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建設踐行者

    原文出自僧肇的《物不遷論》,中國東晉著名的佛教學者、僧人,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的得意弟子,羅什門下“四聖”或“十哲”之一。

    譯文是可以吹到山嶽的暴風是靜止的,江河流水滔滔不絕同時也是靜止不動的。

    所論述的世界有無變化、生滅、運動的問題,在僧肇看來,崩裂著的山峰處於靜止,奔騰著的江河沒有湍流,世界事物看起來在哪裡飛快的旋轉,但是實際上沒有變動。因為“動”與“靜”只是一種相對的假象,若站在純哲學的高度上,透過假象看本質,撇開動靜的相互關係,就無所謂動與不動了。這跟禪宗六祖慧能的下列名言有異曲同工之妙,“既非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

  • 2 # 默玄吟雷

    這兩句是形容大海的,意思是捲起的波濤可如山嵐偃壓五嶽,但是卻常平靜,大江大河奔騰衝擊注入其中,卻被化融掉,不再流動。

    這用在人身上便體現了某人胸懷博大,修養精深,定力化境皆難測量的境界。

  • 3 # 思樂林

    “旋嵐偃嶽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Mustang飄鼓而不動,日月曆天而不周,復何怪哉?” 這句話出自東晉僧肇的《物不遷論》。

    佛學大師僧肇

    僧肇,東晉時代著名的佛學學者,少年時替別人抄書為業,有很多時間和機會學習經書子籍。據記載僧肇年少時“性好玄微,每以莊老為心要府,嘗讀老子,至道德章,乃嗟嘆日:美則美矣,然則斯神冥累之方,猶未盡也。後因遇見舊維摩經,歡喜頂受,披尋玩味。”於是在晉隆安二年(392),鳩摩羅什到甘肅武威時,僧肇拜羅什為師。後來跟隨羅什到長安翻譯佛典,幫譯《大品般若經》,得到羅什大加讚賞:“吾解不謝子,辭當相挹”,僧肇在羅什門下十幾年,被稱為什門“四聖”和“十哲”之一。

    重要著述

    僧肇追悼永往,博採眾經,尤擅論辯,著述頗豐,最著名的《物不遷》、《不真空》、《般若無知》、《涅盤無名》,四論合為《肇論》,此外還有《宗本義》。

    僧肇著述以緣生無性(實相)立處皆真為中心思想,來談體用動靜有無等問題,他主張體用一如、非無非有、即靜即動之說。只可惜,年僅三十一歲,被秦主所殺。

    旋嵐偃嶽而常靜 ,江河競注而不流,

    Mustang飄鼓而不動,日月曆天而不周。

    譯文:可以吹倒山嶽的暴風是靜止的,江流河水滔滔不絕同時卻是停滯不動的,山間霧氣隨風鼓動卻是沒有運動的,日月在天空輪轉更迭卻是沒有變化的。

    從表象來看,和“飛鳥之影未嘗動”極其相似,但其實它是大乘佛教的觀物法。僧肇認為過去不能延續到今天,今天也不是從過去延續而來,事物之間不相往來,也沒有變遷,世界永恆靜止。我們通常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相連續變化的同一個東西,但聖人看到的卻是每一個片段,每一個片段都是永恆的,昨天看到的山不是今天看到的山,因為每一座山都是剎那間的永恆。

  • 4 # 澡雪堂主談修心

    這是一個非常燒腦的問題,因為它不是純概念,而是前人經過一翻求證以後,所記錄的真實體會。就好比我說“甜”,這隻有真正吃過糖的朋友才能真正瞭解,如果僅從思辨角度,很難知得真切。不過既然是閒聊,不妨以盲導盲,我圖一痛快,過路的朋友也圖一樂,望不喜勿噴!!!

    01

    說這個話的人叫僧肇,他是中國曆代三大譯經師中,最有名的鳩摩羅什法師的弟子,他生活在中國的東晉時期,需要強調一點,他是一個研究《莊子》的高手,所以他的文章手法,受莊子的影響非常大。

    問題中的這段話,出自僧肇所著的《物不遷論》,原話是:

    旋嵐偃嶽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Mustang飄鼓而不動,日月曆天而不周。

    這段話的緣起,是《物不遷論》的開頭“法無去來,無動轉者。”這個話出自《放光般若波羅蜜多經》(以下簡稱《放光經》),被僧肇給引過來了,並從此開始燒腦,怎麼話兒說呢?

    我們普通人都認為“生死交謝,寒暑迭遷,有物流動,人之常情。”這都很正常,但僧肇不這麼認為,他說“餘則謂之不然”,意思就是說他非常的不以為然。

    為什麼呢?他的理由就是《放光經》中的這句話:“法無去來,無動轉者。”這個話怎麼個意思呢?用《金剛經》裡的話就是“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既然是燒腦,當然理解想來很費勁。

    “如來”,好象來了,“無所從來”,但又從來沒來過,“亦無所去”,既然沒來過,當然談不上離開,“故名如來”,所以才起個名字,叫“如來”。說白了所謂的“來”和“去”,都是我們的錯覺,事實上根本沒這回事。大家摸摸自己的腦袋,看是否需要靜一靜?

    02

    明白了這個道理,再來看問題中的“旋嵐偃嶽而常靜,江河竟注而不流。”就算摸著點門道了。這“旋嵐”就是颶風,就是那種能把山吹倒的颶風,這風隨便刮,卻都沒有任何動靜;幾十條河匯成一條江,水勢大的嚇人,“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但是水卻從來沒有流動過。

    這種鏡頭,我保證我們在任何一部科幻大片中都沒有見過,而且我還敢保證,以後也不可能會看到,這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它超出了一切的視覺效果。

    說到這裡如果還沒感覺,不要緊,我再給大家提供一把金鑰,唐代詩佛王維的《畫》: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怎麼樣,這下該有感覺了吧?如果還沒有感覺,也不要緊,我們再來看與僧肇同一時期的另一位高僧的著作,這位可更厲害了,他就是我們中國淨土宗的始祖,慧遠法師,也是一位研究老莊的高手,順便說一句,在東晉時期,如果不懂老莊,是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文化人兒的。

    慧遠法師在他的《沙門不敬王者論》中說道:

    神也者,圓應無生,妙盡無名,感物而動,假數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滅;假數而非數,故數盡而不窮。

    怎麼樣,這下清楚了吧?敢情這高人與普通人看同一個東西,視角完全不一樣,我們普通人看事物是浮在表層,一串葡萄,我們看在眼裡,是可愛、喜歡、可惡、討厭、流口水、牙酸等等,這串葡萄在我們心裡是會動的,諸多的標籤,隨著我們的慾望在動。

    但在世外高人的眼裡,它就是一串葡萄,沒有任何主觀上的標籤,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心是安定的,沒有被外物左右,這就是《楞嚴經》中所講的“心能轉物,即同如來”的道理,我們普通人的心是被物所轉,所以是不斷變化的,而聖者們的心卻恰恰相反。

    03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琢磨出點味了,大概也能理解我開始為什麼要說“旋嵐偃嶽而常靜,江河竟注而不流”不是一個純概念了,總之與問題有關的東西,我已經盡我所能,該引的都引出來了,如果覺得還沒到極限,大家可以繼續燒,這裡的東西是非常耐品的,越品越有味。

    一眼看穿的東西都是膚淺的,象方塊文章,心靈雞湯,這類東西我敢保證,絕對不可能從東晉流傳到現在,經典之所以能一千多年一代代流傳下來,必定有它的非凡之處,三兩句如果能講明白,那我不是在欺人,也是在自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滇紅茶有“越陳越香”的特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