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吃不胖的小明明

    當然有聯絡了,因為那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嘛,文化傳承不能丟!

    例如:西漢把粽子做為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

    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傳說粽子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日本、越南以及華人聚居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鹹肉粽、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

    例如:春節吃餃子,按照中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

    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

  • 2 # 紅蘿蔔拌白蘿蔔

    中國是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更是有著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國家,古往今來,我們都承襲著或多或少的傳統文化,節日就是其中一種。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伴隨著幾千年傳統文化,令人眼花繚亂的各類美食隨著人類的繁衍也孕育而生,從古至今,長盛不衰。節日中的美食能讓人們把一個家庭完整整地聯絡起來,節日中的美食更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文化。舉幾個代表性的例子:

    1、大年初一:春節

    飲食:餃子

    春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對於春節我們自然都不陌生,餃子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2、正月十五:元宵節

    飲食:元宵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吃元宵賞花燈早已經成為必行傳統活動,元宵也叫湯圓、湯糰。

    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 3 # 阿卷美食記

    我們寄託在美食上的,不僅僅是味蕾上的享受,也有很多味道帶來的美好回憶!我們的國家底蘊豐厚,賦予了美食很多的意蘊,比如我們過年要吃青菜,老人會對孩子說,吃了一年清淨,吃紅燒肉,吃了來年紅紅火火,這時美食對我們來說,是長輩對你的祝福,是精神寄託!我們用有意蘊的美食溫暖著我們的生活!

    美食也是培養關係最古老的工具,小時候中秋吃月餅,我的奶奶要先祭月亮,慶祝豐收,表達感恩,祈禱來年風調雨順。祭完再分給你們吃,一家人分享美食,享受全家團圓的美麗時光。

  • 4 # 閒看雪雨

    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和美食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中國傳統的這些文化!是屬於老祖宗遺留下來的!現在有些節日上的小吃,都已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年青人去傳承下去的!不可以被我們忽略,更不能隨意丟棄,它們都各有不同!傳統節日有很多種,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春節等等!端午節吃棕子!是為了紀念詩人屈原。即使去死也不能和骯髒的東西共處於世間而遺留下來的!包棕子吃雞蛋是因為有種避邪的說法!中秋節是一家人吃著月餅望著月亮,聊聊天一家人的以前和未來的生活點滴!互相牽掛惦念,其樂融融!春節更是家人聚會在一起的重要時刻,不論你身在他鄉還是異國,都會不遠萬里的回到祖國的懷抱,回到父母親的身邊!除夕夜和家人在一起做年夜飯,放鞭炮,半夜包餃子送灶王爺!感激灶王爺在一年中對整個家庭的保佑!讓家人能夠團聚在一起在這個年末歲首充滿吉祥!同時大家在一起舉杯讓新的一年生活更加圓滿,工作更加順利!這就是我們中國博大精深的世俗文明對世界的驗證!也需要你和我共同去傳承下去!

  • 5 # 哦豁是昊z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為什麼人們總是把過各種節日同各種美食聯絡起來?

    自古以來,華人對吃這件事都特別上心。比如在春節,我們都會吃團圓飯和熱騰騰的餃子;正月十五會有湯煮、油炸、蒸食等做法不一的湯圓;端午節則有甜鹹濃淡的粽子;臘八節更豐盛,南有餈粑,北有臘八粥、臘八蒜、臘八面等……歸結到底,所有的節日,似乎都繞不開一個“吃”字。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叫節

    現在我們還在過的節,可以是紀念某個特定的人,比如說紀念屈原的端午節。紀念某個特定的歷史事件,比如說十一的國慶節。或者是紀念某種特定的群體,比如說五一勞動節,三八婦女節。而中國傳統的節,到底是指什麼呢?

    其實這個節指的是節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二十四節氣。那麼我們都知道“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透過觀察天體執行,認知一歲(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簡而言之就是節是和農耕密不可分的。既然就是為了耕種糧食而產生的所謂的節,那麼在過節的時候吃上點什麼,那還不是順理成章?

    其次,我們來了解一下先祖的祭祀文化

    古時候人們對天地以及很多自然現象的理解有限,乾旱了要祭祀,洪水了要祭祀,蝗災了要祭祀,地震了要祭祀。古人對祖先也是非常的尊重,所以還有多種對先祖的祭祀,古時候一年的收成關乎著國家的命脈興衰,所以春耕前也要祭祀。而在祭祀的時候,少不了的就是祭品,而那時的人們,通常都是用各種牲畜,瓜果,以及各類菜品,和祭祀獨有的食品菜品用來當做祭品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我們已經不再需要祭祀,但是很多時候當年祭祀文化所形成的特定的時間吃特定的食物的習慣,變成了我們民族文化中國不可分割的一種傳統。

    再次,我們來了解一下我們的飲食文化

    中國自古以來推崇“民以食為天”這一理念。通俗點解釋就是,吃飯就是天,食物才是身體的剛需。這也應了《禮記·大學》中「齊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齊家」中吃飽吃好則是基礎、重要的一環。

    華人對“家”有著最最濃厚的感情,所以自然而然就有了所謂的“團圓情節”。以飯桌大小為空間展開的情感交流,是形成節日的重要前提。吃飯時家長裡短的嘮嘮嗑,讓情感迅速升溫。節日中吃的食物,都有著“皮包餡”的團圓寓意。從“食”的組成結構來說,湯圓、餃子、月餅、粽子……等種類繁多的食物,無外乎都是“皮包餡”的方式。寓意著團團圓圓,也代表著因節日聚到一起的愉悅之情。

    結語

    也就是說為什麼我們現在過的許多節日,尤其是傳統節日,往往都和吃相關,在某個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是中國所有人的共識。這是千百年來的傳統傳承的結果,也會隨著我們中華的偉大文明,一直不停的傳遞下去。

  • 6 # OUNGNAUH-

    我們所處的國家是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古往今來,我們都承襲著或多或少的傳統文化,節日就是一種。我們國家的節日很多,因此代表著節日的傳統美食也有很多。

    關於吃,華人有太多的話要說。

    為了過春節,華人發明了水餃。

    為了過元宵,華人發明了湯圓。

    為了過清明,華人發明了青團。

    為了過端午,華人發明了粽子。

    為了過中秋,華人發明了月餅。

    正確順序應該是:

    為了吃餃子,華人發明了春節。

    為了吃湯圓,華人發明了元宵節。

    為了吃青團,華人發明了清明節。

    為了吃粽子,華人發明了端午節。

    為了吃月餅,華人發明了中秋節。

    我們寄託在美食上的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更多的反而是味道帶來的幸福記憶。所以,節日就要吃好的傳統,一直沿襲至今。

    而美食本身,也攜帶著最質樸最強大的治癒效果。不論是被緊張急促生活節奏追趕的人,還是感情不順失戀痛哭的人,抑或是夢想受挫意志消沉的人,回到家中,吃上家人端上的一份熱騰騰的美食,胃充實的同時,心也覺得滿滿的。

    所以中秋節,什麼節目都可以少,但陪家人好好吃飯的環節不能少。分一個月餅,品一壺茗茶,賞一輪圓月,守一時靜好。

    除了有最應節的中秋月餅,還有更多注入媽媽殷切情感的美食,那是家裡飯菜獨有的味道,充滿著快樂記憶的味道!這個中秋節,在美食麵前,咱就別和體重斤斤計較了,吃得開心更重要!

    華人過節與吃有關是不是還有別的原因?

    這似乎已經不很重要了。

    重要的是,透過歡度一個節日,可以讓我們久不見面的親朋好友聚一下,可以讓大家久不聯絡的感情增進一下,然後大家把更放鬆的心情和更多的精力用到工作中去。

    正因為如此,辛苦了很長時間的人們,現在把節日也看成了休息、休養的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近期與美國軍事互動頻頻,安倍政府到底想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