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50233687055

    這個問題提得好!這也是我一直經常想的事情。我認為要想為一件樂器整出個經典那得跟那個時代掛上鉤。我們翻翻過去200年間外國作曲家比如莫扎特,肖邦,貝多芬,巴赫等音樂家們那些音樂家的作品不都是現在的交響樂團一直在演奏嗎?根本沒有新的作品,就中國而言五十年代出了個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總之二胡,古箏,均有代表作。創作樂器跟創作唱歌不一樣。尼瑪唱流行歌曲好簡單,兩種不在一擋次上比,尼瑪中國年輕人的音樂素養差的很,跟西方國家相比差十萬八千里。中國年輕人對流行音樂很崇拜,就這點水平。還能創作一件樂器的作品?

  • 2 # 猴神老吉他

    我本人較很少接觸專業古典音樂方面的作曲,這方面的回答專門請教了四川省音協的水木亞丁老前輩,他簡單的做了以下回答:

    如果這個前提是成立的,那麼有以下幾個原因:

    1、需求少(大多數華人對器樂曲不感冒);

    2、專業演奏團體委約少(比較這個東西太小眾化了);

    3、創作器樂曲很難,一部優秀作品的難上加難。

    4、優秀的演奏家找不到優秀作曲家量身定做(資訊不對稱)比如我就很想寫一部單簧管協奏曲……沒人約!哈哈哈

    我自己從流行音樂純音樂方面聊一些看法,跟大家討論,現在純音樂創作貌似在減少,比如說以前有個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可這位從鋼琴王子彈到了鋼琴老爺爺都好像沒人接班……其實是有的,有個叫馬克西姆的年輕帥小夥,只是關注度遠遠沒法跟克萊德曼比。國內有石進的《夜的鋼琴曲》系列,臨近的南韓有李閏珉這樣的鋼琴才子。若真要去找還能找到更多。其它樂器也是一樣的。所以還是有很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在努力創作純音樂,本來純音樂的受眾就有限,加上各種樂器的多元化再一分流,影響力就更為減弱了。所以從廣義上看就有了題主所提的這個問題。

    其實我的感覺不是少,還是有很多,只要有心上各大平臺去搜,大把的各種樂器演奏的純音樂多不勝數,只是精品少。在現在這樣多元化的音樂環境下,要想再出“梁祝”那樣讓所有人為之動容的經典作品,只能靠時間慢慢沉澱了。

    補充幾句,現在器樂演奏屆有個趨勢,就是演奏家不依賴作曲家了,而傾向於自己作曲。例如前面提到的石進,李閏珉,都是自己作曲自己演奏。這樣的例子在吉他演奏屆更是幾乎成了慣例。古典吉他除外,其它搖滾吉他,藍調吉他,爵士吉他,指彈吉他等幾乎所有的流派都是演奏家演奏自己作曲的曲目。這或許也是現在作曲家很少單獨為器樂演奏作曲的原因之一吧。

  • 3 # 滑稽的麥麥

    對於為什麼找不到為一件樂器創作的音樂這個問題,個人的見解就是無法受到大部分人的歡迎,所以很少會有人這樣去做。音樂本來就是給大家帶來享受,這樣大家才會愛聽。就好比現在的大多數人都喜歡聽流行音樂,所以很多作曲家都會往這邊靠,畢竟大家愛聽才會有收益。但是不排除有一些只是純粹為了做音樂的人也作出了相關的曲子,只是人家個人愛好並沒有流通出來而已。

  • 4 # 培爾金特森

    1.器樂曲比聲樂曲需要更好的音樂欣賞能力,所以受眾比較少。2.聲樂的現場渲染能力和互動能力比器樂強,觀眾更容易參與其中,所以娛樂性更好。3.聲樂的表達傾訴宣洩煽動比器樂更直接更形象更準確,所以更容易被觀眾理解接受和產生共鳴。4.現代社會人生活緊張精神壓力大,觀看演出的目的大多是為了宣洩減壓或娛樂,學習和陶冶情操的動機較少。

  • 5 # 知名人度

    樂器,不僅延伸了人類的藝術天賦,也凝聚著人類的智慧,一直體現著技術的發展。當年鋼琴製造工匠斯坦威在鋼琴上添加了延音踏板,可以延長踩下去時所彈的音,便於演奏者夠到距離較遠的音,因此給作曲家的創作帶來更多可能,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然而儘管過去的一百年中技術突飛猛進,但是我們今天所演奏的樂器幾乎沒有改變,那些樂器大部分都是過去的,那麼未來會不會有新的樂器誕生呢?

    新樂器的命運變幻無常,並不是一經推出就能廣受好評,可能要多年之後才會出名。20世紀以來的新樂器並不是沒有,只是大多都不是那麼耳熟能詳而已。

    特雷門琴:環形的天線控制音量,直立的天線控制音高

    新樂器的成敗史

    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第一批電子樂器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其中的代表是作為世界第一件電聲樂器的特雷門琴。這種琴的特點是演奏的時候不需要直接接觸樂器,只需要在靠近天線的地方揮舞雙手,就可以提高或降低音符的音高和音量。作為唯一不需要身體接觸的樂器雖然很吸引人,但也正因如此,特雷門琴演奏難度可想而知,極少有人能精通此項樂器,導致它很難流行起來。不過它所發出的怪異而獨特的聲音經常被放在科幻電影配樂中使用。就算是在今天也時不時看到有人使用,不失為一種炫技神器。

    隨後,電風琴、電貝司、電吉他等電聲樂器逐漸被髮明出來。其中有些樂器的發展並不是那麼一帆風順。比如現在大多數人都熟知的電吉他,最初的時候也被批評音質失真、不純正,當時很少人覺得這是一種很有前景的樂器。在經過不斷的嘗試和改進後,它成為了搖滾樂愛好者的青年們手中宣揚自我、表達憤怒和追求自我的利器,被封為經典。

    電子音樂合成器,是新的樂器家族的成員,自上世紀50年代它問世以來,使電子音樂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它可以合成各種聲音,改變各種音色,使得今天我們對樂器的理解變得更加多樣化。

    我們經常會發現發明家的意圖是不靠譜的。具有傳奇色彩的TR-808(最早的可程式設計鼓機),於1981年由日本羅蘭公司生產,僅三年後就停產了。它的價格昂貴,人們期望它的聲音能夠聽起來逼真一些,但是它所發出的聲響卻與已知的任何鼓聲都不一樣。

    技術人員在模擬技術方面盡了最大的努力,但它聽起來還是非常糟糕,因此人們對這個不切實際的鼓聲褒貶不一。不過商業上的失敗導致了它後來的成功。它退出了生產,在轉售市場上被年輕的音樂家發現,然後以非常便宜的價格購買到它們。

    後來,TR-808成為了新興的電子、舞蹈和嘻哈音樂流派的基石。它在早期的流行音樂中流傳開來,很多熱門唱片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被譽為流行音樂中最具影響的發明之一。它的影響力如此之大,以至於2016年的西南偏南電影節上,上映了一部關於它的歷史的紀錄片。

    正在改變的數字音樂

    雖然造價昂貴的合成器原本是用來代替聲學樂器和現場表演的,但是又再次被樂器數字介面(MIDI)控制器所取代。電腦贏了,音樂的鑑賞開始變得更加理性。難怪有人說,計算機音序器的好處是消除了技能問題,取而代之的是判斷力的問題。

    MIDI是當今大多數年輕人所嘗試的音樂製作形式。同步合成器、數字鼓和音序器共同改變了創作音樂的引數。它的控制器僅限於按鈕、控制盤和音量控制器,它們失去了以前的樂器給人們所帶來的那種實時物理互動的感覺。在過去,你可能會利用你撥出的氣息或手指的擊打來改變一個音符,包括它的音量、音色或音調。但是在大多數電子生成的音樂中,從音符的產生到結束,這個聲音都沒有什麼變化,電子生成的聲音已經失去了一些表達方面的東西。當人們透過一個個開關演奏音樂時,就只像是建立一種資料輸入,而不是創造音樂。

    林恩正在演奏他所發明的LinnStrument

    但是也有人在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而努力,羅傑·林恩就是其中之一。他希望樂器能夠對微妙的手勢和動作做出反應,更顯著地塑造聲音。他發明的LinnStrument是一個平面的壓力敏感的板,半透明的線條交叉形成正方形的小網格,將小提琴和吉他的音符模式結合在一起。每一行都有連續的半音,像在絃樂器一樣,你可以在這兩行之間滑動,產生的聲音就像是低音吉他一樣。林恩表示,滑入一個音符力度將會改變所形成的音色,並可以控制音量,以便表現出更細膩的情感。“2020年之後,我們將開始看到精湛技藝和表演技巧的迴歸,”林恩自信地說道。

    極具彈奏感的“波浪鍵盤”(Seaboard Rise)

    而出現於去年年底的Seaboard Rise,也是注重情感表達的代表。這一樂器由羅蘭德·蘭姆發明。它由鋼琴鍵盤演化而來,但它各個鍵之間的劃分又不是那麼明顯,整體的形狀給人一種波浪起伏之感;採用的壓敏板使演奏者能夠在標準的12音調中產生音高,並且可以透過觸控來改變音量和音色。樂器上那柔軟的、像矽膠一樣的鍵使得人們在演奏時候更加具有觸感。透過這個接觸,演奏者可以體會到一種複製了演奏聲學樂器的感覺。

    蘭姆和林恩都表達了一樣的信念:數字音樂正在改變。這是一個新的開始,數字音樂和聲學音樂的世界正在開始融合在一起。這兩種新樂器可能會成為樂器製造的新範例。

    如今,古典和現代音樂的融合越來越廣泛。由於流媒體和共享平臺的普及,音樂的廣度和人們的嗜好都得到了極大的擴充套件。任何型別的音樂都不是禁忌或主流,人們把最瘋狂的事情結合在一起。

    不過,爭論依然存在。透過對聲學與電子的辯論、模擬和數字的對比,人工與真實之間的張力繼續存在。現在,人們說鼓機裡有靈魂,誰知道呢,也許50年後人們會聽著mp3,說那才是真實音樂的美好舊時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時間對著電腦有什麼危害嗎?應該注意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