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道雲影視
-
2 # 鄉下老果
“朝三暮四”出自《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茅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養猴子的人餵養猴子栗子時,對它們說:“早上給你三個,晚上給你們四個。”這群猴子聽了都非常生氣。養猴子的人又對它們說:“那早上給你們四個,晚上給你三個。”這群子聽了都高興了起來。實際上一天餵食的總量沒有變,而猴子的喜怒卻有所變化,這不過是養猴子順著猴子的主觀心理而採取的一種巧妙手段。這詞本來並沒有褒貶之義。所以,莊子總結說:物與我各得其所,各取所需。
經過長期發展傳播,後人把它定為貶義詞,解釋為聰明人善用利於手段,利用一些人不善於分辨,而使之上當受騙,獲得一些利益。也有人解釋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為了解決眼前困境,而使用一些自欺欺人的手段,終不是長久之計的譏笑嘲諷。
現在,大多形容一個人目標不堅定或感情不專一,總是朝三暮四,反覆無常,讓人不知所從。
-
3 # 浮生半卷
【出處】:《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示例】:婚姻簿中應細覽,俺姐姐只解清談,陪不得尋常俗物胡淫濫,使不得~。
明·孫仁孺《東郭記·媒妁之言》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比喻反覆無常的人 【近義詞】:朝三暮四、朝四暮三。同義詞:反覆無常、朝令夕改、變化多端。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有反義詞:墨守成規、一成不變
1.(古)實質不變,用改換眉目的方法使人上當。
2.(今)聰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於辨別事情,後來比喻辦事反覆無常,經常變卦。
示例:①魯迅《墳·燈下漫筆》:釐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聖。而且這規則是不像那樣~的。
②南朝(梁)劉勰《滅惑論》:所謂~而喜怒交設者也。
④元代喬夢符《山坡羊·冬日寫懷》:~,昨非今是,痴兒不解榮枯事。
-
4 # 天下君閱
成語“朝三暮四”,出自莊周《莊子、齊物論》中。
宋國有一養猴人,在沒有任何質和量的改變下,將猴子們糊弄服服貼貼寓言故事。
初義是褒是貶,一目瞭然。
原初之義;有“騙”之意。
已過幾千年,到了當今,“騙”意已淡化。
“哄”術已替代。
“朝三暮四”又賦新的寓意,並賦於新的內容。
曾看過某“藝術品投資公司”的一份《服務協議》,幾頁A4紙密密麻麻印上幾十萬文字。
在幾百倍放大鏡幫助下,像讀懸疑小說一樣,讀完全文。
上面條文一二三四條。然後每條中,配上甲乙丙丁注例。
接著又是五六七八條。
旋而從注例甲中派生出ABCD說明。
經過“朝三暮四”般談價,最後交給投資公司的錢,合約成必付的“服務”費用。
至於怎麼“服務”,天知,地知,你猜知。
發生任何糾紛,與投資公司無一絲瓜葛。
走法律程式,因為有“暮四朝三”的緣故,只能狀告交款人自巳有非份貪婪。
至於結果,呵呵。
-
5 # 娛樂音樂播報
朝三暮四”出自《莊子》,裡面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朝三”。
所謂“朝三”,來自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個人用栗子餵養猴子,對猴子公佈伙食標準說:“早晨三個栗子,晚上四個栗子。”但猴子很生氣,不答應,這人只好改口說:“那就早晨四個,晚上三個吧。”猴子們這才高興起來,無論是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其實都是一樣的,猴子的態度卻截然不同。
同一件事,站的角度不同,立場不同,態度就不同。
人們殫精竭慮地思考、辯論,想論斷出一個是非對錯,卻不知道是非對錯本來都是一回事,萬事萬物都有對的一面,也有錯的一面,如果我們在認識上拋棄是非彼此之見,這就會合於道的樞紐,適應是非彼此的無窮變幻。
從純粹的哲學思辨的角度來看,就會發現它的高明。
只要用超然的全域性觀重新審視,就會發現無論誰對誰贏誰輸,又有什麼關係呢。
-
6 # 西羅亞
應該是貶義的。據說是古代有一個人給猴子餵飯,計劃是早上給它喂四粒、晚上喂三粒,猴子不同意,於是人改為早上喂三粒,晚上喂四粒,這回猴子就同意了,其實一天的飯粒數沒變。這諷刺了看似聰明的猴子其實做了毫無意義的事。現在就更不用說了,表示人在一天內心思混亂,勞而無功。
-
7 # A醒目001
朝三暮四是一個成語,源於莊周《莊子·齊物論》,原來比喻用詐術欺騙人,後來用以比喻常常變卦,反覆無常,變化多端,捉摸不定,屬於貶義詞。
-
8 # 田康義唐朝集團創始人
早晨出門是三個,晚上回家帶了四個,一天多一個,不白過一天。朝三暮三,一天白忙活,我覺得是褒義詞。吃著碗裡看著鍋裡,碗裡裝多大點,鍋裡才是大頭。朝三暮四吃著碗裡看著鍋裡才是一個人性本質。沒這點人類本性歷史的車輪就釘死在在發展的大道上。
-
9 # 貴極登峰
現在“朝三暮四”一般用來指人意志立場不堅定,象牆頭草,左右搖擺。
大都情況下指男人喜新厭舊,早上愛一個,晚上又愛上了另一個。
但“朝三暮四”的本意不是這樣的。
“朝三暮四”出自《莊子》,裡面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朝三”。
所謂“朝三”,來自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個人用栗子餵養猴子,對猴子公佈伙食標準說:“早晨三個栗子,晚上四個栗子。”但猴子很生氣,不答應,這人只好改口說:“那就早晨四個,晚上三個吧。”猴子們這才高興起來。
無論是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其實都是一樣的,猴子的態度卻截然不同。
同一件事,站的角度不同,立場不同,態度就不同。
人們殫精竭慮地思考、辯論,想論斷出一個是非對錯,卻不知道是非對錯本來都是一回事。
萬事萬物都有對的一面,也有錯的一面,如果我們在認識上拋棄是非彼此之見,這就會合於道的樞紐,適應是非彼此的無窮變幻。
從純粹的哲學思辨的角度來看,就會發現它的高明。
只要用超然的全域性觀重新審視,就會發現無論誰對誰贏誰輸,又有什麼關係呢。
反正總共給你七個栗子,早晚怎麼分配,而總數一點都沒變。
回覆列表
朝三暮四是一個成語,源於莊周《莊子·齊物論》,原來比喻用詐術欺騙人,後來用以比喻常常變卦,反覆無常,變化多端,捉摸不定,屬於貶義詞。
什麼叫‘朝三’呢?有一個養猴子的人給猴子喂栗子吃,說:“早上三顆,晚上四顆。”猴子都非常生氣。
有一年碰上糧食欠收,養猴子的人對猴子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必須節約點吃。每天早晨吃三顆橡子,晚上吃四顆,怎麼樣?”這群猴子聽了非常生氣,吵吵嚷嚷說:“太少了!怎麼早晨吃的還沒晚上多?”養猴子的人連忙說:“那麼每天早晨吃四顆,晚上吃三顆,怎麼樣?”這群猴子聽了都高興起來,覺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經勝利了。
其實橡子的總數沒有變,只是分配方式有所變化,猴子們就轉怒為喜。那些追求名和實的理論家,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後不免象猴子一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矇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實質不變,用改換名目的方法使人上當。宋《二程全書·遺書·十八·伊川先生語》:“若曰聖人不使人知,豈聖人之心是後世朝三暮四之術也?”遺憾的是,後來應用這個成語的人,並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處,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而後者指的是戰國時期,秦、楚兩大強國對立,有些弱小國家一會兒倒向秦國,一會兒倒向楚國。就象十年前美蘇爭霸時期,有些非洲國家時而倒向美國,時而倒向蘇聯。朝三暮四本來與此無關,但以訛傳訛,天長日久,大家也就習慣把“朝三暮四”理解為沒有原則,反覆無常了。
通達事理的人知道天下就是那麼一回事,因此不會為了得到什麼而特別追求,做起事來總是心平氣和。總是心平氣和去做事的人,會漸漸體察到這個道理,體察到了,也就離道不遠了。做而無求。不知道這個道理而勞心費神的人,叫做‘朝三’。
主人便說:“既然這樣,那麼早上四顆,晚上三顆好了。”猴子們都很高興。實質沒有什麼差異,只是情緒發生了改變。所以聖人沒有高興和不高興的,只是隨自然規律而行,我是我,事情是事情。“朝三暮四”告誡人們要注重實際,防止被表面假象矇騙。現指人說話、辦事反覆無常、經常變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