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精衛填
-
2 # 軫念信箱
傳統戲曲中,在“盔頭”上插的兩根雉雞尾翎,通稱做“翎子”。翎子長約五六尺,以數根野雞尾毛相接製成。斑斕美麗的翎子除起裝飾作用外,還透過舞動翎子,作出許多優美的身段動作,藉以表現人物的心情、神態。
戲曲中插翎子,講究”俊翎反尾“(尾是指掛在盔頭兩邊的白色狐尾)。”俊“指傳統戲裡英俊的青年將帥,他們在盔頭上只插翎子不掛狐尾。“反”是指非正統王朝的男女將帥以及神仙妖怪等角色,他們的盔頭既插翎子又掛狐尾,以示角色身份之區別。
戴翎子的人物角色大概有七種。第一種是英俊、雄武的青年將帥。如呂布、周瑜、楊宗保、楊再興等。
戲曲人物周瑜
第二種是一些剛健婀娜、武藝高強的女將。例如穆桂英、樊梨花一類的角色。
戲曲人物樊梨花
第三種是漢族以外的所謂番王番將。 例如《七擒孟獲》裡的孟獲。
戲曲人物金兀朮
第四種是古代的起義首領或草莽英雄,俗稱山寨大王的。例如《瓦崗寨》裡的程咬金,以及《連環套》裡的竇爾敦等。
戲曲人物竇爾敦
第五種是神仙、妖魔鬼怪。比如《金錢豹》裡的豹子精,《三打白骨精裡》的白骨精,《泗州城》裡的水母,這可以顯示出他們的神通廣大,法力無邊。
戲曲人物白骨精
第六種是屬於非正統王朝的一些武將。比如曹操、孫權,不被民間看作正統,他們手下的將官比如《定軍山》裡夏侯淵,《走麥城》裡的呂蒙都戴翎子。
戲曲人物呂蒙
第七種是很特別的——戲裡的劊子手。如《六月雪》裡法場的劊子手。只插一根翎子。這是一種含有貶義的處理。
戲曲中刑場上的劊子手
翎子功夫分“用手”與“不用手”兩類。用手為“掏翎”,不用手則稱之為“耍翎”。掏翎動作必須敏捷準確,不能滿把攥,只能用食、中兩指的指尖夾翎,才顯出掏的輕靈優美。
【單掏】即用左手掏左翎,或右手掏右翎。除此之外,還可以單手掏雙翎,作手挽雙龍式。其難度較大,可用來表現強烈激憤的感情。如《扈家莊》扈三娘耍下場花後之亮相,即有此掏雙翎姿勢。
【雙掏】於左手掏左翎時右手掏右翎,除左右順手掏翎外,亦可右手套左翎,左手掏右翎做交叉姿勢。如《鳳儀亭》呂布即有此左右交叉掏翎的動作,以表現躊躇滿志的心情。
【掏翎子與啣翎(用嘴咬住翎梢)並用】,加強緊張氣氛。運用翎子技巧須於身段、表情、眼神作緊密配合,才有豐富的表現力。
【用道具來掏弄翎子】,如《群英會》周瑜舞劍時,用劍盤掃頭上翎子,表示得意的神情;《八大錘》陸文龍力戰眾將時,以雙槍舞弄翎子,顯示其勇猛無敵而又幼稚天真的樣子;腿功好的,還以“朝天蹬”之靴底來順理翎子,以顯示喬裝後之風姿。
耍翎指不用手掏翎,只憑頸部的力量來指揮翎子的動向,較之以手掏翎難度更大、更吃功夫。全憑頸部左右交換用力,其勁頭從肩頸交接部位開始,逐漸向上移到後腦再影響到盔頭上,指揮翎子或挑、或繞的執行方向。腰裡要送勁,腿腳要穩,底盤功夫要瓷實,稍有晃顫就會影響翎子執行方向的穩定和準確。
【擺翎】表演時,坐馬式(亦稱蹲襠式)正面站定,靠脖子的勁兒使頭部左右擺動,翎子一前一後呈大花飛旋,形如金蛇飛舞,狀似飄帶臨風。
【甩翎】亦稱風擺尾。表演時,站丁字步或成坐馬式;雙手背抄,牙根緊咬,脖頸放鬆,頭部由慢到快,有節奏地前後甩動,兩根翎子在頭頂呈“S”形,此技用於表達人物興高采烈、歡喜至極的情緒。
【豎翎】亦稱起翎或站翎。表演時,使彎垂的翎子在頭的點動中直豎而起。豎翎有左右單豎和雙豎兩種,多用於表現注視、凝望或憤怒等感情神態。
【旋翎】表演時,收頜、含胸、雙翎前垂,然後,頭由左到右轉一圈,使翎子在身體周圍大旋一圈。也可左右連續運用。
【掃臉翎子】用旋翎勁兒,使翎子從後至前橫掃對方面頰。在戲曲《小宴》一劇中,呂布從背後戲貂蟬時,雙翎從其鼻下唇上間掃過,突出地表現了呂布的輕佻浮浪。
運用翎子的甩、挑、繞、涮、擺、抖、立……等技巧,使之相互結合、變化,從而表達喜悅、得意、氣急、驚恐、沉思、憂慮等各種感情。蒲劇、晉劇、秦腔等梆子劇種的翎子功尤為出色。
河北梆子《小宴》
-
3 # 經典好歌
翎子,也叫雉尾,俗話就是野雞尾巴,尺寸很長很長,最長的要到二米左右,一般也要到一米四五、一米六七的樣子。兩根大野雞翎子,插在頭上,作為頭上的裝飾品。凡是頭上戴雉尾的小生,一般都是雄健,英武,扮相很英俊,氣勢很盛的青年角色。
劇中英武勇猛人物如京劇中的周瑜、穆桂英等都常戴用。主要作用在於加強表演的舞蹈性,表達劇中人物的感情,並增加裝飾的美觀。使用翎子的舞蹈身段稱“翎子功”或“耍翎子”。凡是頭上戴雉尾的小生,一般都是雄健,英武,扮相很英俊,氣勢很盛的青年角色。
在中國戲曲界統稱為“翎子”的物品,是一種在某些人物角色的頭盔上所要插戴的裝飾物——雉雞的尾羽。在中國山西的一種地方戲蒲劇中,有一種特技叫做翎子
功。就是用這種裝飾物配合身法動作,來完成的一種特殊表演技巧。 古時候的官員官帽上佩戴的就是翎毛,並由翎毛能看出等級高低的。
-
4 # 泥人32
翎子,也叫雉尾,俗話就是野雞尾巴,尺寸很長很長,最長的要到二米左右,一般也要到一米四五、一米六七的樣子。兩根大野雞翎子,插在頭上,作為頭上的裝飾品。凡是頭上戴雉尾的小生,一般都是雄健,英武,扮相很英俊,氣勢很盛的青年角色。
-
5 # 醉飲一曲嘆往事
京劇舞臺上,有些角色的盔頭(劇中人物所戴各種冠帽的總稱)上插著兩根長長的羽毛,那就是“翎子”。為何要插“翎子”,據說這是戰國中後期趙武靈王的發明。 有一種鳥,古人叫做“鶡”,現在叫做“褐馬雞”,好鬥且不畏死。趙武靈王取此特點,讓武士們在頭冠上插戴鶡羽,以示驍勇。 京劇便沿襲了這一做法。可是鶡鳥的尾羽不長,在舞臺上並不好看,所以就用與鶡形似的雉(野雞)的尾羽代替,用於加強表演的舞蹈性,表達劇中人物的感情,並增加裝飾的美觀。使用翎子的舞蹈身段稱“翎子功”或“耍翎子”。佩戴翎子的一般都是雄健英武、扮相英俊、氣勢很盛的青年角色,而莊重沉穩的將帥、文職官員以及被認為是屬於正統王朝的人物,基本上都不插戴翎子。 (摘自《文史博覽》2012年第9期)
-
6 # 澗戶老朽
翎子,也叫雉尾,俗話就是野雞尾巴,尺寸很長很長,最長的要到二米左右,一般也要到一米四五、一米六七的樣子。兩根大野雞翎子,插在頭上,作為頭上的裝飾品。凡是頭上戴雉尾的小生,一般都是雄健,英武,扮相很英俊,氣勢很盛的青年角色。
劇中英武勇猛人物如京劇中的周瑜、穆桂英等都常戴用。主要作用在於加強表演的舞蹈性,表達劇中人物的感情,並增加裝飾的美觀。使用翎子的舞蹈身段稱“翎子功”或“耍翎子”。凡是頭上戴雉尾的小生,一般都是雄健,英武,扮相很英俊,氣勢很盛的青年角色。
在中國戲曲界統稱為“翎子”的物品,是一種在某些人物角色的頭盔上所要插戴的裝飾物——雉雞的尾羽。在中國山西的一種地方戲蒲劇中,有一種特技叫做翎子
功。就是用這種裝飾物配合身法動作,來完成的一種特殊表演技巧。 古時候的官員官帽上佩戴的就是翎毛,並由翎毛能看出等級高低的。
-
7 # 梁現實
京劇舞臺上,有些角色的盔頭(劇中人物所戴各種冠帽的總稱)上插著兩根長長的羽毛,那就是“翎子”。為何要插“翎子”,據說這是戰國中後期趙武靈王的發明。 有一種鳥,古人叫做“鶡”,現在叫做“褐馬雞”,好鬥且不畏死。趙武靈王取此特點,讓武士們在頭冠上插戴鶡羽,以示驍勇。 京劇便沿襲了這一做法。可是鶡鳥的尾羽不長,在舞臺上並不好看,所以就用與鶡形似的雉(野雞)的尾羽代替,用於加強表演的舞蹈性,表達劇中人物的感情,並增加裝飾的美觀。使用翎子的舞蹈身段稱“翎子功”或“耍翎子”。佩戴翎子的一般都是雄健英武、扮相英俊、氣勢很盛的青年角色,而莊重沉穩的將帥、文職官員以及被認為是屬於正統王朝的人物,基本上都不插戴翎子
回覆列表
京劇舞臺上,有些角色的盔頭(劇中人物所戴各種冠帽的總稱)上插著兩根長長的羽毛,那就是“翎子”。為何要插“翎子”,據說這是戰國中後期趙武靈王的發明。有一種鳥,古人叫做“鷂”,現在叫做“褐馬雞”,好鬥且不畏死。趙武靈王取此特點,讓武士們在頭冠上插戴鶥羽,以示驍勇。京劇便沿襲了這一做法。可是鷂鳥的尾羽不長,在舞臺上並不好看,所以就用與鵑形似的雉(野雞)的尾羽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