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以及對匈奴作戰的影響?
2
回覆列表
  • 1 # 書生中泉

    要正確評價漢武帝遠征大宛的戰略意圖,就必需要搞清楚漢匈戰爭在武帝中後期的基本形勢,然後還要搞清楚大宛在漢匈戰爭之中的重大意義。

    武帝中後期,漢匈戰爭進入戰略僵持階段,確切地說,是匈奴遠遁,漢數次出兵攻滅匈奴而不得。為啥“不得”呢?因為漢“良將且盡”,再加上漢軍馬數量不足,遠征戰力大不如衛霍在世之際。同時,匈奴遁逃到天山腳下,以天山南北的優良草場為基地,同時對西域諸國進行強力控制,徵收貢賦,憑藉對西域的控制,憑藉匈奴殘餘下來的部族,遁逃西北的匈奴政權很快又有了復興的跡象,甚至在武帝晚年還主動南下襲擾漢邊郡。於是,一方面是漢希望攻滅匈奴而不得,另一方面是匈奴逐漸復興,但又不敢主動與漢軍接戰,僵持局面形成。

    在這樣的背景下,漢武帝及其謀臣作出了遠征大宛的決定。《史記》宣稱武帝攻擊大宛乃是因為大宛有汗血寶馬,其實這只是說對了一半,只是表象。大宛的寶馬,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西域的優良馬種,在漢匈戰爭的年代,對於改善漢軍馬匹品質、提升機動效能是有關鍵性作用的,這就頗有點類似於今日戰爭中一定要優先搶佔富油地區一樣。武帝重金購大宛寶馬而不得,怒而興兵,被司馬遷進行了狠狠的諷刺與無盡的批評。但是,只有真正的兵家才能看透其背後的良苦用心。

    這是第一點,就是要透過大宛或者更廣義上講是西域的優良馬種來改善漢馬,提升漢騎兵軍團的機動效能。然而,這還不是征服大宛的最重要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要幹什麼?漢君臣在此刻已經作出了要使匈奴臣服的政策,不接受匈奴和平的建議,這意味著,漢已經決意徹底攻滅匈奴。然而要徹底攻滅匈奴,怎麼辦?兩種方法,一是直接打擊,像衛青霍去病那樣直接率軍遠征,與匈奴交戰;二是間接路線,逐個擊破匈奴盟友,斬斷匈奴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和兵員依賴,從外到內,一點點搶佔其生存空間,直到最後徹底毀滅之。漢武帝這個時候確實眼光與手段均堪稱史無前例的殘酷,他是雙管齊下,一方面,接連派徐自為、李廣利等出征匈奴,一方面,派宗室公主去烏孫和親,希望將來能夠與烏孫聯合進攻匈奴,同時,還派出使者,去西域各國拉攏,進行分化瓦解。大宛這個城邦國家呢,在當時是西域的一個大國,有所謂“勝兵”,史學家考證認為可能就是“精兵”,有勝兵數十萬,威震西域。可以說,是西域很多國家的精神領袖與政治盟主。漢使到了大宛,要求大宛斷絕與匈奴的同盟,大宛拒絕了,漢使要求從大宛購買優良馬種,大宛王也拒絕了。不僅如此,大宛王還揚言,漢與大宛遠隔沙漠,漢軍根本不可能攻到大宛城下。也就是說,在大宛看來,漢帝國無論多麼強悍,在天然的地理隔絕之下,也對西域各國無可奈何。漢權勢根本無法觸及這裡。這就實際上也成了西域各國對漢帝國的態度。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漢武帝決定派李廣利出大軍,攻滅大宛。原因再明確不過了。假如漢軍果然如同大宛王所稱難以逾越大漠,那麼漢對西域就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漢瓦解分化匈奴在西域盟友的計劃就必然會全部落空,漢聯合烏孫進攻匈奴的可能性就幾乎為零,進而,漢就將根本不可能攻滅匈奴。這是漢武帝在執行“臣服匈奴”的既定方針過程中絕不能允許的。而假如漢軍攻破了大宛,則不僅切實證明了漢軍的戰略遠征的強大實力,而且能夠為接下來在西域建立漢軍基地、從而進一步經營西域奠定有力基礎。早已確立的“斷匈奴右臂”的戰略就會加速成功。實際上,漢武帝從張騫那裡得到了關於西域的充足的資訊,他知道那裡與中原大體相似,同樣種植莊稼,而且,同時還適宜放牧。他大概還知道,西域這個地方有著重要的商業價值,很多奇珍異寶都要經過這裡進行販運。因此,對戰略家漢武帝而言,遠征大宛並非是窮奢極欲的後果,而是一舉數得的戰略必需。

    後來的歷史發展也充分證實了漢武帝決策的高明。大宛陷落後,漢書稱,西域震悚。於是西域各國紛紛遣使入朝,大多數城邦宣佈與匈奴決裂,加速了匈奴在西域統治的瓦解。此後,匈奴專門分管西域的日逐王率部降漢,漢在西域設定都護,治理各個城邦,標誌著漢在西域統治的正式確立。而這個時候距離武帝遠征大宛,已經過去差不多一代人之久。當首任西域都護鄭吉自豪於漢軍在西域的軍勢兵威時,他一定會想起漢武帝時期派遣李廣利對大宛的首次大規模的遠征,一定會想起正是這次遠征,徹底把漢軍的兵威帶給了西域各個邦國。他不知道的是,從那以後,亞洲東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中央政權但凡強盛之時,都必然以兵威統轄西域為重要目標:西域這塊土地,從漢之後,在中國的典籍中,再也無法脫離中華的文明範圍而單獨存在。這就是漢武帝對中華文明的又一個極為重大的、然而以往比較不為人重視的歷史性貢獻。

  • 2 # laozihanfeizi

    徵大宛是被迫做出的決定。

    漢武帝在連徵匈奴勝利後試圖與匈奴和平共處,連派多個使者出使匈奴都被拒絕。這就使得漢武帝必須與匈奴繼續進行邊境戰爭。

    霍去病暴病離世,漢軍沒有良將就不可能繼續採用騎兵深入沙漠追擊作戰的模式與匈奴決戰,於是漢武帝放棄了與匈奴正面決戰的想法,希望尋找外部盟友。

    張騫迴歸大漢後,漢武帝瞭解到匈奴以西有很多小國家都是匈奴的蕃屬,匈奴王打了敗仗就會逃往這些國家。這從側面說明了騎兵深入追擊的也不可能完全消滅匈奴王,匈奴王逃入城郭,據城而守,漢軍騎兵沒有攻城器械,也只能退兵。這樣一來,讓這些小國家中立甚至倒戈就成了對匈作戰的必選項。

    漢武帝派了大量的使者帶天文數字的錢財出使這些國家,試圖建立友好關係。但是這些國家拿錢不辦事,漢武帝也都忍了。大宛,殺使奪財,犯了漢家大忌,給了漢武帝出兵的理由。漢朝的規矩就是可以奪財,不能殺使。匈奴都不敢殺張騫,大宛居然敢殺漢使,這仇必報。

    再後來就是李廣利越過蔥嶺,不顧一切的西征大宛,最終完成使命。

    讓西域各國背離匈奴,是大漢必須要做的。如果錢財能夠建立友好,漢武帝就不會出兵。出兵大宛實屬被迫之舉,耗費巨大,但最終還是達到了戰略目的。

  • 3 # 談史說事

    漢武帝發兵征討大宛,從表面上看是為了奪取良馬,其實是為了建立對西域地區的戰略威懾,降服西域。

    漢武帝即位後,發動了對匈奴的反擊戰爭。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率軍連戰連捷,匈奴一敗塗地,河套、河西等地被漢朝奪取。漢軍又深入漠北,發動了著名的漠北大戰,重創匈奴主力,僅霍去病所部就斬殺匈奴七萬餘人。

    但漠北大戰並不意味著漢匈戰爭的結束。慘敗的匈奴採取了放棄漠南地區,退居漠北的策略。由於漠北之地距離漢朝太遙遠,頻繁對漠北發動遠征對漢朝來說後勤負擔太重。此時漢武帝希望透過結好西域各國來“斷匈奴右臂”。在與漢朝敵對的情形下,西域成為匈奴對外貿易,獲取物資的唯一途徑。如果漢朝能控制西域,就能實現對匈奴的圍困,逐漸將其絞殺。漢武帝就此制訂了奪取西域的計劃。

    此時的西域各國並沒有認識到漢軍的威力。它們自以為漢朝距離遙遠,漢軍絕無法威脅到自己,對漢朝十分不恭敬,經常勒索和搶劫漢朝使者,而對匈奴卻十分畏懼和恭順。

    其中,西域的大宛國(今烏茲別克境內)以良馬著稱於世,但國王不肯出售給漢朝。漢朝與匈奴作戰,良馬資源十分重要,漢武帝派使者攜帶重金及金馬前往大宛買馬。大宛自認為漢朝遙遠, 不可能派大軍前來, 因此拒絕向漢使出售馬匹。漢朝使者大怒,便怒罵大宛人,將金馬錐破後離去。大宛王隨後密令大宛東部的鬱成城出兵截殺漢使,將財物全部劫走。

    漢武帝得知此訊息,認為這是大漢的戰略機遇,正愁沒有出兵西域的口實,漢武帝立即發兵。太初元年(前104年),漢任命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領騎兵六千及由各地“惡少”組成的部隊出發討伐大宛。

    漢朝距離大宛有萬里之遙,漢軍在路上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後勤問題。西域地區大多是戈壁沙漠,漢軍要取得補給,必須得到路途之上西域國家的支援。但是,這些西域小國都對漢軍緊閉城門,拒絕提供糧草。飢腸轆轆的漢軍將士們在路途中大量死亡,等到了大宛時已經死亡大半,結果被大宛擊敗逃回。

    漢武帝得知李廣利等人逃回了玉門關外,大怒,說:“大宛區區小國都不能攻下,我大漢國威掃地,這樣不僅得不到大宛良馬,西域國家也再看不起我們”。隨即命令李廣利等不得入關,重新徵發六萬大軍,再次進攻大宛。

    這一回出征,在漢軍的武力威懾下,各個小國感到恐懼,紛紛主動開城,獻上糧草給養。但是,漢軍抵達西域的輪臺國時,該國卻堅持不給漢軍糧草。輪臺怎麼這麼特殊?原來,該國和匈奴的關係十分密切,匈奴在西域的官員僮僕都尉曾駐紮此地,該國多次配合匈奴劫殺出使西域的漢朝使者。輪臺自以為有匈奴做後臺,城池又堅固,便拒不開城。此時整個西域的眼睛都盯著輪臺,如果拒給糧草的輪臺不受懲戒,可以想見,之後路途的數十小國恐怕都會有樣學樣,漢軍將再次因後勤不濟失敗。此時李廣利不再心慈手軟,下令漢軍圍城猛攻,連攻數日突入輪臺城內,殺紅眼的漢軍將城中男女老幼斬殺殆盡,又一把火把城池燒成白地,輪臺國就此消失。

    輪臺全國被屠滅的訊息傳出,西域諸國嚇壞了,“大恐”,從此再不敢對漢朝的軍事行動不予配合,紛紛開門迎接漢軍。漢軍給養充足,一路暢通無阻的抵達大宛。經過激戰,攻破了大宛國都貴山城,取得幾千匹良馬,立大宛國親近漢朝的貴族為大宛王。漢軍還派偏師攻破鬱成城,曾劫殺漢使的鬱成城主向康居國逃亡,不依不饒的漢軍派出輕騎千里追擊,終將其斬殺,至此漢軍伐大宛取得全勝。

    漢軍萬里征伐大宛影響深遠。經過漢軍兩次遠征, 西域國家對漢朝的國威有了認識,從此不敢再刁難和殺害漢朝使者,西域道路暢通無阻。西域國家開始紛紛脫離匈奴控制,倒向漢朝,大批西域使者來到漢朝進貢,並派出質子到漢朝。大宛國每年向漢朝貢獻天馬,漢使還從大宛帶回葡萄、苜蓿等種子。被漢軍屠滅的輪臺國成為空地,漢朝派出官吏率屯田兵在其地駐屯開墾,為西域都護府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 4 # 君山話史

    大宛之戰是漢武帝時代一場重要的戰爭,顯示了大漢帝國“雖遠必誅”的軍事能力,對後來經營西域產生重大的影響。但是,這場戰爭打得十分不順手,最後付出慘重的代價。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漢武帝犯下一系列的錯誤:低估大宛的軍事力量,任人惟親,以才能平平的外戚李廣利為主帥,導致傷亡很大,得不償失。

    1、大宛之戰的起因

    大宛之戰的起因,是大宛王殺漢使團。

    大宛有一寶貝,就是著名的“汗血馬”。為了得到汗血馬,漢武帝不惜血本,準備用上千兩的黃金與一個黃金鑄成的馬匹金像,交換汗血馬。他派以車令為首的使節團出發,前往大宛國。

    不過,交換汗血馬的請求被大宛王所拒。車令大怒之下,當著大宛王的面,破口大罵,並將金像當場擊碎,揚長而去。大宛王竟痛下殺手,命令鬱城王截殺漢使團,包括車令在內的整個大漢使團,一個也沒活下來。

    大宛王敢殺漢使,無非以為大漢帝國不可能越數千裡發動進攻。但是他錯了。漢武帝馬上著手遠征,召來曾經出使過大宛的使節姚定漢,瞭解大宛的軍事力量。姚定漢認為大宛的軍事力量並不強大,只需三千精兵,就可輕取其國,生擒大宛王。

    漢武帝聽了姚定漢的判斷後,決定將遠征大宛的任務交給李廣利。李廣利是李夫人的哥哥,之前既沒立過功,也沒有帶兵打過仗。漢武帝將遠征大宛的軍事行動交給他,是要給他一個立功封侯的機會。

    就這樣,李廣利成為西征軍的統帥,拜為貳師將軍。漢武帝撥給他的軍隊有數萬人,其中包括六千名外籍兵團(以歸降的匈奴人為主)。這場戰爭的目的,除了為車令使團復仇之外,最重要的是奪取大宛貳師城內的汗血寶馬。

    2、一徵大宛

    遠征軍入西域後,情況開始惡化。

    首先是後勤補給的問題。越往西行走,離漢邊境越遠,糧草、水的補給都必須要就地解決,可是沿途經過的西域國家,都拒絕為這支龐大的軍隊提供物質補給。在這種時候,李廣利沒有積極與這些國家進行溝通,而是想用武力擺平。他下令攻打拒絕提供糧食的國家,但是隨著糧食供應越來越緊張,想要攻下這些國家的城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時候只能放棄,繞城而走。

    飢餓、缺水、疾病,使漢軍數量銳減,死亡人數與日俱增。這好似一次地獄行軍。從玉門關出發時,大軍共有數萬名士兵,到了大宛國境時,只剩下數千人。戰還沒有開打,軍隊已經減員八九成了。當李廣利抵達大宛東部邊境軍事重鎮鬱成城,鬱成王出城迎擊,李廣利兵團大敗。

    無奈之下,李廣利被迫撤退。經過長途跋涉,最後回到玉門關時,李廣利的兵團僅剩下數百人。第一次對大宛的遠征就這樣草草告終。

    數萬人出關,回來只有數百人,而惟一的戰果就是吃了一場敗仗。漢武帝大怒,派人傳諭李廣利:“膽敢入玉門關者,殺無赦。”

    朝中大臣們力主放棄對大宛的遠征,漢武帝不聽,決定對發動第二次大宛戰爭。

    這次投入的兵力比上次更加龐大,除了調動部分邊關騎兵外,又從各郡國徵發囚犯與惡少年參軍入伍,兵力總計有六萬多人。此外,還組織了大規模的後勤部隊,配備十萬頭牛、三萬匹馬、一萬多頭驢和駱駝,並且補充大量的兵器以及糧秣。這樣,實際上漢軍的武裝部隊與運輸部隊,加起來的人數已經不下十萬人了。

    西征軍的統帥,仍然是貳師將軍李廣利。

    3、二徵大宛

    漢軍再次挺進西域,體現其雖遠必誅的決心,這令西域諸國感到震驚。這些小國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主動開啟城門,迎接漢軍,並提供糧食與住所。可是仍然有一些小國拒絕合作,其中最強硬的是輪臺。

    當李廣利大軍行經輪臺時,輪臺政府關閉城門,拒絕讓漢軍入城。李廣利勃然大怒,下令攻打輪臺。經過幾天的血戰,終於攻陷輪臺。李廣利下令屠城,血洗輪臺,大屠殺的訊息傳出後,西域諸國無不駭然,輪臺以西的國家,沒有一個敢違抗李廣利,乖乖地為漢軍提供各種服務。

    就這樣,西征兵團一路通行無阻,抵達大宛。

    李廣利留一部分兵力包圍鬱成城,主力則直撲大宛首都貴山城。貴山城之戰持續了整整四十天,漢軍終於取得重大勝利,攻佔了外城,並生擒敵方大將。外城丟失後,大宛的貴族們開始恐慌了。他們秘密協商後,發動政變,刺殺大宛王,斬下其首級,交給李廣利,請求議和,並答應交出汗血馬。

    李廣早接受大宛貴族的投降,挑選一位親漢的貴族,立為新的國王。大宛國將所有的汗血馬拉來讓漢軍挑選,總計挑選了數十匹上等的良馬,中等馬匹以及母馬共計三千多匹,以做為繁衍所用。不久後,屠殺漢使團的元兇鬱成王也被擒殺,意味著大宛戰爭宣告結束。

    然而,大宛戰爭雖然獲得勝利,代價驚人。當李廣利第二次回到玉門關時,漢軍生還者僅一萬多人。應該說,李廣利是個不太合格的將領,但是回國後,他不僅未受到漢武帝的批評,還被封為海西侯,日後還成為漢軍的統帥。

    兩徵大宛是代價慘重的戰爭,但並非一無所獲,至少這場戰爭表明帝國政府有能力在遠離國門之外,打贏一場區域戰爭。這對於日後經營西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5 # 米南德王問道

    漢武帝發起的大宛遠征,並不是他的戰略水平有多高。恰恰相反,這場戰爭可以看做是他個人的一個轉折點。如果說之前還是野心勃勃+雄才大略,那麼從大宛開始,漢武帝就開始進入了“昏庸”階段。

    只不過在遠征大宛時,一切才剛剛開始。類似邏輯下的惡果,要到之後才會體現出來。

    漢武帝原本對匈奴的戰略,並沒有大宛部分。因為大宛其實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國家,是由當地的塞人土著+希臘殖民者後裔+南下的新塞人部落,臨時拼湊成的一個混合王國。王國誕生的背景是塞人和大月氏人兩撥南下後,經過當地,造成的地區混亂。引發了地區內政治實體的隨即組合。

    大宛所在的費爾幹納盆地,雖然是西域通向中亞的捷徑之一,卻不是最佳路線。因為過往的商販、旅行者和軍人,都需要翻閱天山山脈的山口,經過自然條件比較惡劣的地方,才能順利往返兩地。

    如果不是匈奴問題的懸而未決,漢朝一定會更喜歡走河套-鄂爾多斯高原-七河流域的北線。至於西域的眾多城邦,也只是在漢朝的威嚴下勉強屈服。自身的資源有限,環境日趨惡劣,無力供養駐紮的大軍。

    當然,更重要的是漢武帝的個人因素。隨著漢朝向周圍地區的開疆,漢武帝個人的野心也就越來越大。同時也放棄了過去比較謹慎的對外交流態度,期望外邦都形成萬國來朝的盛世局面。加上漢武帝對於最佳化騎兵馬種的執念,就勢必對有養育好馬的大宛動手。

    然而,負責攻打大宛的將軍是才能非常平庸的李廣利。但因為漢武帝在當時寵愛李夫人,所以想重點培養自己的這個小舅子。李廣利就被趕鴨子上陣,帶著人數有限的部隊去往大宛。一路上因補給問題就死傷慘重,到了大宛還被當地的斯基泰式騎兵打敗。

    但漢武帝依然不依不饒的要求立刻進行第二次遠征。這次的規模更大, 甚至還征伐了西域城市的大量屬國軍隊,兵分幾路去包抄大宛。最後雖然勉強逼迫當地的幾座城市投降,獲得了部分馬匹,但損失依然巨大。

    遠征大宛無疑是一個敗筆。因為漢朝騎兵的馬匹質量,並沒有因為數量有限的汗血寶馬而得到提升。表面上殺死前任國王,宣佈與漢朝求和的大宛貴族,也在漢軍撤走後又換上了親匈奴的國王。從這點而言,外交戰略層面的運作也是失敗的。

    漢武帝至此才注意到漢軍已經到達了遠征的極限。只不過放在當時,他沒有立刻明白這種趨勢的危險性。到了晚年發現國內民生凋敝,才下了罪己詔表示要停一停。李廣利則被他的一系列趕鴨子戰略,逼的最終反叛。

    所以,遠征大宛的慘勝,就是漢武帝一生事業的轉折點。

  • 6 # 孝文孝武

    不請自來!

    漢武帝果真是一代雄主!

    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101年,漢武帝兩次派大將李廣利率漢軍討伐遠在西域的大宛國。大宛國盛產好馬,漢武帝興兵遠征的直接原因是向大宛國換馬不成而惱羞成怒,因此這場戰爭也經常被人認為是“因汗血寶馬引發的戰爭”。

    漢宛戰爭是自博望侯張騫“鑿空”西域之後,中原王朝第一次對西域地區的大規模用兵。那麼,這場漢宛之間的戰爭到底是怎麼打起來的?漢武帝的收益僅僅是得到了好馬嗎?

    開戰前的是是非非

    一切都要從張騫出使西域開始說起。

    建元三年(前138年),漢武帝為了尋找聯合抗擊匈奴的盟友,派張騫出西域聯合大月氏,企圖東西夾擊匈奴。之所以要聯盟大月氏,主要是因為大月氏與匈奴有血海深仇。匈奴的老上單于帥軍征服大月氏,不僅把大月氏的國王殺掉,還把首級帶回匈奴當成裝酒的器皿。大月氏深恨匈奴,但苦於沒有援助的力量。漢武帝得知此訊息後,派張騫率隊出使西域去聯合大月氏。

    張騫等人經過了大宛,大宛王因知道漢朝多金,於是對張騫非常友好,還派人把他護送到了康居。12年後,張騫返回漢朝,在向漢武帝作外交匯報的時候,提到位於漢朝正西的大宛國“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引起了漢武帝對大宛馬的強烈興趣。

    好馬是漢武帝的一個夢想。西漢初年,跟匈奴的馬相比,漢朝出產的馬匹質量太差,在對匈奴的作戰中屢屢吃虧。晁錯在給漢景帝的上書中就說到“上下山坂,出入溪澗,中國馬弗與也”。馬種不行,也就意味著打仗的裝備不行,這是漢武帝極為苦惱的一件事。

    當時,漢朝已經透過兩次河西之戰佔領了河西走廊,並設定酒泉郡以方便與西域諸國往來。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回來,還帶來了包括烏孫在內的多國使節。烏孫國不僅來了使者,還向漢武帝獻了數十匹烏孫馬,漢武帝非常喜歡,並將其命名為“天馬”。可見烏孫馬已經比西漢的土馬要好很多了。

    可後來漢武帝才得知,烏孫的馬雖然好,但是還不能和大宛貳師城的“善馬”相比。於是漢武帝的心中又長了草,立馬派使臣帶著巨資和金馬去交換。可是當時張騫已死,漢武帝派出的使者大多出身卑微,不懂得外交禮節,已經引起了西域諸國的強烈不滿。

    蠻橫的漢使到了大宛國之後,態度依然非常不好,雙方發生了衝突。加上之前漢武帝之前用兵Murano和姑師的時候,漢軍曾經圍困過大宛,兩國關係已經出現了裂痕。大宛國以為漢朝遠在天邊,不可能勞師遠征,又奇貨可居,還偏偏貪戀漢使的錢財,於是殺了漢使,掠走了財物。

    大宛為什麼敢不給漢朝面子

    一是漢朝使者素質太差,屢屢與西域諸國發生矛盾。

    當時出使西域是一件風險很大的事情,所以應徵出使西域的人一般“皆貧人子”,素質都比較差。他們依仗漢朝強大,自高自大,加上道路比較艱辛,經常與西域小國互相攻擊。《史記》記載:“外國亦厭漢使,人人有言輕重,度漢兵遠,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漢使。漢使乏絕積怨,至相攻擊”。

    且如上文所說,漢軍曾經圍困過大宛,在大宛面前耀武揚威,顯擺大漢軍事的強大。來訪的漢使拿金馬換“善馬”不成,氣憤之下竟然把金馬砸了,這麼囂張的態度怎麼不惹大宛的貴族生氣?

    二是因為政治地緣的關係,匈奴才是當時西域的霸主。

    雖然漢朝很強大,漢武帝登基後,衛青、霍去病已經多次取得了對匈奴作戰的勝利。但是在西域地區,漢朝的影響力依然非常弱。匈奴的騎兵在西域來去自如,想當年老上單于滅了大月氏,拿國王的頭顱當酒壺,後繼的冒頓單于更是心狠手辣,西域的這些彈丸小國自然害怕匈奴多於漢朝。

    加上漢朝與西域相去萬里,一路大漠戈壁,北面又有匈奴的侵擾,很自信地認為漢朝無法奈何大宛。

    漢朝兩次遠征大宛的戰爭經過

    大宛國殺使奪金之後,漢武帝震怒,立即命令李廣利率六千騎兵及“郡國惡少年數萬”,遠征大宛。

    李廣利將軍也是有背景的人,他是漢武帝的“舅哥”,其上位很大程度是依靠著與漢武帝的親屬關係。而李廣利之所以被稱為“貳師將軍”,也正是因為大宛的“善馬”在貳師城,漢武帝特意拜他為“貳師將軍”。

    但是李廣利的軍事進展非常不順。前往大宛的道路艱險,一路上缺衣少食。《史記》記載“當道小國恐,各堅城守,不肯給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數日則去。比至鬱成,士至者不過數千,皆飢罷。攻鬱成,鬱成不破之,所殺傷甚眾”。於是李廣利率領殘軍敗將返回。

    漢武帝聽說李廣利大敗而歸,氣的要死,不讓他歸國,李廣利只好在敦煌暫駐。

    這一年,漢朝對匈奴作戰失利,損失了2萬多的部隊。很多大臣建議先把西域的事情放一放,好好研究對匈奴的反擊。可是漢武帝咽不下西域慘敗這口氣,毅然決定先徵西域,於是舉國動員征伐大宛,一下子給李廣利派去了十八萬大軍,又征伐數萬民工徭役給李廣利提供後勤補給。

    李廣利這次牛了。漢軍所到之處,只要略有抵抗就血洗屠城。兵臨大宛城下,大宛貴族看到這陣勢徹底慫了,不得已殺死了大宛王毋寡,去向李廣利求和,並揚言如果不答應求和,就把所有的“善馬”都殺掉。李廣利於是同意了大宛求和的請求。他重新立了親漢的大宛王,又定了雙邊的友好盟約,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把馬帶走。李廣利一下子帶走了大宛的“善馬”數十匹,中等馬及母馬三千多匹。

    漢武帝終於得到了夢想中的寶馬,於是給之前的烏孫馬重新起了個“西極”的名字,把“天馬”的名字給了大宛馬。

    漢朝遠征大宛的原因分析

    首先,毋庸贅言,換馬不成、漢使被殺的外交失敗,這是導致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

    其次,圍繞出擊匈奴這一核心國家戰略,多重說法並存。

    有人主張“改良馬政說”,這一點確實做到了;有人認為漢武帝之所以發動這場戰爭,主要還是“斷匈奴右臂”的國家戰略出發;以及“通商說”,“經營西域說”,甚至還有“求仙說”。

    再次,漢武帝既有運籌帷幄、高瞻遠矚的能力,又有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的個人性格。

    不得不承認,漢武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是一個傑出的戰略家,具有深謀遠慮的政治素養。但是,他的一生專橫獨斷,極度的虛榮自大,渴望超越前代帝王,不斷的發動對外戰爭。

    在遠征大宛之前,除了發起大規模的漢匈戰爭外,漢武帝還平叛南越、東越、閩越之亂,征伐西南夷,率騎北巡,進軍北韓,攻打Murano與姑師等,無一不取得重大勝利。漢武帝派使者攜帶重金去求馬,還給大宛別出心裁的做了一匹金馬,可見他對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視的。

    但是,大宛國竟然如此的不給漢武帝面子,讓漢朝在西域的威嚴掃地。

    一代雄主竟被一個區區小國所羞辱,漢武帝能忍嗎?

    漢朝遠征大宛的深遠影響

    漢朝遠征大宛的勝利,推進了漢朝對西域的控制,為擊破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壓縮匈奴的戰略空間,最終取得對匈奴作戰勝利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方面,漢朝在西域的政治影響大大加強。

    張騫雖然通了西域,但西域諸國對漢朝的認識非常模糊,加上漢使的良莠不齊,導致西域諸國對漢朝很不友好,怠慢與劫殺漢使的事情常有發生。相比漢朝,西域諸國更加傾向於匈奴。

    但此役之後,西域諸國對漢朝的態度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漢朝對西域的政治影響大大加強。西域小國聽說漢軍攻破了大宛,紛紛派遣子弟來長安朝見漢武帝,併成了漢朝的人質。從此以後,西域震懼漢朝,經常派遣使者來漢,雙方的政治交流與互信也由此增加。

    另一方面,漢朝從此滲入西域,為後來經營西域、聯合烏孫抗擊匈奴打下基礎。

    遠征大宛的勝利,直接推動了西域諸國與漢朝的交流,奠定了西域諸國從屬漢朝的基礎。這樣一來,雖然天山以北依然被匈奴所控制,但是勢力已經大不如前。

    作為西域的軍事強國,起初烏孫對匈奴的待遇要好於對漢朝。當初漢武帝將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嫁個烏孫國王得到的身份是“右夫人”,而給匈奴女子的身份是“左夫人”,地位是不如後者的。漢宛戰爭是漢王朝與烏孫國關係的一個分水嶺,烏孫從此對漢朝的實力有了嶄新的認識,於是從最初的依附匈奴,經過左右搖擺之後,最終決定於漢朝結盟,共同攻打匈奴。

    您說,漢武帝的戰略眼光怎樣?

  • 7 # 千古名將英雄夢

    大宛為希臘後裔所建之國家,地處今帕米爾高原西北費稱幹納盆地,是西域與中亞的連線點,為康居、大夏、烏孫等國交通之樞紐,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且有人口三十萬,大小屬邑七十餘城,實力雖遜於匈奴、大月氏、烏孫、康居等強族,但也絕不是Murano、車師這樣的西域小城邦可比的。

    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武帝劉徹遣使臣車令等持黃金千斤及金馬一座,去大宛購買此良駒。

    然而很誇張的,大宛國王竟非常之不識相,不但不賣馬,反而派屬下鬱成王率兵截殺漢使,奪其財物。劉徹的真金沒換來寶馬,反而打了水漂。

    武帝狂怒了。錢倒是小事兒,關鍵面子掛不住,所謂兩國相爭不斬來使,何況兩國並未交兵,漢朝可是帶著厚禮來與大宛做文化商貿交流的,卻遭如此對待,這簡直是對大漢天威赤裸裸的挑釁與侮辱!

    劉徹在廟堂上咆哮:此次不滅大宛,朕無以為君,無以為人!

    這時曾出使大宛的使節姚定漢滿嘴放炮說:“宛兵弱,誠以漢兵不過三千人,強弩射之,可盡虜矣。”

    漢武帝遂任命大舅子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發精兵數萬人,遠征萬里,攻打大宛!

    武帝霸氣!竟用別國首都的名字冠名遠征軍將指揮官。你能想象東京將軍、首爾將軍、倫敦將軍……這些名字嗎?

    武帝是這樣想的。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哪個方面,西域對正處於上升進取階段的大漢帝國來說都是必爭之地,也是所有強勢中原王朝解決邊患問題的必爭之地。

    首先,河西走廊雖然有遮蔽關隴之作用,但河西的地理優勢並不是絕對的,無論是西邊兒的玉門關、陽關,還是北邊的居延塞,遊牧民族都可能從這些縫隙中湧入,進而直接威脅京師長安之安全。所以中國最保險的地理屏障是西域,只有撫定西域,以綿延高聳、難以跋越的蔥嶺為終極界限,這樣才能絕對保障帝國西北之安全。當年亞歷山大大帝西征,雄霸歐亞大陸,卻偏偏至蔥嶺而止,這不是沒有理由的。

    其次,自從匈奴失去了河西、陰山與遼東後,貧瘠的漠北已經無法滋養全部匈奴民眾,他們如今只剩了一個相對充足的物資來源,那就是西域。西域對於漢朝來說只是錦上之花,但對於匈奴來說卻是雪中之炭,得到它,則匈奴再無外援,除了離開東亞或投降漢朝,其他別無選擇。

    綜上所述,漢朝只有控制了西域這個世界島,聯合其國,孤立匈奴,進而倚中亞心臟之地,才能雄霸天下、永保帝國之長治久安。所謂汗血寶馬,其實也不過一藉口罷了。

  • 8 # 美麗青春您真痘

    大宛之徵是一位合格政治家的必然決擇。公元前141年漢武帝繼位後,決定結束高祖以來對匈奴的和親政策,正式對匈奴宣戰。

    公元前133年馬邑之戰開始,漢武帝發動了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等多次戰爭,最終匈奴“遠遁漠北,漠南無王庭”,漢匈戰爭進入戰略對峙階段,匈奴遠遁,漢朝“良將且盡”,所以數次出兵攻滅匈奴而不得。

    匈奴逃到天山腳下,以當地優良草場為基地,訓兵備馬,同時西域以大宛代代表的小國強納入蕃,徵收貢賦,匈奴政權大有復興的跡象,如不剿滅,就是養虎為患。

    匈奴對於漢朝而言是弱小,但對西域小國來說又是強大無比,當年匈奴的老單于征服大月氏,把國王首級當酒壺(匈奴傳統、級別越高,酒壺越高貴),冒頓的心狠手辣比他爹有過而無不及,西域的這些彈丸小國自然害怕至極,而漢朝距西域有萬里之遙,一路大漠戈壁,荒無人煙、各國認為漢朝鞭長莫及,所以與匈奴沆瀣一氣、狼狽為奸。

    經過多年戰爭,西域成為匈奴對外貿易,獲取物資的唯一通道,如漢朝能完全控制西域,就等同將匈奴收入囊中,貧瘠的漠北無法養活全部匈奴民眾,除了投降漢朝,別無選擇。

    所以只有拿下西域,漢朝才能雄霸天下、永保帝國之長治久安。大宛國,位於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的交界地區的費爾幹納盆地,今土庫曼阿斯哈巴特城,離漢朝大約一萬里。是西域地區大國,有精兵數十萬,七十餘城,是西域國家的精神領袖與政治盟主。

    為壓榨匈奴的空間,漢武帝東聯烏桓,西聯大月氏,以和親(公元前105年,漢武帝封細君公主下嫁烏孫國王)、通商等方式聯合西域諸國,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劉徹遣使臣車令等持黃金千斤及金馬一座來到大宛,如能買到良馬更好,更主要的是分化、瓦解匈奴同盟。

    不想大宛國不但拒絕斷絕與匈奴的同盟,還斬殺了漢朝來使,這正好成為漢武帝出兵理由。

    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101年,漢武帝兩次派大將李廣利率漢軍討伐遠在西域的大宛國。第一次因路途遙遠,補給等原因而失敗。第二次漢武帝加派戰鬥部隊,組織了更大規模的後勤部隊,面對輪臺滅國的慘烈,西域諸國無不駭然,餘下各國乖乖地為漢軍提供各種服務,最終取得全面勝利。

    遠征大宛的勝利,直接推動西域國家脫離匈奴控制,並派出質子到漢朝,雙方的政治交流與互信也由此增加,為昭帝時期徹底消滅匈奴奠定堅實基礎。

  • 9 # 我有我的歷史觀

    誰都不想輕易言戰,因為它過於殘酷,戰爭的代價是巨大的。但是,有些戰爭又不得不打。對於漢武帝攻伐大宛之戰,我想從三個方面辯證地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讓我們以“穿越”的方式,重溫那一場費時四年的攻伐大宛之戰。

    漢武帝“求馬”

    大宛位於中亞費爾幹納盆地一帶,都城在費山城(今列寧巴勒德或卡散賽)。尤以產良馬而著名,因馬出汗似血,故名曰“汗血馬”。

    匈奴歷來騷擾中原邊境。但匈奴是“馬上民族”,漢邊境警備鬆懈時就入侵,敗了就跑。行動迅捷。於是漢朝需要騎兵,需要優良馬種。

    購馬不順利

    漢武帝派遣車令前去大宛購馬,願以黃金千斤以及金馬相交換。但是,①大宛遠在蔥嶺以西,距離大漢遙遠。②大宛處於匈奴的支配之下,更害怕匈奴。所以,他們雖然羨慕中原的富庶,卻對漢使並不友善。

    他們把優良馬種藏起來,不肯交換,只以次馬展示。漢使團遙遠而來,因缺乏糧草而死亡過半,卻購馬被阻。車令惱怒,破口大罵,並用錘擊碎金馬。大宛的貴族們非常生氣:“漢使太不把中國放在眼裡了”。大宛國王便命令駐守東部邊境的鬱成王率兵攔截,殺死漢使團,並奪取了他們所攜帶的財物。

    漢武帝點將徵大宛

    寶馬未購得,漢使團還被殺。漢武帝大怒,決定征伐大宛。姚定汗說:“大宛兵弱,陛下發三千強弓勁努之士,即可攻下大宛”。漢武帝覺得有道理。漢將趙破奴曾率七百騎兵就斬殺Murano王,大破Murano,攻打大宛應該更容易。

    漢武帝有個姬妾李夫人非常漂亮,武帝對她十分寵愛。為了讓她“光宗耀祖”,漢武帝想讓她的家人也“沾沾光”,給她的孃家人“封候”,以博得美人的歡心。

    但漢朝自漢高祖以來就有個“約定”:沒有為國立功,就不能封侯。漢武帝就想利用這個機會。他拜李夫人的弟弟李廣利為“貳師將軍”,讓他以武力征服大宛,奪取汗血寶馬。

    李廣利初征大宛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徵發屬國六千騎兵和郡國青壯年兵丁達數萬人,讓李廣利率軍攻打大宛。

    過了大鹽澤後,沿途的小國見漢軍前來,紛紛堅守城池,不肯供給漢軍糧食。漢軍只得打下了就補充點吃的,打不下就撤離。到了鬱成時,僅剩一千多人,且都飢餓疲憊不堪。攻打鬱成時,又傷亡很多。

    李廣利與左右商議:“連鬱成都難以攻克,何況大宛的都城呢”於是決定班師回國。這一次西征大宛,往返兩年。等到了敦煌之時,僅剩下士兵不到十分之一二。

    李廣利上書說:“只因路遙糧缺。士辛不怕打仗,而是忍受不了饑荒。現在軍士人數太少,攻不下大宛。請求暫且罷兵。等到增加軍士人數時,再去攻打大宛”。

    漢武帝大怒,派人把他們攔截在玉門關,並下令:“誰敢入關就殺誰”。李廣利和將士們既不敢回國,又無力進攻大宛,就駐留在敦煌。

    在此期間,匈奴左大都尉派人密告漢朝:他想殺掉單于,歸降漢朝。但漢朝路遠,希望漢軍接應。

    漢武帝派趙破奴率二萬多騎兵,從朔方出發,向西推進二千多里,準備在浚稽山接應。但被匈奴單于察覺。單于殺死了左大都尉,派八萬騎兵包圍了趙破奴軍隊。趙破奴全軍覆滅。

    此事引起朝野震動。許多文武官員都認為此時應暫時放棄大宛,集中兵力攻打匈奴。可漢武帝卻不這麼認為。

    他說:“既然漢朝已經出兵攻打大宛。連這樣的小國都打不下來,那蔥嶺以西的大廈、安息這一類的國家也必定會看不起漢朝:大宛的良馬也弄不來;甚至連烏孫、輪臺這樣的小國家也會為難漢使。那樣就太讓外國輕視漢朝了”。於是漢武帝堅決伐大宛,並懲治了主張停戰的鄧光等大臣。

    漢武帝決定增兵。他釋放囚徒,徵發郡國惡少和邊境騎兵。經過一年多的部署,僅部隊就有六萬人,還有運送糧草的牛十萬:、馬三萬、駱駝無數,兵器弓箭都很齊備。浩浩蕩蕩開赴戰場。

    李廣利二徵大宛

    公元前102年,李廣利帶著龐大的隊伍再徵大宛。這一次,僅憑強大的氣勢就鎮懾了西城各小國。他們爭相迎接,為漢軍供應糧食。

    到了輪臺,國王不降。漢軍攻破其城,並進行了一場大屠殺。從此漢軍向西推進非常順利。直接抵達大宛城下。

    攻到大宛都城時,漢軍還剩三萬人。大宛軍隊出城迎擊漢軍,被漢軍擊敗。於是他們退入城內守衛城堡。漢軍圍城攻打了四十多天,並攻破了外城,俘獲勇將煎靡。大宛軍士深恐不安,他們決定投降。眾官員合計殺死國王毋寡,提著國王的腦袋來見李廣利,並表示願意獻出寶馬。

    李廣利接受了大宛的投降。他們放出寶馬,任憑漢軍挑選;拿出糧草,供養漢軍。漢軍扶持了一個大宛貴人中對漢人比較友好的昧蔡為大宛新國士。並與他們訂立了盟約,然後班師回朝。

    沿途所經小國聽說大宛已被漢軍攻佔,紛紛派自己的子弟向漢朝納貢,進見漢天子。這些人後來都被漢朝扣留作了人質。

    班師隊伍回到玉門關時,還剩一萬多人,馬一千多匹。漢武帝拜李廣利為“海西侯”,封地千戶。其他官員也論功行賞。因為犯罪受懲罰而去從軍的,一律赦免其罪。

    文章最後,我們來回應題目:如何評價漢徵大宛,以及如何看待漢武帝的戰略眼光:

    ①漢武帝對於戰爭太過輕率。遠征戰爭,卻派個並無作戰經驗的李廣利擔此大任。實在過於冒險。雖然最終取得了重大勝利,但強大的軍威也幫了大忙。實屬險勝。

    ②征伐大宛,前後兩次,歷時四年。沿途各諸侯國受到騷擾;大宛蒙受了慘重的損失;漢朝損失也巨大。出關時士卒有六萬多人,回來時僅剩一萬多。這還不包括其他損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人和人剛認識的時候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