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明朝沒有妥協,又另立皇帝,為什麼後來明英宗安全回來了,最後還當了皇帝,歷史上下幾千年,有此經歷的恐怕就他一人吧!
15
回覆列表
  • 1 # 溫長卿

    明英宗這個皇帝一生之中還是有一點作為的,但題主說的這兩件事在他身上都是被動發生的,跟他自己關係不大。

    親征被俘又被送回去,這個原因主要有三:

    1、明朝方面守備有方,又對也先以“送駕”為名企圖要挾明朝官員、奪取城池之計,加以提防,也先計劃失敗,英宗在他手裡的利用價值已然降低。

    2、蒙古各勢力既然沒能攻取明朝領土,為了繼續從明蒙貿易中獲取利益,急於恢復和平,景泰元年紛紛遣使前來議和。也先為了恢復貿易,也開始考慮當真送還英宗一事。

    3、明廷多數官員積極要求迎回英宗,使得景帝不得不同意。

    當然英宗在草原上比較會做人,沒有把也先給惹毛了、先把他殺了可能也算一個原因,但這個因素和當時的軍政大勢相比,只能是次要原因了。

    (土木古戰場遺址,在今河北省懷來縣)

    至於復辟做皇帝這一點,實際則是出於“奪門功臣”一派的私心。當時人楊暄《復辟錄》中記錄了張軏轉述的石亨的想法:

    西邊病重難起,若請復立東宮,不如就請太上皇復位,可以得功賞。

    景帝病重期間,當時朝臣的多數意見是請景帝復立英宗之子朱見深(後來的憲宗)為太子。見深既是英宗長子,又曾被孫太后冊立為太子,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的皇位繼承人。他當時也只有十一週歲,如果當時即位,政事不知是否會交由英宗以太上皇身份處理。但無論如何,英宗不會再被軟禁南宮,皇位也可以和平交接。

    但奪門功臣憑藉其在軍中素有威望的優勢,搶先在正月十七日早朝、群臣請求復儲之前,擁立英宗復辟,由此紛紛獲封公侯、分享權柄,還各自推薦自己的黨羽冒認功勞,得到了極大的“功賞”。倘若和大家一起擁戴見深即位的話,最多可以享受普賜的虛銜和賞賜,絕不會有這樣的好處。這就是所謂“請太上皇復位,可以得功賞”的奧秘所在。

    而英宗在此期間,雖然如楊暄《復辟錄》所說,在動手前夜表示了許可,但整個政變的策劃者是徐有貞、曹吉祥、石亨、張軏、楊善、許彬乃至萬祺等人,而不是困居南宮的英宗本人。英宗更多地是被奪門功臣一派利用了,之後也滿足了他們的意願,處死了有大功、有人望的兵部尚書于謙。英宗的政治作為,要在以後幾年處理這個奪門功臣團伙時才表現出來。

  • 2 # 南朝居士

    因為明英宗復辟了,所以很多人認為趙構不迎回二帝是怕他們回來重新奪位,實際並不是這樣,明英宗能奪位,有很多客觀原因。

    因為明代宗沒有兒子,如果代宗死了,要不是明英宗的兒子,也就是前太子繼位,要不就是明英宗登基,沒有其他選擇,所以大臣一看代宗不行了,馬上想到擁立之功,搶著送英宗登位。失去這個背景,或者明代宗有兒子,英宗是不可能重登皇位的。

    如果明英宗真能威脅到明代宗的皇位,明代宗是會毫不猶豫的殺了他的。這個不用質疑。明代宗問過於謙,應該迎回代宗嗎?于謙說沒事的,不會威脅到你的。

    至於為什麼被送回來?也先並不是抓住後馬上送回去,只是想拿他索要財物和領土,而發現不能得逞,這才放回去的。而留著他沒用,殺了他又有什麼用呢?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最終還是玩的政治,而政治來說,殺了對方的皇帝並沒有什麼意義,而放回去的作用其實大於殺了他的。

  • 3 # 說說野史

    首先也先他抓明英宗是為了以此引起明朝的舉國混亂,要挾明朝,達到控制明朝以至吞併明朝的目的!但是這一切的一切都要有一個大的前提,那就是明英宗還是明英宗!換句話說他得是大明的皇帝!但是也先沒有想到的是,大明政權已經另立朱祁鈺為帝,整個大明帝國並沒有如也先事先料想的那樣發生大的動亂,也先的目的不攻自破!本來呢,他還是把明英宗控制在手中,以觀時局,但是後來在於謙等主戰派的領導下,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可以說也先的計劃已經不可能實現,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呢,與其養著一個廢人,不如放他回去!至於為什麼不殺他呢,一個是沒必要,殺了他對於也先沒有絲毫的利益可圖,只會遭到明朝人更加的憎恨!另外一個,我個人認為也先還有一絲打算,那就是“一山不容二虎”,他把明英宗放回去,這樣明朝就有了兩個皇帝,雖然這時的明英宗已經被尊為太上皇,但是明英宗正值壯年,而且景泰帝當初即位的理由就是明英宗被俘虜,國不可一日無君,達到穩定軍心的作用,那現在明英宗回來了,這樣就造成一個很尷尬的局面,一方面,要讓景泰帝退位,他肯定是不願意的,而另一方面明英宗又怎麼肯烯裡糊塗的從皇帝變成太上皇呢,心裡肯定也是極度的不滿,一定會尋找時期以圖復位!這樣勢必又會造成宮廷混亂,這樣也先或許可以渾水摸魚!如果沒有發生所謂的動亂,也先也不會有什麼損失,這樣零風險的投資,誰不願意試一試呢!事實上,事情發展到最後明英宗的確復位了,但是並沒有因此動搖到明朝的國本,也先最後也沒在這件事上得到太多的利益,不過他也沒有吃虧的地方。

  • 4 # 抑鬱捕手

    命好!各項條件缺一不可

    第一,于謙力主之下另立新君,明英宗也就沒了要挾的價值。換一般的對手,估計殺瞭解氣。偏偏瓦剌這邊還挺有心眼,想著把明英宗放回去惡習你,還讓你們窩裡鬥。所以這是先決條件,被俘了還能活下來。

    第二,明朝因為程朱理學的主流思想,佔據管理層骨幹的讀書人對長幼觀念非常看重,所以明英宗回來之後,能夠再次稱帝,具備法理基礎。

    第三,明代宗短命,他的兒子也短命。這個明代宗繼承人的問題導致朝廷分裂,尤其是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的時候得到激化。文官徐有貞,武官石亨,太監曹吉祥,分別是政、兵、內廷三大要素。為了政治投機,擁立明英宗復位,發動奪門之變。這是武力基礎。

    第四,當時的權臣于謙,可以說一心為公,也可以說愛惜節操。寧願自己受死,也不願毀了名聲,讓朝廷陷入繼承人的爭鬥中。有能力但卻沒有阻止這場政變。

    明英宗這種情況,跟中六合彩是一樣一樣的。很難複製,確實獨一份。

  • 5 # 金山萬丈

      

    明英宗被也先俘獲後,為什麼沒有像北宋的徽欽二帝一樣客死他國?首先這道選擇題並不難做,我們可以看看楚漢爭霸項羽捉住了劉邦的老爹,並且威脅他投降。劉邦這時候很淡定的對著項羽說道,那啥我爹不就是你爹嗎?你要煮了他可以的,分我一杯湯喝,明朝的處理方法大致與劉邦相同。

    明軍在土木堡大潰敗,也先不僅俘獲了明英宗這個二愣子,還趁機大舉入寇。這個訊息傳到北京的時候,舉國震動。大批大批的官員哭著喊著遷都,以避鋒芒。于謙看不慣他們這樣子,於是厲聲說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沒錯,正是因為于謙拿出了北宋這個反面例子,這就像是把百官心中惴惴不安的心給狠狠的錘了一下。

    那時候的明朝位列高官的一些人,其實是很聰明的。並不像崇禎時期東林黨那樣爛到骨子裡。他們只不過因為皇帝被俘虜了嚇得六神無主罷了,但于謙舉出的這個例子,使得眾人清楚的明白了。

    就算現在南遷,我們逃得出去嗎?反抗才能有一線生機,這才有了之後的北京保衛戰。于謙為首的大臣們建議孫太后,國不可一日無君,何況在此危難之時。於是,郕王朱祁鈺被擁立為景泰帝,遙尊被俘的朱祁鎮為太上皇。同時下令邊關將領,不得私自與瓦剌接觸,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義,也不用搭理。也先惱羞成怒,揮師攻打北京。卻被于謙等明朝文武擊敗。北京保衛戰,明軍擊退瓦剌。瓦剌無奈之下,退走大漠。瓦剌無法從明英宗身上得到好處,又多次被明軍打敗,也先一看,這明朝是紅著眼睛要跟我死磕到底啊,得了不跟你們玩了。撤軍了之後,回到瓦剌的也先想拿明英宗跟明朝換點錢,當然最後是一分都沒有,看著被養的白白胖胖的明英宗,得了您回去吧,不然我得養你一輩子。還有一方面是也先統治下的瓦剌,其實表面強大,但實際上瓦剌已經和韃靼組成的軍事聯盟,雖然也先用武力脅迫韃靼聽命與自己,但地位還是不穩固的,想要穩固地位,就必須與鄰邦停止戰爭,以此來集中力量來穩定內部,所以就釋放了被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

    這事其實很簡單,別人越是攥著軟肋,你就不能表示恐懼,因為恐懼到最後,只能給你帶來失敗。反而你要是一副賤兮兮無所謂的樣子,敵人或許就吃不准你,還會將軟肋送回來。逃跑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宋朝是根本不懂這個問題,明朝一開始也不懂,有了宋朝這個例子,他也就懂了。

  • 6 # 天涯看點歷史號

    一次戰爭,讓他從皇帝變成了異族的俘虜,一次政變,又讓他從太上皇變成了皇上,如此坎坷而戲劇的一生,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1435年登基,此時,距朱元璋開國已經六十多年了,國家承平已久,唯獨北方邊境不大太平,蒙古一部瓦剌逐漸強大起來,對帝國的北方邊境形成了一定的騷擾。

    英宗九歲登基,還好初期由太皇太后、賢臣“三楊”處理,所以國家朝政一切有條不紊。然而,在太皇太后及三楊去世以後,英宗皇帝突然失去了制約,開始寵信太監王振,此人原是讀書人,曾經中過舉人,但是他嫌科舉之路晉身太慢,於是找了一條快捷的路——自閹,進宮當了太監,沒想到後來被派去服侍當時的皇太子,後來的英宗,於是王振在英宗親政以後權勢熏天。

    1449年(正統十四年),瓦剌部落在首領也先的帶領下又一次進犯明朝邊境,年輕的英宗皇帝在王振的鼓動下決定御駕親征,從來沒有作戰經驗的皇帝根本沒有做好打仗的準備,只是想玩玩。沒想到,打仗不是兒戲,組織鬆散的明軍根本不是瓦剌的對手,很快戰敗,英宗皇帝慌了神,趕緊帶著部隊逃跑。

    如果能順利跑到北京城也就算了,然而王振這個時候又出么蛾子了。在逃跑的路上,鼓動明英宗繞道去自己的老家一趟,想體驗一把“衣錦還鄉”的榮耀,但是快到的時候,王振又後悔了,覺得軍隊會將老家地裡的莊稼踏壞了,那裡的土地都是他的,踩壞了的都是他的莊稼,所以他又建議皇上讓大軍返回。

    逃命都如此兒戲,那瓦剌也不好意思再客氣了,白白耽誤了幾天的親征大軍被瓦剌軍隊追上,幷包圍在了居庸關外的一個小城堡——土木堡裡面,瓦剌軍隊封鎖了土木堡的水源,導致明軍大亂,最終明英宗做了瓦剌也先的俘虜。

    後來也先利用明英宗作為人質,一路打到北京城下。關鍵時刻,時任兵部左侍郎于謙(不是郭德綱的搭檔)站了出來,建議立英宗的郕王監國,調集附近軍隊進軍勤王,最終也先見明軍集結完畢,無利可圖,帶著英宗皇帝退兵了,郕王則即位當了皇帝,史稱明代宗。後來,也先覺著英宗留著也無作用,於是將其送還明朝。

    英宗到了北京之後,被代宗尊為太上皇,軟禁在南宮,只有皇后一人相伴。

    被囚禁的英宗皇帝原以為會在南宮了此殘生,沒想到一次政變,卻讓他的生活重新出現了生機,而且又一次站到了權利的頂峰。

    1457年正月,代宗皇帝病重,而代宗又沒有兒子繼位(代宗曾經有一個兒子朱見濟,為了讓他當太子,代宗即位之後把英宗皇帝的太子朱見深給廢了,但是朱見濟被立為太子後一年就死了,此後,代宗沒有其他兒子),文臣們都在商議擁立誰來繼位。

    如果新皇帝被這些高階文臣擁立上位,那麼將來的國家大權肯定會掌握在這些大臣的手裡,這叫策立之功。這樣的後果勢必引起了一些武將和具有野心的中下級文臣的不滿。於是,在土木之變時立下大功的武將石亨、徐友貞和太監曹吉祥等人聯合,發動政變,將被軟禁在南宮的太上皇朱祁鎮迎入皇宮,登基復位。於是,太上皇朱祁鎮一夜之間又變成了皇帝,後來代宗被廢,仍稱郕王,也被幽禁起來,原本就病重的代宗沒幾天就去世了。

    復辟成功的英宗皇帝先是下令處死了于謙等擁立郕王、保衛北京的忠臣,然後又加封石亨、徐友貞、曹吉祥等政變功臣。如此顛倒黑白、誅殺功臣之舉讓朝廷不正之風隨之增長,政變功臣更加的跋扈和專權,對國家政治氛圍起到了很壞的作用。

    一場戰爭,一場政變改變了英宗皇帝原本平淡的人生,他的大起大落也代表著明王朝的起落,朝氣勃勃的明朝在南宮之變後漸漸的混亂起來。

  • 7 # 山柳之

    先說為什麼明英宗能安全的回來。1.明英宗對於瓦喇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明英宗御駕親征瓦喇,被瓦喇俘虜,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剛開始以明英宗為開路先鋒,一路所向披靡,好多城池開城投降,不費吹灰之力就佔領了城池。2.大明已經給了瓦喇太多的物質了,瓦喇已經沒有前進的動力了,他們不用再為溫飽而奔波了。3.大明在於謙等大臣和太后的努力下,立郕王為帝,朱祁鎮成為了太上皇,對大明形不成威脅。4.大明的不懈努力,重用於謙等。

    再說為什麼能再次稱帝:1.朱祁鈺走的太早,且無子嗣。2.石亨,徐有貞,曹吉祥,太后等人的支援。3.長壽,沒有疾病。4.弟弟心慈手軟。這其實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會累,心會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