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邀,一縷英雄為您解答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是辛棄疾的作品,原詞如下:
“西江月”是詞牌名,西江是長江的別稱,“西江月”出自李白的《蘇臺覽古》一詩,因為李白此詩中有“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的句子。“西江月”後成為唐教坊曲名,再後來才用作詞調。“西江月”是雙調,共五十字,上下片各兩平韻,一仄韻,同部平仄互押,上下片起首兩句例用對仗。
還是按照一如既往的方法,解讀詞作之前,先對詞的寫作背景做一個簡單的交代,這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去解讀詞作,更好地理解詞人的感情。
這首詞是辛棄疾閒居上饒(今江西省上饒市)時的作品,從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開始,辛棄疾因為主張收復而遭到政敵的排擠、打壓、甚至彈劾,所以他就回到了上饒過起了閒居的生活,這一賦閒就長達十五年左右。
期間雖然曾有復出,但都持續的時間很短,這期間辛棄疾的活動軌跡都以上饒為中心,所以他也有更多的時間和閒情逸致去領略黃沙嶺的風光。
這首《西江月》就是辛棄疾賦閒期間,夜行黃沙道時寫下的一首詞作。小序中寫道“夜行黃沙道中”,黃沙道,就是通向黃沙嶺的道路。據清乾隆九年(1744年)刊行的《上饒縣誌》記載: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縣西四十里,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餘畝。
由此可見黃沙嶺一帶不僅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去處,而且周圍都是可以灌溉的稻田,是一片飄著“稻花香”的沃野。
辛棄疾曾經不止一次的去過黃沙嶺這個地方,每一次去都會有新的發現和體驗,因而也留下了了不少描寫黃沙嶺風光的詞作,現存有五首,分別是:兩首《生查子·獨遊西巖》、一首《浣溪沙·黃沙嶺》、一首《鷓鴣天·黃沙道上即事》、還有一首就是本文要解讀的《西江月》。
這些詞作從不同的季節、不同的角度描寫了黃沙嶺的風光,也體現了辛棄疾寫景詞中別開生面、清新自然的詞風特點。
其中《西江月》這首詞的題材內容平易真切,不過是描寫在黃沙嶺中詞人的所見所聞,都是一些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雕琢修飾的痕跡,也沒有用到典故,層次安排自然流暢。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蘊藏著詞人潛心的構思和淳厚的感情,透過這首《西江月》,我們也可以領略到辛棄疾詞中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開篇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詞人為我們呈現了夜行黃沙嶺的所見所聞,是黃沙嶺晚上的美麗景色:“明月”二字說明晚上是非常清朗的,月色皎潔,從“明月”二字也可以看出來,這樣的夜色正好適合詞人閒庭信步地行走在黃沙嶺道中。
“驚鵲”二字寫出了晚上的安靜,這是以動寫靜的手法。正是因為夜晚太安靜,而詞人行走的聲響驚動了棲息在樹枝上的鵲鳥,因為這一句是詞人的所見所聞,他沒有將自己寫進詞中,所以給人造成的感覺是這皎潔的月色驚動了棲息的鵲鳥,這又從一個側面寫出了夜晚的清幽和安靜。
“清風”是迎面吹來的涼爽的夏季晚風,仲夏夜晚的清風送來絲絲涼爽,詞人行走在黃沙道中,這樣的情境也讓人感到一絲的愜意和舒適。
鵲鳥和鳴蟬都是極其平常的,詞人卻把把這些夜間景物巧妙地組合起來,有機地融進一幅畫面之中。
因為詞人走動的聲響驚動了棲息的鵲鳥,它們飛離了樹枝,正是因為鵲鳥的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樹枝的搖晃,與此同時,停歇在枝幹的蟬因為樹枝的晃動,而鳴叫起來。
“驚鵲”和“鳴蟬”都是充滿動感的畫面,更是詞人以動寫靜的手法,更進一步襯托出月光的皎潔和夜晚的美好來。
“鳴蟬”又點明瞭季節,是盛夏時節特有的物候現象。據《禮記》中的記載,夏至時節“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
由此可見:詞人此次夜行黃沙道中的時節正好是盛夏時節,這個仲夏夜的晚上,自然界所呈現出來的是一派萬物崢嶸的美好景象。這也為下文中的“想花香裡說豐年”做好了鋪墊。
下兩句“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詞人的視角發生了轉移,他所攝取的畫面也由空中轉向地面。
因為詞作的開篇句是從夜空寫起的,這兩句卻是詞人對周圍稻田的描繪,因為上文說到,黃沙嶺一帶有沃野的稻田。其實這兩句更加表現了詞人對黃沙嶺一帶風光的描繪,從撲面而來的稻花香氣中,詞人展望了稻子成熟,豐收在即的收穫景象。
上片短短的四句,完全是詞人抒寫仲夏夜黃沙嶺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字裡行間卻洋溢著一派萬物崢嶸的美好景象,這是一個洋溢著豐收年景的仲夏夜。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詞人又一次將視角轉向天空,夜晚的天空星星寥落稀疏、星星點點。夜雨來得又很突然,但是卻是輕微的一陣細雨,這樣的雨不會給夜行黃沙道帶來不便,反而更增添了夜晚的涼爽。
星星點點的夜空,輕微的細雨,這又契合了上片描繪的黃沙嶺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淳樸自然的風光。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詞人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他的眼前。
這兩句表明詞人雖然曾多次來到過這裡,對黃沙道已然很熟悉,可是因為剛才陶醉於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
“路轉”和“忽見”兩個詞語,既襯托出了詞人對茅店突然出現在視線裡的喜悅之情,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那種怡然自得的陶醉之情。因為詞人陶醉於飄香的稻花,以至於忘了道途遠近。“路轉”和“忽見”相得益彰,體現了詞人深厚的藝術功底,讀來回味無窮。
這首《西江月》的題材內容不過是黃沙嶺道中平常的景物;詞作語言淳樸自然,沒有任何雕飾修飾的痕跡;層次安排自然流暢,就是隨行隨寫,隨感而發。詞人描寫的是一個洋溢著豐收年景的仲夏夜,字裡行間洋溢著一派萬物崢嶸的美好景象
這樣的構思和描繪,可以說是辛棄疾平淡風格中最典型的了,在平淡中蘊含著詞人深厚的藝術功力。這一切都源於詞人雄渾豪邁的氣質和情真意摯的心靈的完美結合。
縱觀辛棄疾的一生,他的一腔傷時憂國的愛國之情,在很多詞作中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如《破陣子》就是一種強烈的情感宣洩。但有時辛棄疾卻又運用旁敲側擊或烘雲托月的方法,特別是選取有典型特徵的景物,比興並用,賦予景物以情感色彩和見微知著的寄託,在雄渾的詞風中又有輕鬆明快的特點。
辛棄疾是南宋一位傑出的豪放派詞人,他的風格以沉雄激越著稱。辛棄疾人生歷經坎坷、飽經滄桑,他將多樣的人生融進詞作中,這也造就了辛棄疾不拘一格的藝術風格,既有主調而又有其變調的風格。因此辛棄疾在慷慨縱橫之外,還有其淡泊瀟灑的一面。
從詞人怡然自得的心態和靈活筆調的著手來看,《西江月》的格調也和他胸襟浩瀚與氣勢縱橫的風格是相通的。這首《西江月》揮灑自如,平易而不失其精切,是辛棄疾寫景詞中別開生面、清新自然、輕鬆明快詞風的代表作品。
誠邀,一縷英雄為您解答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是辛棄疾的作品,原詞如下: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詞牌名解釋“西江月”是詞牌名,西江是長江的別稱,“西江月”出自李白的《蘇臺覽古》一詩,因為李白此詩中有“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的句子。“西江月”後成為唐教坊曲名,再後來才用作詞調。“西江月”是雙調,共五十字,上下片各兩平韻,一仄韻,同部平仄互押,上下片起首兩句例用對仗。
還是按照一如既往的方法,解讀詞作之前,先對詞的寫作背景做一個簡單的交代,這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去解讀詞作,更好地理解詞人的感情。
《西江月》創作背景這首詞是辛棄疾閒居上饒(今江西省上饒市)時的作品,從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開始,辛棄疾因為主張收復而遭到政敵的排擠、打壓、甚至彈劾,所以他就回到了上饒過起了閒居的生活,這一賦閒就長達十五年左右。
期間雖然曾有復出,但都持續的時間很短,這期間辛棄疾的活動軌跡都以上饒為中心,所以他也有更多的時間和閒情逸致去領略黃沙嶺的風光。
這首《西江月》就是辛棄疾賦閒期間,夜行黃沙道時寫下的一首詞作。小序中寫道“夜行黃沙道中”,黃沙道,就是通向黃沙嶺的道路。據清乾隆九年(1744年)刊行的《上饒縣誌》記載: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縣西四十里,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餘畝。
由此可見黃沙嶺一帶不僅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去處,而且周圍都是可以灌溉的稻田,是一片飄著“稻花香”的沃野。
辛棄疾曾經不止一次的去過黃沙嶺這個地方,每一次去都會有新的發現和體驗,因而也留下了了不少描寫黃沙嶺風光的詞作,現存有五首,分別是:兩首《生查子·獨遊西巖》、一首《浣溪沙·黃沙嶺》、一首《鷓鴣天·黃沙道上即事》、還有一首就是本文要解讀的《西江月》。
這些詞作從不同的季節、不同的角度描寫了黃沙嶺的風光,也體現了辛棄疾寫景詞中別開生面、清新自然的詞風特點。
其中《西江月》這首詞的題材內容平易真切,不過是描寫在黃沙嶺中詞人的所見所聞,都是一些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雕琢修飾的痕跡,也沒有用到典故,層次安排自然流暢。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蘊藏著詞人潛心的構思和淳厚的感情,透過這首《西江月》,我們也可以領略到辛棄疾詞中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西江月》解讀開篇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詞人為我們呈現了夜行黃沙嶺的所見所聞,是黃沙嶺晚上的美麗景色:“明月”二字說明晚上是非常清朗的,月色皎潔,從“明月”二字也可以看出來,這樣的夜色正好適合詞人閒庭信步地行走在黃沙嶺道中。
“驚鵲”二字寫出了晚上的安靜,這是以動寫靜的手法。正是因為夜晚太安靜,而詞人行走的聲響驚動了棲息在樹枝上的鵲鳥,因為這一句是詞人的所見所聞,他沒有將自己寫進詞中,所以給人造成的感覺是這皎潔的月色驚動了棲息的鵲鳥,這又從一個側面寫出了夜晚的清幽和安靜。
“清風”是迎面吹來的涼爽的夏季晚風,仲夏夜晚的清風送來絲絲涼爽,詞人行走在黃沙道中,這樣的情境也讓人感到一絲的愜意和舒適。
鵲鳥和鳴蟬都是極其平常的,詞人卻把把這些夜間景物巧妙地組合起來,有機地融進一幅畫面之中。
因為詞人走動的聲響驚動了棲息的鵲鳥,它們飛離了樹枝,正是因為鵲鳥的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樹枝的搖晃,與此同時,停歇在枝幹的蟬因為樹枝的晃動,而鳴叫起來。
“驚鵲”和“鳴蟬”都是充滿動感的畫面,更是詞人以動寫靜的手法,更進一步襯托出月光的皎潔和夜晚的美好來。
“鳴蟬”又點明瞭季節,是盛夏時節特有的物候現象。據《禮記》中的記載,夏至時節“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
由此可見:詞人此次夜行黃沙道中的時節正好是盛夏時節,這個仲夏夜的晚上,自然界所呈現出來的是一派萬物崢嶸的美好景象。這也為下文中的“想花香裡說豐年”做好了鋪墊。
下兩句“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詞人的視角發生了轉移,他所攝取的畫面也由空中轉向地面。
因為詞作的開篇句是從夜空寫起的,這兩句卻是詞人對周圍稻田的描繪,因為上文說到,黃沙嶺一帶有沃野的稻田。其實這兩句更加表現了詞人對黃沙嶺一帶風光的描繪,從撲面而來的稻花香氣中,詞人展望了稻子成熟,豐收在即的收穫景象。
上片短短的四句,完全是詞人抒寫仲夏夜黃沙嶺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字裡行間卻洋溢著一派萬物崢嶸的美好景象,這是一個洋溢著豐收年景的仲夏夜。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詞人又一次將視角轉向天空,夜晚的天空星星寥落稀疏、星星點點。夜雨來得又很突然,但是卻是輕微的一陣細雨,這樣的雨不會給夜行黃沙道帶來不便,反而更增添了夜晚的涼爽。
星星點點的夜空,輕微的細雨,這又契合了上片描繪的黃沙嶺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淳樸自然的風光。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詞人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他的眼前。
這兩句表明詞人雖然曾多次來到過這裡,對黃沙道已然很熟悉,可是因為剛才陶醉於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
“路轉”和“忽見”兩個詞語,既襯托出了詞人對茅店突然出現在視線裡的喜悅之情,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那種怡然自得的陶醉之情。因為詞人陶醉於飄香的稻花,以至於忘了道途遠近。“路轉”和“忽見”相得益彰,體現了詞人深厚的藝術功底,讀來回味無窮。
小結這首《西江月》的題材內容不過是黃沙嶺道中平常的景物;詞作語言淳樸自然,沒有任何雕飾修飾的痕跡;層次安排自然流暢,就是隨行隨寫,隨感而發。詞人描寫的是一個洋溢著豐收年景的仲夏夜,字裡行間洋溢著一派萬物崢嶸的美好景象
這樣的構思和描繪,可以說是辛棄疾平淡風格中最典型的了,在平淡中蘊含著詞人深厚的藝術功力。這一切都源於詞人雄渾豪邁的氣質和情真意摯的心靈的完美結合。
縱觀辛棄疾的一生,他的一腔傷時憂國的愛國之情,在很多詞作中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如《破陣子》就是一種強烈的情感宣洩。但有時辛棄疾卻又運用旁敲側擊或烘雲托月的方法,特別是選取有典型特徵的景物,比興並用,賦予景物以情感色彩和見微知著的寄託,在雄渾的詞風中又有輕鬆明快的特點。
辛棄疾是南宋一位傑出的豪放派詞人,他的風格以沉雄激越著稱。辛棄疾人生歷經坎坷、飽經滄桑,他將多樣的人生融進詞作中,這也造就了辛棄疾不拘一格的藝術風格,既有主調而又有其變調的風格。因此辛棄疾在慷慨縱橫之外,還有其淡泊瀟灑的一面。
從詞人怡然自得的心態和靈活筆調的著手來看,《西江月》的格調也和他胸襟浩瀚與氣勢縱橫的風格是相通的。這首《西江月》揮灑自如,平易而不失其精切,是辛棄疾寫景詞中別開生面、清新自然、輕鬆明快詞風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