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浩媽聊教育
-
2 # 夜釣雷工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地方,父母也是孩子的老師,以身作則孩子才會受薰陶,給孩子們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生活上和精神上的。
-
3 # 梅花迎著嚴寒而開放1
首先家庭教育很重要,是基礎,因此要重視家庭教育。小時候爸媽很愛我們四姊妹,有什麼好吃的都要留給我們玷,說是長身體。媽媽每次買回花生或葫豆.果孑又弄,都要平分成四等份放在桌上,四個孩子各人一份,從沒一個爭嘴的。爸色在外邊上班,所有的家務農活由媽媽一個人承擔,媽媽起早摸黑十分的辛苦,卻任勞任怨對我們從沒打罵過一次。媽媽本來身體就不好,加上勞累人變得越來越瘦,我和大哥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也儘量幫媽媽乾點家務和農活,媽媽卻讓我們專心讀書,再苦再累也辛甘情願,這些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對兒女無私的愛也深深地感柒著我們,媽媽的一言一行也深深地留在我們老海里。17歲那年我工作了,我就給媽媽買幾元錢一盒的人參蜂王漿,阿膠口服液等,又找中醫給媽媽開了二副中藥襯藥,再買2個大紅鳴公燉給媽媽吃,媽媽的身體慢慢就好起來了。現我媽媽已83歲了,身體很好,還要做農活呢。媽媽總愛講給別人聽,說我二副補藥就治好了她的氣管咽,也很高興的。媽媽的身體好就是兒女最大的幸福。我們受父母脾氣性格的影響,我們也很孝順我們的爸媽,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兒女,所以我認為家庭教育對小孩很重要。
-
4 # 語文教育楊柳依依
不管你承不承認,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好的老師。 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
1、孩子的性格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太大了。
在我們身邊,我們可以看見一個班的孩子性格千奇百怪。有的開朗,有的內向, 有的調皮,有的文靜。同是一個班的孩子,同是一個老師教出來的,這不是家庭的影響,又是什麼呢?
再看看這些孩子相關的家庭。性格開朗的孩子,父母性格往往也比較開朗,而且大多是比較民主的;而性格內向的孩子,有的父母性格比較內向,或者有的父母太過強勢,讓孩子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內向的性格。所以要想一個孩子養成樂觀開朗的性格,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 家長要做樂觀開朗的人,要做民主的家長。
2、孩子的生活習慣與家庭教育關係密切。
在前面的問答中,我曾經談到我們班的孩子有的書桌整潔,有的孩子不管老師怎麼要求,書桌都是凌亂的,即使整理好了,也管不了多久。 而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在家生活。老人家只是管著孩子吃飽穿暖,從來沒有想過要教育孩子講清潔衛生,也不知道怎樣教育孩子講清潔衛生。
所以, 要想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家長必須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並且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孩子解決困難的態度與原生家庭關係密切。
一個班的孩子,我們也可以發現有的孩子遇到困難不退縮,大膽穩重,積極找原因,想辦法;而有的孩子一有困難就裹足不前或到處找原因。
記得我兒子一歲多的時候摔跤了, 他要讓他爺爺把地板挖掉,正好被我遇見了。我一把拉過孩子,告訴他摔跤了是他自己不小心,不能怪地板,還鼓勵他摔跤了應該自己爬起來。經過幾次鼓勵,孩子就知道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去怪這怪那,這就讓孩子學會了擔當。
4、孩子的精神品質差異巨大。
即使是一個班的孩子面對老師同樣的教育,但是孩子們表現出來的精神品質卻不完全相同。 有的孩子比較無私,而有的孩子去非常自私;有的孩子喜歡幫助別人,而有的孩子卻缺乏愛心;有的孩子能夠做到拾金不昧,而有的孩子卻經常貪圖小便宜,有的孩子具有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而有的孩子只能按部就班……
我記得我兒子小時候比較喜歡探索新事物,走路從來就專挑不好走的地方,我也從不阻攔,還鼓勵他去探索,一直以來,孩子都比較喜歡新奇的事物,具有冒險精神和探索精神。
學校教育主要是教給孩子知識,雖然也在育人,但因為繁重的課業負擔影響了人的培養。家長朋友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責任都交給老師。自己首先要做一個合格的家長,優秀的家長,給孩子正確的,積極的影響。只有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起來,甚至要先做好家庭教育,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
5 # 林星老師
其實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大家都懂,只是當爸媽的願不願意承擔。分享我的幾個看法:
1.言傳身教影響孩子甚大,爸媽是孩子的首位導師
2.教育革新從家庭教育做起,可以事半功倍
3.孩子大一點送到學校,性格已經定型
孩子從小在家裡長大,4歲以前的孩子跟爸媽朝夕相處,曾經我的朋友告訴我,有件事讓他非常困擾,他的孩子每天都在講“大便”,為什麼呢?不是因為孩子想上廁所,而是,有一天媽媽隨口反駁爸爸一句“大便”,孩子覺得特有趣,就學了起來,整天大便大便的掛在嘴上,孩子的學習途徑就是從家裡的爸媽和其他人學來的。
而且孩子的個性和生活習慣,在上學以前大多打下基礎了,學校教育可以輔助家庭教育,不過說句直白的,上樑不正下樑歪,老師再怎麼細心指導,也抵不上爸媽過去3、4年的教育呢!
因此,所有的教育要從家庭做起才是。
-
6 # 落紅有情2
其實孩子在學校和在家裡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性格和表現。
例如:生活習慣,在學校,孩子獨立性就特強,只要引導,就能動手做起來。可在家裡就不行呀,為什麼,爸媽捨不得呀,總想著讓讀書學習,那捨得做家務呢!家長忽略了,做家務也是培養孩子自信心和獨立性及社交禮儀!
因此,家庭環境和家長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身教勝過一切的言教,知行合一才是我們家長應該真正做到的。
-
7 # 認識數學
孩子是父母生活的寄託,家庭是孩子永遠的歸宿,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影響孩子一生的行為習慣,所以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真的非常重要。
孩子在進入學校之前,每天接觸最多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親人,所以父母的言行舉止將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學校主要是負責給孩子們傳授知識,但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很多東西都遠遠要比知識重要的多。
比如說性格問題,剛出生的孩子就如同一張白紙,他的性格幾乎完全取決於身邊的人對他的影響,所以父母要從小教導孩子如何與人溝通,如何待人接物等等。教育孩子是一項繁瑣的事情,所以每一位父母都要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特別是在孩子的行為習慣養成之前,我們一定要多留意孩子的舉止,只要發現有不妥的地方就立刻糾正。孩子畢竟只是孩子,對事情往往缺乏足夠的判斷能力,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去幫助孩子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從而讓孩子樹立起正確人生觀!
生活中我們可能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當你和一名小朋友交流時,我們聽到的最多的話便是我媽媽說怎麼怎麼樣,或者是我爸爸說怎麼怎麼樣,從中我們其實不難看出,在孩子成長起來之前,爸爸媽媽是他們最大的信賴,因為對於父母的話孩子往往都是無條件的相信的。
教育孩子不能沒有愛,就像魚兒不能離開水一樣,家長對於孩子的陪伴在家庭教育中有著絕對的地位。陪伴能增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透過相處家長也能及時發現孩子出現的問題或者可能出現的狀況,從而做到儘早發現問題,儘早處理問題。陪伴不是簡單的待在一起,現在很多家長都喜歡玩手機,即使和孩子在一起也幾乎沒有什麼溝通,一心一意的做著“低頭族”,這是絕對不可以的。你都不去和孩子溝通,怎麼去理解孩子呢?又怎麼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呢?
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影響巨大,在生活中家長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把最好的一面留給孩子,透過我們自身的努力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孩子平日裡接觸最多的人就是父母了,如果作為家長我們給孩子留下了不好的一面,孩子又怎樣以我們為標杆,朝著好孩子的方向發展呢?
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萬事開頭難”,那麼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哪裡是開頭呢?沒錯,就是來自父母的家教,只要父母掌握正確的方式方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品格,後面的教育自然而然就簡單多了!
所以說,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從家庭開始,各位家長可切莫掉以輕心哦!
-
8 # Baron9709
小學老師很難糾正6年的習慣,中學教師也難糾正13年的習慣,高中老師更難糾正16年的習慣。如果你還挑戰學校,挑戰教師,孩子就毀了。
-
9 # 行動力的夢想者
因為人是環境的產物,所以改變人不如改變環境。家庭教育之所以重要,因為孩子在學校的時間沒有在家裡的時間多。因為父母的影響力比老師的影響力大,所以好媽媽甚過好老師。
-
10 # i大昕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可見對孩子的培養非同一般啊。有句俗話是這樣說的:上樑不正下樑歪。說的就是孩子與家庭之間的關係。所以對娃娃的教育必須從家庭開始。
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在3歲到10歲之間,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因為這個時候他們的模仿學習能力很強,家長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會被孩子學去。我們經常會聽到有的人說誰家的娃娃說話做事像他爸或他媽。所以家長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在不經意間就傳給了孩子。
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是父母,大人的言傳舉止,為人處世都對孩子有著深刻的影響,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行為習慣。
其次我們也經常會聽到小孩子說:我爸爸或者媽媽說的什麼什麼,這是我爸爸或者媽媽說的等話語,不難發現在孩子眼裡家長就是神,說的一切都是對的,所以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綜上所述,家庭教育一定是孩子的第一教育。
-
11 # 軍哥數學1
1.孩子出生於家庭,他的第一任老師就是父母
2.家長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孩子的身體和心裡
3.每個家庭情況不同,培養出來的孩子也不同,孩子的性格,興趣愛好,特長,言談舉止都不一樣
所以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與教育非常重要
-
12 # 劉光揚講養生
家庭是第一教育環境,特別是父母的言傳更要健康的身教,做好形象影響後人的行為很重要,特別!特別是要強調,口語一定要健康,很多家長在這個問題,表率較差,言語汙垢影響極不好。
回覆列表
根據我多年的教育教學經歷,結合自己教育孩子的一些思考,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我認為家庭教育起極為重要作用,父母要承擔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責任。
孩子首先接觸和相伴最多的是父母孩子出生首先接觸到的人就是父母,相伴最多的也是父母,那麼父母就應該擔負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責任。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就應以學校老師的教育為主,學校老師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在孩子上學前,一直生活在父母身邊,已經耳濡目染很多父母的言行習慣,生活規律已經養成,也就是說孩子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對看書、學習的認知已經形成,都上在與父母及家人一起生活中逐漸養成自己的習慣和行為方式,很多已經變成固有的習慣,即使孩子上學後要接受學校老師的教育,但是除去在學校的時間,孩子更多的時間還是和父母家人在一起,並且孩子在家裡的時間遠遠比在學校的時間要長得多,因此家庭教育極為重要。
父母的良好生活和學習習慣影響孩子終身孩子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要遠比在學校和老師同學相處的時間要長很多,並且孩子從開始接受新鮮事物起,也就是接受教育的起點,最直接的也是最多的方式就是模仿,其中,被模仿的角色最多的就是父母和家人。因此父母應從孩子出生起,就要注重規範自己的生活習慣、言行習慣,將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示給孩子。
家庭氛圍溫馨和諧。父母生活中要相互尊重,才能正確引導孩子尊重父母,如果其中一方對另一方不尊重,尤其是當著孩子面詆譭對方,孩子自然也學著不尊重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要過於強勢,尤其在孩子面前,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解決矛盾問題,更要避免過激言行習慣,大人間要注重講道理,用自己良好的言行習慣影響孩子,讓孩子學習,作孩子的榜樣。父母要有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父母和家人在孩子出生後,就要開始注重有規律的生活,按時起居,按時吃飯,講究衛生,遵守公德,父母和家人都要有正當的愛好,生活中自律。父母要儘量做到喜歡看書,不一定要看工具書或工作用書,也可以看自己喜歡領域的書籍。養成每天都安排固定時間在孩子面前看書的習慣,用良好的讀書習慣影響孩子。父母切忌是手機控,喜歡網遊和打電子遊戲,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孩子逐漸長大,也給孩子買喜歡看的繪本,最好在家裡面安排固定的讀書空間,和孩子一起讀書。父母在工作中要積極上進,不斷取得新業績和職場上的新突破,生活態度Sunny積極向上,這樣積極樂觀的人生展現,能夠激發孩子熱愛生活,熱愛看書學習的熱情,有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結合才能教育好孩子家長要配合老師。家長要多理解老師,要相信任何學校和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最後學業有成。因此,家長要主動多與老師溝通,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積極配合老師共同教育好孩子。如果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家長一定要正確對待,要先弄清楚原因,切忌聽一面之詞。如果真的“委屈”,也要教會孩子正確對待,讓孩子懂得任何時候任何人都有可能被誤解,要及時把事實講清楚,讓老師瞭解事情的真相,至於誤解也要學會放下,要相信老師會很好的處理,學會做到對於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自己要輕裝上陣,還要以學習為主。家長要注重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上學後,家長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幫助和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寫作業習慣,監督糾正孩子寫作業時一些小毛病,比如,不專心、溜號、擺弄文具、吃零食、坐不住凳子、頻頻去衛生間等。小學三年級前最好是陪著孩子寫作業,小學畢業前要培養孩子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還要引導孩子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家長要尊重老師。家長做到理解老師、尊重老師,孩子也會喜歡這個老師。家長要多看老師的優點長處,尊重老師的辛苦付出,切忌與其他家長聚在一起,隨意非議學校和老師,尤其這種言論沒有迴避孩子,也會造成孩子不理解,會不自覺站在家長的角度,就會不聽老師的話,在教育孩子上會產生很大偏差。學校和老師如出現家長不能理解的問題,建議家長要及時主動找學校或老師講明自己的不理解的地方,儘快弄清楚,不要讓孩子知曉自己的想法,讓孩子專心學習,聽學校和老師的話,不能因為家長自己的一次小任性,而導致孩子對學校和老師產生思想上的不認同,這樣的話,學校和老師就很難再對孩子實施正當的教育,孩子會產生習慣性的牴觸,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和學習自然會受到一定影響。結束語,家庭教育是一個親子不斷成長的過程,作為家長也要不斷的學習和提高自己,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要加強如何教育孩子的相關知識和理論的學習,借鑑他人好的與孩子溝通和教育方法,與學校老師共同努力,讓孩子身心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