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育兒早教那點事

    我覺得媽媽不應該把孩子的玩具直接送給別人。

    首先,這個玩具是孩子的,那便是孩子的所有物,可以由孩子來進行支配,而不是我們大人可以隨意的送給別人。舉個簡單例子,如果朋友想用我們的車子,是否應該經得我們的同意,不可能不問就用我們的車子吧。同理,你要把孩子的玩具送給別人,是不是也應該經得孩子的同意。

    孩子做錯題就愛哭,原因是什麼呢。是怕我們大人批評?或者心裡脆弱,承受不了自己做錯題?這個家長可以先了解清楚,再想辦法解決。家長考慮是否是因為我們哪方面做的不太好,導致了這個原因。畢竟自己的孩子還是自己最瞭解。

    建議,我們的家長一定要尊重,相信自己的孩子。我相信家長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可能某些時候方法用的不太合適,及時糾正,我們的孩子會原諒你的,畢竟他們也是很愛自己的父母的。

  • 2 # 付boss很努力

    首先孩子做錯題就哭這樣是不好的,他心理的受挫能力太低了,這時候家長需要好好的開導孩子,鼓勵孩子,告訴他做錯題並不可怕,哭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並且交他如何訂正,直到把這道題弄懂。

    其次家長把孩子的玩具送人經過孩子的同意了嗎?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思維的,你得用成人的方式和他溝通、交流,尊重他的意見,不能什麼事都你決定,居然孩子會有很強的逆反心理,而且不願意把心裡話你和交談。

  • 3 # 樂樂媽820

    首先“自我要求過高”的孩子是缺乏內在自信的,我的孩子也經常這樣!

    每當這個時候,我會跟他說“媽媽看到了你非常努力,我也能感受到你現在非常難過。”然後給孩子一個擁抱。我們要告訴孩子有些時候其實“錯誤”是幫助了我們,雖然我們遇到困難和失敗,但是這種失敗會為了我們明天的成功鋪平道路!

    媽媽把玩具送給了別人,寶寶應該怎麼辦?

    每個孩子表現不同,有的可能送就送了,有的則會搶過來,覺得玩具就是自己的,這個時候我覺得寶寶已經有了自己的意識,不要強迫孩子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讓給別人,雖然是為了教育他心裡有別人,可是會傷孩子的自尊心!

    我們要適當的引導,讓孩子慢慢的學會分享!

  • 4 # 愛貝兒之家

    1.孩子做錯題就愛哭,我覺得大概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平時家長對孩子比較嚴苛,每當孩子做錯事就會嚴厲的批評孩子,當孩子做錯題目時擔心家長批評而哭泣;另一方面,可能是家長平時一味地表揚孩子“你真棒!”“你是最棒的!”,讓孩子對自己形成了過高的自我期許,而做錯題目這件事挫敗了孩子虛榮心,現實與幻想出現了錯位,讓孩子無法接受自己原來並沒有那麼棒的事實,於是會焦慮、懊惱而哭泣。

    您看這兩種情況,剛好是兩種極端——一種是多度的批判,一種是過度的表揚,任何事情過猶不及。過去的教育提倡“嚴師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都過於嚴厲審慎;而現在的教育過度推崇“賞識教育”“讚美鼓勵”,原本是一種積極先進的教育理念,但是很多父母執行起來,就有些過度了。孩子從小到大聽到的都是“你真聰明!”“你太棒了!”,孩子對自己的認知是偏頗的,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也不能接受自己的錯誤和失敗,這同樣是可怕的。小到性格脆弱,大到自我懷疑,沮喪抑鬱,都不能發展出健全的人格。

    因此,父母在教育過程中,什麼方式都不能過度,要為孩子營造一種寬嚴相濟的教育氛圍,客觀辯證的教育思想。

    客觀辯證的評價孩子,非常重要。孩子做得不夠好,批評不當的做法之後,還要告訴孩子其中做的好的部分,讓孩子知道自己並沒有那麼差勁;孩子做得好,恰當的表揚做得好的品質,還要提出不夠好的地方,提出可以進步的空間,為孩子的持續成長指出方向。

    這樣一來,會讓孩子對自己,對事物有客觀、辯證、全面的認識,不驕不躁,不會自命不凡,也不會妄自菲薄,從而發展出健全、穩定、積極的人格特質。

    2.媽媽把孩子的玩具送給了別人,孩子應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其實是把難解的困境推給了弱小無助的孩子。孩子能怎麼辦呢?對於大人來說,那只是一個不起眼的玩具,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那可能是自己的心愛之物,那個玩具可能曾經陪伴孩子度過了每一個無人陪伴的下午,陪著孩子在幻想的世界中遨遊,對於孩子來說,玩具是有生命的,是他們親愛的朋友。如果成年人的心愛之物或者親愛的朋友,被他人任意的送走,成年人會有怎樣的感受呢?何況認知還有侷限的孩子,他會覺得對這個世界缺乏掌控,自己喜歡的東西會被父母隨意送人,一方面會不捨得那個玩具,一方面失去掌控自己的物品的能力會讓孩子覺得沒有安全感。表面上孩子會哭鬧,即使後來被安撫好了,後來看上去忘記了,也會在內心形成一個坑洞,藏在潛意識裡。

    實際上,父母隨意把孩子的心愛玩具送人,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剝奪和傷害。每個孩子的對玩具的情感深度不一樣,但是如果這個孩子情感細膩脆弱敏感,長大了就會形成很多很多心理和情感問題。成年人身上的很多心理問題,往往都來源於童年傷害,而那種所謂的傷害,往往都是成年人看來很不起眼,無足掛齒,但是對於小時候的自己來說,卻是很重的分量。因為孩童與成年人對事物的評判天平是不一樣的。

    所以,對於玩具的去留,要完全尊重孩子的意願。與孩子商量、溝通,看孩子的態度。孩子真的能大度的送人,說明他對這個玩具沒有依戀了,那麼送了便是。

    如果他又哭又鬧,說明他對這個玩具還有很深的眷戀,那麼失去就意味著孩子會受傷。

  • 5 # 豆媽說

    孩子做錯題就愛哭——我們的孩子真的輸不起嗎?

    其實很多小孩子都不喜歡輸的感覺,害怕自己比別人差。無論是做錯題就哭或者是輸了遊戲比賽,都會讓他們覺得非常沮喪。這讓我們覺得孩子的好勝心很強。

    我們不得不重視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逆商”。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事業成功必須具備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這三個因素,在智商都跟別人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挫折商對一個人的事業成功起著決定性作用。

    挫折未必是壞的,關鍵是你看待挫折的態度。

    作為父母我們不僅需要讓孩子感受Sunny擁有幸福,也要教孩子坦然去面對生活中會出現的風雨。

    我們自己對待挫折時的態度是什麼?我們希望提高孩子的逆商,可以從自己做起。當自己遇到挫折時,客觀的去看待這個問題,和孩子分享你的感受,用親身經歷給孩子上一節逆商課。

    我最近看完了《反脆弱》這本書,覺得自己在對待挫折和不可預測的事情的態度上有了很大的改變。

    比如脆弱的反面不是堅強,而是你在逆境當中收穫了更多。

    例如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很多人而言就是逆境。一開始我們會把目光聚焦到不能出門,我們應該怎麼辦?後來我們更多的開始關注,只能在家我們如何利用好這段時間來提升自己?我們如何能夠擁有更加健康的身體?這就是反脆弱的思維。

    於是很多人開始在家健身、學習做各種美食、高質量的陪伴孩子或是上網課學習。即使我們受限不能出門,我們能過得充實,提升了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這就是反脆弱的能力。

    也許我會和孩子分享,提高孩子的反脆弱能力。

    做錯題,只是給我們一個提示。也許是由於不夠專心,也許是某一個環節的知識點掌握的不夠牢固。我們想要贏,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那麼我們可以站在問題的反面,來思考如何更好的解決它。我可以在下一次考試當中,更認真更細緻,我可以把我沒有掌握的知識點掌握的更牢固。那麼在下一次考試當中就能收穫成功的喜悅。

    最好的逆商培養,不在別處,而在我們自己身上。

    我們再來看看第2個問題描述。

    把玩具送人的媽媽,大多會忽略一個概念——孩子的物權意識

    孩子大概在1.5歲左右開始自我意識的形成,這時候他們已經開始意識到自己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並且初步具有了物權意識。

    家人自作主張把孩子的玩具送人,就類似於擅自將你的AJ球鞋、限量版手辦、珍藏版郵票送人一樣,感受可想而知。玩具在孩子看來,屬於他的專屬物品,承載著他許多美好的回憶。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週以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是心理學上著名的概念“蝴蝶效應”。家長也需要警惕“把孩子玩具送人”這件事情所引發的“蝴蝶效應”。

    我們來思考一下整件事情背後的邏輯。

    第一,家長將孩子的玩具送人,家長是否認可孩子作為獨立人格的存在?

    答案是否,因為家長替孩子做了選擇。家長把本應該讓孩子來決定玩具歸屬的權利視作自己的權利,家長認為自己有權處理孩子的物品。

    家長替孩子做決定,會讓他們認為:原來在這個家裡,我的玩具是不屬於我的,父母可以隨意處理。

    這種概念一旦在孩子大腦中形成了,會破壞他們的安全感。即使他們不認可這種概念,也會破壞他們對父母的信任。

    第二,家長是否真正的重視孩子的感受

    答案也是否。因為家長將屬於孩子的玩具送人,並沒有尊重孩子的感受。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3歲左右就已經形成了獨立的人格,且對自我有了感知。他們懂的雖然少,但並不代表沒有感覺。

    常常被忽視感受的孩子,更容易變得逆反。尊重是相互的,在尊重孩子界限的同時,我們也要開始讓孩子理解尊重他人的界限。

    第三,家長是否給孩子建立了界限

    答案還是否。因為孩子並沒有明白,我們和父母之間的界限在哪裡?什麼事情是可以自己做主的,什麼事情需要和父母商量。

    界限感的模糊,延伸到未來的職場,很難得到他人的尊重。

    第四,家長是否強迫孩子分享

    答案是是。有些家長會以分享為理由,強行將孩子的玩具送人或者是強行讓孩子分享玩具給別人玩。

    “分享”是結果,應該是孩子發自內心的主動行為,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育兒中,“分享”變成了要求,變成了教育的手段,帶有太多的強迫意願了。

    事實上只有體會過真正的“擁有”,孩子才會主動的分享

    當父母能夠意識到自己行為可能產生的一些後果時,是否可以警惕?

    回到問題描述中“媽媽將孩子的玩具送人,孩子應該怎麼辦?”

    孩子屬於物權所有關係中弱勢的一方,當自己的權利被剝奪,他能怎麼辦?

    大哭大鬧,也不一定能讓父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即使妥協也只會加劇了自己心理需求的壓抑。

    只有讓父母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重視孩子的物權意識,才能夠真正的解決問題,培養出自信開朗的孩子。

    所謂家庭教育,其實就是父母選擇用什麼樣身體力行的方式,去影響孩子。

    我是豆寶媽媽,

    分享科學育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好如爬山,學壞如下坡朋友們怎麼看?有何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