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知者
-
2 # 陽光與雪的邂逅
教育的本質是使受教育者成為施教育者理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
目前中國學校都是國家主導下的辦學,所以辦學校目的就是為國家培養大批有用的人才,成中國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社會是複雜的綜合體,對人才的需求多種多樣,因而,隨著社會的變革和分工,我們對人才的需求也多種多樣。但一個人的發展是在不同時間段都有變化的。因而,我們初等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到大學以後就根據自己發展方向和社會需求培養人才
。
所以初等教育的本質是全面發展學生個性。高等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社會專業人才。
對於教育資源的浪費,從國家的角度出發,對任何教育的投資都不算是浪費,但對於具體工作單位來說,配置的資源沒有達到就用的效果就是浪費。如初等教育,在某地根據實際投入了可容納500人的學校,但由於人口流動,現在只有5個學生,這就是最大的資源浪費。目前我們農村學校可能是教育資源浪費最大的地方了,好多學校,都由於人口的流動,關門上鎖了。
-
3 # 肖亞043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這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個說法。而我從事學前教育多年,我認為這便是教育的本質。一個人哇哇墜地的那一聲起,他是純潔無瑕的來到這個世界。可是我們所謂的社會生活,把一個人弄得遍體鱗傷,而我們的教育,最本質就該教會如何成為具有生存能力並有獨立思考能力,行為能力的人。
物質資源(其中包括校舍資源、圖書資源、裝置資源和教育資金)、人力資源(包括教師資源、學生資源和師生關係資源)以及教育教學資源(包括課程資源、教材資源、教育教學行為資源等)。每個不同教育階段浪費的資源自然各不相同,舉個例子,學前教育中的教師資源,近幾年的學前教育改革,從最早小學化教學到區間活動到現在的戶外活動為主,學前教育的教師,大量的時間又在了填寫報表,登記表格上,我真正陪孩子的時間已經被大大的縮短。從一個一個的口號到另一個一個的口號。這就是與其中的一種浪費。課程資源的浪費,現在已經開始做園本課程,和原有的教材出現了大量的浪費。
總之說到教育,本人認為因材施教才是真,在這個包羅永珍的社會里,守住本質才是真。
-
4 # 培培的課本
剛做了,半年的老師,我想用我目前對教育的理解來回答這個問題。
教育的本質是教會學生成為一個會感恩的人
恰好,我班上的學生學習成績都不好,在很多眼裡都是頑皮的小孩,我不知道他們走出校園,以後能做什麼,我很多時候在想,以後京東快遞,美團外賣,餓了麼是不是會有很多我的學生。半年了我換了很多方法,試圖把專業的問題簡單化,在簡單化,圖形化,交給他們,但是很多學生教一次不會,二次不會,甚至五次還是不會……有幾次,我是在受不了,也會罵他們,真的是恨鐵不成鋼;很多時候,我在懷疑自己,為什麼放棄企業高薪水,來當一個老師,而恰好,教的都是所謂的差生……
有一天,一個同學在樓梯上見到我(我的辦公室在二樓),轉手給了我一罐可樂,我不知道他是怎麼發現我喜歡喝可樂的,我重來沒說過,也沒有在教室喝可樂。我跟他說,謝謝。然後,他沉默了幾秒,跟我說,老師,謝謝你,是你的到來,讓我看到了生活的方向……
那一晚,我很晚都沒睡著,一直在想這句話。我突然覺得,雖然,他們的學習在我來後並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但是,我的努力很真心他們都看到了,也許,以後美團,京東,餓了麼,都會有我的學生,但是那又有什麼問題,他們將來都是懂得感恩的人,有愛的人,在哪裡,都會有光明。
教育的本質在於明道建德
建德樸真人,
明道理聖人。
善生富無尤,
善融止無咎。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正心。
正心先建德,建德先明道。
留財留紈絝,留權留禍害。
留下道德經,子孫安平泰。
有德才有愛,有愛才有家。
尊老(道)家和興,愛幼(德)家久長。
家有家道
古書院制、師徒制,授業解惑先傳道建德,而今西式教育道德雙失,無道無德,學歷又如何能善濟蒼生?怕是立足也難長久啊?
無道無德之人是不值得學習的!
身如藕根心似蓮,根在塵泥花在天。
立定於德而性善,順應於道而行融。
自然有道無美醜,赤子厚德無善惡。
性而自然性素樸,為而無為行自然。
興趣合性而抱一,優勢合勢而終始。
乘時因勢順性為,無私無妄無為成。
真金百鍊尚修真,日減一欲復樸身。
道德人格真善信,修德合道皆成聖。
天地萬物包括人只有一個信仰:道德信仰。因為人道法天地,天地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界就是天地(之間萬物)的意思,生天地者道也。
學習《道德經》的益處。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人若明道建德,則人生有常,尊道貴德,本末源流,因勢順性,無為而成,人生圓滿,事業順利
回覆列表
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教育就是為了讓孩子成人成才。問題在於,什麼叫成人,如何成人?不成人又如何成才?
成人,既然是要成人,首先當然要搞清楚什麼才是人。
教育的本質就是呼喚人性,既啟發孩子的理性思維,更注重孩子的人文關懷。尤其在義務教育階段,更應該如此。
到了大學階段,則應該是基於已經具備的邏輯思維能力和人文知識展開研究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