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真愛的種子發芽了
-
2 # 家有2棉襖
你好,寶寶出生後,大部分都是由媽媽照顧,除了對寶寶有安全感,對於寶寶的智力發育也是很重要的。特別是0到3歲的寶寶,這段時間是寶寶的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如果這個時間段合理正確的引導和照顧好寶寶,寶寶的敏感期建立的資訊就會很完善,大腦神經網路構建的時期,這對寶寶童年的經歷是非常重要的,對於他影響也是更加持久的。
寶寶哭了要抱
有人說寶寶哭了不能抱,越抱他後面越會這樣,習慣性地一哭就抱對寶寶不好,其實這樣養的孩子以後會更加難帶。因為寶寶這個時期是非常敏感和需要安全感的時期,通常寶寶哭了大人抱著就好了,特別是抱著靠近心口的地方,寶寶很快就不哭了。這是寶寶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
3 # 郗護士成長記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孩子不哭是在尋找和分惜,他也覺得委屈,可是哭給誰看呢,向誰訴說呢?所以當看到大人時她的情緒就爆發了!
-
4 # 凝媽悟語
為什麼寶寶睡醒了,看不到大人就不哭,看到就哭了?
很多孩子都有這個情況,每天早上我5點多要起來做飯,二寶如果忽然醒來,自己在床上,他就會站起來,一邊哭一邊喊媽媽。如果我在他身邊,他醒來的時候,就會說“媽媽,唸書吧!”提出自己的要求。
孩子為什麼會哭呢?房間裡很安靜,也沒有遇到什麼特殊情況!其實孩子也不是無緣無故的哭,我們應該理解他的感受。
為什麼寶寶睡醒了,看不到大人就不哭,看到就哭了?1、認知發展不成熟
皮亞傑的認知理論把孩子的認知發展劃分為4個階段,0-2歲是感覺運動階段、2-7歲是前運算階段、7-11歲是具體運算階段、11歲以上是形式運算階段。
孩子處於感覺運動階段的時候,還沒有形成客體永久性概念。認為看到、聽到、玩到的時候,事物才是存在的。如果和這些事物失去接觸,就認為事物不存在了,不在眼中就不在心中。孩子醒來的時候,大人沒在身邊,他就以為大人不見了,他失去了大人,留下孤零零的自己了。雖然他也能聽到外面有大人的聲音,但是不確定大人是不是還會保護他,所以他擔心得哭起來。
只有當孩子形成了客體永久性的概念,才能認識到大人只是換了一個地方而已,沒有發生任何改變,這個年齡大約是2歲。
2、缺乏安全感
孩子在年齡小的時候,自己不能入睡,都是大人抱著睡、奶睡、讀書睡、摟著睡等等,不管哪種哄睡的形式,都是由大人陪伴,孩子在這種安全感下漸漸進入夢鄉。
孩子醒來的時候,如果有大人在身旁,和他睡前的情景是完全一樣的,依然能感受到這種安全感。如果大人不在身邊,和睡前的情景反差太大,這會讓他感到害怕。
尤其是在早上,窗簾沒有拉開,整個房間都是黑的,小孩子本來就害怕黑暗,再加上沒有人陪伴他,他的恐懼感本能加深,於是就緊張地哭起來了。
3、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
孩子小時候表達能力不強,最原始的表達方式就是哭,當他哭的時候,大人會特別重視,立馬趕過來安慰他。時間長了,他哭的行為被強化,形成了這樣的條件反射,一旦遇到困難就用哭來表達自己。反思一下,我們是不是都有這樣的特點,孩子很開心的時候不太在乎他,孩子一哭就表現出緊張,如果是這樣,孩子肯定喜歡哭。
如何改善孩子哭的情形呢?孩子一哭,大人們的計劃就會被全部打亂,心情也受到很大影響,都想急於改善這種情形,也是有辦法的,這需要時間。
1、耐心等待
孩子的認知能力不是短時間內能夠提高的,一步步推進,無法跨越,所以一定耐心等待。不是你的孩子有什麼問題,不要嫌棄孩子,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2、跟孩子玩捉迷藏的遊戲
常常跟孩子玩捉迷藏的遊戲,大人藏起來讓他找,他藏起來讓大人找。在這個過程中,他會認識到大人突然不見了,只是暫時的,沒有丟失,還會重新出現在眼前。慢慢的,他會習慣這種短暫的分離。當他再一次看不到大人的時候,他就會以為大人在跟他捉迷藏呢,很快就會回來,那種懼怕感會減輕很多。
3、給孩子一個預期
如果計劃孩子醒來之前要離開他一會兒,他醒來會看不到大人,就在晚上睡覺前就告訴他“你醒來的時候,媽媽在廚房裡做飯,你要是想媽媽,就喊一聲媽媽,媽媽就來了!”孩子提前有個心理預期,再醒來的時候就不會那麼難過,可能也會害怕,但是恐懼不會特別強烈,哭聲也會變小甚至不會哭。
總的來說,孩子醒來看不到大人就哭,看到大人就不哭,是很正常的。是心理發展還不成熟的表現,只要我們經常跟他做一些遊戲,讓他逐步認識到大人不會無緣無故消失,他的心理逐步發展起來,就開會逐步改善這種狀況。
-
5 # 80後女柯柯創業中
寶寶睡醒了,看不到大人不哭,是因為睡覺睡好了睡舒服了,對於寶Bora說短時間不哭還是會的,但時間長了看不到大人也會哭的喲,因為寶寶一出生最親近的是家裡的大人,所以各位新手寶媽們,寶寶睡覺的時候也要時不時去看觀察寶寶睡覺情況喲。看到大人就哭,那有好多種可能性喲:1.寶寶需要大人抱;2.寶寶沒睡好;3.寶寶餓了,尿了,粑粑了等等;寶寶小不會用語言表述的時候,寶媽大人們一定要多點耐心,多花些心思去了解寶寶的各種表現喲!在帶寶寶的過程中有喜有樂,當然也很辛苦!
-
6 # 小麥姐8
之前看過相關文章 好像與生長環境和性格有關係,慶幸我家這個小怪獸 從出生到現在兩週歲了 只要自然醒的情況下從不哭鬧,如果是餓醒了會哼唧
-
7 # 小呼呼呀
我家寶寶四個多月了目前是隻要是睡飽了醒的 都不哭 自己一個人吃吃手 說說話 我們大人聽見她的動靜過去 她看見我們就會笑
-
8 # 童心媽咪
看不到大人不哭是因為,沒有情緒發洩的物件,大人不在,哭給誰看呢?而且從他的經驗中,這時候哭也引不來注意。
看到大人哭是因為,心理委屈,或者透過哭來引起大人的關注。
就像我們很多人,長年在外打拼,在外面再苦再累,都咬緊牙關,不曾掉一滴眼淚。因為我們知道,哭,解決不了問題。所以只想著接下來應該怎麼做,而不是陷入情緒中。
但是,當我們回到溫暖的家中,當我們回到爸爸媽媽身邊,或者男友身邊,突然有了依靠的時候,家人的一句話“這些年,在外面累了吧?”就能讓我們淚水決堤,曾經受到的委屈奔湧而出。因為我們覺得,我們的情緒,終於有了宣洩的出口。
有的孩子也是這樣的。
我們不在的時候,很勇敢,很獨立;但是我們一在身邊,感覺就變了個人,變得嬌氣了,好像沒長大。
這個時候千萬不能覺得好像我們不在,孩子表現得更好,那我們就一直不出現,讓他“堅強”好了。
相反的,正是因為在沒有依靠的時候他隱藏了情緒先解決問題,才更需要可靠的肩膀來消化這些情緒。當他在我們這裡可以放心哭的時候,他出去才會有更強大的力量面對更多的困難。
對於年幼的孩子,可以陪孩子多讀情緒方面的繪本,讓他了解自己的情緒,即使沒有哭出來,情緒也得到流動。
-
9 # 溫柔落長安
寶寶很聰明的,很可能的目的是為了讓你更多的關注他,抱他【或許是一些習慣在潛意識裡給了他這樣的條件】,,沒人時他哭給誰看?他又不傻幹嘛對著空氣浪費表情
-
10 # 奶粉小仙女
跟我的寶寶一樣,每次睡醒了沒看到我自己玩的開心,我去抱他了 就哭的梨花帶雨的 不過只是哭幾下 應該是撒嬌吧 哈哈
-
11 # 淅爸育兒記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一般情況下我們會見到的是,寶寶睡醒了之後,見到大人就不哭,沒見到大人就哭,而提問者的孩子卻是完全反過來:醒來之後見到大人哭,見不到反而不哭了。
思考之後,從心理學上來進行分析,有兩個可能性可供參考:
1. 好的現象:孩子安全感充足,進行撒嬌的一種行為
對於日常生活中,其生存需求(吃喝拉撒睡)被充分滿足,並且在醒著的時候,父母給與了孩子足夠的擁抱、撫觸,並傳遞給孩子幸福、快樂等正面情緒的情況下,嬰幼兒就會收穫足夠的安全感(特指1歲前,1歲後的孩子其安全感構成更為複雜些)。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是能夠獨處一小段時間而不哭鬧的,因為他感知到自己所處的環境是無威脅的,而孩子是自然醒來,睡眠質量得以保障讓他感覺到舒適感,換言之並不是因為餓了、尿溼了或者不舒服了。
心理學上稱這類孩子是安全依戀氣質型孩子,他們對新環境、新事物表現出容易適應的情況,當媽媽離開的時候他會稍有情緒,但很快就平復下來;而當媽媽回來之後,他會重新依賴上媽媽,讓媽媽抱抱、親親。
只是年幼的孩子語言系統沒建立,所以他能發出訊號的方式就只有哭泣或者是笑,而對於一些還沒掌握好“笑”這一情緒表達方式的時候,他們就只能選擇最基礎的情緒表達和訊號釋放形式--哭。
判斷的依據是孩子的哭聲所包含的情緒,是撒嬌式還是帶有憤怒情緒。(母親能很好的感知這一點)
2. 不好的現象:逃避型氣質孩子
這類孩子是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又被稱為逃避型氣質孩子。
同樣建立在孩子吃飽喝足睡夠、並且沒有不舒服的情況下,孩子見到大人出現反而會哭。
這類孩子對新環境難以適應,當媽媽離開時他表現得很少哭泣,當媽媽回來的時候,他呈現出抗拒的情況,表現為不太高興並設法避開母親。這些孩子在需要時不會尋求幫助,常有憤怒情緒,對陌生人不在意。
造成這種情況,與孩子與生俱來的安全感不足有關,更為重要的是,父母對他的養育方式是呈現“拒絕”狀態的,沒有給與孩子愛。
例如一些父母生孩子完全是為了完成任務,當孩子出生以後認為自己就完成任務了,對孩子沒什麼感情可言,甚至是討厭孩子、拒絕孩子。
這是由於孩子除了在生理上被滿足,但並不能從父母(尤其是母親)身上獲取安全感這一心理生存養料。
同樣,判斷的依據是孩子的哭聲所包含的情緒,是撒嬌式還是帶有憤怒情緒
對於問題的修復建議我們不能認為孩子處於安全依戀型氣質型別就可以肆意妄為,或者認為孩子處於逃避型氣質就認為孩子的性格是不可挽回的。要知道,安全感既然可以充足(不足),就同樣可以失去(獲取)。
對於安全依戀型孩子:
請繼續保持過往對孩子的養育方式,但往後出現要稍微離開孩子一小段時間的時候,回來時要及時給予孩子擁抱、撫觸,及平和、溫暖的情緒傳遞。
同時,可以做一些遊戲讓孩子把這種安全依戀加固:做“鬼臉”遊戲。
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尤其是嬰兒,他們並不知道客體永存性,即他們認為看不到的東西就是消失了,不存在了。
在這一基礎下,媽媽的無故消失,會挫傷孩子的安全感,誤以為自己被拋棄了。而做“鬼臉”遊戲則可以很好地幫助年幼的孩子認知這一點。
做鬼臉遊戲規則:與孩子近距離面對面,媽媽雙手(或用物品)擋住孩子的視線,而後迅速放下遮擋物,重新出現在孩子面前做出逗趣的表情,並透過笑容來表達愉快的情緒。
當孩子具有一定活動能力的時候,可以和孩子進行躲貓貓遊戲,媽媽躲起來小段時間,讓孩子尋找媽媽,注意當聽到孩子情緒不好需要及時主動出現,並且不要藏得太隱蔽讓孩子找不到,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看到消失的媽媽也是存在的,而不是刁難孩子。
對於逃避型的孩子:
對於這類孩子,我想父母要反思自己過去對孩子的養育方式了,一切得反其道而行之--過去有多不足,現在就得加倍彌補。
而逃避型孩子,會隨著他的年齡增長,逐漸地展現出難以教育,拒絕父母,拒絕家庭的冷漠狀態,這可不是什麼好事情。
須知道,孩子的問題越早就越容易解決,因為年齡越小,他們的需求就越簡單,滿足其安全感就越容易。
具體而言,家長要做到:
及時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延遲滿足並不適合這類孩子,只會加劇其問題;
及時給予孩子響應,當實在沒辦法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時,一定要用聲音和及時出現在孩子面前的方式,給予孩子反饋,這是在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在呢,媽媽關注著你呢,不是不要你。
多給孩子撫觸、擁抱,透過肌膚接觸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溫柔對待。
多和孩子積極互動,傳遞積極情緒,你的愁眉苦臉和不情不願,會讓孩子內化成為自“自我”。
-
12 # 豌豆媽媽育兒
寶寶睡醒之後沒看到媽媽的時候很乖,看到媽媽之後反而哭的很厲害,在孩子成長股的過程中,很多父母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3歲前的孩子正是建立安全感的時候,安全感來自於孩子和成人之間的依戀關係,如果安全感建立的很好,孩子內心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他會很樂於積極的接受新的世界;如果安全感沒有建立,孩子的內心是孤獨和害怕的,他對這個世界會充滿了敵意。
而從寶寶哭的狀態中,我們就能夠知道孩子的安全感是否建立起來了。
嬰兒安全感的建議共有四個階段0-2個月,前依戀階段,孩子對誰的反應都是一樣的;
2-7個月,形成中的依戀關係,孩子會和照顧自己的人互動的更多,開始形成基本的交往規則,比如哭泣、笑,但是他還不沒有隻認媽媽;7-24個月,明確的依戀關係,孩子的依戀會從多個人轉到一個人身上,這個人通常是照顧孩子最多的人。這個階段,孩子只認媽媽,面對一切陌生人都會哭泣,焦慮。24個月後,目標矯正的夥伴關係,孩子會根據自己的依戀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為。心理學家鮑爾比認為依戀關係是一個特定的穩定狀態,即和父母保持一個合適的距離,達到這個狀態的時候,依戀關係是靜止的,一旦這個狀態受到威脅的時候,孩子就會開始哭泣。嬰兒哭泣想要表達的意思孩子出現短暫記憶
8個月大的孩子已經開始出現短暫記憶,也就是心理學上說的客體永存,當他眼前的東西被擋住的時候他會努力的去尋找,證明孩子出現了記憶。但是當我們用別的東西吸引注意力的時候,孩子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了,所以說看不到媽媽的時候孩子的記憶裡還沒有想起媽媽,一旦媽媽出現,孩子開始出現短暫記憶,想起媽媽開始哭泣。
哭泣是孩子在建立安全圈
在安全依戀關係中,如果孩子感覺到不安全,也就是安全圈超出了範圍,孩子就會哭泣,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很快的走過去抱起孩子,孩子很快就會停止哭泣,並不是孩子缺乏安全感,而是他正在學著建立安全感。所以孩子的哭泣可能是在說:媽媽快回來。
哭泣是在吸引注意力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和這個世界建立關係是被寫在基因裡的,並不是後天兒習得的,比如孩子看到媽媽就會哭泣,看到被人逗他就會笑,這些都是對這個世界的迴應。所以看到媽媽哭泣,可能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哭泣要不要抱?0-7個月
哭聲是在表達需求,不管是生理需求還是心理需求,因為孩子屬於形成中的依戀,所以最好及時迴應孩子;
7-24個月
接納孩子的情緒。分離焦慮是一種成長狀態,不是因為撫養習慣而形成的,所以一旦孩子一刻都不能離開媽媽,那麼就儘量接納孩子的情緒;
擴大依戀的安全圈,孩子的安全依戀圈會逐漸擴大,不過需要媽媽的幫助,比如離開5分鐘到10分鐘,到20分鐘,時間逐漸增加。
24個月後
幫助孩子建立固定的依戀模式,比如孩子哭泣的時候我們每次都是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再去安慰孩子,再去詢問原因,幫助孩子建立一種固定的依戀模式。這種內在的模式的情緒會留在孩子內心,一旦形成後將指引兒童一切親密關係。相反,如果每次都是訓斥、打罵,一旦這樣的模式建立,孩子和這個世界相處的內在模式也會從不良的情緒開始。
心理學上認為,童年時代的依戀關係會指引我們以後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模式,尤其是3歲前的兒童,對於孩子哭泣的迴應,父母一定要做正確。
回覆列表
您好!寶寶睡醒了,看不到大人就不哭,是寶寶經常睡醒了大人都是不在身邊的嗎?那麼就是寶寶習慣了大人經常不在他身邊。而當寶寶看到大人時就哭的原因有多種:1.寶寶找到安全感了,寶寶需要大人去抱他2.寶寶想要得到大人的關注3.寶寶想透過哭表達他的感受4.寶寶是不是想上側所等。我以前帶小孩都是盲目、無知的,後來等到小孩對我的反抗鬥爭,我不知怎麼辦。還好為了孩子我願意去改變自己,去翻看學習育兒知識,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無知無能,才知道傷害了孩子的內心。知識讓我懂得了怎麼去教孩子,也讓我自己成長了。還請各位家長多去看育兒知識,對孩子們的傷害就會越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