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縱觀韓國所在朝鮮半島的歷史,從隋唐開始基本就是不斷捱揍被欺負的過程,隋唐、金遼、蒙古、日本,基本被它周邊國家在上千年的時間裡陸續欺負了個遍。這段歷史與現今韓國的民族性格形成有關聯嗎?
20
回覆列表
  • 1 # 旅行中國

    從韓民族傳統出發,韓民族特別推崇祖先、仰慕強者,並由於“同質性”,使個人和民族融合而存在一種國民整體感。對於他們而言,祖先的輝煌就是他們的光榮,個人的光榮便是整個韓民族的光榮。基於崇尚祖先的民族性,特別注重“文化歷史共同體”的維護,視其族裔傳統文化為滋養民族和民眾的沃土和唯一的文化來源,使南韓對於本民族歷史文化遺留存在一種特殊的感情,具有較強的“認同性”。加之“文化中心論”的民族主義感情要求民族文化的不可分割,認同這些文化遺產便成了民族主義者的目標。它成為民族集體自豪和愛國主義的一部分,從而深刻地影響著對外政策的制定,在尋求政策合法性和貫徹實施方面起著首要作用。

    國土面積相對狹小,地理位置特殊,安全心理較強,因此帶有利己排他傾向。北韓半島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比較封閉的國度,又因其地理環境特殊,造成北韓民族對於生存的心理需求強於其他國家,在努力保持自己獨立性的同時也培養出了民族性格中的排外傾向。正是由於它的閉關自守,排外態度,被西方人稱之為“隱士之國”。[7] 另一方面就是近現代因素,排他性也是在北韓淪為殖民地的程序中形成的。20世紀初日本吞併北韓民族,北韓成為其殖民地,而這也正激起了北韓民族的民族意識,民族主義思潮在抵抗外國侵略的程序中成熟起來。

    二戰後,北韓民族被人為地分裂了。“由於內部紛爭和體制不同,半島南北各自在美蘇的支援下建立了國家,並且最終引發了民族間的戰爭,這就使得南韓形成了以反共為核心、北韓形成了以反美為核心的民族主義。”[8]從而,南韓的民族主義開始敵視並排斥同一民族的北韓,並出現了雙重性質,即“國家統一指向下的包容性和敵視排斥北韓的排他性。”[9]而後在短短的三十年間創造了“漢江奇蹟”,實現了經濟的大崛起。總結經濟發展的歷程更使南韓人感覺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優越,更加突出強調本民族的集體自豪感。90年代以來,“世界化”開始成為南韓民族主義的特點,將世界看成是為國民而存在的,而南韓無疑應該處於優勢地位,民族自豪感和優越性膨脹。而到金大中政府時期,1997年是南韓人民刻骨銘心的一年,這一年南韓經歷了金融危機導致的社會混亂與挫折。而IMF對南韓經濟的過分管理干預,在其看來是傷害了南韓民眾的自尊心,一時間“美日資本陰謀說”甚囂塵上,激起了南韓民族主義。從而在國家經濟社會生活中凸顯了以支援國貨為表現的民族主義排他性。

    二戰後在國民教育理念下逐漸形成“自強自立”精神和較高的“警惕性”。韓民族具有較強的民族主義精神,這種性格形成的直接因素就是受到了二戰後形成的教育理念的影響。在1945~1948年,南韓確立了民主、民族主義教育理念;1948~1961年,確立的弘益人間的教育理念,在1949年末制定的教育法中第一條規定:教育的宗旨是在弘益人間的理念下,協助所有人完善其個人品德,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和公民應具有的資格,使其為國家的建設服務並努力實現全人類的繁榮理想;而1961年之後,由於二戰後西方思想和技術的湧入,傳統的價值觀念受到衝擊,教育重新強調樹立國格觀念,培養尊重歷史和傳統的態度和創造性的進取精神;直到1992年後,要做“世界人”的教育。可以看出,南韓光復後,首先強調的是教育的民族性和民主性及弘益人間的教育理念,民主理念的確立在二戰剛剛結束這一歷史背景下是必然的結果,而民族這一理念的確立和國家理念的強化則是受到儒家思想影響的結果。儒家文化強調家庭集體和社會的相互尊重,這對南韓民族主義觀念具有潛在的促進作用。

    在儒家“自強精神”的基礎上,陸九淵又提出“自立、自重、不可隨人腳跟、學人語言”的思想。而所謂的國民精神教育就是要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立、自我的民族意識,培養民族自尊和民族復興的責任,確立民族主體性,以實現復興南韓的民主思理想。”[11]因此可以看出,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培養出來的南韓民眾和領導者具有較強的民族主義性格是歷史的必然結果。正是由於南韓對外政策帶有較強的民族性格,使得南韓在處理周邊國家和世界事務時經常受到本國民族主義特徵的影響,這也是南韓製定對外政策的更深層次原因。我們分析南韓對外關係,決不能就現象論現象,而應把握像民族主義這樣的決定性因素,從更深處理解南韓對外政策走向的動意,以利於我們可以預測並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

    南韓民族主義影響下的中韓關係南韓這些年的對外政策是南韓對近現代史反思的產物,而且與地緣政治觀念密切相關。由於歷史恩怨,南韓對周邊大國一直懷有疑慮和敵視心理,認為外部世界充滿敵人,最好遠離外部世界。雖然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狀況有所改變,但是還會不時地反映在南韓的對外政策中。而南韓周邊客觀環境更是為這種警惕性心理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首先,是東北亞局勢造成的。東北亞至今沒有形成固定的安全體系,東北亞的安全域性勢還處在動態和不穩定的狀態中;其次,周邊存在經濟大國日本及政治大國中國和俄羅斯;再次,東北亞地區存在著大國之間政治、經濟力量和利益的鬥爭。處在這樣的地緣政治環境中的南韓,近些年在處理對外關係上警惕性更高,行事更加小心翼翼。對於中韓關係而言,中韓兩國都是在東亞地區能夠發揮關鍵作用的國家。1992年正式建交後,各方面來往越來越頻繁,尤其是在經貿方面發展迅速,中韓關係的發展也隨之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建交以來,雖然中韓關係發展較快,但也存在一些消極因素,這與南韓民族主義思潮的復興和對外政策中包含民族主義特徵有一定的關係。南韓民族主義那種傳統的警惕性心理和對周邊的擔心,在一定程度上作用到了中韓關係中,使之發展出現了不穩定現象。中國作為東北亞區域性大國,又是南韓的最大鄰國,並且中國經濟建設不斷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政治改革也在順利展開,無不更加刺激了南韓緊張的神經,在同中國發展正常關係的同時,更多地採取防範的心態和措施。與中國合作是其對外戰略的重點,而防範中國也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以不同的社會心理為基礎的政策取向可能會影響兩國的政治開放度,從而使中韓之間的合作不具多領域、多渠道和穩定性,而是極具“臨時性”和“應急性”,從而導致脆弱、膚淺的結果。

  • 2 # 御龍傳人

    南韓的民族性格是固執狂妄,既自卑又自負,一逼傲慢的逼樣,其實都是裝出來的,就跟我村的一個很難看的矮子一樣,既怕別人打他又怕別人不鳥他,他就整天裝作很神氣和很有錢的樣子,吃了飯也不撒嘴,滿嘴角油呼呼的,生怕別人說他沒錢買肉吃,而且還到處跟人吹水,某某大官是我親寂,某某有錢人我認識。其實這也難怪,因為南韓人祖宗本身就是一幫難民逃到那裡的,幾千年來不是被這個民族欺,就是被那個民族壓,時至今日,好不容易認了美國這個乾爹,他不得瑟一下還能怎樣呢?

  • 3 # 妙妙爺爺2

    南韓的民族性格說起來很複雜。我們知道南韓的祖先是新羅後又叫高麗後又叫北韓後又叫南韓,這是它國名的演變。南韓人的祖先是極其聰明的投機主義者,從一個幾十平方公里的小小國家擴張到整個北韓半島,靠的就是借力打力,偷換概念,矇混過關,張冠李戴等策略,居然藉著唐朝的力量成功的戰勝了強大的高句麗,後又看準中原大亂的機會,偷佔了整個半島。它還沒滿足,又想用祖先新羅的辦法,說它是東夷中國東部是它的但又不承認箕子北韓,說高句麗是祖先又不承認高句麗侵佔漢四郡。不承認高句麗寫漢字說漢語。所以南韓野心很大,值得警惕!

  • 4 # 凌雲333

    韓民族特別推崇祖先、仰慕強者,並由於“同質性”,使個人和民族融合而存在一種國民整體感。對於他們而言,祖先的輝煌就是他們的光榮,個人的光榮便是整個韓民族的光榮。基於崇尚祖先的民族性,特別注重“文化歷史共同體”的維護,視其族裔傳統文化為滋養民族和民眾的沃土和唯一的文化來源,使南韓對於本民族歷史文化遺留存在一種特殊的感情,具有較強的“認同性”。加之“文化中心論”的民族主義感情要求民族文化的不可分割,認同這些文化遺產便成了民族主義者的目標。它成為民族集體自豪和愛國主義的一部分,從而深刻地影響著對外政策的制定,在尋求政策合法性和貫徹實施方面起著首要作用。國土面積相對狹小,地理位置特殊,安全心理較強,因此帶有利己排他傾向。北韓半島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比較封閉的國度,又因其地理環境特殊,造成北韓民族對於生存的心理需求強於其他國家,在努力保持自己獨立性的同時也培養出了民族性格中的排外傾向。正是由於它的閉關自守,排外態度,被西方人稱之為“隱士之國”。

    二戰北韓民族被人為地分裂。“由於內部紛爭和體制不同,半島南北各自在美蘇的支援下建立了國家,並且最終引發了民族間的戰爭,這就使得南韓形成了以反共為核心、北韓形成了以反美為核心的民族主義。從而,南韓的民族主義開始敵視並排斥同一民族的北韓,並出現了雙重性質,即“國家統一指向下的包容性和敵視排斥北韓的排他性。後在短短的三十年間創造了“漢江奇蹟”,實現了經濟的大崛起。更使南韓人感覺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優越,更加突出強調本民族的集體自豪感。90年代以來,“世界化”開始成為南韓民族主義的特點,將世界看成是為國民而存在的,而南韓無疑應該處於優勢地位,民族自豪感和優越性膨脹。而到金大中政府時期,1997年是南韓人民刻骨銘心的一年,這一年南韓經歷了金融危機導致的社會混亂與挫折。而IMF對南韓經濟的過分管理干預,在其看來是傷害了南韓民眾的自尊心,一時間“美日資本陰謀說”甚囂塵上,激起了南韓民族主義。從而在國家經濟社會生活中凸顯了以支援國貨為表現的民族主義排他性。二戰後在國民教育理念下逐漸形成“自強自立”精神和較高的“警惕性”。韓民族具有較強的民族主義精神,這種性格形成的直接因素就是受到了二戰後形成的教育理念的影響。在1945~1948年,南韓確立了民主、民族主義教育理念;1948~1961年,確立的弘益人間的教育理念,在1949年末制定的教育法中第一條規定:教育的宗旨是在弘益人間的理念下,協助所有人完善其個人品德,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和公民應具有的資格,使其為國家的建設服務並努力實現全人類的繁榮理想;而1961年之後,由於二戰後西方思想和技術的湧入,傳統的價值觀念受到衝擊,教育重新強調樹立國格觀念,培養尊重歷史和傳統的態度和創造性的進取精神;直到1992年後,要做“世界人”的教育。可以看出,南韓光復後,首先強調的是教育的民族性和民主性及弘益人間的教育理念,民主理念的確立在二戰剛剛結束這一歷史背景下是必然的結果,而民族這一理念的確立和國家理念的強化則是受到儒家思想影響的結果。儒家文化強調家庭集體和社會的相互尊重,這對南韓民族主義觀念具有潛在的促進作用。在儒家“自強精神”的基礎上,陸九淵又提出“自立、自重、不可隨人腳跟、學人語言”的思想。而所謂的國民精神教育就是要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立、自我的民族意識,培養民族自尊和民族復興的責任,確立民族主體性,以實現復興南韓的民主思理想。正是由於南韓對外政策帶有較強的民族性格,使得南韓在處理周邊國家和世界事務時經常受到本國民族主義特徵的影響,這也是南韓製定對外政策的更深層次原因。由於歷史上與日本一樣剽竊了部分中國儒家思想並且應用得不錯,所以南韓人的無知自大稱得上是聞名全球了。篡改歷史、惦記中國長白存在——做人,還表現出與自身地位完全不符的驕狂,甚至淪為世界笑柄仍毫不自知。

  • 5 # 炫麗亼玍

    南韓人的性格一直處於分裂狀態,他們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根是什麼,平常看南韓人又像華人又像日本人,但兩邊都又不像,他們自卑迷茫,到了當代又胡言亂語,甚至下流!歸根結底是自古南韓自己的歷史實在太少。

  • 6 # 醉劍書

    棒子地處北韓半島,以前是我們的領土,中央王朝鞭長莫及,棒子獨立了,仍然奉中國為正朔,號稱小中華。鴉片戰爭後,清朝徹底被玩壞了,幾千年的朝奉體系土崩瓦解。棒子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為了永遠霸佔棒子,要從文化上抹滅。姓日本姓,寫日本字,強烈日韓一體。棒子國消失了近五十年。美軍趕跑日本,接管棒子,棒子甘心情願做美帝的小弟,經濟騰飛了,吃了幾天飽飯。屁大點地方一分為二。棒子想統一很難,短期不可能。

    複雜的歷史決定棒子極度自卑又極度自尊的性格。由於跟中華同文同種,棒子就恬不知恥說中華文明的都是棒子創造的,中國赫赫有名的英雄都是棒子的。比如說孔子,屈原,成吉思汗,朱元璋,努爾哈赤,都是棒子。棒子國是萬里大國,整個西伯利亞和草原北方都是棒子的,棒子現在是宇宙第一強國,天下無敵。棒子的性格,這是病,得治,而且病得不輕了。要送到精神病院好好電療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養多肉才能讓多肉長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