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尚宮女史
-
2 # 史海閒聊
戰國中期,李悝、吳起、西門豹等風雲人物相繼去世,魏國實力逐漸減弱。
在競爭激烈的戰國時代,不前進就會被他國超越,如果魏國不改變,必然會失去霸主地位。
這時候龐涓出現了,他率領魏軍南征北戰,讓魏國的輝煌延長了10多年。
然而,大多數將軍不管多麼英勇善戰,總是逃不過一敗,龐涓也不例外。
公元前341年,魏國為了三晉並一,再次稱霸中原,聯手趙國征討南韓,龐涓便是兩軍統帥。
與13年前一樣,孫臏依然採用圍魏救趙的辦法,率大軍直搗大梁城。
龐涓吸取上一次失敗的教訓,早就盯著孫臏的行軍路線,當齊軍越過魏國邊境時,龐涓就率領魏武卒往回救援。
一路追來,龐涓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孫臏留下的土灶越來越少,第一天還有10萬個,第二天只有5萬,第三天不到3萬。
顯然,這種現象說明齊軍獲知魏國大軍回援,知道難以抵禦就崩潰四散了。
龐涓認為這是抓住孫臏的良機,於是捨棄重灌步兵,糾集三萬魏武卒輕裝追趕齊軍。
黃昏時候趕到馬陵道,兩側是危巖險隘,中間只有一條狹長的道路,龐涓才覺得有點不妙,這地方適合埋伏。
正當龐涓準備撤退時,四周射來無數的箭矢,許多魏武卒一個個倒地,他知道敗局已定,於是憤愧自殺,臨死前說了六個字,“遂成豎子之名”。
表面上來看,龐涓是中了孫臏之計而死的,但從本質來看,龐涓有這番結局是自作自受,臨死前說的六個字道破真相。
“遂成豎子之名”6個字,意思是說終究成全你這小子的名聲,可見龐涓嫉妒心之強,名利心之重。
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傷害同門師兄弟;為了自己的野心,不顧魏國利益受損。
其實,嫉妒心強沒有關係,只要能一招秒殺對手就可以,可惜龐涓的智商跟不上,給了孫臏報仇的機會。
何況,嫉妒心強、氣量狹小的人容易心理扭曲,難以取得大成就,或者下場悽慘,比如戰國的范雎,秦朝的李斯,西漢的李廣。
相反,氣量大的人往往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比如藺相如,因“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卿,這令老將廉頗極為不服,數次當面羞辱藺相如。
可是藺相如儘量迴避和容讓,不與廉頗發生衝突,之後就有了“負荊請罪”這個流傳千古的故事;
比如鮑叔牙,不顧自己的利益,向齊桓公推薦好友管仲為齊相,於是就有了“管鮑之交”這個故事。
俗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人們苦心追求“名利”無可厚非,這也是時代進步不可或缺的因素。
然而,如果醉心於此,甚至是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就適得其反了,龐涓就是如此。
-
3 # 明德書院
《史記》有記載,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
從表面上來看,龐涓是中了孫臏之計而死的,羞憤自殺而死的;
但從本質來看,龐涓會有這結局完全是自作自受。他臨死前說的“遂成豎子之名”,意思就是“我終究還是要成全你這小子的名聲”,由此可見其嫉妒心之強,名利心之重。
從當下龐涓兵敗馬陵的來分析,事先我需要申明一點,我認為龐涓並不是因為輕敵而失敗的,從他想盡辦法設計陷害孫臏來看,就知道他很清楚孫臏比他厲害,對比自己厲害的人誰還敢輕敵?
純粹從戰術上來講,龐涓火速回救是基於以下三點原因考慮的:
其一,資訊的不對稱。魏國出兵攻趙屬於先發,齊國出兵救趙屬於後發,對於後發一方來講先發的兵力、部隊配置已經很容易句可以摸清楚了。但先發的龐涓無論是否清楚後發的齊國兵力,只要選擇回救就已經在就已經置身於被動的地位了,軍隊勞累,軍糧空耗,士氣下降,然後又是敵暗我明,孫臏坐享以逸待勞之利。
其二,君臣的信任度。千里奔襲,老家被圍,救援只要稍有怠慢,隨後必有殺頭之罪。即使龐涓事先與魏王有約在先,選擇繼續攻趙,但老家被圍,糧道和資訊傳遞勢必被斷,供給困難之下,龐涓不敢冒險,只能千里回救,速戰速決。
其三,對軍隊士氣與戰場形式的誤判。當時的軍事情報是三晉將士素來悍勇,而齊軍素來怯弱,再加上孫臏的日減其灶,迷惑了龐涓。
綜合以上原因,才使得龐涓棄其步軍,與其精銳倍日並行逐之。緊趕慢趕,好巧不巧的又在黃昏時候趕到了兩側是危巖險隘,中間只有一條狹長的道路的馬陵道,龐涓一下子就察覺了這地方適合埋伏,想要撤退已經來不及了,四周射來無數的箭矢,把魏武卒射的七零八落的,只能憤愧自殺了。
結合龐涓的為人和人生履歷來講,一個嫉妒心強、氣量狹小,為了自身利益,不惜傷害同門師兄弟,為了自己野心,不顧魏國利益受損的人,要麼難以取得大成就,要麼下場悽慘,如戰國的范雎,秦朝的李斯,西漢的李廣。
而氣量大的人往往能夠有更大的成就,如“完璧歸趙”後的藺相如被老將廉頗所妒忌羞辱,但他始終不為所動,最後終於換來“負荊請罪”的“將相和”美談。
俗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們追求“名利”本就無可厚非,這也是時代進步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就過了,容易結仇結怨不說,最後還落個身死名裂,為後世人所恥笑,那就更得不償失了。
-
4 # 老孟哥
在馬陵之戰中,龐涓遭遇埋伏大敗,怒吼道“遂成豎子之名!”,自刎而死(也有說是被亂箭射死)。
“遂成豎子之名”,意思就是“成全了你這小子的名聲”,這句話反應出了龐涓的不甘心。他嫉妒心太強,名利心太重,作為同門師兄弟,自打出道以來,他一直處處防著孫臏,甚至處心積慮地要置孫臏於死地,可是一直未能如願,結果還讓孫臏用自己的死而揚名天下,他心中怎能不恨!
公元前341年,南韓遭到魏國入侵,連戰連敗,於是向齊國求助。
齊威王任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攻打魏國,用的是“圍魏救韓”的計策。
魏惠王急忙調回正在攻打南韓的軍隊,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與齊國決戰。
孫臏決定採用誘敵深入的辦法,在馬陵埋伏大量弓弩手伏擊龐涓軍隊。馬陵道路狹窄,地勢險要,孫臏叮囑兵士只要看到龐涓的部隊過來就立刻放箭。
在撤退的過程中,孫臏還使用了減灶誘敵的計謀。他邊打邊退,退兵的第一天,齊軍造了10萬人做飯用的灶臺,第二天減少到5萬,第三天減少到三萬。
龐涓見齊軍連連敗退,鍋灶也不斷減少,誤以為齊軍敗退,士兵潰散,便只帶著少量騎兵窮追不捨。
傍晚,龐涓的騎兵追到馬陵道時,埋伏在路旁的齊國弓弩手萬箭齊發,魏軍頓時大亂,傷亡慘重。
龐涓身中數箭,自知走投無路,怒吼一聲“遂成豎子之名!”,拔劍自刎。
馬陵之戰後,齊軍乘勝追擊,大敗魏軍,殲敵10餘萬,俘虜了魏國主帥太子申。魏國精銳盡失,元氣大傷,自此失去了霸主地位。
-
5 # 西門不帶刀
人最怕的就是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不幸的是自視甚高的龐涓也犯了這個錯誤。桂陵之戰被孫臏圍魏救趙打了個埋伏,馬陵之戰又被孫臏圍魏救韓打了個埋伏。所以當最後龐涓被萬箭穿心而死時大喊一聲:遂成豎子之名。絕望中透露出深深的不甘。
龐涓與孫臏是同門師兄弟,都是鬼谷子的高徒,兩人求學時,感情甚好。怎麼最後就成了這水火不容呢?名利二字害死個人。
1.原生家庭的影響,讓龐涓與孫臏兩人勢同水火與孫臏比起來,龐涓骨子裡一直是自卑的。這種自卑隨著龐涓地位的上升而更顯強烈。
他畢竟只是一個平凡人家的孩子。相比於孫臏的出身差了太多,孫臏是大軍事家孫武的後人。在講究出身的戰國年代,本身這就是一塊金子招牌。
這也是為什麼魏惠王在得知了孫臏的出身後,對孫臏親眼有加,進而引起了龐涓對孫臏的嫉妒與憤恨。
龐涓透過自己的努力,好不容易得到了地位與權勢,但孫臏一直會對他有著莫大的威脅,因為孫臏出身好。
最後龐涓透過陰謀詭計,挖掉了孫臏的膝蓋骨,讓他變成了一個廢人。而孫臏不得不靠裝瘋賣傻來苟延殘喘。
2.沒有人是聖人,在現實中以德報怨是不存在的。畢竟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孫臏,想方設法回到齊國之後,透過田忌賽馬這件事情,獲得了大將軍田忌與齊威王的青睞。並在齊威王面前一炮而紅。
得到了君主的信任,預示著孫臏的復仇之路成功的踏出了第1步。
當公元前354年龐娟發兵攻擊照顧邯鄲,孫臏便與田忌一起,直接發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圍魏救趙迫使魏軍回援。
桂陵之戰,魏軍損失了最精銳的鐵騎。
13年後,龐娟又開始攻打南韓。孫臏用同樣的戰術又去攻打魏國的首都大梁。逼的龐涓不得不再次回救大梁。
這一次他沒這麼幸運,在馬陵道被萬箭穿心而死,名滿天下的魏武卒更是損失慘重。成就了孫臏的一世英名。
3.如果當時在魏國,龐涓不陷害孫臏,那兩人是否會和平相處呢?龐涓就輸在一個做人的格局上。
從年齡上來說孫臏比龐娟大,
從性格上來說,孫臏比龐涓柔和。
再加上二人又有十幾年的同窗之誼,如果當時在魏國龐涓領兵,孫臏作為軍師,兩人雙劍合璧,再加上名滿天下的魏武卒和大魏鐵騎,整個趙國的格局,可能會發生更大的變化。
但歷史向來不能假設。龐涓該死還得死。
-
6 # 飛魚說史
戰國時期龐涓臨死前怒吼哪六個字?說明了什麼?
龐涓自從拿到了魏國上將軍的大印,一直在思考。
他思考的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向自己的偶像吳起看齊,出將入相。
上將軍自己已經拿到,如果能把宰相之位也拿到,那就更好了,軍政一把抓,這比自己的偶像還要厲害,畢竟吳起是在魏國當的將軍,在楚國當的令尹(楚國的宰相叫令尹)。
想到遠在天邊又近在咫尺的魏國相位,龐涓笑了,前段時間,被自己師弟孫臏攪的緊繃的神經也稍微放下了一點,但他一直又忐忑不安,因為他懷疑自己師弟是裝瘋賣傻,尤其是井邊孫臏的鞋子更有蹊蹺。
事情還得回到幾天前,孫臏來到魏國時,龐涓就隱隱感覺到不快,因為自己這個師弟肚子裡的用兵之道,比自己厲害太多了。
龐涓看著魏王對孫臏有重用之意,為了保住自己上將軍之位,龐涓就陷害孫臏,指其通齊,於是孫臏的苦日子就來了,在龐涓的迫害下,孫臏被挖了膝蓋骨。
龐涓看著如甕中之鱉插翅難逃的孫臏比較滿意,此時孫臏還瘋了,龐涓就放鬆了警惕,直到手下人報告說孫臏跳井了,龐涓才意識到事情有蹊蹺。
因為一個真正的瘋子,如果是失足掉進了井裡,怎麼會在井邊留下自己的鞋子呢?
但龐涓沒心思再管一個廢人了,因為那時候有個不成名的規定:殘疾人不可為將。
龐涓為了穩定自己的位置,為了離丞相之位更近一步,他建議魏王開啟滅國之戰,成就一番偉業,首先要打的就是趙國,這一建議得到了魏王的肯定。
只是讓龐涓沒有想到的是,孫臏逃回了齊國,並得到了齊國大將田忌的賞識,因為他幫助田忌贏得了和齊王的賽馬比賽,從而被田忌引薦給了齊王,並得到了齊王的讚許。
龐涓攻打趙國,一路所向披靡,直接打到了趙國邯鄲,趙國急忙向齊國求救。
正在齊國尋求報仇機會的孫臏看到了機會,急忙勸說齊王趕緊出兵,齊王也覺得這正是樹立齊國威風的時刻,於是任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救援趙國。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是我們都知道的圍魏救趙的故事了,具體過程我們不在贅述,說說結果,這次龐涓打趙國,其實是把邯鄲給攻下了,然後又揮師救援大梁的,魏國在這次雖然失敗,並未丟了老底。
真正讓魏國元氣大傷的是,十年後的圍魏救韓。
這次戰爭和圍魏救趙如出一轍,龐涓對於自己這個師弟也是咬牙切齒,於是為了一雪前恥,龐涓急躁中又上了孫臏減灶計的當,結果追孫臏到一顆樹下,書上有一排字:龐涓死於此樹下。
當龐涓看清這一行字的時候,已經晚了,因為孫臏設定的伏兵已經瘋狂的開始屠戮曾經赫赫有名的魏武卒了,看著士兵一個接一個的倒下,龐涓絕望了。
因為他知道自己出將入相的夢想破滅了,此後人們提起他只會嘲笑,自己的一世努力,最後卻還是成就了自己最厭惡的師弟。
六個字從龐涓嘴裡不自覺的喊了出來:遂使豎子成名!
-
7 # 125878215蜂獾
謝謝悟空邀請。龐涓戰國時期名將,傳說龐涓和孫臏同時拜於隱士鬼谷子門下為徒,因龐涓嫉妒孫臏的軍事才能,唯恐超過自己,所以設計把孫臏的膝蓋骨颳去,但是龐涓沒有斬草除根,留下心腹大患,魏惠王28年,公元前342年,魏國進攻南韓,第二年齊國救南韓,釆用孫臏謀略,直接進攻魏國首都大梁,魏國大將龐涓退兵,孫臏設計將龐涓引入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中孫臏埋伏,大喊,遂叫豎子成名,自刎而死,有說亂箭射死。史稱馬陵之戰。其實龐涓和孫臏都精通熟讀兵法,關鍵是龐涓不能隨機應變,靈活機動掌控兵法,犯了教條主義,孫子兵法在於兵不厭詐,欺騙對方,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己不知彼,每戰必殆,可怕的是龐涓不吸取桂陵之戰經驗教訓,又在馬陵中了孫臏的埋伏,孫臏的謀略就是圍點打援,龐涓大喊,遂叫豎子成名,意思是馬陵之戰打敗當時強大魏國軍隊,讓魏國大將軍龐涓走頭無路兵敗身亡,所以成就了齊國名將孫臏永載史冊,一舉成名。齊軍乘勝追擊,一舉殲滅魏軍十萬人,浮虜魏軍主將太子申,從此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齊國稱雄東方,為以後秦國滅六國統一天下,掃清最大障礙。其實龐涓急於下山求取功名,並沒有學習熟讀孫子兵法,成就了孫子兵法三十六計。
-
8 # 老貓談史
“遂使豎子成名”!這六個字就是龐涓在臨死前說的遺言。這裡面的豎子指的就是他的師兄弟戰國孫臏了。
孫臏是中國戰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和戰略家,名揚世界的《孫臏兵法》就出自幾千年前著名軍事家孫臏之手。隨著時間的發展,龐涓的死在某種程度上的確襯托了孫臏的偉大。
到底是什麼導致了曾經的師兄弟大打出手呢,以至於到了二者只能活其一的地步呢?按道理來說師兄弟得感情應該是非常深刻的,龐涓跟孫臏拜了同一個師傅,一起學習軍事謀略,師成之後,雖然龐涓已經學的非常好了,但還是比不過他的師兄孫臏,龐涓這個人有一個缺點,那就是他心胸狹窄,容不下比他強的人存在,因此在他得勢之後便想方設法的陷害孫臏,只要孫臏一死,就沒有人比他要強了。
終於,他逮住了一個機會,將孫臏叫了過來並陷害於他,殘忍的刑罰不但使得孫臏被剜掉了兩個膝蓋骨(成了殘疾人),而且還在臉上刻了字,在古代雖然在臉上刻字算不上異常殘忍的處罰,但在臉上刻了字的人被任何人都瞧不起,這樣一來,龐涓給了孫臏身體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絲毫不顧當日師兄弟的情誼,心狠手辣。
人活在世上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一個人不可能一直是第一名,但如果他得妒忌之心太重,這也說明他根本沒有真正的氣概和戰略頭腦,反而容易處處給自己樹立敵人,龐涓差的並不是理論和實踐,而是他的人格有問題。
是金子總會發光後來的孫臏雖然身體殘廢,但是他憑藉自己的智慧在齊國站穩了跟腳,最後成為了軍師。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當年的師兄弟終於成為了戰場上的對手。
龐涓率領的魏軍與孫臏率領的齊軍多次進行了對抗,但龐涓一直敗多勝少,“圍魏救趙”得歷史典故就在此時發生了,龐涓氣的牙癢癢但又無可奈何。
馬陵之戰,孫臏故意戰敗撤退,估計是龐涓太過於激動以至於衝昏了頭腦,他立刻率軍追擊孫臏,他為了快點追趕僅僅率領幾千輕騎,假如他能夠冷靜下來仔細分析,憑藉他多年征戰沙場的經驗,我覺得他是不會中孫臏的計謀的,但是他復仇之心強烈,這也為他之後的失敗打下了基礎。
終於,當龐涓舉起火把看到“龐涓死於此樹下”時,他知道自己已經敗局已定便揮劍自刎了,我們不知道龐涓臨死前的心理活動,但我個人推測,他一定非常後悔當年沒有狠下心來直接NONG死孫臏,否則自己也不會走到今天這般田地了。
正是因為龐涓有這種想法,才導致了他這樣的結局,嫉妒心太強導致他竟不顧當年的兄弟情義而痛下狠手,人活在世上都是為了“名利”,但如果過於看重名利以至於丟掉了最基本的做人原則,之後怎麼不會保證你樹立的仇人暗地給你捅刀子呢?
-
9 # lzurn853
馬陵之戰,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戰爭之一。這一戰與桂陵之戰的成功使到齊國的聲威失掉上升而且力氣迅速展開,成為事前的強國,稱霸東方。而魏國在這兩場戰爭遭受重創後,實力被削弱,又被秦國乘虛而入,從此喪失了與齊秦兩國爭霸的才幹。馬陵之戰這場重要的戰爭在《史記》《戰國策》《竹書紀年》中都有明白記載,所以史學界對馬陵之戰的歷史真實性並沒有爭議。而備受爭議的是龐涓是不是馬陵之戰魏國的統帥,龐涓終究有沒有可以指揮這場戰爭?龐涓,戰國初期魏國名將,曾率領魏軍橫行天下。關於他能否指揮了馬陵之戰,有人以為龐涓在桂陵之戰中被擒,既然被擒,應該死在或被困在齊國,不可以去指揮馬陵一戰;有人以為,齊國在桂陵之戰生擒龐涓後,可以不久就將其釋放,因此到馬陵之戰時龐涓能又任魏將,與孫臏再次交鋒。那麼龐涓終究有沒有可以指揮馬陵之戰呢?據1972年在山東臨沂出土的《孫臏兵法》,龐涓早在馬陵一戰的多年前的桂陵之戰中,被齊軍生擒。公元前354年,魏國派龐涓率8萬精兵進攻趙國,趙國最後沒辦法向齊國求救。而齊國派出了田忌與孫臏這對組合。孫臏建議田忌採取“圍魏救趙”的方式,然後在桂陵截殺趕回救國的龐涓。在《孫臏兵法》的《擒龐涓》篇記載著:“孫子(臏)弗息而擊之桂陵(今河南長垣縣西南),而擒龐涓。"在《擒龐涓》這篇文章的記載清清楚楚地標明,在公元前353年,龐涓即被齊國擒獲。那麼這位魏國名將被擒之後又如何能在多年之後指揮馬陵之戰呢?而且《戰國策》《竹書紀年》中關於馬陵之戰的記載都未提到龐涓這集團,而只是說太子申為魏軍統帥,所以愈加讓人狐疑龐涓終究有沒有指揮該戰爭。有人說龐涓不是馬陵之戰的統帥。像臺灣學者徐培根與魏汝霖在《孫臏兵法註釋》中表示:“馬陵之戰指揮魏軍的當為太子申,而不是龐涓。”他們是根據《戰國策·魏二·齊魏戰於馬陵》記載:“今打敗魏,覆十萬之軍,而禽(擒)太子申。”(如今打敗了魏軍,消滅了10萬大軍,並且生擒了太子申。)和《戰國策·宋衛·魏太子自將過宋外黃》記載:“魏太子自將,過宋外黃……今太子自將攻齊,大勝並莒,則富不過有魏,而貴不益為王;若戰不勝,則萬世無魏……與齊人戰而死,卒不得魏。”(魏國大將太子申,進過宋國的外黃……如今太子申攻擊齊國,打敗齊軍並進而將莒地兼併,也只不過擁有魏國,富貴不過是為王,但若是失敗了,就永遠失掉魏國。與齊國大戰而死,所以不能失掉魏國。)這兩段有關馬陵之戰的記載,都沒有提到魏國以龐涓為將,所以他們以為太子申才是馬陵之戰的統帥,龐涓並沒有指揮該戰。但有人則說龐涓有指揮。由於他之前雖然被擒,但很快就被放回魏國,所以可以指揮馬陵之戰。並且指出被放回的時間有可以是在桂陵之戰的次年,魏惠王呼叫南韓軍隊在襄陵擊敗齊,宋、衛的聯軍,齊國不得已向魏求和,求和的條件有可以包括放回龐涓。也有可以是桂陵一戰後兩年,“魏人歸趙邯鄲,與趙盟漳水上”。(《資治通鑑》)魏國出借邯鄲的要求可以包括了放回他們的將領龐涓。而且《史記》多次關於馬陵之戰的記載都提及龐涓。如《魏世家》記載“使龐涓將,而令太子申為上將軍”,點明瞭馬陵之戰的將領。還有“敗於馬凌,齊虜魏太子申,殺將龐涓”標明戰果。《田敬仲完世家》(救韓、趙以擊魏,大敗之馬陵,殺其將龐涓,虜魏太子申),與《六國年表·魏》(齊虜我太子申,殺將軍龐涓),也明白標明龐涓是指揮了馬陵之戰。《資治通鑑·卷第二》中也提到了龐涓在馬陵之戰被孫臏“戲弄”並且最後打敗自刎了。所以可以說龐涓指揮了馬陵之戰。各說法都有史籍的證明,那終究誰對誰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又如何斷定哪些證據是真實的,哪些是虛假的?這些都是大家的猜測而已,如今,我們只能說此刻只需一些書籍記載,但是文字的可變性太強了,所以,到如今的證據還不是很確切。關於史籍的解釋有時不能太拘泥,由於這些有可以只是我們後來人強加上去的。誰也不能一定這些解釋跟原作者是分歧的。所以不能單從這些就下結論龐涓能否指揮了馬陵之戰。
-
10 # 趣談國史
馬陵之戰,是戰國名將龐涓的最後一戰。此戰,魏國完敗於齊國,龐涓完敗於孫臏。
臨死前,龐涓仰天長嘯,天空飄過六個字:遂使豎子成名。
這句話裡,包含著龐涓深深的不甘。可是並沒有任何卵用。輸了就是輸了,你不服,只能說明你沒有自知之明。
很顯然,龐涓口中的“豎子”指的是孫臏。
其實,龐涓與孫臏是同學。《資治通鑑》記載,“孫臏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仕魏為將軍,自以能不及孫臏”。
野史稱,龐涓與孫臏的老師是鬼谷子。但是,正史並無此記載。正史倒是記載了,鬼谷子是蘇秦和張儀的老師。
不管怎麼說,龐涓對孫臏是知根知底的,知道自己的本事不如孫臏。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一種人會表示欽佩——這是普通人;一種人會奮發追趕——這是有志者;還有一種人會嫉妒,然後暗地裡使絆子——這是小人。
龐涓就是個小人。
他自知不如孫臏,便把孫臏騙到魏國,害他。
要不是孫臏裝瘋賣傻,命都難保。
這件事展現了龐涓的兩個致命缺點:一是格局太小,嫉妒心太重,難以容人;二是不夠狠辣。既然已經出手,把孫臏殺掉不就完了?
龐涓的缺點,讓孫臏失去了行走能力,但是保住了性命。逃到齊國後,孫臏的春天來了。
在齊國,孫臏在貴族田忌的手下效力。然後,孫臏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計謀故事。比如田忌賽馬,比如圍魏救趙,再比如後來字馬陵之戰中的減灶惑敵。
確實,龐涓雖強,但本事遠遠不及孫臏,因此每每掉進孫臏製造的陷阱之中。
既是技不如人,輸了有啥可委屈的,有啥不甘心的。
龐涓其人,有傲氣而無傲骨,死在孫臏的計策之下,算是死得其所。
而孫臏,大仇得報,十分圓滿。
-
11 # 這樣好嗎v
馬陵之戰,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戰爭之一。這一戰與桂陵之戰的成功使到齊國的聲威失掉上升而且力氣迅速展開,成為事前的強國,稱霸東方。而魏國在這兩場戰爭遭受重創後,實力被削弱,又被秦國乘虛而入,從此喪失了與齊秦兩國爭霸的才幹。馬陵之戰這場重要的戰爭在《史記》《戰國策》《竹書紀年》中都有明白記載,所以史學界對馬陵之戰的歷史真實性並沒有爭議。而備受爭議的是龐涓是不是馬陵之戰魏國的統帥,龐涓終究有沒有可以指揮這場戰爭? 龐涓,戰國初期魏國名將,曾率領魏軍橫行天下。關於他能否指揮了馬陵之戰,有人以為龐涓在桂陵之戰中被擒,既然被擒,應該死在或被困在齊國,不可以去指揮馬陵一戰;有人以為,齊國在桂陵之戰生擒龐涓後,可以不久就將其釋放,因此到馬陵之戰時龐涓能又任魏將,與孫臏再次交鋒。那麼龐涓終究有沒有可以指揮馬陵之戰呢? 據1972年在山東臨沂出土的《孫臏兵法》,龐涓早在馬陵一戰的多年前的桂陵之戰中,被齊軍生擒。公元前354年,魏國派龐涓率8萬精兵進攻趙國,趙國最後沒辦法向齊國求救。而齊國派出了田忌與孫臏這對組合。孫臏建議田忌採取“圍魏救趙”的方式,然後在桂陵截殺趕回救國的龐涓。在《孫臏兵法》的《擒龐涓》篇記載著:“孫子(臏)弗息而擊之桂陵(今河南長垣縣西南),而擒龐涓。"在《擒龐涓》這篇文章的記載清清楚楚地標明,在公元前353年,龐涓即被齊國擒獲。那麼這位魏國名將被擒之後又如何能在多年之後指揮馬陵之戰呢?而且《戰國策》《竹書紀年》中關於馬陵之戰的記載都未提到龐涓這集團,而只是說太子申為魏軍統帥,所以愈加讓人狐疑龐涓終究有沒有指揮該戰爭。 有人說龐涓不是馬陵之戰的統帥。像臺灣學者徐培根與魏汝霖在《孫臏兵法註釋》中表示:“馬陵之戰指揮魏軍的當為太子申,而不是龐涓。”他們是根據《戰國策·魏二·齊魏戰於馬陵》記載:“今打敗魏,覆十萬之軍,而禽(擒)太子申。”(如今打敗了魏軍,消滅了10萬大軍,並且生擒了太子申。)和《戰國策·宋衛·魏太子自將過宋外黃》記載:“魏太子自將,過宋外黃……今太子自將攻齊,大勝並莒,則富不過有魏,而貴不益為王;若戰不勝,則萬世無魏……與齊人戰而死,卒不得魏。”(魏國大將太子申,進過宋國的外黃……如今太子申攻擊齊國,打敗齊軍並進而將莒地兼併,也只不過擁有魏國,富貴不過是為王,但若是失敗了,就永遠失掉魏國。與齊國大戰而死,所以不能失掉魏國。)這兩段有關馬陵之戰的記載,都沒有提到魏國以龐涓為將,所以他們以為太子申才是馬陵之戰的統帥,龐涓並沒有指揮該戰。 但有人則說龐涓有指揮。由於他之前雖然被擒,但很快就被放回魏國,所以可以指揮馬陵之戰。並且指出被放回的時間有可以是在桂陵之戰的次年,魏惠王呼叫南韓軍隊在襄陵擊敗齊,宋、衛的聯軍,齊國不得已向魏求和,求和的條件有可以包括放回龐涓。也有可以是桂陵一戰後兩年,“魏人歸趙邯鄲,與趙盟漳水上”。(《資治通鑑》)魏國出借邯鄲的要求可以包括了放回他們的將領龐涓。而且《史記》多次關於馬陵之戰的記載都提及龐涓。如《魏世家》記載“使龐涓將,而令太子申為上將軍”,點明瞭馬陵之戰的將領。還有“敗於馬凌,齊虜魏太子申,殺將龐涓”標明戰果。《田敬仲完世家》(救韓、趙以擊魏,大敗之馬陵,殺其將龐涓,虜魏太子申),與《六國年表·魏》(齊虜我太子申,殺將軍龐涓),也明白標明龐涓是指揮了馬陵之戰。《資治通鑑·卷第二》中也提到了龐涓在馬陵之戰被孫臏“戲弄”並且最後打敗自刎了。所以可以說龐涓指揮了馬陵之戰。 各說法都有史籍的證明,那終究誰對誰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又如何斷定哪些證據是真實的,哪些是虛假的?這些都是大家的猜測而已,如今,我們只能說此刻只需一些書籍記載,但是文字的可變性太強了,所以,到如今的證據還不是很確切。 關於史籍的解釋有時不能太拘泥,由於這些有可以只是我們後來人強加上去的。誰也不能一定這些解釋跟原作者是分歧的。所以不能單從這些就下結論龐涓能否指揮了馬陵之戰。
-
12 # 鄧海春
孫臏與龐涓是戰國時期的一對宿敵,據《史記》記載,他們原本都是在鬼谷子門下學習兵法韜略,但龐涓天分不如“兵家至聖”孫武的後人孫臏,於是能力也就遜色一些。後來,二人學成離開,龐涓先在魏國找到了“工作”,在魏惠王的賞識下當了將軍,而孫臏則被龐涓騙到魏國,用計砍斷雙腳,並在臉上刺字。
龐涓以為,將孫臏變成一個無法自己行動,還在臉上烙有恥辱印記的廢人,他就不會對自己不利,但孫臏憑藉強大的意志力堅持了下來,併成為了齊國的參謀。最終,孫臏為自己報了仇,將龐涓逼死在樹下,令人大感暢快,不過,龐涓臨死前卻發出怒吼,痛斥了孫臏。那麼,龐涓臨死前怒吼了哪六個字?這又說明了什麼呢?
這一切,還要從周顯王十五年(前354)時的一場戰爭開始說起。這一年,趙國進攻衛國,而身為盟國的魏國則出兵相救,且在龐涓的帶領下一舉反攻到了趙國首都邯鄲,於是趙國四處求援,齊國選擇了出手相救。於是第二年,齊軍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前往救援,對戰況進行評估後,孫臏提出了著名的“圍魏救趙”之計。
齊軍沒有直接前往邯鄲,而是攻向了魏國的首都大梁,這一舉動使得龐涓率領的大軍不得不連忙回防,卻在半途被孫臏所伏擊,損失慘重。周顯王二十七年(前342),魏國進攻南韓,齊國再次出兵援助,這次,孫臏還是採用圍魏救趙的計策,直接向大梁出兵,但孫臏也預料到中過一次計的龐涓不會輕易上當,於是對原本的計策進行了“改良”。
對於孫臏的計策,明末大臣李廷機曾經寫詩道:“減灶暗行兵,龐涓被其獲。”孫臏的計策其實也十分簡單,他剛剛進入魏國境內時,埋了十萬個爐灶,表明自己有十萬大軍,而向前進軍,第二天只埋了五萬個爐灶,到了第三天,更是隻埋設了三萬個。龐涓原本十分慎重地在後方追趕,但看到齊軍爐灶減少,便以為是齊軍紛紛逃散,短短數日便走了數萬人。
見此狀況,龐涓一改小心謹慎的進軍指令,帶上精銳部隊火速追趕,想要貫徹“兵貴神速”的理念。不過,這一舉動卻正中孫臏計謀,他提前設伏於龐涓的必經之路,並趁其經過時號令兵士們萬箭齊發,將其部隊射死大半,據《史記》記載:“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
這六個字翻譯過來就是:結果成就了你小子的名聲!豎子一詞含有濃重的貶義,表達的是無盡的輕蔑,而龐涓認為自己成就孫臏的名聲,於是破口大罵。那麼,龐涓之所以說出這句話,筆者猜測,有兩大原因。第一大原因便是,龐涓將孫臏變成廢人,而世人卻反而稱讚孫臏的身殘志堅,龐涓的惡毒之舉幫助孫臏取得了更多讚譽。
其次,便是龐涓認為孫臏勝之不武。龐涓在魏國領兵,大多是直接與敵人正面對決,憑藉兵力優勢取勝,而孫臏則更多的是利用計謀,不耗費太多兵卒便獲利,在龐涓眼中,這種作戰方式是投機取巧,但是孫臏靠此笑到最後,所以龐涓痛罵他靠詭計成名,算不得英雄。
回覆列表
戰國時期有一對師兄弟,拜同一個老師學習兵法,相信很多人都能猜到他們是誰,即孫臏和龐涓,兩人天分都比較高,但總有高下之分,孫臏在兵法上確實比龐涓強一點,如果兩人聯手在同一個國家效力的話,兩人肯定能成為最佳拍檔,成就一番大事業,但很可惜的是,龐涓存了別的心思。
他自己先到了魏國做將軍,等站穩腳跟後就想到了孫臏,作為同窗,他們都是最瞭解對方的人,龐涓知道孫臏能力在自己之上,這樣的人將來成就很可能在自己之上,所以他想將這種可能性扼殺在搖籃中。
龐涓就寫信讓孫臏到魏國去,說咱們師兄弟在魏國大幹一場啊,孫臏就喜滋滋地到了魏國。師兄弟一見面,把酒言歡,彷佛又回到了求學的那些日子,但是孫臏沒有想到的是,幾天後,龐涓就給他按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然後將孫臏的雙足給砍掉了,這在當時叫做臏刑,也因此,才有了孫臏這個名字,這還不算,臉上也給刻了字,這叫做黥刑。
孫臏沒有想到自己投奔同窗會是這樣的結果,此時此刻的孫臏已經基本變成了一個廢人,臏刑和黥刑加身,基本不可能再出人頭地,而即便這樣了,龐涓也不肯將孫臏放走,他太知道孫臏的能力了,於是將他囚禁起來,而孫臏則一直在尋找機會逃出去。
終於有一天,他聽說了有齊國的使者到大梁來了,他想辦法和齊使聯絡上,說服齊使暗暗將他帶到了齊國,然後成為了齊國將領田忌的門客,為了儘快脫穎而出為自己報仇,孫臏在田忌面前沒少表現,尤其是幫助田忌贏得了貴族間的馬術比賽,讓齊威王成功的注意到了孫臏。
於是齊威王經常向孫臏請教兵法,而孫臏自然也是賣力的表現。時間很快到了公元前353年,這一年,魏惠王下令攻打趙國, 攻佔邯鄲。趙成侯趕緊向盟國齊國求援,而齊威王決定讓孫臏做主將去救援趙國。雖說齊威王看重孫臏,但是孫臏畢竟受過酷刑,不能做主將,於是田忌為主將,而孫臏為軍師,組成了救援大軍。
接下來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孫臏建議不用援兵邯鄲,而是去圍攻大梁,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以最小的傷亡去圖謀最大的利益。如果直接救援邯鄲,可能就是一場硬仗,還不一定能救成,但如果圍住大梁的話,魏國主將聽說後一定會離開邯鄲回國自救,這樣就能接邯鄲之圍。
其實孫臏此法是想讓魏趙之間使勁打打,彼此都有傷亡,而魏軍回國自救必然疲憊,齊國很容易就能打贏這場仗。果不其然,魏軍回撤途中與齊軍在桂陵遭遇,然後魏軍大敗,齊軍大勝而去。
第二年,齊國趁機繼續攻打魏國,它聯合了幾個小國圍攻魏國的襄陵,但是被魏國打敗。魏國畢竟是戰國第一個強大起來的諸侯國,其實力遠不是一場大戰就能減弱的,所以齊國暫時壓下了圖謀魏國的事情。
十二年後,魏國和趙國聯合起來攻打南韓,而南韓向齊威王求救,齊國軍師孫臏又來了一個圍魏救韓,魏軍主帥龐涓領兵回國自救。孫臏太知道自己這個同窗的性格,更知道魏國強悍已久,悍兵必驕,但齊國也已經很強大,這是孫臏報仇的機會。
孫臏對田忌說:“魏軍向來強悍並且輕視我們齊軍,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來打贏這一仗,怎麼打呢?我們可以讓魏軍知道我們害怕了,知道我們很多將士都逃跑了。現在,下令將士們進入魏地後先砌供十萬人吃飯的灶,第二天只砌供五萬人吃飯的灶,再過一天就只砌三萬人吃飯的灶,這樣就能讓魏軍知道我們的將士人數越來越少,他們一定會上當的。”
果不其然,當龐涓探查到這個情況後,知道齊軍膽怯了,很多將士都已經逃跑了,這樣的話,根本不需要多少魏軍就能將他們打趴下。龐涓迫不及待要打贏齊軍,他嫌棄步兵太慢,自行領著騎兵先行一步,追趕齊軍而去。
而孫臏預估著龐涓的速度,在易守難攻的馬陵設下埋伏,估摸著龐涓晚上就能到達這一塊,孫臏特意選了一棵顯眼的大樹,然後將樹皮弄去一片,露出裡面的白色木頭,孫臏就在那上面寫了八個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然後將一萬名箭術高超的將士在馬陵道旁埋伏好,只等著晚上,樹周圍亮起火把的時候就射箭。
等到了晚上,龐涓果然感到了馬陵這個地方,隱隱約約看到一棵樹上似乎寫著什麼字,龐涓就讓人點著火把去看樹上的字,結果就看到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大字,龐涓心裡咯噔一下,知道這是孫臏為自己設下的套,但此時明白已經太晚了。
齊軍的弓弩手們已經萬箭齊發,魏軍大亂,本來魏軍數量就少,這一亂,更沒法和齊軍對陣,龐涓知道自己必然會落到孫臏手中,到時候還不一定會被怎樣侮辱。索性自己死了算了,所以他仰天長嘆“遂成豎子之名!”然後拔劍自刎。
主帥一死,群龍無首,潰散的更快,這一仗,齊軍大獲全勝,俘虜了魏國的太子申。魏國經過這一仗國力下降,不復強勢,而孫臏也如同龐涓說的那樣,經此一仗,揚名於世。
這對昔日的同窗,曾經的師兄弟,沒想到出師後會是這樣的一番交集,龐涓為了不讓孫臏的成就超過自己,讓孫臏失去了雙足,而孫臏不畏艱難,逃到齊國,最終為自己報仇,透過與龐涓的一戰,揚名於世。
其實,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孫臏算是踩著龐涓的屍體成名的,能逼的魏國的將領自殺,讓魏軍大敗,俘虜魏國的太子,將魏國從戰國第一強國的位子上拉下來,孫臏功不可沒,可不就揚名立萬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