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白爸爸
-
2 # 米唐糖
我女兒9歲,就很獨立。我的教育心得是,從小就以玩的形式讓她做事情,比如三四歲的時候她就會接水洗腳,雖然把水弄得滿地都是,但是她很開心,而且會一次比一次做的好,後來就變得很有規律的每天晚上都要洗!等她再大了一點,我給她一個大桌子,因為她每天都要弄很多手工來玩,開始弄得到處都是,我就告訴她,如果最後我來收拾,我可能會把你有用的東西也收拾走,因為那些東西對於她來說是很寶貝的,然後她就害怕的說那還是不用我了,那個時候她也就四五歲,最後的結果是,她做事有規律,有頭有尾,從不拖拖拉拉,或者亂七八糟,什麼都是有條有穩的!所以,我覺得你不想讓孩子依賴父母,那就讓她獨立,放手讓她做她自己的事情,可以教導,可以幫助,最後完成的,是她自己!!!
-
3 # 瀟然一刻
對孩子的要求可以換一個角度來表達,站到孩子的立場上去思考,處處為他著想,讓他明白我們不是出於大人的權威要求他如何如何,而是出於為他考慮,讓他自己想明白如何如何會對他自己不好。孩子都是聰明的,雖然他們也會任性,會發發小脾氣,流點小眼淚,但他們心裡其實都很明白,只不過有時實在是有點饞。孩子若不饞,也不像孩子了。我們大人,對什麼還會有那麼好的食慾呢?
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讓孩子自己動腦子去想想做某件事的後果,他自己要承受的一切。這樣孩子的主動性就會一點點被培養出來,他會慢慢成為一個對自己負責的孩子。
最重要的應該是尊重孩子。不能說他是一個孩子,就必須要服從大人的命令。要知道,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指導孩子,這個不可以做,那個不能的目的是為了他的健康成長。要從一件件小事中讓他明白,如何做才會讓他自己健康成長。
-
4 # sudongxia
要讓孩子獨立,關鍵是要與孩子交朋友,賦予他獨立的人格,他才能有責任感,有擔當。
孩子都有求抱抱的情況,這時候先不要拒絕,而是抱一會他讓他感受到溫暖,受重視,然後再放下用商量的口氣說:我累了,咱走著好不好?你好棒哦,媽媽都攆不上你。孩子一般都不禁誇,愛表現,自然就不求抱啦。
凡事不要親力親為,先教孩子方法,做不好的時候再給孩子幫助,並給予表揚;鼓勵孩子敢於嘗試,及時點評,總結經驗教訓,增強自信心。
孩子大了,可適當扮演弱者,自己生病了求孩子幫忙拿藥,倒水;家裡的事情多徵求孩子的意見……時間久了孩子會變得有主見,遇到事情自己處理,不會事事依靠父母。
-
5 # 育兒甜橙樹
解決孩子依賴的問題,我們不妨先來分析一下孩子依賴的原因。
有一個心理學現象:家長越強,家長對孩子的照顧和學習指導的越細緻,孩子往往就沒有那麼強。研究發現,老是被家長指導的孩子越是會和家長形成“強依賴”的關係,家長說太多你應該這樣、你應該那樣,這樣會導致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被削弱,孩子沒有獨立思考和決定的空間,長時間下來,就導致孩子什麼事兒都要來問家長應該怎麼辦、孩子沒有想法。所以家長很苦惱。
瞭解了原因,我們就可以針對這個問題找出解決對策了。首先,家長要先從意識上改變自己,相信孩子是有自主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對於孩子來問你的問題,你不妨先不要急著給出解決方案,先聽聽孩子的想法,可能你會收穫不一樣的驚喜。其次,對於生活上的依賴,家長要培養孩子自我負責的意識,比如你不讓孩子寫作業孩子就不寫,你想一想如果孩子不寫作業會對他自己有什麼影響?他應該會被老師批評吧?也可能會被同學嘲笑吧?這些都是他要自己負責的後果,想通之後,你就可以不用過多幹涉,讓他自己去選擇就好了。
家長想要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自己,改變和孩子的相處方式,同時藉助一些方法和技巧,慢慢讓孩子學會對自己做的事情承擔後果,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的成長。
-
6 # 心理諮詢師魏偉
需要孩子有一些練習,才能讓孩子逐漸有更多的自主性,而不會事事依賴父母。
批評指責是人後天學會的技能,不是人本身具備的。而批評指責不會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勇氣和堅持。
我們都看到孩子剛剛學走路的時候,摔倒後,沒有自責難過,而是笑嘻嘻的爬起來,繼續練習。
所以,孩子在做學習成長的時候,不需要家長的指責、批評、比較、貼標籤,而是需要接納和理解,陪伴和支援。
1、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教會孩子做一些事情。
2、在安全的場域內進行練習。
3、允許孩子犯錯,人都是從犯錯中成長。
-
7 # 心理諮詢笑逐顏開
首先培養孩子獨立,建議在孩子越小的時候做這樣的工作對孩子的作用會越大。
我們要知道什麼樣的人會獨立,相信自己的人會獨立,勤快的人會獨立。
所以要希望孩子獨立呢,首先要建立她的自信心,讓她相信自己,同時呢把他培養成一個不那麼懶惰的孩子,能夠做到很多事情喜歡自己動手,具備了這兩點之後孩子的獨立就不成問題。
-
8 # 娟子520
1 父母首先要學會放權,讓孩子多點獨立做事。
2、父母不應寵慣孩子,要讓孩子接受更多的磨練,即便是吃苦的。
3、父母應該多讓孩子舒適區,這樣他會成長更快。
4、父母應該多讓孩子自己賺錢,自己付出,學會用自己的勞動收穫回報。
其次父母應信任自己的孩子,認為他能獨立做好他該做的,如果不能,父母也是從旁指點,而不是全權代理,其次在平時生活中培養他獨立自主的能力,鼓勵他獨立完成任務之類的,最後父母的態度很重要,孩子在學習階段,做不好很正常,父母要正確引導,而不是強加指責。
-
9 # 牽手教育
假如我們沒有幫孩子,和我們自己準備好,那雙方都會追悔莫及
在物質豐富的今天,過度養育孩子,成為新的問題。為什麼必須停止過度養育:總有一天他們得自謀生路,這一天會不可避免的到來,如果我們沒有幫孩子和我們自己做好準備,那雙方都會追悔莫及。
但是,現在我們養育的孩子們,普遍缺少基本生活能力。
假若你的孩子,馬上就要步入18歲了。那麼根據下面8個基本技能,做一下對照,測試孩子是否具備基本生活技能?
18歲需要掌握的8個基本技能--必須能夠在不打電話給父母的前提下,完成所有事情。否則,就不具備生活能力。
1、必須會和真實世界中的陌生人交談,包括教師、學院院長、顧問、房東、店員、人力資源經理、同事、銀行出納員、醫療保健提供者、公交車司機及修理工。
父母的常見錯誤:我們教孩子不要給陌生人說話,而不教他們掌握更微妙的能力,比如學會識別少數居心不良的陌生人,因此,孩子進入世界後,不知道如何禮貌的、用目光接觸的方式接近陌生人,尋求幫助、指導和指引。
2、必須認識校園的道路,必須認識暑期實習所在城市的道路,以及在國外工作或學習時所在城市的道路。
父母的常見錯誤:孩子去哪兒,我們都開車接送或陪同,哪怕他要去的地方坐個公交車、騎個腳踏車或者步行就可以到達,因此,孩子不知道從這兒到那兒的路線,不知道如何選擇交通工具,應對交通混亂,不知道如何制定交通出行方案。
3、必須能夠管理好自己的作業、任務和截止日期。
父母的常見錯誤:我們每天提醒孩子什麼時候該交作業,什麼時候該做作業,有時候協助他們做,有時候替他們做,因此,如果不經常提醒,孩子就不知道如何確定任務的優先順序,不會管理工作量,不能按時完成任務。
4、必須為家庭的運轉做出貢獻
父母的常見錯誤:我們不讓他們參與家務勞動,因為除了學習和課外活動,清單式的童年每天餘留的時間不多,因此,孩子不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需要,不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不善於為整體利益承擔自己的一份責任,或者為家庭的運轉做出貢獻。
5、必須能夠處理人際關係問題
父母的常見錯誤:我們為他們解決誤會,撫慰他們受傷的心靈,因此,如果我們不干預,孩子就不知道如何應付和解決衝突。
6、必須能夠應付課程壓力和工作量的起伏變化,能夠應付大學水平的工作、競爭,以及態度強硬的老師、老闆和其他各種人。
父母的常見錯誤:每當孩子遇到困難、需要延長任務期限,或者需要和成年人交談時,我們就插上一腳,因此,孩子們不知道,在正常生活中,事情不會總是按照他們的意願進行,但不論怎樣,他們都會安然無恙的。
7、必須有能力掙錢和打理財務
父母的常見錯誤:他們不從事兼職工作,想要什麼或者需要什麼了,就直接伸手向我們要錢,因此,他們沒有培養出完成工作任務的責任感,沒學會對不會發自本心愛他們的老闆負責,也不瞭解各種東西的成本,不知道如何管理金錢。
8、必須能夠承擔風險
父母的常見錯誤:我們為他們鋪平全部道路,避開所有陷阱,防止他們跌倒,因此,孩子沒能理解,只有經過嘗試、失敗、再嘗試,讓自己擁有堅毅的品格,才能取得成功,也不理解在事情出錯時,只有想辦法應對才能變得結實,具備抗挫力。
你馬上步入18歲的孩子,還有幾個基本技能沒有練成?
回覆列表
我是一個暢遊於教育事業的男人
我們的目標是想讓孩子成長,可是在遇到孩子不會的時候,大部分人家長卻既管不住的嘴,也管不住自己的手:“來,媽媽幫你倒水”,“來,爸爸幫你係鞋帶”,這種事情簡直數不勝數。
可是在孩子有能力學習時候,他們除了有點感謝外,更多感覺的是自己沒能力、沒有價值,非常怨恨、挫敗和生氣。事實上,話太多、手太長也剝奪了孩子的自立和成長。以下是6個鼓勵孩子自立的技巧。
鼓勵孩子自立的一些建議1、讓孩子擁有自己的身體避免經常性地幫孩子捋頭髮、板直肩膀、摘掉線頭、捲起裙邊、整理衣領等動作,孩子們會覺得這些動作是對他們身體的侵犯。
2、不要在細節上過多幹涉孩子的生活家長干涉太多、太細,孩子往往會不耐煩,如“媽——”、“爸——”,這意思是:“別煩我了,這是我的事”
3、不管孩子多小,要儘量避免當面議論他們經常有家長當著別人面議論自己的孩子:“我們家寶寶有點害羞”、“我們家寶寶老不喜歡吃青菜”。孩子們會覺得自己簡直就是父母的私有財產。
4、讓別人去問有關孩子的問題在有人當面問孩子的事,如“你家寶貝很願意去上學嗎?”家長不應直接回答,而是告訴對方,“這個問題我們請寶貝自己來回答!”
5、尊重孩子偶爾出現的“沒準備好”孩子有時很想去做某件事,但是還沒做好思想準備,或者身體還沒準備好。如她想學游泳,但有點害怕水,“不用擔心,當你準備好了,就可以下水玩了”。
6、謹防說太多的“不”很多時候父母用生硬的“不”挫傷了孩子的熱情,孩子會感覺這是對自己的攻擊,他們會盡可能來反抗,他們會尖叫、發怒、罵人、不開心,他們質問父母:“為什麼不能?……你真討厭……我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