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實中喪偶的老年人,明明有3-4個子女,卻寧願一個人生活,為什麼?是兒女不孝嗎?
17
回覆列表
  • 1 # 等著你6902

    人一路走來,就是那麼多的坎坷和蒼桑。當你和老伴共度晚年時,不辛的是自己另一伴悄然離去,只留下了孤獨一人去面對生活。痛苦寂寞,何去何存,要自己去正確選擇。如果自己還能夠自理生活,能克服孤獨寂寞的日子,唯一最好的辦法是,寧原一個人生活,也不原意和子女們生活在一起。其主要原因是,我認為有以下存在主要的現實問題。

    一,如果和兒女們很免強的生活在一起,有很多的不便之處,沒有一點空間,造成不自在的生活習慣。那就是生活習慣不同,吃不到一起,住不到一起,說不到一起,早晚作休息不同,時間長了就不可避免發生不太愉快的事端,要知今日,何比當初。

    二,當你老了,心理上就喜歡獨處,人多事雜,寧靜者為安然。每天的生活,自由方便,做一個人愛吃的飯菜,一個睡,一個出門去遊玩,誰也不干擾誰,更沒有絲毫怨言的自由生活。

    三,當每逢佳節的時候,兒女們來陪伴的時候,就去超市提前購買些兒女及孫子喜歡吃的食品,讓他們來做好後,其樂融融,闔家歡樂,共度佳節。

    以上所述,這是我個人孤身一人後的做法,不是兒女個們不孝敬或者不照顧,而是總覺得當一個人的時候,身體還可以勝任,生活也能自理,會照顧好自己。自己孤身一人度過了七年孤寂煎熬的歲月,暫還過得挺好的。

    無論一個人經歷了多少坎坷,無論歲月如何變故,那段的時光最深處,拂過心塵,暖過心間;時光不言,流年不語,相見不易,只有美好的念起,順其自然去一個人的度餘生,那是老人們的心願。

  • 2 # 夢茴姐姐

    為什麼有些喪偶的老年人寧願一個人生活也不願意和子女們生活在一起?是子女們不孝順嗎?

    我覺得不是,大多數都不是。

    年輕人和老人之間,生活習慣不同,思想不同,大部分年輕人都受不了和老年人生活在一起,難免有摩擦,有隔閡。即便是自己兒女願意忍受,但是還有兒媳,有女婿,有孫兒孫女,他們是否願意忍受呢?

    很多老年人,她們不想讓兒女們為難,也不想讓兒女們嫌棄,倒不如自己一個人生活來的好。

    其實,不管是老人還是年輕人,都希望有自在自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私人的生活空間。其實這樣挺好,這樣的老人活的通透。老年人過度依賴於兒女,往往弄的自己和兒女們都不開心。

    我婆婆當初就是如此,和我們住在一起,生活習慣大大不同不說,她總希望我們遷就她,全家人圍著她轉,動不動就鬧脾氣。生活上、精神上都過度依賴兒女,弄的兒女們不開心,自己也不開心。後來想開了,自己單獨生活,自己照顧自己,有事情了再找兒女們。自己不能自理了再住到兒女們家裡去。

    在我們老家,老人們都是自己單獨生活的,兒女們也並沒有不孝順。

    生活不能自理的,也是堅持住在自己的屋子裡,兒女們也是一樣的照顧和伺候,並不是就不孝順父母了。

    分開住有分開住的好處,生活上互不干擾,互不不干涉,也免生厭煩。

    我覺得這樣挺好的,大家覺得呢?

  • 3 # 昔陽美

    老年人喪偶不願意跟兒女一起過。

    這時候的單身老人思想上就起了巨大變化,突如其來的打擊,給老人的心理造成了重大壓力,經過深思熟慮,還是自己過比較好,一個是方便,另外少產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這樣自己過隨便兒一些,這時候的老人心裡就像失去韁繩的Mustang,由於孤獨的心理,改變了原先生活的整體狀態,剛開始自己做飯,有些逆反心理,覺得自己一生到了這種地步,可能從心理和精神角度,有了無依無靠的感覺。

    所以我希望單身的老人們,不要給自己心裡增加壓力,只要咱們能自己伺候自己,咱們還年輕,不能認為自己老,要把一切一切的精神負擔和思想負擔全部放下,叫我自己的精神爽快起來,必定老人還有夕陽紅嗎?

  • 4 # 李金巧2

    老人寧可獨居不願和子女生活主要問題是:生活規律不一樣,吃飯睡覺時間不一,還有一點就是無法溝通,多半子女對老人沒有足夠耐心。

    我的媽媽今年也80有餘了,視力不好,但是就是不願意被我們照顧,也是一人獨居,我遠在烏魯木齊,平時多是姐姐和弟弟關照,請人幫她打掃衛生都有排斥。

    我和老媽媽說:一旦需要照顧一定要到我這裡來,沒有商量餘地。因為我在養老院工作有照顧媽媽的條件。

  • 5 # 芳華如意

    這就是代溝產生的後果,老年人幾十年生活觀念和年輕人是完全不相同的,而且老年人也比較任性的活了幾十年,到老了雖然失去了伴侶,仍然不願受兒女限制,所以只要自己能夠自理,就獨立的生活,少給兒女添麻煩。自已也相對舒適一些。

  • 6 # 菁菁1956

    謝邀請:我是剛垮入老年人行例的一個64歲的老人,以我的觀點看,老人在現時代已不能與兒女生活在一起了,世界在變,生活方適也在變,老人還有一套舊時傳下的傳統觀念,兒女們有他們的新生活節奏,老人想約束他們己不可能了,年青人不愛做飯,想吃時叫外賣,他們現時的工作也很辛苦,周未睡個懶覺,這些問題有些老人會看不慣,長此以往老人就會和兒子兒媳有矛盾,這樣吵來吵去的,相互不理解,這日子還什麼過,所以做為老人自己在能夠自強自力時給自己留個小巢,要多理解年青人,他們自己的日子自己過你最好不要摻合打擾,如果有一天自己身體不行了,有個小巢也有個退身步,讓年青人看著怎麼按排你,孝順的必然給你一個好結果,不孝順的自己也應反思,是自己在教育上出了問題。總之不管是親朋好友和兒女之情,都是遠來香,近來臭!

  • 7 # 使用者4258622710888

    我們的媽大強勢。根本沒辦法做在一起。每次都是她期負我們。沒辦法在一起。還有她目前也完全能自理。順其自然吧!

  • 8 # 餘書馨音

    喪偶的老人和子女一起生活,最終很可能成為仇人。

    我們原來有個鄰居李老師,近70歲的退休老教師,她老伴兒10多年前去世了,就獨自一個人居住,自己買菜做飯,按時遛彎兒,生活也挺規律的。後來我們成為鄰居以後,李老師每天招呼我婆婆一起去遛彎兒,相處也挺融洽,給我的感覺李老師是一個性格和善、待人溫和的一位長者。

    但是李老師有一兒一女,都已經結婚了。兒子生了個男孩,女兒嫁的離家挺遠的,一年也回不來兩三次,所以她基本上跟兒子一家相處的比較多。

    她老伴兒剛去世的時候,兒子心疼她還過來陪她一起住了兩星期,結果兒媳婦有意見就回去了。後來可能是怕李老師自己比較孤獨,就讓李老師搬過去跟他們一起住。

    開始在一起生活的時候還挺好,因為都經歷了悲痛,互相之間還都挺體諒。但是時間久了,李老師就對兒媳婦兒有點意見,因為兒媳婦在家成天什麼也不幹,飯也不做,碗也不洗,每天就抱著手機玩兒,李老師搬過去,整個成了全家人的保姆。

    我後來聽婆婆講,李老師的這個兒媳婦兒真的是挺過分的,自從生了孩子之後就不工作了,在家全職照顧孩子,而實際上大部分的事兒都是李老師在幹,包括看著孩子做家務。兒媳婦兒每天最主要的事就是玩手機,跟這個朋友、那個朋友,這個姐們、那個姐妹兒到處的聊,然後一起出去聚餐吃飯,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扔給李老師帶。

    關鍵是李老師的兒子性格軟弱,管不了媳婦兒,還得讓老母親跟著受委屈,李老師對兒子也特別失望。

    大概一起住了兩年,孩子也看的差不多上幼兒園了,李老師就從兒子家裡搬出來了。那段時間她們經常吵架,兒媳婦還經常擺臉色,李老師有自己的退休金,一不吃你,二不花你,還照顧全家,憑什麼受這份氣?所以就直接搬回來了。

    現在李老師生活也挺隨意的,每天作息都挺規律,週末的時候如果兒子願意來她也招待,如果不來她也不叫,與其說對兒媳婦的意見不如說是對兒子失望,李老師曾經說過,她當了一輩子老師卻沒把這個兒子教好,是她這輩子最大的失敗。

    個人觀點,感謝閱讀!

  • 9 # 不畏難大叔

    喪偶的老年人不願意和子女一起生活,並不一定是兒女不孝。

    很多時候是因為生活習慣上存在很大的差異,畢竟兩代人的生活不可能完全一致。老人覺得自己一個人生活會更加的自由。不過除了自由,也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也試著總結了幾條:

    1、老伴走了以後,很多老人依然願意住在自己的老房子,並不願意和子女一起住。主要是覺得住在自己的家裡,相對比較熟悉。而且家中很多地方都有關於老伴兒的記憶,點點滴滴。住在這裡,會覺得老伴兒還在。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老伴兒是陪著自己生活了幾十年的人,生活中處處都是他/她的影子。

    如果跟子女一起生活,就意味著要離開自己的老房子,去到一個嶄新的環境。也許新的環境會比老房子好,但是那裡沒有關於老伴兒的記憶。

    2、跟子女一起生活,就意味著要換一個生活環境,或者要換一個地方、一個城市。對老年人來說,想要適應一個新的環境,需要很長的時間去適應。去尋找新的朋友、熟悉新的道路、找到新的鍛鍊場所、融入新的圈子。這些對年輕人來說會很容易,但是對老年人來說,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與其這樣,不如就留在熟悉的地方。每天去熟悉的地方鍛鍊鍛鍊,去和老朋友聊聊天、喝喝茶。

    3、子女成家以後,都有自己的生活。兒子家裡還會有兒媳婦和孫子孫女、女兒家也會有女婿和外孫子、外孫女。兩代人甚至三代人的生活差異還是挺大的,年輕人習慣晚睡晚起、老年人習慣早睡早起;年輕人習慣吃香辣刺激的食物,老年人習慣吃口味清淡一點、軟糯一點的食物;年輕人吃不完的剩飯剩菜都會倒掉,老年人吃不完的剩飯剩菜都會放到第二天再吃。

    老年人在獨自進食

    這些生活習慣的差異,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都會慢慢積累成大的矛盾。曾經聽過一個老人說過,他自己在兒子家裡住了幾天,感覺放屁都得小心翼翼的。雖然有開玩笑的成分,但是也從側面說明老人在子女家住得並不自在。自己一個人住,反而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自由自在。

    4、老人在自己生活能夠自理的情況下,不願意和子女一起生活。是因為老人覺得自己能夠照顧自己,不需要拖累子女。兒女應該把自己的日子過好,等到實在是迫不得已的時候再依靠自己的子女。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積極向上,他們不服老,也不認為自己老了。自己完全可以獨立生活。

    老年大學的老人在學習使用計算機

    5、確實有些家庭的子女,因為贍養老人的問題推三阻四,或者是兄弟姐妹之間吵吵鬧鬧。令老人不勝其煩,不如自己生活,圖個耳根清淨。

    所以,老年人,尤其是喪偶的老年人更願意一個人生活。既能過得舒坦自在,也不會給自己的子女造成過多的困擾。如果老人生活能夠自理,而且願意一個人生活,作為兒女的可以多回家去看看老人,每天打打電話。如果老人確實不能夠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就要考慮有人常年陪伴著了!

  • 10 # 珍珠黑月季花1

    喪偶的老年人大部分寧願一個人生活,也不願意和子女一起生活。這樣的情況確實很多,原因有很多,但是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是生活習慣不一樣。老年人大部分人是窮過來的,吃了剩下來的捨不得丟掉,一般是早上起的特別早,年輕人正是好睡的時候,有的年紀大的自己起來了,看到年輕人還在睡,就看不慣。在個人衛生上不講究!年輕人也看不慣。

    第二老年人有老年味。這個情況也是有的,我父母他們的房間老年氣味特別的濃。受不了,你要開窗,他們怕冷,受不了。

    第三身體不好,做家務,帶孩子吃不消!。年紀大的人由於衰老的特別快,有時候自己行動都不方便,如果你再叫他們做這個幹那個,他們體力上受不了。我原來沒有這方面的體會,當生病以後就深有體會了。連孩子們正常說話都嫌吵。不要再說其他的事情了。

    第四,經濟上的原因。老一輩的人,如果有高額的退休金,還好一點;如果是微薄的退休金,勉強自己花。如果住在一起,有的年輕人不給補貼,啃老。搞的他們吃力不討好。他們希望自己能安享晚年。希望自己過一點安穩的生活。如果住在一起,他們就會擔起這個養家的責任。承受巨大的壓力。

  • 11 # 若水武清

    哪個老人不願意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啊,只是不願意打攪子女的家庭。

    為什麼寧願一個人生活也不願和子女生活在一起?

    第一,是無奈。子女都有自己的家庭了,和子女在一起,反而自己就像一個外人,生活習慣不一樣,處處要陪著小心,處處不自在。

    第二,是心酸。有時候不是子女不孝順,而是以現在的生活節奏,子女根本也顧不上老人,而且自古以來兒媳婦和公公婆婆相處的好的沒多少,時間久了反而會引發家庭矛盾不得安生。

    第三,不願意給子女增添負擔。天下父母害子女的少,而天下子女又有幾個能為父母著想的呢,他們到老了不到萬不得已,也不想給子女增添負擔,只要子女過得好他們就開心了……

  • 12 # Y天道酬勤

    因為老年人和年輕人的生活習慣或者思想觀念有差異而有代溝,為了避免一些磕磕碰碰,老年人也不想給子女們添麻煩,因此老年人想自由自在的一個人獨居。她感覺這樣自在快樂沒有任何拘束感。如果子女真的有孝心,就要去老年人的心情。有時間兒女們輪流回家探望老人並幫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好的。節假日回家聚聚也是老年人最高興的事情。

  • 13 # HYF73

    如今,六十多歲至七十歲左右的老人,大多數只養有一個孩子,屬於獨生子女。本來,父親或者母親應與子女在一起生活的。為什麼一些老人喪偶後成了一個人,也不願與子女生活在一起呢?原因有以下這幾個方面:

    一是沒有共同語言。子女與父親或母親,出生的年代不同,生活方式,行為處事不一樣,在不少時候,沒有共同的話題,說話、做事不在一個頻道上,不能同頻共振。也就是人們說的代溝明顯:老人要這樣,兒女要那樣,而實際上做不到。因此,老人不願與子女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的話,顯得很尷尬;

    二是沒有個人空間。老人,尤其年齡比較大的老人,還是一個喪失老伴的老人,在行為上有些孤獨,在心理上不太健全,在與人交往中有些缺失,因而非常需要獨處的時光,獨處的空間。如果與兒女一起生活,就打破了這種獨處模式,破壞了急需的寧靜。所以,老人不願與子女在一起生活;

    三是子女不夠孝順。父母所思所想,兒女難以辦到。同時,兒女認為是自己的父母,說話、做事就很隨意,沒有考慮父母的感受。還有,也是很重要的,一些兒女不尊重父母,說話大聲武氣,父母稍做得不太合他(她)們的心意,就訓斥父母,氣父母。有些兒女還罵父母,使父母非常失望。感覺做人非常失敗,哪還願意與子女在一起生活呢?

    還有許多原因,主要是這這幾點。

  • 14 # 遼西獨立小橋

    生兒育女,血脈相承,這都是天經地義,應該應份的。孩子大了都會成家立業,自己闖生活,想要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那你可得等。大多數老年人非得等到自己走不動了,也爬不動了的時候,孩子才能伸手管你。這樣也無非是給你僱一個保姆,這是最好的了。要不就給你送到養老院,抽時間花插著來看看你,也算是不錯。到時候想讓人家親手來床前盡孝?對自己的孩子還是不要奢望過高,能有福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現在可以說少之又少。

    這個年齡段的老人,大部分都趕上了有獨生子女,你們對自己的兒女心裡還十分滿意嗎?不知道你們私下會給兒女們打多少分?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別希望兒女們有啥大出息,有出息的兒女都會告別父母,離開家鄉。能夠年節回來看望二老,他們大包小包拎來孝敬父母的禮物,這樣的孩子還算是能指望的上。更有甚者,有的都出國深造高就,多少年都不能夠回家。雖然他們能夠光宗耀祖,人前顯貴,可這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我發現一個問題,凡是兒女們都是過平常百姓日子的,他們的父母反而會得到兒女們的照顧,有的老年人還有可能和兒女們生活在一起。兒女們要是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還想和他們生活在一起,那可不容易,除非你還有利用價值。比如你會給人家買糧,買菜,做家務,要不就是給人家照看孩子。別不承認和子女們有代溝,他們做的事我們看不順眼。相反,我們的生活習慣人家也會接受不了。

    所以說還是自己生活,離孩子遠點。都說距離產生美,離得太近,真就會傷感情。能給父母買吃的,喝的,穿的孩子多了,可是來到你這身邊,給你洗衣服,打掃室內外衛生,燒火做飯,又陪你聊天解心寬,噓寒問暖的少,反正我的孩子可沒做到。

  • 15 # 晨風絮語

    我身邊喪偶老年人獨自生活的太多了,不是兒女不孝順,也不是沒地方住,而是有太多的不方便。

    想幫孩子乾點什麼,卻不知道幹什麼好,唯恐幫倒忙

    趙姐的老伴兒剛去世時兒子怕她想不開,夜裡害怕,就接她去了自己家。

    在兒子家,兒媳對她挺好,不需要她幹什麼,買菜做飯都是兒媳下班回來忙活。

    趙姐有些於心不忍,等他們上班走了主動找活幹,擦桌子掃地,偶爾看見有髒衣服也給洗了。

    一天擦壁櫃時,不小心把一個古董花瓶碰到地上,趙姐傻了,楞在那裡不知所措。她知道那個花瓶是兒子兒媳結婚時孃家的陪嫁。

    晚上小兩口下班回來,趙姐捧著碎花瓶像孩子做錯事一樣反覆說不小心碰碎了,兒媳當時就不高興了,兒子也半天沒說話。他們雖然沒過多的埋怨,但趙姐心裡特別不是滋味。她想如果有賣的,寧可花再多的錢也要賠一個。

    從那以後趙姐再也不敢動他們的東西,可讓她天天這麼無所事事閒著又難受,索性找個理由搬回自己的家。

    觀念和習慣的不同,容易產生矛盾

    高姐一輩子勤儉節約,剩菜剩飯從來不捨得倒掉,都是下次吃飯時熱熱再端到桌子上。女兒和女婿每次見她把剩菜端上來,自己不吃也不讓她吃,說吃了對身體沒好處,只好心疼的倒掉。

    她最看不慣的是年輕人睡懶覺,一到週末女兒女婿恨不得半夜2點睡,第二天中午11點都不起床,高姐說他們,可人家振振有詞地說:“我們上了一個禮拜的班好不容易休息兩天,睡個懶覺怎麼了?”

    一次週末倆人有飯局直到凌晨四點才回來,高姐不放心一宿沒睡,第二天昏昏沉沉卻還要強打精神買菜做飯。

    好不容易熬到女兒申請下來廉租房搬走了,高姐才又恢復“自由身”。

    不願意離開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老夥伴

    和我一起遛彎兒的安姐已經86歲高齡,她家兒女每次來看她,都要把她接走,可她說什麼都不走,她說我捨不得這些老夥伴,捨不得我自己的家。

    前幾天大女兒把她接走住了兩天第三天說什麼都不住了,非要回來,沒辦法女兒只好打車把老人送回來。

    晚上遛彎兒時她老遠就衝我們擺手說:“太想你們了,把我憋悶壞了。雖然女兒女婿都照顧得不錯,但真不如在自己家隨意、舒服。”

    喪偶的老人並不是非要一個人單過,而是兩代人在一起實在是不方便,不是你嫌我髒,就是我嫌你鬧;不是吃不到一起,就是睡不能同步。與其互相遷就,互相不痛快,不如分開單過。

    雖然老人一個人單過有諸多不方便,但只要兒女常回家看看,時常幫助老人檢視一下水、電錶需要充值不?家用電器有沒有不安全隱患,需要不需要修理,還是單過最理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口罩機噪音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