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們總說儀式感是生活中最好的春藥,但這個儀式感似乎又是被大多數人忽視的,甚至還有人說儀式感就是雞湯,對生活起不到任何實際作用,與其去耽誤時間弄什麼驚喜,不如掙錢來得直接,你怎麼看?
3
回覆列表
  • 1 # 梧桐樹邊羽

    儀式感到底是什麼?

    我們總說儀式感是生活中最好的春藥,但這個儀式感似乎又是被大多數人忽視的,甚至還有人說儀式感就是雞湯,對生活起不到任何實際作用,與其去耽誤時間弄什麼驚喜,不如掙錢來得直接,你怎麼看?

    儀式感算是個新詞,經過近年來心靈雞湯的大泡發,儼然成為包治百病的良藥。但是這個詞到底從何而起,個人才疏學淺,委實不知道。也許是舶來品吧,畢竟談到“儀式感”,沒有不以《小王子》中間狐狸的對話來佐證的。

    讓這個時刻與眾不同

    “儀式是什麼?”小王子問道。

    “這也是一種早已被人忘卻了的事。”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比如說,我的那些獵人就有一種儀式。他們每星期四都和村子裡的姑娘們跳舞。於是,星期四就是一個美好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園去。如果獵人們什麼時候都跳舞,天天又全都一樣,那麼我也就沒有假日了。”

    讓這一天或這一刻與眾不同,這確實是“儀式”的一個重要功能。這種情況下,儀式其實是最直接、最外化的情感表達。

    狐狸提到獵人的儀式,每週四去跳舞,這在很多人眼中與儀式何干?不過是一個生活固定的程式,在客觀上給了狐狸美好的一天。於獵人而已,只是一種生活習慣而已,那麼是獵人自身的生活習慣帶來的舒適感,還是狐狸因為獵人休息帶來的自由感,能被稱作“儀式感”呢?

    其實都可以。

    這是一種很唯心的感覺,是人們自我麻醉、臆造出來的一種感覺。類似於精神鴉片。獵人如果到了週四,沒有去跳舞,可能就會感覺不舒服,這是生活習慣慢慢讓身體對精神產生了一種依賴。他不去跳舞行不行?當然可以。這問題就好像問很多抽菸的人,你不抽行不行?當然可以。我們都知道戒菸最難的是心理依賴。

    對“儀式感”帶來的歡愉和快感正如同此類。

    假如獵人從今後週四都不去跳舞了,狐狸必須學會在這一天也要四處奔逃,他當然是不幸福的,失去了週四放假的儀式感,但是如果不這麼做,丟的可就不是幸福,而是性命。

    而這一天也就像在獵人槍口下逃生的每一天一樣,並不會有什麼不同了。雖然去跳舞未必是“儀式”,但是確實成為了讓週四這一天與眾不同的催化劑,讓這一天被狐狸記住的原因。

    而狐狸稱之為“儀式”,帶來的感覺就是“儀式感”。

    讓這個人與眾不同

    其實生活中很多行為都是儀式,但是能否帶來感覺,還看你自己對這種行為的認知,如果你認為它帶來了與眾不同,就會產生儀式感。比如有朋友走進你辦公室,你站起身,客氣地打招呼,握手,這就是儀式;比如你家裡來了親戚,你要殺雞宰羊,去買瓶好酒來招待,這也是儀式;比如你送把求婚戒指藏在蛋糕裡,然後單腿下跪,這當然更是儀式。

    只不過這種種儀式中,有些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稱之為“禮儀”——不做反而不禮貌了。而有些卻是舶來品,比如求婚,比如超市中服務員的尾隨——這對思想比較守舊的人,反而會感覺有些不適,但是在已經習慣了這些風俗行為的國家、地方,這些行為也就隨意,並不會引發難堪。

    我們為了一些目的,會不自覺地在直來直去的行為上附加許多不必要的行為,這些行為,與事情的本質不一定有關係,但卻會給整個事件帶來不同的寓意,讓人覺得你很客氣、你的行為很隆重、你對顧客很重視。

    這就是儀式感的另一個作用,讓你變得與眾不同。

    這種感覺,前面也說了,會隨著流行而入俗,當人人都把婚戒藏在蛋糕裡,當人人都習慣有人在旁邊推薦產品的時候,這些儀式感的作用就會減弱、消退、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就好像“X撈”的服務,有很多人喜歡,同樣有很多人不喜歡。

    將儀式感規則化,就會失去儀式本身的特殊含義。

    儀式感對於個人、對於他人的作用大致如此。對於自身,其實相當於結繩記事,多一套行為,加深自己對某個時間、某個地點的概念,在腦海中感動自己。對於他人,相當於阿諛奉承,透過一套行為儀式,讓他人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同尋常的重視,最終的目的當然無非就是感動她,讓她嫁給你或者讓你買下更多、更貴的產品。

    雖然沒有這些儀式,她可能同樣會嫁給你,你也可能同樣會買下很多東西,但是儀式感會增進親近感,就像潤滑油——結果雖然一樣,過程中你儂我儂,大家開心。

    當然,儀式感如果就只有這些用處,還是小瞧了它。

    讓一種理念與眾不同

    有時候,儀式是某種理念的不斷強化,起著文明傳承的作用。

    比如祭祖,是需要儀式的。這種儀式除了對先人的緬懷之外,其意義更在於給活著的人看;古代皇帝的祭天大典,也是向民眾宣示自己的合法地位;古往今來的所有生意的開業儀式,更是重在給別人看。

    那麼這些儀式,所存在的意義,更多地是給除了你我之外的第三方觀看。也正因為這種不直接對你我產生影響的效果,所以很多人會覺得這種儀式是形而上的,是虛偽的。而虛偽的東西一旦多了,就是俗氣。

    道學家就是非常講究儀式的人物,為什麼會落得“虛偽的道學家”,“滿嘴的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汙名?就在於過於追求形式,教育別人,自己卻不遵守,所以被老百姓所不齒。

    生活中的有些儀式,在某種程度上被異化為形式,成為一般化的套路,就失去了表達情感的意義,因此這些儀式被人稱為虛偽。

    而儀式感在生活中發生觀念衝突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就好像年青一代看老一班子的各種祭祀活動,各種規範禮儀,他們都覺得是多此一舉,毫無意義。但是在老人們看來確實寄託了自己精神和情感的行為,一點都不能馬虎。

    其實這種事情,只需要換位思考就好了。老人們也無法理解新一代的網路語言,各種新奇的行為藝術——他們向藝術致敬,用自己的方法——這種方法和行為,何嘗不是一種儀式?

    都只在乎自己所能體會到的“儀式感”,又如何能理解他人?

    為什麼我們會說有些人矯情,而偏偏那樣的人還挺多?因為在他們的生活圈子裡,這種“矯情”就是常態。人們都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圈子裡,看重自己的感情,所以才會對所謂“儀式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看法。

    小資青年看重的是一杯星巴克,老人們看重的是七月半的一碗雞血,小孩子看重的是準點開播的動畫片——青年的時間消磨,老人的情感寄託,小子們的歡聲笑語,都是沉浸在各自的“儀式感”中的歡愉。

    這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自然有了路。

    這世上本來沒有所謂“儀式感”,矯情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

  • 2 # 細讀細品

    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深入交流,一些觀念也快速流傳於我們每一個人之間,儀式感就是其中深受大家追捧的事情,然而很多人卻因此苦不堪言,每月都有情人節,每年的女生節,女王節,聖誕節,七夕,新年,紀念日,甚至連男生獨有的光棍節都是他們儀式感的一天

    儀式感歷史悠久

    早從華夏開始我們就開始祭祀活動,這是我們最早的儀式感,進入文明社會後,物質逐漸豐裕,使祭祀禮節越來做越複雜,祭品也越來越講究,並有了一定的規範,而儀式的東西也逐漸從祭祀發展到各式各樣的活動上來

    我們為什麼要有儀式感?

    在我們現在資訊互通的社會,物質與快節奏讓部分人失去了對儀式感的真正理解,很多人認為,到了固定節日,你就要給我送禮物,送的禮物就是要比別人好的,這會給另一方有很大的壓力

    因為戀愛中的儀式感是一個雙方都要參與,獲取快樂的一種儀式,互贈禮物是其中之一的方法,是表達最普通的方法,而儀式感的來源不僅僅就是禮物,可以是一起去踏青,一起看電影,一起做一頓很好吃的晚餐,或者一起在一個放假的週末裡,啥也不做,躺在床上聊人生、聊理想、聊未來

    我們之所以要有儀式感,是因為這一種儀式是我們獨有的,是我們的小世界裡面的一個“立法節日”,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我們若只收到禮物,其實我們感受到的儀式感並非那麼強烈,還要一起吃個飯呀,還要一起做點其他事情,這個時候儀式感才會出來

    過日曆上標定的日子才會有儀式感嗎?

    假如你是這麼想就錯了!需要儀式感的日子,是彼此相互約定的,彼此都覺得我們那一天就該做點有意義的事情的日子,只不過大眾過的日子給我們一個好的契機而已

    其實這樣好嗎,為了儀式感而備受折磨,這可不是我們的初衷,我們是想要開心心,或許在我們的小日子裡面過我們的小儀式感或更好。

    其實平時的小儀式感更能促進雙方的感情

    越來越多人過的日子,會讓我們覺得我們做的都是理所應到的,做了不會加分,沒做就是扣大分,但是呢我們日常有一些小儀式感,例如定個日子就是一起看電影,定個日子就是互相交換禮物,這樣戀愛的分數蹭蹭蹭往上漲呀

    假如還平時有點小驚喜,那就是暴漲戀愛分數,這是個只賺不賠的買賣

    只要是你平時留心一下對方喜歡什麼,對什麼想做卻沒做的,想去卻沒去的,想吃卻沒吃的,想買卻沒買的,其實你愛對方,你會發現做到這些並不難

    其實最重要的儀式感就是對方的陪伴,即使什麼都沒做,就待在一起,都是甜蜜的日子

    /最後/

    希望大家都有自己美好的富有儀式感的日子,生活滿足感飆升

  • 3 # 侯迦藍

    每個地方的儀式感大多來自傳統,西方也是如此。

    中國文化中的儀式感來最早來自人與人之間的禮儀。傳統中國是“鄉土中國”,這種禮儀圍繞著家族與血緣關係的行為規則而建立,同時也有配套的官員、官民之間行為準則,通常這種準則是一種出於人與人之間尊重的禮節,同時也有社會風俗活動,比如傳統節日的形式而誕生的儀式。

    比如無酒不成席的酒桌上,是能夠體現中國傳統儀式感的地方;同時中國傳統風俗,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

    中國文化的風俗節日儀式感多與吃有關,而圍繞家族建立的諸多儀式感也在城鎮化的過程中,逐漸淡化很多,而社會關係的新儀式也在不斷演化,而很多不合時宜的儀式也逐漸被人感到厭倦,稱之為“規矩多”。

    我們要儘可能保留人們可以體現人與人之間尊重的儀式感,也要增加風俗中的新儀式,同時在生活中融入一些其它文化令人感覺生活幸福的儀式感,可以有適當的創新。

    比如過生日,吃蛋糕慶祝生日充滿了新時代的儀式感,飲用葡萄酒也會有新的儀式感。

    風俗假期出遊也是另一種儀式感。

  • 4 # 卷一根馬壩

    儀式感和規矩,可能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儀式感是出自心靈的,是由內而外的,而規矩是路徑上的依賴,是一種行為的規範,首先是行動上的。從另一個層面看,儀式感是個體,主觀上面的一種表現,而規矩更多的是做給別人看的,是群體的一種潛規則,也是每個個體在群體中,為了提升或者自保,而遵循的一定之規。

    我們說,撫琴之前要淨手焚香沐浴更衣,而古琴在古時候,更多的就是文人同自己內心之間的交談。延伸到後世,沐浴更衣就成了對一件事情的尊重。這便是一種儀式感。而規矩更多的說的是一些行為準則,行為規範,比如三從四德,三綱五常。這些是群體意志強加於個人的束縛,而個體在環境的壓制下,只能遵循既定的守則。

  • 5 # 觀影知慧

    這個問題需要究其內在。我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說明:

    一、禮儀的內涵及其重要性。華夏一詞就來於禮儀,這就是成為禮儀之邦的原因。“中國有禮儀之大,謂之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主要針對人,對己,對鬼神,對大自然等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的各種管用形式及行為規範。那麼禮儀一詞分開來講是禮與儀共同組成的,“禮”是來自人們內心的意識,這是人們對自己內心的約束,是個人或在待人接物時的行為規範;“儀”是禮的在外表現,禮必須透過儀來外現,比如小到握手、拱手、見面點頭等,大到三六九叩,軍隊儀仗,閱兵等,形式不同,操作的規範也不同,包括使用物件和觀禮物件的感覺也就不同。這些詳細的步驟都要符合禮法,不可亂用,都是約定好的。不要認為規矩多就不好,禮儀是必不可少的,是有象徵意義的,是權威向眾的表達。例如結婚,領了證在法律上是合法夫妻,但在生活中還需要辦婚禮,邀請親朋好友參加,這就是透過禮儀向眾人宣佈已經結婚,道理相通。那麼在禮儀形式傳達的過程中也不一樣,那是禮儀形式進行時給別人的感覺和環境氛圍的不一樣,追悼會必須莊重嚴肅,喜事必須祥和高興,這是儀式佈置,流程,氛圍等帶來的感覺。所以華人講究入鄉隨俗是一樣的。

    二、規矩內涵多樣。規矩首先不可越更不能刻意破壞,規矩跟國家法律不一樣,規矩多數存在民俗生活中,一般是潛在長期形成的或權威人士定下自覺遵守的形式紀律或制度。規矩的多少跟你所處的人、場、物有關。例如你和好朋友在一起和跟領導在一起是不一樣的,例如讓你拿貴重的物品和拿一根草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例如你在歡喜的環境和在嚴肅的環境規矩是不一樣的。

    綜上所述,儀式感是儀式傳達的感覺,規矩多是做人做事的行為準則。

  • 6 # 梅橫枝

    儀式可以簡單理解為形式,但更莊重,正式。

    人們認為形式即內容,內容即形式。形式與內容如同硬幣的一體二面,內容要有具體的體現,形式要有內容的依存,互相表達,互相彰顯。

    而儀式感卻降格了。

    現代社會所要求的儀式感是對隨意,隨便,不上心,漫不經心等人際關係的失望,對忽略,忽視,不確定性等相處態度和事態的否定和反抗,人們測不準模糊性的人心和關係現狀,彼此充滿了懷疑和猜忌。深層次上,反映了現代人對生活的迷茫及自我的迷失。也是對傳統的一種懷舊。

    儀式感已經淪落為對虛偽或真誠的最簡包裝。

  • 7 # 花漾年華依舊蘋果香

    儀式感這一兩年流行得一塌糊塗。

    儀式感是情人節的一束花一份禮物?

    儀式感是節日和家人一起吃個飯,週末一起踏個青?

    是也不是。

    儀式感是一個儀式,也是一種感覺,卻沒有固定的模式。

    週末了,好不容易歇下來,收拾好家裡的衛生,買好菜做好飯,做好香噴噴的飯菜,和家人孩子一起熱乎乎邊吃邊聊,讓平日忙碌的狀態放鬆,讓胃敞開,讓心敞開,用愛用心做的這頓飯,就是你對生活的儀式感。如果家人其樂融融,懂得你的付出和心意,那便是對這份儀式感最大的尊重。

    情人節一定要花要禮物配上燭光晚餐才有儀式感嗎?是,這確實比較符合對儀式感的定義,但又不盡然是。如果你的另一半邀請前往燭光晚餐,收拾打扮換件漂亮的衣服,明目皓齒出現在他面前,也是你對儀式感的尊重,不難想象這是個溫馨的節日。如果你忙碌了一陣,手頭焦頭爛額還有事情沒處理完,你完全沒心思和精力思量回什麼禮物,去那裡吃飯,這時的邀請又顯得勉為其難。如果你的另一半可以幫你把家裡你惦記要清理的冰箱給收拾乾淨,能把衣服收收洗洗,能做一頓可口的飯菜,或者能來接疲憊的你下班回來,這時候窗明几淨的家和愛人的體貼的就是最好的儀式感。

    ……

    說的出來的儀式感,很多看起來光彩奪目,隆重又莊嚴,可無數人心裡有一個儀式感,沒有具體物件和形式,甚至看起來不那麼有儀式感,卻更暖人心,這份儀式感,有一個名字,叫用心。

    用心地跟家人一起,惦記家人的需求,用心用愛去實現,這份儀式感,難道不是更莊嚴嗎?而用心回饋,懂得珍惜,這,便是對儀式感最大的尊重。一束花,一份禮物,可以有,如果有,記得說聲感謝,記得珍惜和感恩。但如果沒有,可以沒有,不能因此說沒有儀式感,只要你心裡有,每一樣東西甚至對方每一個行動,都可以是儀式感的載體,都可以變成儀式感,因為你知道,你和對方都用心了!

    年輕的朋友們,不要為了儀式而儀式。

    所有用了心的儀式,都有儀式感。

    足夠了。

  • 8 # 努力成為可愛的自己

    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儀式感可以無處不在。

    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家三口出門旅行,回到家後,發現孩子的玩具熊不見了。孩子哭鬧非要自己的玩具熊,媽媽沒辦法,騙孩子說,玩具熊到別的地方旅遊去了,要晚些時間回來。媽媽希望一段時間以後,孩子會忘記玩具熊的事。

    意外的,他們很快接到了住過的一家酒店的電話。說,收拾房間時,發現有隻玩具熊,估計是你們落下的,問問怎麼處理。

    媽媽驚喜萬分,很感激地說,太感謝了,我還騙孩子說,玩具熊旅遊去了,以為再也找不到了,那,幫我們寄過來好嗎?非常感謝。

    當他們收到酒店寄來的包裹時,被更大的驚喜,震驚了。

    他們不僅收到了玩具熊,還有玩具熊“旅遊”的各種擺拍照片。有在海邊沙灘上曬太陽的,有為玩具熊按摩放鬆的,有在餐廳用餐的等等,完全就是一打玩具熊旅遊照。

    這個故事裡的儀式感,酒店成功征服了他的客戶,也感動著寫故事、聽故事的人,不是嗎?

  • 9 # 張婷瑜v

    你好,儀式感是相對於人的心理需求而催生的一種產物,而它對於人的作用也是很大的。那麼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感?因為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擁有儀式感,真的是可以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人生,而一個人做事有沒有儀式感,可以從三個方面看出來。接下來我們瞭解下主要內容。

    01.生活高度自律 每一個人能在自己的領域裡擁有成績,都不是什麼隨便的事情,如果不付出超於常人的努力,最後都會落成空談。 儀式感,其實就是一種對手頭工作時刻積極向上的自律。如果我們在面對自己的工作時候,多一點這樣的儀式感,那我們也會收穫更多驚喜,會產生更多期待,會讓我們充滿了希望。 生活高度自律,這是一個人擁有儀式感的第一個跡象。

    02.生活不將就 不將就生活,生活總會回饋我們更好的東西,比如氣質、堅強,活的漂亮。 生活不將就,這是一個人擁有儀式感的第二個跡象。

    03.願意討好自己,定期給自己獎勵 對自己好,就是一種儀式感,被生活重壓的我們,原本就不易,還不學會對自己好,那真的是太不聰明瞭。 事實上,保持對自己好的儀式感,真的可以讓我們變得正能量,變得更活潑,變得愉快的更像自己,百利而無一害。 討好自己,定期給自己獎勵,這是一個人擁有儀式感的第三個跡象 。

    儀式感,這個看似“矯情”的“不實用”的形式,總是讓很多人對它充滿誤解,一直有人認為工作便是工作,能做完就好;生活怎麼舒服怎麼來,那麼講究太麻煩;自己對自己最忠誠,無所謂討好不討好。 可實際上,就是這些看似不必要、沒有用的事情,恰恰是我們最需要的態度,現在我們的生活過於匆匆,我們總是會忽略掉太多東西,而有了這些態度,其實會讓我們看到更多風景,觸碰更多美好。

    儀式感其實很好很重要,它是我們對於生活的一種態度,一種向上的積極的,充滿著希望的態度。就像看電影,必須配著爆米花一樣,生活就需要許多儀式感,讓我們去感受生活,感恩生活。 儀式感那麼好,我們可以考慮有一點,多一點。

  • 10 # 原象視覺

    儀式感這個東西,其實因人而異。按照心理學範疇來看,儀式大概可以表述為:個人重複的系統性行為,用以自我暗示,以克服對不確定性的焦慮。儀式感可以看做將日常行為儀式化的需求:將一件事情透過系統化重複,賦予其儀式的意義

    1、比如下午吃一塊小蛋糕,有的人就願意將它放在一塊精美的盤子裡,然後拿著勺慢慢的品嚐。這樣的行為就是一種儀式感啊!如果你覺得這麼做會讓自己更開心,那你完全可以用這樣的動作取悅自己。

    2、有心理學認為:儀式感可算是輕度強迫症。比如上咖啡館喝咖啡,必須坐在某個位置上,考試必須帶幾支筆,這樣重複的自我暗示。其實這些成因很多,可以簡單地歸為與曾經個人的過往經歷有關。

    3、儀式感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所創造的,從骨子裡看可能是個人對控制慾的渴望。最後慢慢的被人賦予了特殊的意義,所以儀式感是不願意隨波逐流,格外想要規範自己的一種行為。

  • 11 # 寧兒情詩美文原創

    儀式感是你對生活的態度,對感情的表達,對一段時間的紀念。

    《小王子》中有人曾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人生不順心的事情太多太多,你不可能總是生活在壓抑的世界裡,這時你需要儀式感來驅散你心中的陰霾,需要儀式感來提醒我們,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婚禮,是對愛情的見證,是對新人的祝福,當年華逝去,我們會想起當初在牧師的見證下,那種溢位來的幸福;葬禮,是對人一生的歌頌,是對逝者的敬重,當物是人非,我們會記起曾經有那樣一個人,他善良,他慈祥,他可親可敬;春節,是除舊迎新的慶祝,是對去年的告別,是對新的一年的期待,我們會記得前一年,國家的改變,生活的欣榮,人生的明媚。

    生活,處處需要儀式感,它不是誇張,也不是形式主義,而是對已經過去的鞠躬告別,對即將到來的微笑迎接,給自己一個儀式,你才會真真實實的感受到內心強烈的感情,給生活一個儀式,就像實在生命中一抹重重的色彩,在歷經千帆之後,轉頭回首,還會記憶猶新,心生感動,就好像那些心情透過時間的阻隔,再一次的襲擊心靈,湧上心頭。

    生活,不管是閒散還是忙碌,人生,不管是平庸還是偉大,都不要忘記增添一點儀式感,你可以在清晨看花,可以在午後品茶,可以在夜晚賞月,可以在每一個特殊的日子刻意的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這都是儀式感。

  • 12 # 種蘋果的大戶人家

    一個人的儀式感就是要好好生活,好好吃飯。一直覺得,都已經一個人了,如果再把日子搞得很混亂,吃外賣,加熬夜,就會看起來更可憐了。

    深深記得,八月十五公司放假半天,讓我欣喜若狂了好久。

    下午買菜回家,洗衣收拾屋子。

    從五月份開始,就再也沒有一天休息時間是在家裡待過的。

    所以當一進門,滿屋子Sunny安靜的灑在任意一角落時,心裡那舒坦勁兒真是沒的說。

    搜了菜譜,安靜的在廚房忙活了兩個菜,配了稀飯。

    有時候,真的不敢想象,這是我自己。那個從來都是張嘴就吃,吃完就撤的姑娘,會在廚房裡,為自己準備晚飯。

    收拾完,躺在沙發上,捧著一盤沾著水滴的葡萄,裹著瀰漫著Sunny味道的毛毯,看了一場關於人類狂妄自大貪婪不止的血腥電影。

    然後心滿意足的睡去。

    真的感覺人生足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產後一年都是怎麼過來的,壓根就不是你想象中那麼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