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芳草走天涯
-
2 # 前路莫愁知己
我覺得調動孩子興趣的前提是,讓孩子明白學習是每個人必須經歷之階段,結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學習中要養成能克困難,能耐寂寞之品格。無規矩,難成方圓。有了前提,就要定好規矩,這個規矩不只針對孩子,家長亦應做到。這是家長和孩子在學習上是平等的,有此基礎,可以採用家長和孩子共同探討學習,或輪流講課,也可比賽式學習,當然父母如果共同配合更好!一點淺薄之見,望對您有所幫助!
-
3 # 頓頓的飛機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孩子是每一位家長的牽掛,孩子學習的好壞最能觸動家長的神經。我們家長內心都有一種感觸:明明自己努力幫孩子改善生活條件,為啥孩子還不安心好好學習呢?
其實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是大有學問的,是大有可為的。談建議抓住興趣與學習的連線點。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興趣傾向,自家孩子喜歡什麼,是手工操作,是聽音樂,還是體育運動?這得靠家長的火眼金晴好好洞察一番。比如說喜歡手工操作的孩子就應該引導孩子多看科學實驗類的書籍,讓孩子感受原來書本是包羅永珍的,抓住這個連線點,自然就能夠激發學習興趣。樹立理想擔當責任。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學會澆灌心靈雞湯,找機會找時間和孩子談談歷史上茅以升、周恩來這些名人故事,讓孩子知道這些人才是要學習的榜樣,明白從小就要有理想追求。也可以列舉家裡的某些欠缺,讓孩子知道自己有責任去改善。適時的鼓勵和表揚。在孩子讀完一本書時要伸出你的大拇指點贊,在孩子獨立完成作業時要給予肯定的目光。因為能從學習中獲得快樂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讓孩子知道一路上我們是確認過眼神的。努力做學習型的家長。一個人在學習就像苦行僧,一群人在學習就好比一場盛宴。相信很多孩子都希望在家裡也能有個伴好好看書,好好做作業。所以我們家長要捨得放下手機,關掉電腦,抽出時間一起搞點學習方面的活兒,讓孩子看到原來大人也是在學習的呀。寫在最後孩子的學習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就能做好的事,它需要家長付出足夠的耐心,還有一點點教育智慧。
-
4 # 小嫚兒
孩子的好奇心是無奇不有的,因為他是孩子所以對他一切未知的都充滿好奇,我想家長正好可以利用孩子的這一特性。
那如何調動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呢?那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孩子沒有興趣和動力了。第一,他對於所學的知識一竅不通、不懂、不會、不知道,所以他天然的去逃避這些學習的事情。第二,學生的學習習慣不好。每次碰到沒講過的或者沒有學過的題目或者作業,孩子不願意動腦去想,想都不想直接放棄。第三,作為家長您想想有沒有這麼一幕。孩子滿臉疑惑的去問您有關學習上的問題時,您有沒有說過:“這個我怎麼會?去自己想想去!”、“一邊待著去,我現在正忙著呢”或者“等著明天去問老師去,我又不會。”
孩子沒有學習興趣和動力原因我們分析出來了,那下面就根據原因來找答案吧!第一,如果孩子對於所學的知識一竅不通,家長需要幫助孩子找出知識盲區,他一定是在某個知識點上沒弄明白,如果孩子會了,而且能憑自己做出題目,或解答問題,他難道不會興奮嗎?不會高興的說“媽媽,媽媽,這道題目我會啦!”第二,如果孩子學習習慣不好,那家長需要更多的耐心來指導孩子,學習時間不能做別的,玩別的,想別的,引導孩子在一定的時間內將學習學完。家長可以利用一些鼓勵物質來刺激或獎勵孩子。都說21天堅持下來好的習慣就會形成,我建議家長堅持三個月,三個月堅持下來孩子的學習習慣一定養成。第三,當孩子滿臉疑惑的問您問題時,這時是最佳引導孩子學習的時機。這說明您的孩子是好學的,是想學的,千萬別給孩子潑冷水。哪怕你不知道,你也要幫助孩子一起來想辦法解決問題,這在孩子的眼中會有一個以身作則的正面示範作用,孩子以後在碰到疑問或難題時,他會向您學習,契而不捨的去尋找答案,解決問題,這是多好的習慣。
-
5 # 聊聊教育那些事
學習興趣缺乏,學習動力不足,是現在很多家長面臨的教育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一、調動興趣。
1.向快樂出發,增強愉悅感。
孩子沒興趣,許多是因為學習過程很嚴肅,太枯燥,沒樂趣,導致孩子不願學。學習是個很辛苦的過程,但並不妨礙在這個過程中對具體專案進行快樂化的設計,這也是許多教學方法解決的問題。同一個知識點,單純的背誦、單純的默寫、單純的作業,和播放個小影片、設計個小遊戲、提供個小獎勵等相比,顯然後者更能增強孩子的愉悅感,也更容易讓孩子有樂趣。
2.大面積撒網,找到興奮點。
孩子沒興趣,有時也是因為學習內容不是他的興奮點,如果所有內容都不感興趣,思維上就容易形成習慣性厭學。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家長可大面積撒網,鼓勵孩子進行嘗試,幫助孩子找到興奮點,使孩子建立起興奮感。只有孩子建立興奮感,才能保持孩子的生命活力,對任何事情才能保有興趣,這種興趣可遷移到學習上來。這也是許多孩子有音體美的興趣愛好,同時學習也很好的重要原因。
3.找到好夥伴,保護積極性。
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學習的好夥伴,除了在知識層面的相互交流外,更重要的是能相互鼓勵、相互支援,能讓孩子保持學習積極性。家長要給孩子選好好夥伴,鼓勵孩子形成學習團隊,並給予各種保障和支援。同時,如果孩子找到的學習夥伴有問題,也需要想方設法地進行溝通,讓孩子遠離負能量,保持學習活力。
4.提供大舞臺,產生成就感。
許多孩子學習沒興趣,是因為覺得學了也沒用,沒有什麼成就感。家長要想方設法給孩子提供展示的大舞臺,這個大舞臺不是指孩子一定要去中央電視臺去展示,而是指家長給孩子提供各種展示的機會。孩子畫個畫,掛起來展示展示;孩子唱個歌,錄下來展示展示;孩子學化學,在家做個小實驗;孩子學機械,做個小模型等等,當然孩子有機會到更大舞臺上進行展示,更應該予以鼓勵支援。
二、保持動力
1.孩子要勞動,體現存在感。
現在孩子學習沒動力,有時是因為他在家庭裡只是被保護被呵護的角色,自己從來沒有擔當過保護他人呵護他人的角色,在家庭中的貢獻度低,價值得不到體現,缺乏存在感。家長最怕的是把孩子僅僅當成學習工具,孩子除了學習外的一切事情都由家長包辦,家長應該讓孩子參與勞動(廣義的概念,既有刷碗拖地等日常家務,也有照顧父母照顧兄妹等精神付出,也包括志願服務等社會活動),讓孩子找到在家庭在社會的存在感,激發起提供更高水平服務承擔更多責任的熱情,以此來形成學習的深層次動力。
2.學會等一等,滿足有代價。
現在由於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孩子的需求都能得到即時滿足,許多孩子都覺得需求很容易實現,自然學習動力會下降。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在於其需求很多時候都是延遲滿足的,都是要付出代價才能獲得的。孩子不是小皇帝,家長要讓孩子學會等一等,不能要啥給啥,也不能說要就要,而是要讓孩子透過付出代價才能滿足要求。如此孩子才會覺得,沒有什麼是他就應得的,任何事情都需要對等的付出,這樣才有利於形成學習動力。
3.追求高品質,快樂更持久。
尋求快樂,是人類的天性,但實現快樂的途徑有很多,有的快樂是簡單的快樂,比如電子遊戲,比如抖音小影片,而有的快樂是有難度的快樂,比如讀書,比如發明創造。簡單的快樂易獲得,有難度的快樂不易獲得,前者可稱之為低品質生活,後者可稱之為高品質生活。為什麼我們反對孩子長時間看電視玩遊戲,除了影響視力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這種生活讓孩子很容易這很快樂,他自然不願意透過更大付出來收穫同樣強度的快樂,長此以往,學習動力自然難以保持。家長需要的,是限制孩子的低品質生活,幫助孩子追求高品質生活,讓他的快樂習慣於透過高強度的思考來獲得,才能讓孩子有比較持久的學習動力。
4.陪他解難題,建立自信心。
許多孩子本來學習挺有動力,但隨著學習難度加大,他在這個過程中屢屢碰壁,導致其喪失自信心,感覺我很笨,我怎麼也學不會,學習動力就會顯著下降。為什麼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家長不能只當孩子的後勤兵,還要當孩子成長的好夥伴,在他面臨學習困難時,給予其思維方法、學習方法的指導,或給予其學習資料、名師資源的幫助,或僅僅是拍拍他的背,給其語言上的鼓勵和心理上的支援,幫助孩子解決難題,突破障礙,建立自信心,覺得再難我也能克服能跨越,自然就有了更強的學習動力。
-
6 # 知識盟
1.讓孩子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快感
想要調動孩子學習的興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成就感,孩子在學習上不斷獲得成功的時候,他就會感到快樂,也就會更對學習感興趣。家長陪孩子一塊學習,這樣都會使孩子高興,家長要合理安排時間,最好每天堅持固定的陪學時間,從而以表示認真和誠意才好。
2.家長要學會營造學習的氣氛
對許多孩子來說,學習閱讀是一個緩慢,困難的過程。應告訴孩子,書中的知識能開闊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生活,讓他們明白書對於自己的人生是多麼重要。平時也可以有意識地向孩子介紹名作家及其代表作,有關的奇聞軼事,從而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鼓勵他去更多地瞭解有關知識。
3.不要過於看重孩子的分數
造成孩子厭學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家長過分看重學習分數,向孩子提出超越他自身現實水平的過高要求,孩子因為難以企及,產生厭學情緒。為此,家長要關心和了解自家孩子的情況,做到正確估計、正確要求,切勿望子成龍、過高要求。
4.樹立融洽的親子關係。
親子融洽的家庭關係也讓孩子愛好學習的前提。它讓孩子有安全感,能安心學習;它能使孩子有責任感,對家庭也負有責任。
總之,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態度,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後天的培養。只要我們做的到位、得體,對於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來說,就可以將孩子培養成家庭和社會所需要的任何人才。
回覆列表
從我們熟悉的生活經驗中去突破。
熟練運用二分法效果好。如我下班後回家和孩子交流,我說今天工作任務完成得不好,受到了領導提醒,你猜猜我心裡是高興還是難受?孩子會自然說:你肯定很難受。我說:你怎麼知道的?他會說:沒完成任務誰會開心。我接著問:是不是完成得好就開心,完成得不好就難受?他會說是的。繼續問:一個人的天性是想輸還是想贏?他說當然想贏。這樣他自己說服自己一個人的特質就是想贏。
二分法應用問題去交流,符合心理認同規律,二選一併且容易作出選擇判斷,適宜交流持續進行。我的問題:船在順水中和逆水中哪一種要快?為什麼?他會說是人都會判斷。接著問:人與人的差別就在於動力和阻力,一個人要成功是動力大還是阻力大?孩子會說動力大唄!我問:他成功是動力大,他會不會有阻力影響?一個人不成功是動力大還是阻力大?所以這些淺顯的問題很好回答,也讓他明白一個人要想成功必須是動力要大於阻力,必須要增強動力克服阻力。
用問題談話是很好的溝通引導方式。比如問:有沒有十全十美毫無缺點的人?他會說哪有?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接著問:一個成功的人是優點多還是缺點多?他會說顯然是優點多,這不是廢話嗎?後面他自己會論證一個人成功靠的是不斷強化優點不斷改掉缺點而成。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每個人都有惰性。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個性及時加以引導,幫助孩子糾偏走上成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