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宏宇洪平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似乎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對於像南方開拓疆土的興趣不到,一般都是和北方的遊牧民族死磕了,本來東南亞是可以作為一個發展基地的,那麼是什麼遏制了古代王朝南下拓土的動力呢?

    其實,在古代漢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有機會也有能力把疆域推進到東北亞和東南亞一帶,唉,錯過了歷史機遇,現在弄1平方公里都作難,怨只怨老祖宗們沒有現代人的觀念,特別是海權意識。古代中國統治者所以不佔領東南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當初那裡佈滿原始森林,道路崎嶇,行進中充滿兇險,加上瘧疾、瘴癘等傳染病導致士兵大量病死,病死率可達到70%以上,付出的代價很高,因此歷代統治者放棄了對東南亞的擴張。英國能在近代殖民緬甸跟印度,也是出現了抵抗瘧疾的特效藥, 金雞納樹的皮裡含有,提取物當初叫 金雞納霜,也就是奎寧。在熱帶雨林,瘧疾才是最大的敵人,為沒有特效藥的年代,讓你團滅很正常。

    我記得在河西走廊尚未完全開通的時候,偉大的漢武帝想要打通從雲南到印度和西方的通道,派出了四路人馬,可惜都失敗了,後來中國控制了西域,雲南西去的通道就不再提起,後世的皇帝都守著漢帝國那一某三分地和忙於內鬥,已經沒有秦皇漢武那銳意進取的豪情和開疆拓土的雄心,特別是司馬家族的內耗,讓中原王朝長期北方遊牧民族壓制,哪還有精力南拓,連交趾都丟了。

    所以說中原政權對雲南之外西南地區,一直沒能有效統治過,路途遙遠,利益少,得不償失,也沒意思。打服一次管些年,不來搗亂就行了。雲南還出現南召,大理獨立國家。更遠的鞭長莫及。蜀國平定西南之亂,派駐的官吏沒法實施管理,只是達到安定蜀國邊疆的作用。元朝打下更多土地兵少人少更是沒法管理。明朝沐英帶兵掃蕩元殘餘勢力駐守雲南,由內地遷入工匠和漢人,中央對雲南才能有效統治,但云南土司還握有很大權力。

    在當時的科技能力下,我們沒法再繼續前進了,只能止步於此,這已經到了我們擴張的極限。要等待造船,鍊鋼,煤炭,蒸汽機,鐵路,資本主義,複式記賬,股份制公司等等之類的出現後,徹底征服遙遠的邊疆地帶,建立全球性的大帝國才成為可能。當然,工業革命沒有從我們這誕生,我們也就失去了這個機會。

    當然野心越大,覆滅的機會也就越多。能保全中國文化已經很好了。我覺得中國的地形對中國也是保護,如果沒有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蒙古沙漠,東海南海這些屏障。還不知道是啥樣子,你想打別人,別人也想打你。要那麼大面積,不好防守,元朝打下那麼多地方,說沒就沒了,沒有屏障,太難固防。

    再者沒繼續推進,是封建王朝根本沒有海洋意識,甚至對海洋充滿了恐懼,清乾隆朝曾發動過一場史上最大規模的討緬行動,由滿人阿桂為主帥,在距離緬甸首都曼德勒還有200公里的一個要塞遇阻,久攻不下,最後撒回。這次行功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海洋,只是懲戒,如果是為了海洋,阿桂完全可以分兵直逼首都(劇史料記載,在圍攻要塞時,緬王已做好了投降的準備)。對於古代中國來說,出海口沒多大的用處,尤其是在閉關鎖國的明清,對於唐宋來說,中國沿海的出海口已經夠多了,沒必要去找偏遠地方的出海口。中原王朝實在對於非漢族的邊緣土地沒多大興趣,更多的是願意享受萬邦來朝的感覺。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疆域的形成是基於漢民族文化擴散傳播形成的。越到邊疆漢族比例越低,漢文化根基越淺,隨著朝代更替範圍變化也更大。所謂羈糜就是我還強大的時候你們要聽話點,別沒事找事,我們一般也懶得來找你們。總之,有太多的原因最終限制了古代王朝佔領東南亞的動力。

  • 2 # 志鏟根長老

    首先中華先民愛好和平,很少侵佔別國領土!除了元朝之外,沒有任何王朝涉足南亞!

    其次南亞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大多山高林密,瘴氣瘟疫流行,毒蛇猛獸橫行,中原士卒一到此地,大多水土不服,瘧疾流行!人馬減員嚴重!別說戰勝當地土著,病魔就把人打倒了!佔其土而不能守!

    最後由於中原離南亞太遠,萬里之遙,糧草輜重無法運達!古時候六丁包一兵!而且南方道路崎嶇難行,缺少嚮導,語言不通,往往走進原始森林!抗戰時期十萬遠征軍翻閱野人山,回來不足十分之一!而且當地民風強悍,熟悉地形,他們往往喜歡誘敵深入,圍而殲之!中原士卒很多都全軍覆沒!即使僥倖獲勝,南亞國家大多逃入海島!連影子都找不到!所以北方士卒大多吃敗仗!

    中華民族世代繁衍在大陸,守著自己的家園!不是看著碗裡的,惦著鍋裡的!我們愛好和平!

  • 3 # 漁人文史

    在回答此問題之前,我先談談對古代中國擴充套件疆土的看法。古代開疆主要靠兩股力量:一是國家軍隊,二是開荒貧民,而兩種力量缺一不可。軍隊只能實現對新領土的軍事佔領,該地的文化認同則必須由中原移民完成,而這一過程需要漢族人口對原住民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現在回到這個問題本身。在清代之前,由於生產力及醫療水平有限,華人口大致以一至兩億為上限,中原人口增長緩慢,中國南方的荒地足夠容納無地農民開墾,征服東南亞的動機不強。清朝建立前後,馬鈴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引入,人口在乾隆至道光時期呈爆發式增長。但此時西方殖民者已然迫近,中國不再有擴張的機會。

    歸根結底,古代中國以自然經濟為主,商人未成為社會的重要力量,由此造成中原王朝的擴張性不強。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對外擴張只是君王武功方面的政績,而非必要的行動,相反還容易導致外重內輕的軍事格局,因此古人不僅不熱衷擴張,還斥之為窮兵黷武。

  • 4 # 與風互語

    古代中原王朝南征,為何止少於兩廣和越南。為何不徵緬甸懷南亞?

    提問者的標題有點不通,但是我明白是什麼意思了。

    古代的中原王朝南征為什麼佂戰到兩廣和越南就停止了,因為哪是受地理及環境的影響所至,依古代的軍事打擊能力,也就是兩廣和越南是可以佂伐下來的,兩廣的地勢還是比較平坦的這有利於大軍團作戰,而佂戰越南只要過了涼山,哪基本上都是沿海岸線的平原,所以也有利於大規模的軍事作戰。

    而緬甸及東南亞一帶就不同了,多山原始森林密佈,所以呢緬甸及東南亞一帶不利於大軍團作戰,小股部隊進去也解決不了問題,中原王朝的軍隊可以進行平原及山地作戰,而叢林作戰哪就不行了,抗戰時的遠征軍在緬甸叢林損失哪是驚人的,就連日本軍隊在緬甸也是無可奈何的,密佈的原始森林裡處處是險境,再加上蚊忠叮咬溼熱的環境,不要說作戰了能走出去都是萬幸了,所以呢中原王朝是不會冒險去征戰緬甸和東南亞的,因為在當時也沒有必要去征戰緬甸和東南亞。

  • 5 # 軍都弩

    元緬戰爭,忽必烈出兵征服緬甸,元朝衰微後又叛離;明緬戰爭,主要在明萬曆年間,持續近50年,明朝喪失部分邊疆領土的控制;清緬戰爭,清朝戰敗,緬甸見好就收,以稱臣朝貢阻止乾隆再次報復,乾隆稱其為十全武功之一;成吉思汗以大軍追逐敵人進入印度,蒙古人不堪忍受印度的酷熱,耶律楚才遂編造怪獸告誡大汗回撤言語,成吉思汗遂退兵返回;唐朝大使借吐蕃兵力攻入北印度,抓回印度番僧一名獻給唐太宗李世民,番僧為太宗熬製長生之藥,可憐武功赫赫的一代梟雄唐太宗服後爆死,而且是英年早逝。

  • 6 # 晉善晉美852

    古代冷兵器時代,行軍作戰受天氣,地域環境幾乎很大影響。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說後勤很重要。

    首先,中原王朝歷代幾乎都是以農業為主,武裝力量大都以步兵為主,戰車為主要作戰裝備,騎兵為輔。

    其次,南亞地區雖有大量平原,但從地裡環境看,中間隔著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氣候寒冷,而如果從東南亞繞行,其氣候炎熱,為熱帶雨林區域,瘧疾瘴氣盛行,喀斯特地貌,多山多水,陰雨連綿,氣候溼熱,行軍很不便,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均無法有效展開。

    歷史上多次證明,明時期中原大軍先後征討過緬甸,安南,甚至統治過一段時期,但均不能長久有效管制。後清朝時期,雖為遊牧民族入主中原,騎兵善戰,但在平定國內大小金川叛亂以及徵緬之戰,都付出了巨大代價。

    除了人員氣候不適應外,地理環境,氣候是最大限制因素。

  • 7 # 沉140769451

    古代中國的南征並非只徵過越南,也包括緬甸等其他中南半島的國家,明時曾在中南半島設立過安南行省。各國記錄歷史時,多喜歡記錄別人侵略自己的歷史,而忽視自己侵略別人的歷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是相互付出嗎?可以理解為利益交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