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
2 # 我的小悟
儒家思想的宗旨就是“積極入世,求仕途顯達,以宣揚儒家思想”為主旨。
孔聖人一生奉揚儒家思想,廣收學生,講演儒學儒道思想。然而,孔子出生歷史年代,生活背景,個人社會認識,不逢時代。
先師孔丘孔子出生於戰亂時期。父親叔梁紇殷商王室末落後裔,為避戰禍逃到魯國,在六十多歲才生下孔子。3歲父喪,家貧,放牛於魯國當時三大家族之一叔孫氏。常借書奮讀,孔子名聲始有。20歲時,孔子小有名氣,經人推薦擢升為司職吏,管理戶口的小官。一晃十幾年過去,孔子苦研各種文獻資料,學富五車了。可始終得不到魯國公的賞識。公元前513年,魯國發生大亂,此時待不下去,為避禍逃至齊國。齊國公聽孔子淵博之名,向孔子詢問治國之道。孔子提出“正名”主張,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臣、父、子都應按等級名分要求行事。齊國宰相一聽,這觸犯貴族們的利益勢力,堅決反對,還對齊國公說只是書生之陋淺之見,並非為齊國謀益。齊國公也就放棄孔子,決定不重用它。孔子只好離開齊國,又回到了老家魯國,繼續教書授門生。公元前501年,齊國與魯國假意會盟。魯國公仼命孔子做了中都宰,並提升司空、司寇。說白了司空、司寇官職就是管理祭祀,禮儀的文職一般官兒。這次會盟孔子發揮了重要作用,揭穿了齊國陰謀。使魯國外交上取得了勝利。魯國公以此認為天下太平了,不問政事,吃喝樂著,加上貴族諂媚,魯國公總是躲著孔子。無奈之下,又被迫離開魯國。這次的離開,孔子游走於各國,顛沛流離。在陳、蔡國期間受困,幾天沒吃過飯,但孔子依舊到處講學。公元前484年,無奈又回到出生地魯國,儘管聲名遠播,貴族們多次請教於孔子,但終究還是得不到重用。公元前479年,孔聖人去世。在春秋社會動盪不安的年代,孔子給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遺產。其思想影響時至今日還是極大。社會的發展中,每個人必須得有良好的平臺,即社會制度的大環境,個人才能發揮才學。春秋時期主要以世襲制度為主,王公貴族才能在朝堂上發揮重要作用。出身卑微,又一介書生,想在政治舞臺上濃寫一筆,談何容易啊。不在其時,學逢無用那些王公貴族儘管學識不深厚,但玩朝堂之事能耐不小,書生不是對手。科舉考試製度從隋唐時期才實行直到西漢時期,漢武帝為了中央集權制度,削藩之安下,才推崇儒家學說,以儒家思想治國。孔聖人之思想從此登上大雅廟堂。(若孔子活在西漢,仕途高登,光耀當時。)科舉制是隋朝創立的,完備於唐朝。採用考試,對各種人才擇優而用,公平競爭方式。這就給一般的甚至貧寒子弟有了一個公平的機會。一個時代時期的制度,社會環境,對於大眾子弟很重要。沒有好的時代,平臺,機會總是很脆弱。先師孔聖人,雖然出生在一個動盪不安的環境中,可也完諦了一個偉大思想的創立,成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為“聖人”供人敬仰,也是千秋華為。
第一,那時沒有考試提拔制度,只有引薦和門客制度。第二,他作過三個月宰相,而且政績十分好。為什麼不作了?有反對他的人,他作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