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人說道唱戲的瘋癲看戲的痴, 可曉得瘋者不癲痴人也不痴。 氍毹上演的是古往今來稀奇事, 琴鼓間歌的是喜怒悲恐絕妙詞。 荒誕之間藏睿智, 虛幻之處又寓實。 一劇告終意未盡, 任爾品評得與失。
6
回覆列表
  • 1 # 看什麼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即唱(歌唱)、念(唸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透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淨(男人)、醜(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透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臺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範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臺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臺藝術的創造。

    京劇作為國粹,到底“粹”在哪裡。唱腔?身段?跟頭?把子?功夫?竊以為這些在今天看來都己經不是最出色的了,有許多在形式上可以超過它的東西。就說看功夫,您說有了春節晚會上那一對兒玩平衡的演員,京劇三起三落就不算什麼了。當然,我們也丟失了前輩許多絕技。但是,那都只是京劇藝術的組成部分。京劇的“粹”,應該在於它的審美思想。是那無中生有,以簡勝繁,化腐朽為神奇,平和中見精神的種種神奇。(當然,功一定要練,光靠腦子和動嘴是演不了戲的)如果丟棄了這種思想意識,京劇實在沒什麼好看的了。在今天,發展京劇最好的舉措就是大量的繼承傳統,挖掘傳統。何為者何?繼承幾齣戲麼?不是,應該是在大量積累的過程中去體悟這種思想。劉曾復先生曾說過四個字“真懂正好”。捫心自問,我們真麼?我們懂麼?我們正麼?我們好麼?我們真懂麼?我們正好麼?好,如果一定要編新戲,也沒有問題,創造新劇目的過程其實就是在考驗我們真懂了沒有。即算真懂了,做到“正好”也很難。我想說的是,創不創新,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用什麼意識去創新。絕技丟了,只要有人肯練,還能練回來。意識丟了就真丟了。所以我們今天的當務之急是繼承思想,因為那才是京劇之所以為京劇的根。

    京劇作為國粹,到底“粹”在哪裡?

    1。 與其它地方劇種不同,京劇的發源地不在北京。所謂地方戲,它的發源地必然在當地。比如,越劇發源在江浙,黃梅戲發源在淮南。等等。而京劇最初始於徽班進京,也就是徽劇進京。後來漢調進京,即漢劇進京,徽漢合流,史稱皮黃戲,再加上吸收崑曲,秦腔,弋陽腔和其它眾多地方戲曲曲藝的精華,形成亂彈。亂彈是和流行於宮廷的典雅崑曲作對稱的。最後演變為京劇。民國時期,由於北京改為北平,所以一度也稱為平劇。解放後恢復京劇稱謂。有人說,京劇發源在安徽,湖北,形成於北京,發展在上海,天津,流行於全國各地。這話一點不錯。

    2。 與其它地方劇種不同,京劇的發聲不以當地方言為基礎。其它地方戲原則上都以當地方言為基礎。也就是說,地方戲的發聲與當地的方言相差不大。而京劇則完全不同。京劇中雖然也有京白,但是京劇中更多的是採用韻白。難怪有的北京當地人,聽了京劇後,認為北京人說話不和京劇中說的話一樣啊!很多北京人也聽不懂京劇。所以,用京腔京韻來描繪京劇,不很準確。京劇的韻白,其實是以湖廣音,中州韻為基礎的。有尖團字,上口音,合轍押韻,起伏跌宕,恰似吟誦一般。嚴格地講,京劇的韻白是藝術化的語言,既不是某地的方言,也不是生活中的語言。就好比,水墨畫,油畫不是照片,芭蕾舞的踮腳行進與日常行走不同一樣。京劇的韻白偶爾作為調侃娛樂可以,如果真的用於日常生活,拿腔拿調,不免滑稽可笑。這裡順便說一句,有人提議京劇取消韻白,雖然作為嘗試也未嘗不可。但是,徹底取消韻白,必將失去京劇原有的藝術特色,很難再稱為京劇。這倒可能會使京劇真的成了北京的地方戲了。這就和水墨畫一定要像照片,芭蕾舞不踮腳一樣。事實證明,有了白話文,現代詩,絕對不能取消或者取代文言文,格律詩。京劇也一樣。京劇要姓京,就是這個意思。而不是說,京劇要完全採用北京話,普通話。另外,京劇除了有韻白,京白外,還有介乎於京白和韻白之間的風攪雪,蘇白(蘇州話),地方白等等。京劇的地方白不是臨時套用的,而是特定劇目的特定程式。

    既然,京劇不是地方戲,那麼它為什麼又是國粹呢?究其原因,我認為有3條理由:

    1。 京劇作為國粹是舉世普遍公認的。

    京劇是國粹不是某個大人物封的,也不是哪個學術權威認定的。而是華人普遍認同,國際學術界共同接受的。世界上有三大表演體系,這就是前蘇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德國的布萊西特體系和中國的梅蘭芳體系。前兩個都是西方的表演體系,而惟獨梅蘭芳體系是東方的。作為華人,應該為此感到驕傲和自豪。30年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看完梅蘭芳的表演之後,曾發出這樣的感嘆:看了梅蘭芳的手,世上別人的手都可以跺掉了。可見京劇的表演是如此的精湛和深厚。這是其它任何劇種無法比擬的。

    2。 京劇作為國粹是歷史形成的。

    京劇雖然從形成到現在不過二百多年。但是,它博採眾長,相容幷蓄,是建立在中華民族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基礎上的。所有的藝術都來自於民間,京劇也不例外。但是如果藝術僅僅停留在民間,沒有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的加工潤色,充其量還是民間,民俗藝術(這不是貶低民間,民俗藝術)。大多數的地方戲就是如此。反過來說,如果一門藝術進入上層社會之後,僅僅停留在上層社會,不回到民間,那麼它就只能成為曲高和寡,陽春白雪的宮廷藝術了。比如崑曲就是如此(這不是說崑曲不好)。而京劇卻恰恰相反。它來源於民間,加工於上層,然後又回到了民間。京劇鼎盛時期,不管是上流社會,還是黎民百姓,哼上幾段京劇成了時尚,成了流行。所以,京劇作為國粹,是不奇怪的。

    3。 京劇作為國粹是京劇獨特魅力所決定的。

    京劇的魅力在哪裡?這恐怕一句兩句說不清,道不透。按我個人的理解,至少有以下3個方面:

    (一)京劇的獨特性。

    有一句精闢的說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要成為國粹,我想首先必須它是獨一無二的。京劇,中醫和國畫並稱為國粹,就是因為它們的獨特性。是其它國家所沒有的。

    京劇的獨特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京劇的寫意性和虛擬性,京劇不崇尚單純的真實。一桌二椅,三大件伴奏,三五人的表演。足可以反映出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千姿百態。這就是,三兩步走遍天下,四五人千軍萬馬。有人對一桌二椅的表演,三大件的伴奏總是提出非議,希望增加布景,道具和伴奏。於是就出現了所謂的大製作,樣板戲。其實這恰恰是破壞了京劇的最核心精華。各門藝術之間存在著差異。沒有差異就沒有藝術的門類。相聲是兩個人之間的說學逗唱,而京劇就是靠一桌二椅,三大件伴奏,各行當演員的精湛表演把觀眾帶入故事,帶入人物的情緒之中。那種畫蛇添足式的增添,反而會轉移觀眾的注意力,分散演員的表演技能,削弱了京劇的獨特表演特色。比如,我們看<三岔口>,是黑夜中的3人摸打,如果真的把劇場的燈光全熄滅,觀眾還看什麼呢?只要演員模擬真實,觀眾也不會因為劇場燈光不暗,而不承認這是黑夜中的摸打。所以,京劇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在某種程度上說,還是超於生活的。

    第二:京劇的程式化和行當化。沒有規範,就沒有藝術。規範不嚴的藝術,談不上有生命力和傳承性。西洋的芭蕾舞要踮腳,是這樣,京劇的唱唸做打,手眼身法步,同樣如此。京劇的唱要有唱的規矩,做要有做的章法。打也要有打的套路。人物的年齡,性格,地位等還要由行當來區分。這些都是京劇所特有的。或者說比起其它劇種來說,京劇是最全面的。拿京劇的臉譜來說,它幾乎成了一門單獨學科了。有人提出打破程式,突破行當,摒棄京劇的各種規範。我本人認為,凡事都要一個度,也就是梅大師所說的移步不換形。京劇的程式和行當只有在不斷美化和改進中完善,而不能另起爐灶,否則,京劇的本質特徵就蕩然無存了。

    (二)京劇的綜合性。

    外華人看京劇,如果是<大探二>,肯定會說是歌劇,而要是看了<連升店>肯定會說是話劇,看了<小放牛>肯定會說是舞劇,看了<三岔口>肯定會說是啞劇。那麼到底京劇是什麼呢?如果套用上面的說法都不對。它是集歌,舞,演於一爐的綜合性舞臺藝術。

    有人把京劇列為戲劇的一種,其實這是錯誤的。戲劇是電影發明前的一種綜合性舞臺藝術。狹義上講就是話劇。話劇屬於寫實的藝術形式。而京劇則更多的是寫意。它倒和義大利的歌劇有點類似。而義大利的歌劇只重於唱,沒有什麼對白,更沒有做工和武打。所以說,京劇涵蓋的範圍很大,綜合性更強。現在西方流行的音樂劇和京劇有點相近,但是音樂劇又往往偏重於演員以外的佈景,道具和氛圍,同時音樂劇的表演也沒有成熟固定的規範和套路。有點隨心所欲。有待日後慢慢發展。我們之所以說京劇是綜合性的舞臺藝術。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出。

    第一:京劇的劇目眾多。雖然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劇目大概不過兩三百出,而且還在不斷流失。而實際上京劇前輩留下的劇目據不完全統計就有五千多出。千錘百煉的劇目也在成百上千。這不僅是其它地方戲不能比擬的,就是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第二:京劇的表現力十分豐富,可謂博大精深。無論是深宮內院,還是一介寒舍,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才子佳人,無論是勇猛武士,還是小家碧玉,無論是波瀾壯闊的戰爭廝殺,還是悱惻纏綿的家庭瑣事,無一不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出神入化。正劇,喜劇,悲劇,應有盡有。這和其它地方戲只擅長演某類戲根本不同。

    第三:京劇的行當程式齊整完滿。生旦淨醜,樣樣齊全。拿唱腔來說,板式腔調,豐富多彩,變化萬千。

    第四:京劇的流派紛呈,目不暇接。人們熟悉的就有四大名旦,四大鬚生。除了這些,其它流派還數不勝數。流派中的傳人還不乏佼佼者,風格各異。比如,梅派中,言慧珠和杜近芳,程派中,趙榮琛和王吟秋,都各有千秋。除此之外,由於京劇流行的地域不同,還形成了京朝派和海派之分。南麒北馬關東唐,就是最好的例證。這也是其它地方戲所不能的。

    (三)京劇的大眾性

    有人始終認為京劇是高雅藝術,不是平民百姓娛樂的。其實恰恰相反,京劇的大眾性十分強。京劇在發展的過程中,大眾性的特點尤為明顯。京劇的票友是位列其它地方戲首位的。京劇的票房遍佈全國各地。京劇的票友從老到少,從南到北,從華人到外國友人,各行各業,不分男女,沒有尊悲,無計其數。有人這樣說過,世界上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京劇票房。可見,京劇的魅力和影響。堪稱日不落大戲。如果一個電影,一個話劇上演百場,好象已經是很了不得的事了。但是,京劇的經典劇目,如,<四郎探母><蘇三起解>,演出了多少場已經無法統計。京劇不像電影,要票戲,有諸多不便。而京劇只要一把京胡,一條嗓子,就完全可以自娛自樂了。京劇的自樂形式既可以彩唱,也可以做唱,還可以清唱。

    照我以上的分析,京劇是國粹,理應枝繁葉茂,欣欣向榮才對啊!那麼,為什麼現在的京劇總感到有點衰弱,不景氣呢?我想,這裡的原因很多,既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原因。

    但值得特別指出的是,自60年代以來,我們國家的歷史傳承有很大誤區。京劇的發展受到多方面的衝擊。其中,大量京劇劇目的流失,優秀演員的嚴重匱乏是最為主要的原因。你的劇目那麼少,有何吸引力?你演員演得那麼差,誰還會認你是國粹?有人就直接了當地指出:京劇是國粹,而你唱的就不是國粹。為什麼京劇劇目會大量流失,演員會嚴重匱乏的呢?除了政治和其它因素外,我想,京劇在培養人才上有很多缺陷。我們不能一概否認過去科班教育的模式。如果京劇演員都要培養成碩士,博士,那就大錯特錯了。培養一個碩士,博士,10年足矣,而要培養一個像梅蘭芳,李少春這樣的京劇大家,談何容易?過去科班的學習,注重的是基本功的學習和訓練。有所謂,3年胳膊,7年腿,10年嗓的說法。現在為了搞大製作,有的基本功還沒煉好,就排大戲。這樣的演出當然不可能出精品,出人才。京劇的特點之一,就是難。有了嗓子不一定有武功,有了武功不一定有嗓子。文武功夫不是隨隨便便能煉得出的。有的演員顧了唱,就忘了演,更不要說是塑造人物了,這是為什麼?這就好比一手畫方,一手畫圓。只有當你的畫方,畫圓都成熟了。這樣你再去發揮,效果才能出來。所以,培養演員不能急功近利,必須紮紮實實煉好基本功。特別是首先要學好優秀的傳統劇目。

    而對於觀眾來說,京劇既然是我們的國粹,就應該大力扶植,大力弘揚。京劇不是白開水,是茶,是酒,需要慢慢品味。品多了,才會真正知曉其中的味道。

  • 2 # 隨緣194775874

    京劇是中國的傳統音樂劇,它的每一個音符都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隨,比如京劇樣板戲,透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創作原則,京韻與塑造人物巧妙的結合,便形成一種不失京味而又形象逼真的完成了舞臺藝術,聽起來這種音樂劇很有力體感,對現代人從精神上起到了啟迪的作用。

    京劇的表演需要打破程式化套路,向話劇的生活化表演藝術學習,使其走向世界更上一層樓。

  • 3 # 夢懷亞

    經典的背後總有人性的光輝,幾百年的沉澱,便是最唯美的呈現。以獨特的方式普照內心的Sunny,而使得這個世界,無論歲月怎樣流逝,依然具有一種永不褪色的靜好!

  • 4 # 一鼎朱朱

    2、不僅京劇具有教育意義,中國所有的戲曲劇本都具有很大的教化意義。因為戲曲劇本的內涵大多體現中國2千多年來的禮儀道德和儒釋道文化。

    3、京劇是一個戲曲劇種名稱,它包括音樂和劇本,音樂是形式,劇種載體,劇本是內容。

  • 5 # 使用者121956007356

    京劇從來就有教化功能。以前華人文化水平低,文盲很多,京劇的教化功能更明顯。1.由於文盲多,歷史知識從何而來?他們主要從看京劇中獲得。透過看京劇,知道了古代有兩漢,有三國,有隋唐宋元明清。2.傳統京劇宣揚的是忠孝節義,仁義禮智信。宣揚的是揚善抑惡。透過表演揭露假惡醜,讚頌真善美。京劇同時充滿了人情世故,世態炎涼。把人生大舞臺的百態,濃縮呈現在京劇舞臺上。所以說京劇是具有強烈的、直觀的教化作用。至於說在今天,我認為仍然具有教化作用。儘管現在人們有了文化,但是都忙於掙錢,忙於手機電腦上的快餐文化,有幾個人看書?不信在路邊隨便問問行人,有多少人知道歷史?有多少人知道唐宋元明清?還有,大家天天高喊傳統文化,上面那些忠孝節義,仁義禮智信等等,有多少人熱衷?多少人不呲之以鼻?!經常聽有人講:京劇有誰看?!說這話的人根本就不知京劇是什麼!無知才無畏!才狂妄!因此,京劇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教化作用!而且今天的大多數人都應該接受京劇的教化!~但是,今天京劇巳經被敗家子整死了,丟光了!拿什麼去教兒?!

  • 6 # 黑白文章澤淵詩

    京劇是國粹,是一門融入了文學和思想的舞臺藝術,隨著電視劇,電影事業的蓬勃發展,加上網路的日新月異,近年來京劇有所淡化。

    很多的大劇院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甚至成為了電影院,京劇也慢慢不被年輕人所接受,但是,國粹依然是國粹,京劇對生活的影響和教育永遠抹不去,京劇藝術永遠存在於人們的心裡,與幾千年的中國文化一起傳承和發揚,永不褪色,會越來越精彩……

    京劇在中國的發展是不斷交流和融合的過程,是中國和世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西皮二黃演變而來,京劇的前身起初是在南方一帶的娛樂節目,供富商們消遣。

    後來由於朝廷追求和蒐集民樂,以供皇帝享用,就有了四大班子進京,進京以後,就避免了以往的亂彈亂唱,顯得有些規矩,並融入了北方方言,掀起了波瀾壯闊的中國京劇史的序幕,以動作藝術和完美腔調相結合,悠揚委婉,聲情並茂,加上服裝和化妝的打扮,讓人讚歎不已,回味無窮……

    京劇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好幾個階段,初期形成到派別,發展高潮期和目前的淡化。

    京劇起初也就是民間的認同,沒啥特別出名的戲園和團隊,逐步進京以後,首先清宮設立了機構“昇平署”,大肆選拔優秀人才,這樣就讓一些專業的人陸續的進入了京劇這一行,慢慢形成了以師傅帶徒弟的傳承模式,後來實力大一點的,影響力廣泛的,被人所接受的就形成了派別。

    形成派別以後,就有了各自的招牌菜,就有的各自的拿手好戲,有了各自不同的腔調和表現手法,相互學習,又相互完善競爭,使得京劇藝術慢慢地走向了發展高潮。

    鼎盛期的楊小樓、梅蘭芳、餘叔巖……都是很有名的京劇演員,尤其梅蘭芳為大家所熟悉,四大名旦,四大派別,四大鬚生陸續脫穎而出,把京劇事業推向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歲月。

    而如今,很多人遠離了京劇,很多人當成了追憶,很多人只聞其名,不看其劇……

    京劇對後人的影響和教育意義非常大。

    一、京劇的教育意義重點在於京劇的內容,京劇本來是一門藝術,藝術具有藝術的本身價值和體現方式,京劇自身的服飾搭配與動作舞蹈,聲音美感和藝術家個人魅力……

    二、除此之外,剩下的就是文學藝術,就是京劇所表現的內容和素材,很多的京劇劇本就是很好的中國歷史,以生活和某件事為基調,用京劇藝術的表現方式來闡述這一事件的過程和結局,有喜劇悲劇,最後給人正確的導向和認知……

    京劇教育意義很大,是學不完的中國文化,是永不褪色的舞臺藝術和表演節目,是中國幾百年的國粹,值得人們品鑑和欣賞,熱愛和傳承……

  • 7 # 街趣時光

    漢語言文字中,有些日化後反向舶來的詞彙很可疑,其中就有道德和教育這兩個詞語。道德在白話新文化運動以先,是以一些規範的條款方式存在的,而且瑣瑣碎碎,比如,關於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規訓與懲罰,這些瑣碎的自然法內容逐漸構成了社會的意識形態。這原本是好的。但是到後來,由於民間社會指向切身利益的權力長久缺失,而權力的慾望又與生俱來,並在西學東漸中得到放大,百姓們才發現唯有好使喚的道德可以滿足這種慾望,道德也就因此成了人們相互砍殺的精神性武器。再說教育。教育在中華文明的定義中一向被描述為傳道授業解惑,充滿了父權的威儀感。其實,如果我們真的打算不忘初心並決定回到初心,相信你會認同我的一下觀點:教育是生物性的一種本能,每一個先生者,都有責任和義務傳授給晚生者生存的技能,用於對抗自然對抗社會本身,你看豺狼虎豹都這麼幹,只是人類乾的更漂亮一些。儒學尤其董仲舒介入教育以後,教育的性質變了,變成了一種的甘心唯命是從,並且他們將這種毒素分配給了華人的每一個人,然後,再與道德兵合一處,乖乖,不得了了,幾乎一夜之間,誰都有權看誰都不順眼,得機會非得教育一下不可。再回頭看看這標題,道德和教育簡直對京劇形成了兩面夾擊的局面。京劇怎麼就不能算作是一種人類的遊戲呢?問題說到這裡,看,我都有了教育你們大家的慾望了。我真的感覺,太難了!

  • 8 # 遼西居士1

    各地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劇場很多,奇怪的是沒有天天“演出”,尤其是京劇,院團多,老中青藝術家多,唯獨不常演出。人們不能在劇場觀看京劇,所以它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京劇是“舞臺”藝術,不是“電視”藝術,不可以本末倒置。

  • 9 # 老劉

    有人說京劇藝術被稱為是中國的“國粹”,是積澱了民族審美習慣和文化傳統的藝術瑰寶。華人含蓄、穩健、精緻、典雅的精神品格在京劇藝術裡有著最豐富、最集中、最生動的體現。京劇藝術不僅深受炎黃子孫的喜愛,同時,也以她獨特的表演形式,征服了全世界酷愛藝術的人們。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京劇藝術被譽為世界三大戲劇表演體系之一,這充分證明了她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所擁有的重要地位!

    京劇的發展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歷史的積澱,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它的博大精深值得我們現代人去發掘與體驗。京劇作為一種高雅文化和藝術,需要我們後人去詮釋幣傳承它,這對研究這門高雅的藝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過去相當長時期以來,因為媒體和學術界的宣傳引導不到位,導致社會上尤其是青少年對京劇產生了隔閡和誤解。很多人很少或者根本都沒看過京劇,一聽說京劇就覺得老掉牙,有排斥情緒。我們知道,就京劇文化而言的確具有相當的教授作用。從古至今,蘊涵了中國古代一些具有良好的的道德觀念與價值觀。禮、儀、仁、信無不給於廣大民眾深刻的人文教育。京劇演出大都以古代歷史題材為主,內容豐富多彩,內涵厚重,韻味無窮,且演出道具頗多,很能儘快讓我們身臨其境,融入戲中,帶著疑惑和探究的心情去剖析時代與歷史,這樣,京劇在知識上讓我門重溫了過去,也讓 我門在道德與修養上得到了一次提升。

    我們相信,只要京劇界專業人士的言傳身教,又有學術界和新聞媒體的正確引導,同時還有眾多京劇愛好者和全國廣大民眾的齊心協力,那麼,要進一步繁榮中國國粹京劇的勃勃生機是會很快到來的!

  • 10 # 鄭志雄10

    任何藝術都要貼近生活,尤其是從事京劇的藝術家。如果只是想自己在象牙塔裡說理論道,那就沒有”唱唸做打”,也沒人欣賞了。

  • 11 # 畫扇人

    京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是中國最大的戲曲劇種。

    京劇表演的舞臺形式精彩紛呈,唱唸做打,獨具歌舞化的表演;生旦淨未醜各色人物分明;誇張形象的臉譜一眼辯忠奸;演員服飾色彩斑斕,身份的高低貴賤盡顯其中,讓我們品享到載歌載舞能文能武的文化盛宴。

    京劇的曲目多以歌頌忠貞的情感,倡導忠、孝、仁、儀、信,鞭打腐敗與奸惡。

    讓我們在享受藝術的同時,心靈得到淨化,品行得到正能量的匡正。

    京劇走遍了世界,成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媒介。京劇和古代四大發明一樣成為中國一個象徵性符號。

    京劇博大精深,是綜合性藝術形式,欣賞京劇能鍛鍊我們的審美能力,我們不僅要物質富足,還要提高對藝術鑑賞能力和文化修養。

    如今京劇已走進校園,成為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傳承中華文明我們責無旁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曹衝不死,曹操是否還會立曹丕為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