歷史古籍,良莠不齊、刪改缺失都屬於正常現象,也阻擋不了我們發掘學習,所以,無需再去糾結,齊諧與夷堅到底是不是同一個人。

  • 6 # 文君德

    《莊子》裡所講的“齊諧”和《列子》裡所講的“夷堅”均為古代志怪書籍。而且,莊子和列子講述了同一個“魚化為鳥”的傳說。為什麼這樣說呢?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

    首先,《莊子》的“齊諧”是一本古代志怪書籍,為什麼?

    因為,“《齊諧》者,志怪者也。”這句話出自先秦莊子的《逍遙遊》。其文中有說: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這段話的大義是說:北海里有一種名為鯤的魚。它非常巨大,大到不知道有幾千裡。當鯤變化成為鳥時候,就名為鵬。鵬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幾千里長,當它振動翅膀奮起直飛的時候,翅膀就好像掛在天邊的雲彩。這隻鳥,當大風吹動海水,漾起海花的時候,它就要往南方的大海遷徙了。這個南方的大海,它是一個天然的大池子。《齊諧》這本書,是記載一些奇情異怪之類的古書籍。書中有說:“當鵬要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它就用翅膀大力拍打著水面,這樣,水面會激起三千里的浪濤,然後順風而起,飛上九萬里的高空,便乘著六月的風到達南海。”

    由此可知,《齊諧》為一本記錄奇情異怪的古書籍。

    其次,《列子》的“夷堅”為什麼是記錄文言志怪集的書籍呢?

    其中,“夷堅”,它出自《列子·湯問》。文中有說:

    “……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裡,其長稱焉,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翼若垂天之雲,其體稱焉。絲豈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志。”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有個大海,它又叫天池。其中有一種魚,寬達數千裡,它的長度和寬度幾乎一樣,名為鯤。又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做鵬,翅膀像垂在天上的雲,它的身體和翅膀幾乎一樣大。世上的人哪裡知道有這些東西呢?這都歸功於,大禹治水出行時看到了,伯益知道後就給它們起了名字,夷堅聽說後就把它們記錄了下來。

    綜上所述,可以得知,《莊子》裡的“齊諧”和《列子》裡的“夷堅”,它們都是記錄奇情異怪的古書籍。並且,它們都講述了同一個傳說,那就是天池裡的大魚、大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雲社的孫越是誰的徒弟,在相聲界輩份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