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曾經滄海睜眼看世界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家裡存點糧食於國於民終究不是什麼壞事。一來減輕了國家糧庫的存量和費用,二來滿足了我們民眾的安全感。

    長期來看,糧價會有個上升的趨勢。一是因為穀賤傷農,糧食的價格長期過低,會挫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二是因為世界人口增長過快,糧食特別是大米將逐漸成為稀缺的資源,所以說,大米和其它農作物價格的上漲,是持續的大機率的事情。

  • 2 # 知秋144466680

    搶大米真的沒有必要。有些人聽到風就說會下雨,看到外國停止出口大米,以為華人就會餓肚子。

    外國停止出口大米,也是權宜之計。疫情過後,還得出口。能出口大米的國家,首先是擁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其獨特的亞熱帶,熱帶雨林氣候和肥沃的平原土地,一年可以種三季水稻。這些國家地多人少,糧食自給大大有餘,需要出口,也是該國的一項經濟支柱。如果不出口,這些國家的農民的收入就要大打折扣。

    再說,我們國家本身也是個農業大國。糧食作物除大豆等需要進口外,其水稻,小麥供國內需求沒有問題。現在的中國不是五六十年代的情況。那時完全靠天吃飯,遇到自然災害就要餓肚子。現在情況不同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日趨完善。大都可以旱澇保收。農業機械化作業為大面積種植提供了條件,農藥化肥可以得到有效使用,雜交水稻的應用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能切實保證糧食供應。

    中國有14億人口,解決14億人吃飯問題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每年的中央一號檔案都是涉及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問題。國家非常重視農村工作。像中國14億人口,沒有一個國家能夠養活。只有走自力更生的路,所以,沒必要擔心。

  • 3 # 晨昊02399

    按現在的情形看,大米漲價是必然的,不久前誰也想不到口罩竟會變成稀缺物品,一罩難求使得價格幾倍幾十倍地暴漲,甚至有價無貨。最近國際上有不少產糧國對大米只進不出,加上自然災害,肯定會導致恐慌,儘管中國也是產糧大國,儘管國家有糧食儲備,但搶大米所產生的效應可以說是蝴蝶效應,許多人會一哄而起搶購糧食,從而導致糧食短缺。

  • 4 # 伊春美食美客

    新型肺炎疫情已經把人們鬧得十分的恐慌,有一些老大爺老大媽確實是在搶購一些生活的必備用品。有一天我去我老媽家就發現地上有五袋大米,四袋兒面。我問老媽為啥買這麼多,老媽說這還不是怕大米漲價嗎?我跟我媽媽說,這次雖然是有可能大米漲價。可你買這麼多大米也沒有用了,你吃完了不還得接受漲價的大米嗎?即使是這回你儲備了充足的糧食,可這不起什麼作用的,我們賣大米也不可能買夠吃一年兩年的,只能是買夠吃幾個月的,要不然大米就生蟲子了。所以說現在搶大米完全是失去理智,而是應該相信我們的社會有能力保證大米等糧食的供應。因為糧食是國家的大計,我們的國內是不允許糧食恐慌的,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必相信謠言。就買一些固執自己平時吃的大米就好。

  • 5 # 糧小咖

    很多人在搶大米,大米要漲價嗎?

    最近一段時間,國外疫情嚴重的國家,因為封城等民眾居家隔離需要採購食品,為了保證國內的供應,幾個國家暫時出臺了糧食出口禁令,使得糧食危機的恐慌情緒也跟著蔓延開來,並影響到了國內,一些人也在“三人成虎”的言論下去搶購大米,生怕後期買不到大米,或者大米價格會大幅上漲。其實,在國內,搶米、搶面、屯糧,真的屬於杞人憂天了。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中國始終重視糧食安全,畢竟艱苦的日子經歷過,這麼多的人口,解決好吃飯問題、確保米袋子安全始終是一項頭等大事。按照有關機構的中國人均消費大米每年150斤來算,當前國內的稻穀總產和庫存量,是完全可以滿足華人的消費的。不計算今年的新稻穀,也不考慮常規儲備庫存,僅僅是陳稻穀的託市庫存,現在還有1.2億噸左右的數量。

  • 6 # 三農一姐

    現在好多人在超市裡搶購大米,似乎感覺到市場上大米要大漲價供不應求似的,其實這是商家的炒作行為,這主要是商家為了多賺一部分錢促銷大米快速賣出去,而大肆擴大了越南禁止出售大米的這個訊息,導致了以訛傳訛成為了一個大謠言。

    目前市場上稻穀的價格都賣不出去,平均價格在1.3元左右一斤,如果加工成大米的話,成本也就在1.5元到1.6元每斤之間。在以前大米的價格也就在1.9元每斤,如今大米的價格上漲到了2.8元每斤左右。當然這受到了國際糧價的影響,中國一些農產品初加工以後的價格出現了上漲,但是這個利潤對於農民沒有多大的關係,農民的糧食也就是沒有出現太大的變化,有的甚至出現了價格下跌的態勢。

    大米、麵粉價格都上漲了,食用油價格也上漲了,這是商家的炒作毋庸置疑。中國是水稻的生產大國,每年水稻種植面積在4億畝左右,總產量在2.1億噸左右,每年的消費量在1.9億噸,所以每年中國水稻剩餘近2000萬噸。對於這些水稻儲存在國家的儲備庫或者是農民的家庭當中,所以市場上中國的大米供應量是充足的,消費者沒有必要去大肆搶購大米,更何況雨季即將來臨大米的儲存時間不會太長,甚至會出現黴變的現象。

    中國是糧食的生產大國,每年糧食的生產總量在6.6億噸左右,也是糧食儲備大國,現在中國糧食儲備總量在就在9.1億噸左右。根據有關專家的計算,中國的糧食在3~5年之內不會使得中國出現糧食短缺的現象,更何況農村手中的糧食也非常的多,因為農民總感覺的是家有餘糧心中不慌。

    再來說下越南地區3月19號禁止出口大米,越南地區每年出口大米為600萬噸,佔到世界第3位出口大米大國。中國每年進口大米為255萬噸,大部分屬於優質大米,中國從越南地區進口總量僅為24%,但中國每年大米的出口總量為274萬噸左右。也就是說中國出口的大米比進口的大米要多,更何況中國每年大米生產總量還有剩餘近2000萬噸,所以中國市場上大米是供應充足的,消費者沒有必要去搶購大米。

    對於大米價格上漲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上漲的幅度不會出現太大的波動,上漲主要是因為疫情導致了大米加工企業在長時間的停業當中,沒有加工足夠的大米投放到市場上,以至於影響到了市場上的大米的供應量。在隨後大米加工企業會全部加足馬力開工生產,會保障市場上的大米供應量充足的,大米的價格會迅速下降。

  • 7 # 李子說農

    很多人在搶購大米,大米要漲價嗎?不會漲價的。

    大米的搶購在最近上了熱門,無論是在某些影片上,還是附近的小區裡,到處都有大爺大媽搶購大米的場景。有的人搶購了1~2袋,有的人搶購了4~5袋,更有甚者一次性搶購了十幾袋,不知道這是為什麼,這些人搶購了這麼多大米為了什麼,是當二道販子再另外賣嗎?咱也不敢問人家。

    其實來說,我們老百姓在搶購商品上也是“跟風成性”的,當一商品出現時,有人看到別人搶購,就一傳十、十傳百的告訴他人。也從不仔細考慮一下,這商究竟是不是緊缺貨但是來說不是緊缺貨的,也被人們這樣搶的成了緊缺貨了。十年以前的食鹽是,幾個月之前的雙黃連也是如此,但是結果怎樣呢?結果自然可想而知。那麼很多人在搶購大米,大米會漲價嗎?李子來回答。

    首先在這裡說一下,大米是不會漲價的,而大米也不會因搶購而缺的。這是因為袁隆平老人在幾十年前,就讓我們不因為大米而愁吃了。而具體原因我在這裡還是要說一下:

    第一,中國大米的產量是全球首位,完全能夠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需求,自然是價格也不會出現上漲的。

    從全球各國家的大米產量來看,中國遠遠超過國外其他國家,位居全球第一,一起來看一下: 從2019年中國的大米產量來看,中國佔全球大米產量的29.8%,為14673萬噸,也是世界第一的。而值得奇怪的是,而印度的大米產量位居全球第二,佔全球比例23.4%。除此此外,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比如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等都是重要的大米主產國。

    從全球的大米的出口來看,分別是印度的1200萬噸,泰國的1100萬噸,還有越南的700萬噸,套牢著佔據著全球出口大前三名。而中國大米由於產量第一,還是能滿足國內老百姓的需求的,至於進口,也是進口一些泰國的高檔香米,但是進口的香米佔比例並不是太多。

    所以來說,中國自產的大米還是能夠滿足國內老百姓的需求的。而吃大米的省份主要分佈在南方地區和東北地區,而其他的黃河流域基本上以麵食為主的。因此來看,即使有些人搶購,全國的大米也不會稀缺的,而價格也不貴出現上漲。

    第二,雖然大米不缺,但是受制於疫情原因,大米的價格雖然短期內上漲,但是搶購風過後,大米的價格還會下跌的。而這段時間是蝴蝶效應的問題。

    而蝴蝶效應也是很奇怪的,因為一件小小的事情,就會因為全國的搶購風來,而這次大米的搶購就是越南首先禁止大米的出口,在連鎖反應下,其他9個國家也暫時停止出口糧油用品。

    但是值得蹊蹺的是,越南在停止出口大米沒幾天,就在3月31日宣佈,廢除了禁止出口大米。而越南這一系列的操作又會不會造成其他國家的連鎖反應,也是值得期待。但是很肯定的是,由於越南這次恢復大米出口也是因為利益的原因,畢竟這短暫的國際大米上漲,也給越南的大米“貼上了一層金”:在人們的搶購下,大米又漲錢了。

    總上來說

    現在很多人搶購大米,卻是造成大米價格上漲的原因之一,其中與糧食商的炒作是有關係的,而在老百姓的搶購大米下,雖然短期內出會現上漲,但是長期來看,還是以平穩為主的。

  • 8 # 鄰村表叔

    國家其實理因刺激大米,豆類,玉米等農作物漲價的,要不4億農民怎麼靠田地生活,老是靠進口去支援別國的經濟,自家的田地都荒廢,都忘記什麼季節種什麼,怎麼才能種的更好了。都被逼背井離鄉去工廠,而且現在的工廠又慢慢普及機器化。將近農民都上街要飯去嗎?誰給?

  • 9 # 鄉村螢火蟲

    不得不說,近日國內部分城鄉出現的大米搶購風潮,無一不是“三人成虎”的結果。

    3月30日到3月31日甘肅蘭州和臨夏出現的糧油搶購可以追尋到“三人成虎”的影子,後來幾日內連續出現的湖北鄂州、黃石、黃岡、宜昌等地的糧油搶購現象同樣脫不開“三人成虎”的干係。不加思考,人云亦云,跟風行動,是不同地方繼發大米搶購風潮的直接成因。

    大米和其他商品一樣,是不是會漲價,取決於市場供求關係。雖然說近期已經先後有哈薩克、俄羅斯、塞爾維亞、印度、泰國、高棉等12個國家宣佈收起了部分糧油產品出口的政策,但具體到對中國國內大米市場的影響卻微乎其微。2019年中國進口大米255萬噸,進口大米的數量只佔國內民眾大米消費總量的1%。既使不進口大米,以國內2019年2.09億噸的稻穀總產量也能自給自足。之所以要從國外進口大米,只是為了調節國內民眾食用大米品種上的餘缺,滿足人們更多的消費需求。

    4月1日,有媒體報道,原本宣佈禁止大米出口的越南,3月30日已經又公開表示“出口大米是有必要的”,這也算一種反轉了。近日,國家商務部負責人在迴應囤米、囤面、囤油有沒有必要?糧食價格是不是會上漲的疑問時曾經表示,國內各地批發、零售市場大米、麵粉、食用油貨源充足、價格穩定。這應該屬於“權威”資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男女之間相處多長時間結婚才是最佳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