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姍的成長筆記

    最近幾個月,我嘗試了很多不一樣的事情,包括第一次錄影片課,第一次直播,第一次跨境轉賬。

    對“舒適區”這個概念,我又有了新的理解。

    過去我們經常看到的關於舒適區的圖是這張圖,包括舒適區,拉伸區和恐慌區。

    但這麼去劃分的話,就會帶來不少問題,比如說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媒體一直在鼓吹的,年輕人要學會邁出舒適區。

    每次看到這個說法我都會內心OS,天吶,別誤人子弟了。

    我更傾向於把這個區域這麼劃分,慵懶區,擅長區,拉伸區,恐慌區。

    這也是我今天這篇文章想說的,“待在舒適區”這件事情,應該被重新定義。

    可以看到,舒適區被我重新分為了兩塊,一塊是慵懶區,一塊是擅長區。

    我們先從擅長區開始說起。

    我遇到過不少朋友,總是喜歡在嘗試新事情。東邊挖個坑,過兩天又在西邊挖了個坑。

    結果就是所有的坑都只淺淺地挖了幾釐米,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深耕領域。

    人是有優勢基因的。如果一件事情你做的總是比身邊的人好,他的進展總是比你想象中快很多,那就是你的優勢所在。

    就比如靈姍同學是一個擅長總結知識的人,我寫學習方法的文章,可以輕鬆的在知乎收穫破千贊。

    別人用來製作讀書筆記的思維導圖,也能輕鬆的被我遷移到考試複習和知識管理的領域。

    過去七八年我參加的那些考試,基本上都只是十幾天的複習時間,但最後的成績都超乎所有人的意料。

    但是,如果讓我寫關於故事類的文章,那我抓耳撓腮一個星期也憋不出一篇故事來。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想嘗試寫故事,希望寫出更有意思的文章。最後發現,我寫的故事一點都不精彩,自己都讀不下去。

    一直被我嘲笑寫不好文章的小星,能在幾個小時的時間迅速寫出幾千字結構完整,內容精彩的小說。

    這時我才反應起來,小星是個小學時就獲得過華人少年作文比賽一等獎,各種春雷杯獎狀的少年。

    他只是寫不了我常寫的這類乾貨文章而已,故事類文章才是他的優勢基因。

    在優勢基因的幫助下,我們可以構建起自己的擅長區。並且在這個區域內不斷深耕,讓它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而不是一味的去擺脫自己目前擅長的事情,嘗試新的領域。

    小時候,老師和家長總是會告訴我們一個理論,叫做“木桶理論”,告訴我們別偏科,要補短板。

    這在學生時期的時候是沒問題的,因為考試不只考一個你擅長的科目,而是語數外理化生全都要考。

    這個觀念從小就深入人心,以至於我們畢業之後,還會停留在學生時期的想法當中,其實情況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走出學生時代之後,你的職業方向,你會在什麼方向取得成就,能賺多少錢,是由你的“長板”,也就是擅長區決定的。

    不是要逼迫自己在不擅長的領域內拼盡全力,而是更應該像一棵樹。

    在自己的擅長區裡將根扎得更深,腳站得更穩,掛果能力才能越強。

    其實,我們要邁出的其實不是舒適區中的擅長區,而是慵懶區。

    我就是一個很喜歡待在慵懶區的人,因為在裡邊,我能清楚的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不用擔心突發事件或不確定的影響。

    “慫”這件事,在我身邊的朋友裡沒人比得過我。找領導前需要做幾分鐘的心理建設,給中國移動打電話聲音還會顫一顫。

    我寧願在家裡與朋友語音打一下午的遊戲,也不願意出去和朋友約一頓飯。

    我可以在電腦上飛速打出3000字不卡殼,面對鏡頭卻連一句“大家好”都說不出來。

    什麼是慵懶區?就是那個你待在裡面會越來越慵懶,不想動彈,不想面對改變,甚至越呆越焦慮的區域。

    比如我的一個朋友,他在某家國企做資料分析的工作,每天都在吐槽公司工作效率低,工資太少,但他又不敢離開。

    他擅長用python,資料分析工作其實是他的擅長區,然而這家國企的工作是他的慵懶區,他呆的很舒服,舒服到儘管有不如意也不想離開。

    甚至慢慢喪失自己資料分析的技能,就像“溫水煮青蛙”,在他的工作環境下,用好excel足以處理好所有資料了,python的技能也不想去提升。

    上次見他,我問最近是不是還考慮換工作,他會下意識的逃避問題,告訴我說,現在外面沒有合適的工作,其實最近公司也挺好的。

    在慵懶區裡,儘管現狀我們不太滿意,但是出於對未來的恐懼,出於自己的拖延,總是不想去邁出第一步。

    從邏輯心理學來看,舒適區是一個自我的安全空間,由四面牆構成:固定的環境、固定的思路、固定的形象、固定的模式。

    但可怕的問題是,“慵懶區”並不會讓自己感到真正長久地慵懶,反而會讓人漸漸開始迷茫和無助,甚至陷入焦慮的狀態。

    寫了很多的文章之後,純文字的形式也越來越讓我覺得“差點意思”,所以,前段時間我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在影片領域當中。

    認真研究了很久B站和抖音的短影片,然後嘗試了一分鐘的影片號,線上直播,訓練營影片課。

    這些都是我過去不敢去做事情。所以剛開始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我就像一隻冬眠了很久的小動物,被突然拽出樹洞,難受,不喜歡,拒絕。

    但是跌跌撞撞走了兩步之後,發現樹洞外的世界也很精彩。

    我們不想邁出慵懶區無非就是因為這兩個原因,一個是懶惰,一個是害怕失敗。懶惰和拖延其實更是害怕嘗試之後會失敗的藉口。

    有的人會覺得,設定一個高目標,會督促自己更好地行動。其實並不是,在初始嘗試的時候,最需要做的是“調低自己的預期”。

    就像剛開始跑步的人,上來就強迫自己一天跑5公里,第二天肯定就攤在床上起不來了,如果開始跑1公里,慢慢加碼到5公里,才能長久堅持下去。

    先設定一個只要去做就不太可能失敗的目標,然後朝著這個目標前進,成功之後的滿足感,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動力。

    當然,也要有面對失敗的坦然。小時候學騎腳踏車,不摔兩次學不會,邁出舒適區嘗試新事物,經歷兩次失敗也是很正常的。

    在前幾天我的第一次思維導圖直播的時候,儘管已經除錯過裝置,當天還是出了問題,當時急的我大腦一片空白,非常羞愧。

    但是如果說下一次直播,我還是會勇敢去做,只是下次我會準備的更周全,完成的更好。

    與其每天跟自己擰巴著較勁,想做但是卻不敢做,不如下定決心開始,哪怕最開始的時候摔倒兩次也沒關係。

    回到這張圖。

    我想用兩句話來總結一下:“對於擅長區,要深耕擴大”,“對於慵懶區,要不怕失敗”。

    不能以偏概全地說“邁出舒適區”是對或者錯,而是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

    接受這個新觀點,其實本來也是一個“邁出舒適區”的嘗試。

  • 2 # 喜臨門

    因人而異吧,首先舒適區並不是對每個人都舒服,適合的才是最舒適的,有人閒著舒服,有人閒著不自在,動起來幹起來才舒服克。

  • 3 # 使用者8917798004339

    這是個偽命題,努力本身就意味著付出、拚博,甚至風險。可以這麼說,選擇努力就意味著擔當和辛勞,就脫離了所謂的舒適區。

  • 4 # 鴉鵲湖邊聊生活

    雖然現在很流行斜槓青年,但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一條路,所謂的舒適區對於不同的人來講定義也不一樣,我們要做的就是找準屬於自己的那條人生之路,然後勇敢堅定的走下去。在一個領域持續專注的努力,反而往往更容易厚積薄發,從而取得成功!

  • 5 # 山裡的女娃

    曾經有人把一隻青蛙放在冷水的鍋裡,然後下面燒火,要把水燒開,青蛙卻渾然不知危險的來臨,直到被煮熟了,都不知道自己的死因,因此能在舒適的環境中,選擇更努力去挑戰自己的覺悟,本身就值得稱讚,更應該去鼓勵他。能居安思危,避免溫水煮青蛙的悲劇在我們重演。在舒適區還選擇努力奮鬥,值得我們學習!

  • 6 # 撼搖霹靂震乾坤

    有句話叫選擇不對,努力白費。

    那麼怎樣才能確定,目前選擇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是正確的呢?

    那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最主要的是看你自己最終想要的是什麼。

    首先要明確目標。然後對自己的能力,和外在因素有客觀的,實事求是的認識。結合大環境,和有可能出現的不確定因素。進行科學合理的判斷。得出的結果才可以作為你決定是否在這個方向繼續努力的參考。

    當你對目標和自我條件有清晰的判斷後,你的選擇就會理性很多。

    比如你的目標只是簡單的在多久之內賺到多少錢。這種目標本身就很簡單。結合你目前從事的工作,你自己的能力和外在條件,很容易就能判斷出結果。至於這個區域是否舒服,那就看你個人的標準了。

    如果你本身就是個公務員,你的目標是想做局長,市長。

    那你所努力的環境表面看就是舒適的。最起碼比普通工人舒適。因為沒有體力勞動。

    如果你是一名工地的力工,目標是成為泥瓦匠。那你必然要在艱難的勞動中實現。

    你的提問還有種可能就是,你目前的工作環境,按照你的標準或者大眾的標準,算是舒適的。

    而你所說的努力只是在本職工作做中更加用心,更加努力而已,因為你沒有明確你在多久之內達成什麼目標。

    那你努力的結果就是模糊的。雖然會有收穫,但你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結果。那別人也無法給你更好的建議。

    既然你能問出這個問題,說明你已經開始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疑惑了。這是好事,說明你成熟了。

    現在你缺的就是自己真實的人生目標。當你確定了目標後,再去衡量自身能力和外部環境和其他客觀因素。很容易就能判斷出目前你努力的環境,方向到底是不是你想要的正確的路線。

    當這一切都明瞭以後,你就會按照自己的規劃去逐步實現你的目標了。

    你的提問中舒服的區域,這是個含糊不清的區域,因人而異,誰也不能準確的給出答案。

  • 7 # 果果南先森

    在舒適區努力並沒有錯,能在某個領悟實現自己的價值那也是成功的。但在這裡我發表一下自己的個人觀點,個人覺得人生要過得充實,我們因當嘗試這走出舒適去,去嘗試自己喜歡的、陌生的的領域去了解去努女。比如王思聰,本可以在在萬達這個舒適去區裡努力,但他沒有,他用資金整合了遊戲,直播等領域的資源,不可否認他成功了,更大程度的實現了自己的價值與財富。

    人生在於嘗試,找到合適自己並且喜歡的領域,勇敢的走出舒適去奮鬥是成功的第一步。幹一行愛一行,不一定成為專家,但一定成為行家。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加油,年輕人

  • 8 # 流浪世界街頭的女子

    在舒適區努力的人不是更加的自律嗎?

    難道不是因為他們知道舒適的生活不可能一輩子又或者是想要挑戰自己嗎?

    這樣的人不可小看

  • 9 # 願你的未來永遠幸運

    在舒適區努力沒有錯,錯的是在這個區間你會發現你失去了向上奮鬥的能力,思想在平淡。生活就像一條直線體會不到酸甜苦辣,生活的意義與目標在哪裡。如果舒適區淘汰了呢?我們應該怎麼辦,努力沒有錯,錯的是努力不應該在同一個地方。我經歷過,就不和大家分享了,只有體會過,才會銘記於心

  • 10 # 易覽古風

    不是錯,人的追求目標不同其理想報復也有不同,各人有所異,你要看自己需要什麼,而不是盲目去追隨,生活在舒適區內,努力的價值超過去冒險去其它地方,還是那句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有的人一輩子都都喜歡生活在舒適區,然而有些人野心博博,總喜歡冒險不安於常態,對此你的問題,我個人感覺是雙面性。沒有絕對的答案。

  • 11 # 太極造型藝術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先統一所謂人之舒適區是什麼。另外確定人努力是否就能達到目標。

    所以我們先來定義第一個詞:舒適區

    我的理解是,從字面上分析,舒適分開來說就是舒服和適應的組合,只有舒服了才能適應。而區就是一個範圍的意思。

    作為人,我們生理上存在著一個舒適區。而後天的養成,是我們形成了在世上為人處事的舒適區(比方說人與人相處的舒適感)。

    作為先天的,人類的舒適區,個體之間差異不大。比方水溫,氣溫,在孩童時期和老年時期這個舒適的區間範圍都不大。

    而作為後天所養成的為人處事的舒適區,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很大,甚至是相反的。

    也就是說,如果你做事的時候先不管是否努力,而是呆在舒適區。如果運氣不佳,這個舒適區有可能恰恰是他人的厭惡區。更可氣的是你們又不得不相處共事(我相信這事,每個與他人交往的人都會體會到)。那麼這時候你過度要求你自己呆在舒適區,無疑會給自己完成需要達成的目標帶來阻礙。

    其實,就為人處事的舒適區,不光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巨大,每個人生命的不同階段,舒適區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一個人,在舒適區呆了一段時間,就會因為分別心,他自然的會去對比舒適區哪個更加舒適,哪些不太舒適。這時候,你的舒適區就又被劃分成兩塊(更加舒適區和不太舒適區),人性使我們更加願意接近比較之下的那塊更加舒適區,而逃避疏遠不太舒適區。

    幾輪迴圈下來,你的舒適區自然就會越來越小,人與世界,人與人之間相處,這個原理其實也是適應的。

    既然這麼分析,是不是人不需要舒適區呢?這麼想當然更加的荒唐,我們不追求舒適,那不就是標準的自虐狂嗎!

    其實,我的想法是,人保有舒適區這個本身是很重要的,但是我們應該避免自己的舒適區範圍越變越小的囧境。唯一目標其實是保住,甚至是擴大自己的舒適區了。

    方法可以借鑑身體的鍛鍊,鍛鍊的時候,你需要隱忍,堅持。而鍛鍊完成以後,身體就會在平常的狀態中始終處於舒適區,偶爾小跑兩步,也不會覺著難受。

    反觀那些不願忍受鍛鍊幸苦的人,他可能會淪落到就算癱在舒適的床鋪上,也會感受到渾身不舒適的境地。

    如果你時常與尖酸刻薄,自認為高人一等的人接觸,不必把他們放在心上,好處是,當你接觸到與你平等交往的人,也會覺得舒適無比。

    而如果你習慣了他人對你奉承迎合,那麼,接下來你就會開始討厭那些想與你平等相處的人。

    另一個人問題,努力是否能達到你的目標

    這個其實就更好回答了,努力需要配合三個重要因素。一個是距離,一個是方向,一個是方法。缺一不可。

    打一個比方,你的目標是去往太陽,你就必須估算自己與太陽的正確距離與方向。再結合自己路途中要花費的時間,去選擇交通工具。

    很難想象,你朝向太陽系外圈採用步行方式,能在你有生之年到達太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節對你意義最大的一件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