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分手時,你很痛苦;被忽視,被冷眼相待的時候,你更加的痛苦。的確,對於想要挽回的人而言,最受不了的就是對方的冷漠。這些負面情緒,是非常容易在短時間內迅速讓人頹廢,產生想要放棄的心態。
為什麼分手後,前任總是對你冷漠無情呢?很多不理解“冷漠”這個行為動機的人,往往會以為這是因為分手之前,自己所犯的錯誤導致的。為了避免冷漠的惡性迴圈,他們往往會採用道歉求和的方式,想要去緩解氛圍的尷尬。伴隨而來的結果卻不盡人意,對方要麼更加冷漠,要麼乾脆視而不見,嚴重者會把你的聯絡方式完全拉黑處置。
對方的冷漠,我不否認和你分手前所犯的錯誤是有關聯的,但是這也只能佔到50%的原因,其實另外一半的原因,我不得不提一下心理學上的“築牆逃避”心理。在行為心理學上的常見表現就是—冷暴力。冷暴力算得上是家暴的對立面,一種精神虐待,並且它往往容易被忽視。
築牆行為總結為“五不”:不看、不管、不問、不關心、不聯結。再親密的關係,遇到這些行為反饋,都會讓人不寒而慄。
築牆行為的確是和迴避型人格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有一些相似點,但是你需要分辨的是,迴避型所導致的言行舉止,他們是沒有預兆的,一件事情不管是開心的,還是難過的,都有可能會導致對方的逃避;但是築牆行為往往是會發生在讓人厭惡的事件當中,它完全是有跡可循的。
看到這裡,我想你們應該能明白為什麼挽回過程中,我極力制止你們去做一些死纏爛打的事情加深對方的牴觸心理了吧。在挽回的過程中,起碼是挽回前期,你們才剛剛聯絡上,此時對方是有“築牆逃避”心理的。“他又來找我了,他肯定還是會和我說複合的事情”,因為害怕受到糾纏和害怕重蹈覆轍,在你頻繁的聯絡時,你的任何行為都是被他抵禦在牆外的。
很多人都會跑過來和我抱怨“老師,為什麼我已經改變了,但ta還是無動於衷?”,是的,的確因為你想要複合,你為了他做了改變,這樣的改變我承認你是有的,但是對方感受不到的根源就在於有築牆心理的作祟,他們會自動忽視你的改變,把你隔絕在外面。
分析清楚了築牆心理,我們無非是需要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什麼樣的行為會引起築牆心理?
第二:如何去消除對方的築牆心理?
先來說第一點,到底什麼樣的行為容易觸發築牆機制呢?
頻繁的聯絡和道歉求和,是絕大部分人分手後的常見行為,這樣做不僅會在無形中降低你的姿態,讓對方看不到你的價值,更會加深對方的築牆心理。試想一下,假如你是想要分手的那個人,分手後你的前任不斷來和你聯絡,你的耳根子就沒有清淨的時刻,你會怎麼辦?是的,本能的人們都會開始去牴觸對方。
而這種情況下給對方所帶來的築牆心理,想要打破的難度會大大提升,因為觸及到生命的事情,不是兒戲,他不僅會躲避你,排斥你,更會害怕你,害怕萬一你們複合後,再次分開你會更加變本加厲的去挽回。
要是前面兩種情況,你都沒有做,那你需要注意最後一種會觸發對方築牆心理的行為—言行上的道德捆綁。通俗點說就是跌入了“隱恨陷阱”。“想當初,你花了3個月的時間才把我追到手,在戀愛中對我也是無微不至。現在我們雖然是已經分開了,但是我簡單的問候你都不理了?你是把我當什麼人了?”。
你平時壓抑自己的需求越多,迎合討好對方的次數越多,受到的冷落越多,你的怨恨也就越多。更要命的是你的這些怨恨還不能明面的表現出來,你得強迫性的把它們隱藏起來。這些被你藏在內心深處的怨恨,無論你是否已經意識到,它們都會在無形中影響你的一言一行。
單向的道德捆綁,是所有人都最討厭的一種行為。這樣主觀思維所表露出來的言行舉止只會讓對方更加深刻的意識到你的自私,兩個人的距離感會一下子增加,從而隔絕的牆壁也會一瞬間佇立而起。想要消除對方的築牆逃避心理,不打擾是最佳做法。
很多人喜歡“打擾”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的需求感得到滿足,哪怕對方只是小小的撩撥了你一下,你也會覺得自己不再那麼被否定了。但是雞湯說得好,“喜歡是放肆,但愛是剋制”,當你能夠懂得如何去真正的為對方著想的時候,你就不會把自身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了。斷聯的確會比較痛苦,但是隻有當你不再糾纏他,讓對方相信你不會再強行入侵的時候,才會降低他的戒備心。
不是所有的情況都需要去做到不打擾,如果你們已經能夠順利溝通上,只是他對你的回覆比較剋制,你能夠明顯感覺到他是一句話說不完,但是在儘量剋制自己不和你多說的情況下,你需要做到的就是不再提感情,把交流的重心放在一些生活瑣事,或是分享新鮮好玩的近況,讓對方感受到在溝通的過程中,你不會這麼重視起你們曾經的感情,反而能若無其事和他以朋友的姿態相處時,他總會慢慢調整自己,為了開啟大門。
一個人實施築牆逃避的行為,其實是在精神和情緒上與你產生對立,它的背後,是某方面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當情緒佔領智商高地時,他們是沒有辦法去傾聽和了解你的潛在需求,感受到你的改變的。溝通不暢,心裡自然築起了高牆。而這堵牆不是一人壘的,其實是兩人一起添磚加瓦,拆了建,建了拆,還有人偷偷加速了工期(複合時間),最終壘成的。想拆掉這堵牆,第一步從學會非暴力溝通開始。
“有效溝通”的四個要素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被分手時,你很痛苦;被忽視,被冷眼相待的時候,你更加的痛苦。的確,對於想要挽回的人而言,最受不了的就是對方的冷漠。這些負面情緒,是非常容易在短時間內迅速讓人頹廢,產生想要放棄的心態。
為什麼分手後,前任總是對你冷漠無情呢?很多不理解“冷漠”這個行為動機的人,往往會以為這是因為分手之前,自己所犯的錯誤導致的。為了避免冷漠的惡性迴圈,他們往往會採用道歉求和的方式,想要去緩解氛圍的尷尬。伴隨而來的結果卻不盡人意,對方要麼更加冷漠,要麼乾脆視而不見,嚴重者會把你的聯絡方式完全拉黑處置。
對方的冷漠,我不否認和你分手前所犯的錯誤是有關聯的,但是這也只能佔到50%的原因,其實另外一半的原因,我不得不提一下心理學上的“築牆逃避”心理。在行為心理學上的常見表現就是—冷暴力。冷暴力算得上是家暴的對立面,一種精神虐待,並且它往往容易被忽視。
築牆行為總結為“五不”:不看、不管、不問、不關心、不聯結。再親密的關係,遇到這些行為反饋,都會讓人不寒而慄。
築牆行為的確是和迴避型人格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有一些相似點,但是你需要分辨的是,迴避型所導致的言行舉止,他們是沒有預兆的,一件事情不管是開心的,還是難過的,都有可能會導致對方的逃避;但是築牆行為往往是會發生在讓人厭惡的事件當中,它完全是有跡可循的。
看到這裡,我想你們應該能明白為什麼挽回過程中,我極力制止你們去做一些死纏爛打的事情加深對方的牴觸心理了吧。在挽回的過程中,起碼是挽回前期,你們才剛剛聯絡上,此時對方是有“築牆逃避”心理的。“他又來找我了,他肯定還是會和我說複合的事情”,因為害怕受到糾纏和害怕重蹈覆轍,在你頻繁的聯絡時,你的任何行為都是被他抵禦在牆外的。
很多人都會跑過來和我抱怨“老師,為什麼我已經改變了,但ta還是無動於衷?”,是的,的確因為你想要複合,你為了他做了改變,這樣的改變我承認你是有的,但是對方感受不到的根源就在於有築牆心理的作祟,他們會自動忽視你的改變,把你隔絕在外面。
分析清楚了築牆心理,我們無非是需要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什麼樣的行為會引起築牆心理?
第二:如何去消除對方的築牆心理?
先來說第一點,到底什麼樣的行為容易觸發築牆機制呢?
頻繁的聯絡和道歉求和,是絕大部分人分手後的常見行為,這樣做不僅會在無形中降低你的姿態,讓對方看不到你的價值,更會加深對方的築牆心理。試想一下,假如你是想要分手的那個人,分手後你的前任不斷來和你聯絡,你的耳根子就沒有清淨的時刻,你會怎麼辦?是的,本能的人們都會開始去牴觸對方。
而這種情況下給對方所帶來的築牆心理,想要打破的難度會大大提升,因為觸及到生命的事情,不是兒戲,他不僅會躲避你,排斥你,更會害怕你,害怕萬一你們複合後,再次分開你會更加變本加厲的去挽回。
要是前面兩種情況,你都沒有做,那你需要注意最後一種會觸發對方築牆心理的行為—言行上的道德捆綁。通俗點說就是跌入了“隱恨陷阱”。“想當初,你花了3個月的時間才把我追到手,在戀愛中對我也是無微不至。現在我們雖然是已經分開了,但是我簡單的問候你都不理了?你是把我當什麼人了?”。
你平時壓抑自己的需求越多,迎合討好對方的次數越多,受到的冷落越多,你的怨恨也就越多。更要命的是你的這些怨恨還不能明面的表現出來,你得強迫性的把它們隱藏起來。這些被你藏在內心深處的怨恨,無論你是否已經意識到,它們都會在無形中影響你的一言一行。
單向的道德捆綁,是所有人都最討厭的一種行為。這樣主觀思維所表露出來的言行舉止只會讓對方更加深刻的意識到你的自私,兩個人的距離感會一下子增加,從而隔絕的牆壁也會一瞬間佇立而起。想要消除對方的築牆逃避心理,不打擾是最佳做法。
很多人喜歡“打擾”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的需求感得到滿足,哪怕對方只是小小的撩撥了你一下,你也會覺得自己不再那麼被否定了。但是雞湯說得好,“喜歡是放肆,但愛是剋制”,當你能夠懂得如何去真正的為對方著想的時候,你就不會把自身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了。斷聯的確會比較痛苦,但是隻有當你不再糾纏他,讓對方相信你不會再強行入侵的時候,才會降低他的戒備心。
不是所有的情況都需要去做到不打擾,如果你們已經能夠順利溝通上,只是他對你的回覆比較剋制,你能夠明顯感覺到他是一句話說不完,但是在儘量剋制自己不和你多說的情況下,你需要做到的就是不再提感情,把交流的重心放在一些生活瑣事,或是分享新鮮好玩的近況,讓對方感受到在溝通的過程中,你不會這麼重視起你們曾經的感情,反而能若無其事和他以朋友的姿態相處時,他總會慢慢調整自己,為了開啟大門。
一個人實施築牆逃避的行為,其實是在精神和情緒上與你產生對立,它的背後,是某方面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當情緒佔領智商高地時,他們是沒有辦法去傾聽和了解你的潛在需求,感受到你的改變的。溝通不暢,心裡自然築起了高牆。而這堵牆不是一人壘的,其實是兩人一起添磚加瓦,拆了建,建了拆,還有人偷偷加速了工期(複合時間),最終壘成的。想拆掉這堵牆,第一步從學會非暴力溝通開始。
“有效溝通”的四個要素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