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淡塵微
-
2 # 遼寧藝道名師教育美術
這個世界是物質的世界!學習是為了讓自己和自己家人更幸福!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
功利心如果理解成上進心,理解成對未來美好事物的熱愛與追求就更加健康、積極、正能量!!!
急功近利不如腳踏實地,努力自然水到渠成,心想事成!加油(ง •̀_•́)ง
-
3 # 醉臥西湖18
讀書的出發點簡而言之,就是四個字:獨善兼濟。讀書始於充實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進而在為己的同時利國利民,造福社會。
-
4 # Daniel曾老師
看在什麼場景的背景下,有些書應該功利有些不需要。
例如,我在教託福雅思這些標準化考試閱讀的時候,必須讓他們非常功利甚至目的性極強的分析哪些需要讀哪些是可以不讀的,因為那是考試啊,我們去讀,就是為了應對考核。
另外,如果叫我推薦書的時候,我就建議大家可以讀書不求甚解,因為一百個人看哈姆雷特,會有一百個不同的理解。
總的來說,讀書是為了知識本身的時候,所謂功利點,我覺得應該,畢竟你讀這些書,是因為你要掌握它。除此以外,放空自己去慢慢享受讀書的樂趣,你又可能懂得更多。
-
5 # 湘西耿直君
讀書是否應該有功利心?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理解清楚什麼叫功利心,功利心本來就是一個人對於名和利的追求的心理。具體來講,就是權利動機和名利動機的綜合,大多數有貶義。功利一指功名利祿;二指功業所帶來的利益;三指眼前物質上的功效和利益,中性詞。
自古說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人要有所追求才會有所動力,人活著要有所企圖,才會有進步的慾望,才會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動能。如果一個人活在世上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會,只會是社會的累贅,家庭的負擔。讀書也一樣,必須要立志,要明白自己讀書為了什麼?功成名就時為社會做些什麼?做為現代社會的學生,把自己的理想和美好追求大膽說出來。哪個人不想升官,不想發財?但君子升官發財必取正道,否則功利盡失,必受到處罰。“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做人太自私也不好。
“十年寒窗讀書苦,一朝成名天下揚。”“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當你千辛萬苦日復一日地忘我挑燈夜讀終成功時,那種喜悅那種讚譽會隨之而來,這是社會對你的付出而予以肯定。但你不能飄飄然,夜朗自大。要勤懇、虛心地學習,再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
讀書明志,功成名就,其實都是對那些讀書胸懷大志的人一種讚譽。心胸寬廣,心懷大志,心態端正,矢志不渝,要想出彩出眾,那麼就必須要突破自己,只有你真正的做到了突破,你才不會被踢出局。破而立,事業就會成功,利益自然就會水漲船高。
拿破崙曾經說過:“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在現實生活中這句話也適合各行各業,在工廠不想當領導的工人確實不是積極上進的好工人。說得直白點,現在學生努力讀書還不是為了自己以後生活好點,工作單位好點,改善以後的生活環境。帶著功利心讀書其實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也不是不好。適當的功利心可以激勵人們努力拼博積極進取,爭取更大的成功,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回覆列表
如果你的人生是無窮的,讀書可以不帶功利性,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反之,如果人生的時間有限,那就必須考慮讀書的效益了。功利很容易被理解為金錢和權力,其實相對生命而言,金錢和權力算什麼!時間流逝的,就是我們的生命。所以,讀書的最大成本不是買書那幾十塊錢,而是你耗費的時間。對人生認真的人,做任何事都必須考慮時間利用效益,不僅僅是讀書。
舉個極端例子,人生只剩一天了,最後一天裡,你要不要讀書?讀什麼書?怎麼讀?這個極端例子想明白了,我們就能真正更理解讀書的效益選擇。
首先,並不是一定要讀書的。人生彌留的最後一天,一般人應該不會用來讀書吧?極少數人會讀。這裡涉及到機會成本:讀書的時間,本來可以做其他事情,而很多事情都比讀書重要啊,比如安排好老婆孩子的生活、父母的贍養,比如跟最好的朋友見個面,比如把心中的遺憾彌補下。一天如此,那麼,人生只剩下10年、20年,難道不應該同樣考慮這個問題嗎?很多時候,我們當然知道讀書很好,但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人得首先把家人照顧好,再得說話算話,然後能關愛身邊其他人,這些是人的責任,也就是基本道德。做完後,還有餘力,就讀點書,學點文化吧。如果沒有餘力,那隻能留點遺憾啦,也沒有辦法。如果非常幸運,有時間讀書,想想自己付出的機會成本,難道不應該慎重考慮效益嗎?到底要讀什麼?
讀什麼書,應當和人生對知識需求配合。對人生認真的人,人生應該是有計劃的,雖然計劃一定總在變化中,但有和沒有差距是很大的。根據人生計劃,為了提高人生效率,自然要提前做知識準備了。比如,換到一個新行業,或者準備換行業,不得閱讀行業書籍嗎?準備建立家庭,不得讀愛情家庭書籍嗎?有孩子了,不得閱讀教育的書籍嗎?啥叫書到用時方恨少,難道非得等被老闆炒魷魚、家庭破裂、孩子變問題兒童,才開始讀書嗎?很多人在讀書方面像沒頭蒼蠅一樣亂撞,什麼熱讀什麼,名人推薦什麼讀什麼。說明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人生是茫然的,恐怕也沒有意識到時間的珍貴。那,就不允許不帶目的讀書嗎?非也。
不帶目的,也是目的。人還有娛樂、放鬆需求啊。最放鬆的方式,就是無目的探索了。所有有趣的玩法,說到底,都是無目的探索,無目的讀書也是如此。只不過,人得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娛樂、工作、家庭、健康,都得留出時間,但必須平衡。很多時候,我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慢慢探索著,就越來越清晰了。
可能有人會覺得累吧,連讀個書都想這麼多,連玩都考慮效益。但人生本質就是內在約束。按照自然規律,人本來應該成為一堆原子,可是我們用DNA的力量把原子約束在一起形成生命。按照生物規律,人本來應該是弱肉強食的動物,但人用道德的約束讓自己成為“人”。曾國藩很看重院子裡竹子的修剪,他認為可以從竹子判斷一家的興衰:如果竹子都沒心思修整了,可見這個家開始敗了。從讀書,或可看出人的命運,一旦人失去自律,就開始敗了,就不知道滑會倒哪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