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暮登天子堂

    我是杭州刺史,我來回答。

    中原學之“中原”,界定的是中原學的空間範圍, 從中原之中原,到中國之中原、世界之中原,是一個 由內向外多層演進中的“空間過程”,極具開放性。 其中,中原之中原,相當於地域中原中的狹義中原, 歷史文獻中的豫州、中州、中土等,也可稱為歷史中原。具體範圍在今天的河南省行政區域,“北到安陽 一帶,東抵豫東及魯西南部分地區,南至淮河沿岸, 西南至南陽盆地,西達潼關以東”,16.7 萬平方公 裡。中國之中原,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區域發展政 策調整的產物。

    2012年11月,國務院批覆的《中原 經濟區規劃(2012—2020 年)》以及 2016 年 9 月,河 南省委、省政府公佈的《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 設方案》規劃的中原經濟區,包括“河南18個地市, 10個省直管縣市及山東、河北、安徽、山西12個地級 市,3 個區、縣,總面積約 28.9 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地域中原中的廣義中原,或可稱之為當下之中原。 世界之中原,強調的是中原學的傳播發展和影響力, 當下切入點則是“一帶一路”視域下的中原。歷史時 期的中原本就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出發地;中原名 城洛陽、開封,不僅是千年帝都,更是“一帶一路”的 重要起點,西出洛陽或東出汴京,源自中原的物質、 文化和人才,源源不斷走向世界。鄭州航空港更是 拉近了中原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心靈距離,為 中原學的傳播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中原學之“中原歷史”,界定的是中原學研究的 時間範圍,兼具本體論和認識論兩個層面。歷史既 是實實在在發生的“往事”,也是“對往事的記錄”;對 往事本身的研究,稱為本體論,而關於往事記錄的研 究,稱為認識論。本體論意義上的中原歷史,就是中 原學研究的歷史範圍,上起五帝時代,下至當下崛起 中的中原,包括歷史中原、當下中原,以及從歷史中 原到當下中原的歷史程序。被“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列入研究重點的“中原地區六座規模大、等級高的中 心性城邑”,夏王朝在河南的興亡、商王朝在河南的 盛衰、春秋時期的中原諸侯及中原逐鹿的戰國七雄、 秦漢統一王朝時期的河南郡縣設定、宋元明清時期 河南的經濟社會生活等,既是中原學的研究內容,也是本體意義上的中原歷史。認識論意義上的中原歷 史,也就是前人建構的歷史,或稱之為思想史,具有 明顯的主觀性,包括前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及前 人的認識水平。如“中原”名稱的由來及其含義,中原 地域內涵和文化內涵的界定,以及從遙遠的過去(歷 史)和從遙遠的遠方(他者)對中原的觀察與建構活 動。

    比如,當下依然存在於歷史文獻或民間傳說中的 “河出圖,洛出書”,“三月三拜軒轅”中州民俗,羲皇故 都、黃帝故里等中原符號的建構,等等。近代以來,中 原人自己心目中的中原,以1940年嵇文甫在《河南精 神》中對中原歷史文化的描述最具代表性:“五千年 之仰韶文化,三千年之殷墟文化,皆在河南境內。” “自周公宅洛,鬱郁乎文,後世政教,概源於此。五霸 之所經營,七雄之所逐角,大抵皆環繞此中心而活動 也。”“王畿帝都之所在,冠蓋輻輳,人文薈萃。巨人 長德,恢宏魁碩之士,往往出乎其間,而為一世所宗 仰。”其間表達的是作者身居“自古為中國文化中心 地”中原的驕傲和自豪。當然,認識論意義上的中原 歷史,也包括他者在不同時期的觀察與建構活動。

  • 2 # 鳶飛九天2018

    數千年來,“中原”一直被視為中國政治、文化、經濟、交通中心,這裡也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中國自古也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因此,雖然中國地域廣闊,但是真正的核心疆域卻是中原地區,想要問鼎天下,必然要逐鹿中原,所以某種意義而言,“中原”也能夠泛指中國。那麼,中原到底有多大?中原到底都包括哪些地方呢?

    西漢時期中原地圖

    其實,在“中原”一詞最新出現的時候,它所指的並不是一個地域概念,而是指“原野”之意,這個詞先後概念發生過巨大轉變。比如《詩經》中的:“瞻彼中原,其祁孔有”,“中原有菽,庶民採之”,這兩句詩中裡所說的“中原”這個詞語,其實都有指天下至中的原野之意,而非中原地域的概念。

    中國

    春秋時期,在《左傳》、《國語》等史書中,“中原”開始被賦予了地理意義上的概念;發展至漢代以及往後的歷朝歷代,都用“中原”一詞指的就是中原地區。比如在《魏書》中出現了“中原喪亂”、“定中原”等諸多說法。

    後來,每一個朝代,開始將中原看成一個特指定的地區來看待,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宋代也出現了“王師北定中原日”的詩句。由此可見,各個王朝都沿用了中原的地理概念,並且對於中原地區有著濃厚情結。只是古代人眼中的中原地區,到底指哪些地方呢?

    中原地區

    中華書局出版的《辭海》一書中,對於中原一詞,做出瞭如下解釋:狹義的中原,其實是指現如今的河南一帶,而廣義上的中原,則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如若只是給出這樣的解釋,想必很多讀者還是無法明確“中原”具體是指哪些地方?其實從古至今,中原所包含的地區也發生過變化。

    九州圖

    先秦時期,雖然沒有中原的概念,卻提出了一個“天下中心”的說法,這個中心就是指河南洛陽和山東定陶,因此,這一時期的中原地區也泛指洛陽到定陶一帶。

    後來,根據《尚書·禹貢》記載,漢族先民將居住地劃分為九個區域,就出現了“九州”的概念,九州之一的古豫州就被用來代指中原,由於古豫州包括河南全省和湖北省北部,所以,中原的地域概念又發生了變化。

    中原地區繁華都城

    隨著漢族先民的活動地區不斷的擴大,中原的範圍也越來越廣,由原來的河南、湖北北部逐漸擴大至黃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區,這其中就包括河南省、山東西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還有陝西省東部這些區域。據統計,中國20多個朝代、300多位帝王都在中原建都、或者遷都,中原地區也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成為了帝王問鼎天下的重要疆域。

  • 3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了。

    在談論歷史問題的時候,咱老說中原這個詞語,但是中原畢竟不是一個實際的行政區劃,他沒有明確的界限,是一個模糊的集合。所以說不要問確切的中原到底有多大,因為就算你問了,也沒有人可以明確的回答。

    中原首先是個名詞,它發明的時間已經不可考究,但是至少在春秋時期,這個名稱就已經被當時的百姓接受,如《左傳》中就載有:“晉、楚治兵,遇於中原”的說法。按照古語的解釋,中原即意味著天下至中的原野,春秋時期的古人天下並不大,大約也就是陝西以東,東海以西,淮河以北,燕山以南的地盤,所以這時候的天下之中,還是個平原,估計就是指河南一帶,這也是狹義的中原

    自秦朝以後,中國的領土不斷擴大,漢朝時期加入了西域,元朝併入西藏,清朝併入東北,中原一詞也就有了更大的範圍

    中原一詞在古文中其實等同於華夏,當然華夏的地域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過逐步的改變,在春秋到漢朝時華夏主要指黃土高原東部和華北平原中部,從唐朝開始華夏的規模才擴張到整個華北平原及黃土高原大部,到南宋時期華夏的規模才包含了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區。至於元明清三代,中原的地理意思大概定型,沒有改變了

  • 4 # 清樂堂

    中原最初專指關中平原(《詩經》),隨著武王伐紂後周人對陝東地區的開發,中原的範圍擴大到晉南和豫西。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劃定的中原只包含關中(陝西)、晉南和豫西。後來廣義中原指黃河中下游漢人居住地(《辭海》),也泛指“漢地十八省”或整個中國。

    從古至今從沒有中原專指河南的說法,河南從古以來都不是中原文化的中心。中原文化就是以長安為中心,以周秦隋漢唐五大中原王朝為主軸,以關中為核心的廣大中原地區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所衍生出的文化總稱。所謂的“中原官話”就是以關中方言為基準音的秦腔。關中方言是最早的“雅言”,是中華正音,是“漢藏語系”的核心。

    關中是中原文化的發源地,長安(西安)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和標識,沒有長安何談中原?無論從宏觀歷史學、考古學、地理學還是文化方面講,中原是以關中為中心來構建的,是和周秦隋漢唐五大中原王朝相對應的。

    洛陽以東屬於華北平原,那叫平原,不叫中原,中原必須是四塞之地,從傳統史學講,鄭州不屬於中原,更不屬於黃河流域,有上千條史籍記載關中屬於中原,沒有一條記載鄭州屬於中原。

    “原”通“塬”,這種名詞只有關中有,譬如:白鹿原、周原、咸陽原、五丈原等等,有上百個,其他省份沒有這種稱謂。最早的“中原”二字出現在《詩經》就是指關中的原野。中原是指四塞之地山巒中間那一塊平原,譬如關中平原、汾河平原和伊洛平原都有這種地理特點。洛陽以東的鄭州開封那是華北平原,屬於淮河流域,那只是一馬平川的平原,不是中原,因為沒有“中心點”,沒有山嶽相擁。

    關中自古有“中原”之稱,古人一提起中原,首先想到的是關中,是古都長安。

    明•繆希雍《葬經翼》:“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

    宋•謝採伯《密齋筆記》:“關中,中原一大形勝之地”。

    宋•薛季宣《浪語集》:“論中原形勢,常以關中為諸夏首”。

    宋•陸游:“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

    元•方回《瀛奎律髓》:“金陵可以北望中原唐都長安,故太白以浮雲遮蔽,不見長安為愁焉”。

    清•王猷定《四照堂詩文集》:“以通漕實關中,為經理中原之首”。

    “炎黃故里,大美陝西”。陝西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核心發源地,是中國百分之八十以上姓氏發源地,是華人的祖根地。著名考古學家、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先生說 :“渭河孕育了中華文明”。著名學者易中天先生說:渭河涇河就是中國的“兩河流域”,其夾角周原就是華夏族的祖根地,是中華文明之基。

    地理考古學告訴我們,河南洛陽以東在史前海拔低於100米的地區生存確實很困難,以漁獵為主,與猛獸為伍,大片的荒蕪之地,是大象犀牛等野生動物的樂園,還要受洪災瘟疫的威脅。所以說河南不是什麼文明發源地,在那個時期華人百分之八十以上生活在黃土高原丘陵地帶,黃帝誕生於黃土高原是可信的。自古以來中原和中原文化的中心在關中,在古都長安。

    關中是中國的地理原點、歷史原點和文化原點。關中是“天下之中”、“中國之心”,是“華夏”“中國”“中原”這些名詞最早出現的地方,是黃河文明的搖籃。

  • 5 # 城市發展報告

    中原一詞源於中州,中州源於洛陽。洛陽作為帝都時,常備冠以天下之中,而地理位置也確實接近於當時的華夏中心。在股市,中原是指以洛陽、開封一帶為主的河南大部分地區。

    到後來隨著歷史版圖的不斷變化,中原的概念也在隨之變化。到清朝末年,中原就是泛指河南全境、山西南部、湖北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部幾個縣。

    不過除了河南以外,其周邊區域很少有地區自詡中原二字。從古至今,對於中原一詞認同感最高的就是河南。比如鄭州有中原區,洛陽有中州路。這些名詞都是對中原文化的認可與傳承。

  • 6 # 冷眼觀潮78485886

    平常說的中原地區比河南朋友說的中原地區大的多!可參考本圖!道理類似古九州。比如古九州的揚州,徐州,青州等,並不是現在的行政區劃。如果按行政區劃,包括的範圍遠比現在的揚州,徐州,青州大很多。中原也是這樣,只是現今河南省佔的面積比例比較大。當中原外圍地區發展起來以後,有了獨立表達本地的稱呼,中原的含義就變小了!但是,表示中華民族的中原,就應該是廣義的中原!河南省朋友認為的中原概念太侷促了!

  • 7 # 使用者64010623314

    中原是以河南為中心包括周邊五省靠河南近邊上的!指河北南部,山東江蘇西部,安徽北部,湖北西北部及陝西東部,都稱中原!

  • 8 # 北部中雄中旺

    中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中原就是指河南,而廣義上的中原則可以代之華北的五省兩市,甚至可以用中原代指中國。

    古代華人是自我的民族,認為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就是世界中心,因此有了中國、中華、中夏、中原等自稱。而對於周邊的少數民族,古代漢人則用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進行蔑稱。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中原一詞最早見於《詩經》,例如《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吉日》:“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 9 # 小鬼筆錄

    中原的由來中原這個名字是外族人對我們的稱呼,當然也有我們一部分原因,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們就自稱中國,代表的意思是世界中心的國家,而周邊各國不是番邦就是蠻夷,在古代我們的不論是精神世界,還是現實世界,都是驕傲的。中原到底有多大我覺得用“日月所照,皆為漢土”這句話來詮釋比較好,有我們漢人群居的地方就是中原,秦朝之前就是北至長城,東至渤海,西至甘肅,南到嶺南,到了宋朝就慘了,北邊被蠻族侵略,只能居住在南方,所以南方就是中原,我們大部分是發展一段時間後,就閉關鎖國,畢竟全世界最好的都在我們所在的中原啊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有侵權請私信告知,有喜歡歷史或者感興趣的可以私信或者關注交流哦

  • 10 # 萬里長空夜未央

    中原這個詞,最早表示的並非是"中原"。

    一. 《詩經》裡的中原,意指平原,原野。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庶民採之”。

    二. 《史記》裡用"中國"來指代中原地區。

    《秦本紀》,黃池之會,"吳彊,陵中國。"

    《越王句踐世家》:"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爭彊。"

    三. 狹義上說,中原是指今天的河南省地區。

    在中華文明開始的時候,夏商周三個朝代先後奠基於洛陽一帶(通常說法),河洛文化因此而繁盛,河洛地區也成為中原地區的心臟地帶。先秦時期已有雒邑(今洛陽)為天下中心的說法。

    狹義上的中原地域,北有太行、霍山、呂梁山、臨汾盆地、上黨高地;

    南有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別諸山環抱;

    中部有嵩山及河洛盆地;

    東部沃野千里,是一望無際的黃淮平原,直達泰沂山脈西麓;

    西有華山,直達渭河平原。

    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之一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這裡。

    因此中原自古為咽喉要地,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四. 廣義上的中原

    隨著上古三代王朝的版圖不斷擴大,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的地理概念延伸至周朝各諸侯國,與秦國、吳國等邊遠諸侯國相對應,指代黃河中下游一帶大片地區,包括今河南、陝西關中一帶、山西和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江蘇西北部、安徽北部。

    五. 文化精神上的中原,也是漢族傳統地緣思想的體現。

    中原,表示中華文化的象徵,以及漢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如上文所述,河洛(又稱中土、中州)被華夏文明視為天下中心,而華夏文化之外的人群被稱為四夷。

    透過與周邊部落融合,古代華夏部落形成後世中國的主體民族: 漢族。

    事實上,由秦朝直至北宋時期,各個中原王朝)的統治民族如: 匈奴、鮮卑等,均已完全同化於漢民族中。

    而其後的蒙古帝國(大元大蒙古兀魯思)的蒙古族,以及清朝的滿族,經歷朝代的更替,歲月的變遷,也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分子。

    從文化意義的角度上看,東晉時的"衣冠南渡",京師自洛陽遷都金陵,江南躍升為文化中心,直到南北朝時都被稱為“文化中原”。

    圖一,狹義上的中原地理方位

    圖二,"中原與四夷"

  • 11 # 齊聲喚賢

    中原有廣義與狹義之稱。狹義專指河南。廣義至少有5個層次:一是指黃河中下游,即河南全部(古時不含信陽一帶,現包括在內),陝西關中、山東等地。二是再把冀南、鄂北、皖北擴大進來。三是指代北(晉北)以南、武漢以北。四是山海關以南至武漢,如一首歌唱曰:“打進了山海關,日本人就進了中原”。五是匈奴等少數民族,稱漢族政權為中原,即指“內地”。

    現在的“中原經濟區",即中原文化圈,包括河南全部,晉東南、冀南、魯西、皖北。要說明的是,中原文化圈還包括蘇北、鄂西北。形象說法是,以鄭州為中心,方圓500公里,其實“中原I文化"西不過潼關。河南的靈寶人,說的話是秦晉豫三糅合,這裡流行的是山西

    蒲劇,以後才有了豫劇團。另外,中原經濟區原先方案有蘇北,因徐州早為環渤海經濟區,故後來沒算在內。

    講一段插曲:國務院曾有一把省劃小的想法,專家拿出的草案是51個省級行政區域,其中把豫東的商丘、周口,還有魯西南、皖北、蘇北等,名曰徐淮省,省會在今之徐州。

    綜上所述,中原文化圈包括:晉東南、冀南、魯西、皖北、蘇北、鄂西北,這一帶地緣相臨,文化相融,風俗相通,語言相近,感情相親,都是說河南話,聽豫劇的地方。近些年來,河南衛拀梨園春,年度冠軍二十多萬的小轎車,大多讓河北邯鄲、山東聊城、菏(不是荷花的“荷”)澤人開走了,有一年還讓天津人開走了。冀南、魯西、皖北,號稱“戲窩子”,這些地方的豫劇,比河南還紅火。

  • 12 # 民國年間那些事

    有一個成語叫逐鹿中原,指群雄並起,爭奪天下的意思。那麼,我們常說的這個中原究竟是什麼地方呢?

    中原有多種含義,大體如下:

    一:廣義的中原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這裡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中原指的是黃河中下游一帶,主要包括河南大部、山東西部、陝西東部及河北、山西的南部地區。

    二、相對於廣義的中原來說,狹義的中原主要指河南一帶。河南位於黃河下游,人類很早就在此活動、繁衍,後來又有多家王朝在此建都,建都歷史比較長的地方有洛陽和開封。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河南一帶沃野千里,土地肥沃,適合耕作;再者隋唐以後運河開通,水運方便,中央政府所需糧米、財物大多來自江南一帶,這也是後世經營中原的原因之一。 北宋《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開封一帶中原風光

    河南自古有中原之稱,這個稱呼沿用至今,現在河南省許多高校、企業、街道等還經常以中原命名,比如中原工學院、中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三、在古代,相對於外族,中原還是中國或者漢族正統政權的別稱。比如兩宋時期,北方遊牧民族遼金入侵,中原指的就是以農耕為主的宋代漢族政權。中原的這個含義,我們原來常常在評書或戲曲中看到,在此就不再展開了。

  • 13 # 品點歷史

    中原一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中原指的就是中原王朝,為的是與周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區分開來。

    狹義的中原指的是中原地區,但是,歷史上中原這一地區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直在變化。

    先秦時期,有洛邑(今河南洛陽)和陶邑(今山東定陶)是“天下中心”的說法,因此這個時候的中原指的是洛陽到定陶一帶。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分別為兗、冀、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個州。河南簡稱“豫”,因而也叫“豫州’。古豫州不僅包括河南全省,也包括湖北省的北部。所以,古代的“中原”是指河南省和湖北省的北部地區。

    隨著漢族祖先活動地區的擴大,“中原”的範圍也越來越廣了。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這裡的中原就是指中原地區,與今義基本相同,大致是曹操管轄的北方地區。

    《北史·王澄傳》雲:“困茲大舉,無望中原。”這裡的“中原”就是全中國之意。陸游所說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裡的中原則指長江以北,被金國佔領的廣大地區。

    今天,有關書籍中所說的“中原”,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河南省大部、山東省西部、河北省和山西省的南部、陝西省的東部。

  • 14 # 風塵講歷史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叫做“得中原者天下”,中原是中國古代的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是古代中國的核心區域,誰能得到中原,誰就能得到天下。當然也不是沒有例外,朱元璋就是先佔據的南方,在南京稱帝后北伐成功的,然而其餘的封建歷史中北伐都很少成功,可見佔據中原對於一統天下多麼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在中原建都的朝代最多,而且中原的古都數量也很多。

    前後在中原建都的朝代有夏商周等先秦三代,還有東漢、三國時期的魏國、西晉、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隋朝、唐朝、武周、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兩宋和遼金兩國。在這之後的元明清三朝雖定都北京,但中原地帶依舊富庶,是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那麼中原地區究竟在哪呢?

    中原又稱中州、華夏,狹義上就是指今天的河南省,廣義上是指以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因為被視為天下中心,所以叫中原,同時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直接代指中國。中原地帶背靠天山-崑崙山-秦嶺山脈,母親和黃河又在中原流淌,這麼一塊風水寶地難怪成為華夏民族的搖籃。

    但是中原這個概念的提處也不是一下子就被人們接受的,中原本是“天下至中的原野”的意思,並沒有作為地理概念被人們熟知和接受,哪怕是兩漢以後中原也是地理概念和原意並存的狀態。直到西晉王朝經歷八王之亂,中原大地陷入一片戰火,許多漢人背井離鄉,被迫南遷。這些遠離故土的人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者家鄉,這個時候的中原作為地理概念才慢慢被人接受。

    中國有八大古都,其中中原地帶就佔據了四個,分別為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除此之外南陽、濮陽、商丘、許昌、夏邑、偃師、登封、虞城、淮陽、新鄭等城市也都作為都城存在過。雖然隨著經濟重心的南遷,中原的經濟不再是全國最繁榮的,也不再是全國的政治中心,但不可否認中原曾經在古代中國長時間處於正統主流地位,中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國。

    附各朝各代在中原建都情況:

    夏朝 多次遷都,國都有:斟鄩(今洛陽偃師)、陽城(今鄭州登封)、安邑(運城)、綸城(今商丘虞城西)、老丘(今開封陳留)、西河(今湯陰西河)。

    商朝 多次遷都,國都有:亳(今商丘虞城縣谷熟鎮西南)、南亳(今商丘睢陽區)、北亳(今商丘梁園區)、西亳(今洛陽偃師)、隞(今鄭州商城)、囂(今鄭州西北)、殷(今安陽殷墟)、朝歌(今鶴壁淇縣)。

    周朝 定都洛陽。

    西漢 漢初定都洛陽。

    玄漢 先後定都南陽、洛陽。

    東漢 定都洛陽,設南都南陽,東漢末年漢獻帝遷都許昌。

    曹魏 定都洛陽。

    西晉 定都洛陽。

    北魏 孝文帝遷都洛陽。

    後趙 定都安陽。

    冉魏 定都安陽。

    前燕 定都安陽。

    東魏 定都安陽。

    北齊 定都安陽。

    隋朝 設東都洛陽,隋煬帝遷都洛陽。

    唐朝 設東都洛陽,後期遷都洛陽。

    武周 定都洛陽。

    後梁 定都開封,曾遷都洛陽。

    後唐 定都洛陽。

    後晉 定都洛陽,後遷都開封。

    後漢 定都開封。

    後周 定都開封。

    遼朝 定都開封。

    北宋 定都開封,設西京洛陽、南京商丘。

    南宋 最初定都商丘。

    金朝 後期先後遷都開封、商丘。

    民國 1932年遷都洛陽,後還都南京。

  • 15 # 大地理館

    中原——一個古典而詩意的名詞。但是,關於它的具體範圍,到底在哪裡?從古至今,其實沒有明確答案。我們聽到過許多跟中原有關的詞語——北定中原、逐鹿中原、問鼎中原。

    根據古人使用語境,我們可以看到中原有三層意思:

    1、黃河中下游地區,一般包括今關中盆地、山西南部、河南中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地區,大體相當於華北平原的核心地帶。

    2、春秋戰國時期代指黃河流域主要諸侯國家

    3、後來,代指中國。

    4、當代,河南的代名詞

    河南古稱中州,方言叫中原官話,口音叫中州音,名山稱中嶽。今天的河南同胞,回答肯定的時候,往往就一個字「中」!交通上,它是南北動脈京廣線和東西動脈隴海線的中樞。

    地理位置上,河南也堪稱中原,秦嶺—淮河是公認的南北分界線,其中秦嶺主脈跨甘肅、陝西、河南,淮河干流跨河南、安徽、江蘇。也就是說,河南是唯一既有秦嶺、又有淮河的省份。

    總結

    中原,是“天下共主”思想下,以天子居住的都城為中心,建構的詞語,與西戎、北狄、東夷、南蠻等四方相對。

    含義範圍不斷變化,王朝疆域文化擴充套件到哪裡,它的範圍也發生相應變化,越靠近國都、就越靠近中原核心地帶。

    華人心目中的中原,核心地區包括今西安、洛陽一帶。

    古代從周邊少數民族政權角度看,中原就是整個王朝;當代,中原更多地說的是河南省。

  • 16 # 西府趙王爺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中原這個地方應該是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地勢優越,宜居,適宜農作物生長的好地方,要不為何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呢?

    所以咱們今天曆史上所提到的中原,主要指的是在黃河中游和下游的一代區域,我們都知道華夏文明的起源地方之一就有黃河。而黃河中下游這一帶區域也一直是華夏民族的主要活動區域,是古代中國的核心區域。

    其大概包括現如今的河南、山東,安徽,山西,河北、陝西等的區域,大致就是華北平原!

    事實上所謂“中原”,我們不一定要用“地理”角度去解讀!

    可以將其認為是“中華文明之源流”,其區域是隨著華夏民族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

    最初的中原在河南,因為那裡周王室的所在地,有著古都洛邑,是天下之中心。於之對應的則是所謂的西戎、北狄、東夷、南蠻。而後來,中原隨著“華夏民族”的發展而逐漸擴張。比如秦漢時期,關中也被納入其內,因為那裡是天子所在,天下中心。

    總而言之,越靠近都城,其就越是中原核心地帶!比如隋唐時期的長安洛陽、五代北宋時期的汴京。後來的南宋雖然偏安江左,天子居於杭州,但杭州一直只是臨時首都,汴京以及北方到大片淪陷地被認為是故土。所以這才有了陸游那首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讀懂“中原”二字,不僅讓我們重新瞭解了華夏文明的由來,還讓我們更加深刻的印證了文明二字並非寫起來這麼簡單,現在一切的景象若沒有幾千年前我們未知的的中原的崛起,文明的創造,這一切將根本不會出現,中原不僅是活躍在武俠小說的中的文字,而是更應深刻烙印在我們心中的文明。

  • 17 # 人皆可為舜禹

    中原的意思就是指天下的中心,也是中國文明的開始,華夏民族所誕生的地方。淺顯一點來說中原就是指的河南,因為在古代的時候所管轄或者說國土面積沒有這麼的大,所以河南位於最中心的位置,也是古代經濟,文化,貿易等一些活動的樞紐。深入擴大的中原地區

    深入 擴大一點的中原地區就是黃河的中下游一些地區,其中包括這河南的全省,還有陝西的關中與山東也被擴在其中。隨後也是將冀南、鄂北、皖北給規劃進來,最後擴大到武漢以北以及山海關南至武漢。這就是深入擴大後的中原地區,古代也是有這麼一句話,得中原者得天下,可見中原的重要性。

    中原是古代的大多數人想要留下的地方,更是有大量在的外族人對中原有著很大的嚮往。我相信大家看過一些的古裝電視劇的人都知道,中原真的是大家可以集吃、喝、玩、樂、購於一體的“商業中心”。所以中原在他們的眼中是非常的受歡迎的。

  • 18 # 多雲sky

    中原這個概念隨著歷史的發展,其指代的區域也是不斷變化的。中原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如《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吉日》:“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所以中原最初指代的就是洛陽附近的地區,大一點則是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

    中華書局影印1936年版的《辭海》釋“中原”一詞雲:“古稱河南及其附近之地為中原,至東晉南宋亦有統指黃河下游為中原者。”

    商務印書館2009年出版的辭源(全兩冊)紀念版:“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是河南省。”

    夏代時的中原近似於九州傳說裡的豫州,而商代則擴大到兗州南部、青州大部。周代則向西拓展到關中地區。秦漢以來的中原主要就是陝西關中、河南中部、山東大部這些地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培養嬰幼兒習慣應該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