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韭菜論股

    不知從何時開始,微信朋友圈成為我們瞭解一個人最快捷的渠道。看他分享了什麼文章、什麼音樂,去了哪兒,發表過怎樣的言論,好像就可以瞭解這個人的性格全貌了。如果探究欲再強些,甚至可以翻遍他所有的朋友圈,瞭解他近幾年的成長史和心路歷程。這對剛建立聯絡的陌生人來說,可謂有了“知己知彼”的感覺。

    減少對自己的羞恥感

    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見”功能剛推出時,很多人都沒有在意,但使用一個月後,很多人成為這個功能的忠實擁躉。在記者的通訊錄中,共有好友1200多人,逐一檢索後,發現有近100人的朋友圈是“三天可見”的,他們大多是學生、初入職場的新人。而那些超過35歲的人群中,很少有人開啟這一功能,甚至多數人不知道這個功能。

    或許,三天就是個虛數吧!畢竟,我們都捲入資訊氾濫的浪潮,每天都處在有意無意將暴露隱私的社交生活中。有了這樣一個機會,可以決定自我暴露的程度,當人感覺不舒服,心情不美麗,需要和他人保持距離時,按下“開關鍵”,就開啟了自我調節模式。

    我們設定“三天可見”,無論出於怎樣合理的目的,其實都關閉了一個通道,一個用來面對自己真實情緒和狀態的通道——我們或許要靠發朋友圈來宣洩情緒,但“宣洩情緒”是化解矛盾面對問題的辦法嗎?或許只是心理上的逃避。當我們對他人設定“三天可見”,或者你熟悉的朋友只展示三天的內容時,你是否會對自己,對他人感到一種失落?

    所以,如果我們擔心資訊的過度分享,可以不去釋出洩露隱私的內容;如果一些人真不適合窺探你的生活,你該有勇氣去遮蔽他;如果我們渴望受到他人關注,也不必靠在網上打扮出一個精緻的自己。這樣看來,對他人三天可見,也是和自己對話的過程。

  • 2 # 秋名山皮小軒

    其他平臺的文章也分析了為什麼要設定朋友圈三天內可見,比如是對過去的告別,昨天的朋友圈已經配不上今天NB的我;比如是為了保留隱私,自己經歷的事情只要自己知道就可以;比如是為了保持神秘,不想活得太透明,不想讓別人過多瞭解自己。。。當然,也有可能就是為了嚐鮮,畢竟每次微信推出新功能,很多人都會手癢一試。

    有的人可能會說,我加了他好友,卻只能看最近三天的動態,連陌生人都能瀏覽十張照片,難道我連陌生人都不如?既然他不拿我當朋友,我拉黑他算了。但是,仔細想想,朋友圈最多算是幫助瞭解個人過去、展示現在的工具,它不是我們最初加一個人好友的目的。微信作為熟人社交工具,能成為微信好友的人是在現實世界中有了一定連線的,朋友圈雖說能幫助瞭解朋友的個性、喜好、習慣、過去,但兩個人的朋友關係最終會如何發展,也不是由朋友圈的功能而決定的,最後還是要回歸現實生活之中。如果僅僅由朋友圈功能變化就能破壞二人的關係,那這也不符合“朋友”的定義。

  • 3 # 霍冰闊落

    1

    最近接二連三的發現,在好多朋友的個人主頁下面都顯示了這麼一句經典的話。

    2

    我認為不是。

    發一條,刪一條,其實挺累,手指操作不一定會累,但心一定非常累。

    3

    這樣的問題其實非常敏感,這種問題不太好問,但是如果去問的話,估計得到的也一基本都是正面,或者中立的回答,諸如:

    但實際上,真正的答案我認為一定隱藏在背後,是一些不願意啟齒的東西,一種負面的情緒,諸如:

    “每天看著那個投資人,這個創業者這麼牛逼,感覺自己發的東西好lOW啊,他們看到我的朋友圈會怎麼想,哎呀好難受,我自己都不想看”“我感覺我以前發的東西太沒價值了,你們不要看啊”“我發的內容毫無營養,那些牛逼的人一定是不會關注我的”......

    4

    是的,社交網路中,只是單純發出求關注的聲音是沒多少人看的,但是如果表現出某種優越,並且你們愛關注不關注的姿態,才更容易獲得關注。

    本質上,每個人都希望UGC的社交網路,可以成為自己PGC的社交媒體。

    而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人擁有PGC的能力,擁有PGC能力的人,在微博、陌陌、快手等等平臺都是紅人,獲得的關注也足夠,反而不是那麼需要熟人圈的關注。

    但絕大多數人,獲得關注的渠道就這麼被束縛在熟人中了,所以各種需求也就來了。

    5

    單獨髮指定可見:對閨蜜、大學同學、同事進行分組,每次小心翼翼的傳送,誰能看,誰不能看。(光分組就夠累的)

    所以我們需要反思的一個問題是,這樣的好產品,對你來說真意味著好嗎?

  • 4 # TT影視安利君

    比如,半年前我還是一個頭發亂糟糟、精神萎靡、唯一的生活樂趣是看韓劇、只會對著鏡頭比 V 的土肥圓。但半年後的某一天,我碰到了我暗戀的男神,他的理想型是穿著合身長裙、髮型一絲不苟、笑起來露出八顆白牙的氣質型小姐姐。

    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絕望啊。

    所以,設定僅三天可見,是在跟過去那個很挫很落魄的自己說再見。

    我後來仔細分析了一下,設定僅三天可見也許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1、不想活的太透明,也不想再把自己徹頭徹尾地交待出去;

    2、自己經歷過的風風雨雨只要自己知道就可以;

    5、想看的人總會看見,不想看的人就算提醒他看,他也當沒看見;

    6、可能只是覺得有些人不必再進入你的生活了;

    7、明白了活在當下這個道理。

    其實,我們往往看到的,都只是別人想呈現的那一面。

    所有的不幸,都被遮蔽在三天以前。你的孤獨和小情緒即使發洩出來,也沒人理解。真正關心你的人,就那麼幾個。

    快樂分享錯了人,就成了顯擺;

    難過傾訴錯了人,就成了矯情。

    他們隨時等著聽你傾訴,為你取得的成績而高興,為你傷心的事情而難過。

    生活啊,一半回憶一半繼續。

  • 5 # 邶禺漫談

    2.現在加了越來越多的所謂好友,成為了某種程度的公共平臺了,不想暴露太多個人資訊於公眾,是自我保護。

    3.是人與人之間信任的愈見脆弱的表現。

  • 6 # 融融

    個人認為多此一舉,想看你的都是關心你的,設三天他們會覺得被你當外人了,不想看你的,你設成隨便看興許別人還遮蔽你了!要是你的微信是陌生人多,工作號,那也不會隨便發自己生活動態,畢竟是個工作號嘛!這樣一說,設不設三天還有嘛意義啊?遮蔽的全是想看你的!反正純陌生的我基本不加,賣東西的也是交易過幾次的加,然後遮蔽不讓他看我朋友圈,畢竟我喜歡朋友圈發生活照曬娃什麼的,都沒準,陌生的不給看。

  • 7 # w善思

    如果我專門點開他的朋友圈,那是因為我想真正瞭解並走近他!因為在我看來,如果我專門去點開一個人的朋友圈看,那麼這個人一定在我的心裡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或者他的朋友圈展示讓我覺得她和我是一類人,我想要去了解他,想要去走近他。可是我懷著這種熱情,卻被拒之門外,這種感覺還不如干脆就不要讓我看到你的朋友圈!

  • 8 # 陽光總在風雨後83525084

    接著我給她發了一個你也清清拉黑你的人吧,那個複製帖,立即發出去了,“還好她不是針對我”,心中默默地念道,但想與她親近地好感頓時全無,彷彿自尊心受挫,很不爽朗,後來碾轉片刻,那是她的自由,做為朋友的我們也無權干涉呀

  • 9 # 簡族

    我總覺得,從長久的人類發展角度來看,越活到後面,人的圈子實際上會越是狹窄的。你所眼見的我,只是我想讓你看到的我。

    有段時間,分析銷售行業的業績報表,單從靚麗的數字上看,交易的成單率明顯的小高峰集中在晚上,仔細想來,不難理解。晚上更容易讓人放鬆,夜幕降臨,錢好像也格外好賺一些。

    就像有些人累了想抽菸喝酒,或者各種各樣不傷害別人行為的前提下。要承認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像他們表現的那樣Sunny,Sunny的背後是無數的怠慢哄出來的,適當的墮落是為了可以更加快樂的展現在人前。”

    再比如,我夜深失眠,只能靠文字派遣心跡,這就出現了很多悲傷情緒只在深夜被輸出,次日醒來,Sunny升起就要被刪除的有趣現象。仔細探究,這類現象,實則內在裡,是一大票人“想念不能大大方方說想念”, “吐槽不敢敞開腦洞去吐槽”,“開心只敢謹慎小心說還好”的表達形式。

  • 10 # 牛頓師兄

    人都有獲得關注後心裡的滿足感,也都有探究他人的好奇心,現在你設定了三天可見,也無形中給那些想了解你的人設定了一個門檻,慢慢的自己就會封閉起來,因為不熟悉的人根本不知道怎麼跟你互動。

    這個功能作為一個使用者,我覺得用著挺不爽的,因為加了很多人,想要了解他們,根本無從入手,最後,時間長了,這些人也就慢慢的刪了。

    所以網際網路時代,大家的生活看著很豐富多彩,其實多的是內心孤獨的人,一方面是我們社交產品的多元化,導致我們產生很虛無的感覺,覺得離那些明星大V很近,看不上身邊的人,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啊,是不是我無形中排斥掉了很多人可能會與自己發生的精彩交集。

  • 11 # 酒店人的日常

    朋友圈三天可見,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等到你三天,很多人,一旦刪了微信,就永遠消失了已經不記得多久沒有充過話費,因為公司配有工作電話,話費都是每個月自動充足,除了工作電話之外,現在已經很少能接到朋友的電話,也很少打電話給朋友,需要的都是微信聯絡,聊天微信,有事微信留言,電話最多的竟然是快遞,有時不禁冷笑,不知道是科技方便了我們,還是限制了我們!很多人一旦刪除了微信,就永遠消失了,我們留有微訊號,卻沒有電話號碼,我們透過他的朋友圈瞭解他的生活,以為了解他的一切,卻失去了拿起電話的勇氣,怕尷尬,怕冷場,哪怕是問候一聲,嗨,你還好嗎?!都害怕對方無所適從!

    很多人,一旦退出了朋友圈,刪除了微信,就永遠消失了,似乎沒有來過我們的世界裡,我們找不到他,瞭解不了他的生活,我們曾經以為我們是相互瞭解的朋友,最後成了只是認識這個人的微信,過去的交整合為了回憶!或許有一天,我們想起來的時候,只會說,哦,這個人,認識,又或者在城市的角落裡相遇,也只會擦肩而過,沒有了問候的必要!

    我們真的不需要三天可見,要是你真的不願意發,我們也不願意見,要是你願意讓我看見,請不要對我保留時限。關心你的人不需要三天,立馬就能知道你的近況,不關心你的人不需要三天,因為他永遠看不見。

  • 12 # 優然談諮

    如果你對我設定三天可見,不如永遠不見。

    好了,其實是我開玩笑的,其實,覺得都可以理解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由,每個人想要設定這個功能的目的也許都不一樣,只是有一點相同的,就是他們並不在意別人會怎麼看。

    說下,我覺得設定三天可見的朋友是什麼樣的心理。

    第一 內心孤獨

    我應該是一個堅強的人,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有一些心事,它屬於一時的,會在我情緒來潮時,發生得那麼真切,以此記錄下來,隨著時間,它會被我遺忘,也因此被我封存。不願向世人透露自己更多的內心世界。但內心渴望著,在自己弱水三千的時候,希望取到一瓢。

    第二 希望某個人看到又不希望某個人看到

    有沒有人的朋友圈也是如此,當有時候我們寫下一些內容的時候,當有時候我們發一張照片的時候,其實我們是其實有那樣一個人可以看到,但又不願意過分的保留,在心裡產生著矛盾,所以採用了這樣的方式來取捨,它曾經出現過,你也看到過,就好了,不需要一直存在。

    第三 一時興起

    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只是聽說有這樣一個功能,也只是出於一時間的好奇而已,沒有任何目的性。但很多,認為自己是第三個的,也許都是在偽裝自己...

  • 13 # 藥都酒鄉

    微信的出現讓我們的社交更便捷了,曾經何時?朋友圈是一種時尚的象徵,如果每天不刷朋友圈,總感覺讓人不自在。在朋友圈裡炫富,曬狗,發餐飲照片,傳些謠言,笑話等等,到後來的微商出現,天天發廣告圖片爆滿,朋友圈成了資訊垃圾圈。因為是朋友,不方便拉黑關注,只能默默忍受,顯示了朋友圈的無奈,隨著微信功能的不斷完善,出現了雙方不看朋友圈功能,可是不看又感覺到遺憾什麼?謹此,這次推出的朋友圈“三天可見”的功能,可以說是符合人們對社交朋友圈的需求,即不受到太多的騷擾,也會留意一些有價值的資訊,值得點贊!

  • 14 # AI財經社

    社長認為,三天可見與國外的閱後即焚 SNAPCHA 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根據使用者深度需求 所做的功能調整。並且,此類功能的調整還會有針對性地繼續下去。

    而微信使用者則恰恰相反,已經過了嬉笑怒罵的年紀,做事更多的是考慮後果和影響,朋友圈的內容多為塑造自身的外在形象而不是單純的心情發洩。 其次,從產品功能上。微信朋友圈承擔著使用者的日常社交和工作社交需求。但往往一方面生活和工作所對應的是完全不同的群體,從愛好到性格。所以當朋友圈面臨著兩難的選擇的時候大多數人直接分組,什麼內容對什麼人可見。但另一方面,這兩部分群體有部分是重合的,使用者在內容公佈範圍上就會耗費更多的選擇成本。 最後一點,使用者習慣的培養。

    一個產品使用者依賴度的高低就在於產品習慣的培養。當然,越好用的產品使用者的接受度越高,習慣得也就越快。即使用者習慣養成快,產品依賴度就高。並且,三天可見的功能是可選擇功能,按需所用,不影響原有功能,最容易使使用者對產品的好感噌噌噌往上升(社長是這樣的呢)。

    其實,說白了就是使用者懶,但懶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之一。所以這就是產品經理存在的理由,能讓你在享受最優便利的同時又不喪失原有的良好體驗。

  • 15 # sampinn

    其實根源來自於人的性格多面性。

    每個人都有很多種性格,就像你在陌生人面前顯得拘束不安,沉默不語,在熟人面前顯得開朗活潑,你時而逗比,時而嚴肅,這都是你性格的體現。所以學過心理學的人都知道,並沒什麼真正的外向內向,一個人即使不是人格分裂,也可以有多面性格的。

    那麼回到本題,既然人有多面性,那就意味著,有一些“面”是不能給某些人看到的,比喻我逗比的一面,我只想給我最好的朋友們展示,但對於我新加的客戶,可不想讓他知道我幼稚的一面,這會讓我的專業形象打折扣。

    說白了,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特的時期造就了獨特的一面,什麼時候展示,給什麼人展示,我們都想把控在自己手裡。

  • 16 # 公子蔣球

    首先,我個人表示對這個功能持贊成態度!

    然後,我本人剛好也是這個狀態開放的朋友圈許可權。所以,我想就這個問題說說我的看法。曾經有朋友因為這個朋友圈檢視範圍我設定為三天的事,在微信上直接被我刪除了。微信作為每個人的社交工具,每個人有權利也有責任維護它的生態健康。而我把範圍設定成三天,也是我自己的自由選擇。有可能,最近我心情不好,發了很多消極的東西,不想把負面情緒帶給大家。也有可能最近一段時間騙子比較猖狂,盜用圖片作為詐騙的事情也不在少數。簡單說,這個功能是利人利己的。但是,依然有好事者,打著朋友的旗號,發出“連朋友圈都不對我全部開放的人,請滾出我的朋友圈”的討伐。你想知道我最近的狀態,完全可以打電話,也可以本人影片,甚至可以約我出去見面玩耍。我的朋友圈我做主,你可以看,也可以遮蔽。要是我申請的社交軟體,都成了取悅你的工具,那我真不知道,我們做這個朋友的意義是什麼!

  • 17 # 夢想總有一天會實現的

    我正在使用的就是這個“三天可見”功能。

    我認為這個功能挺好的。既能發表最近每天的精神狀態,又能很好的保護了使用者個人隱私生活。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祝大家週末愉快!

  • 18 # Deep深哇

    第一:我現在是一名大二的學生,對於我們日常接觸的人主要以學生為主,大學生裡面也很多人是開了這個三天可見的功能。那麼我個人對於這個功能是持著反對意見的。因為我們大學生之間接觸的都是一些同學,那麼你朋友圈有哪些隱私是同學不能看的?難道做了不見得光的東西?如果是真的見不得光,那你就不必要上傳到網上呀,對吧,所以在大學生裡面我是反對這種做法的。

    第二:我現在社會的角色去看待這個功能,我們都知道微信相對於qq,微博真的有很多的不同,因為微信的隱私程度相對來說更高。因為微信的群是沒有群號的,所以不是陌生人能加進去的,那麼我們擁有的隱私更高了,那麼跟你認識的人很多都是朋友,親戚,家人。那麼設定了這個許可權你是否有會跟家人或者朋友產生隔閡呢?所以在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是不是更應該關掉這個許可權?

    第三:我們再現在親人的角度來看看吧,就以父母的角度來說說吧,我們都知道,兒女是父母的心頭肉,那麼兒女出門在外了,父母在家肯定只有牽掛。那麼現在科技發達,父母也用上了微信,父母想常看看兒女的朋友圈,結果兒女卻把是朋友圈鎖上了,父母對你的擔憂就更加多了。面臨這樣的境遇,你也許覺得沒什麼,保護隱私而已,但是你為人兒女你就要有擔起一份責任的那種能力,所以這個許可權還是要慎重使用。

    第四:作為兒女,我們就考慮好要不要開著這個許可權,對於父母來說,你就要做出慎重考慮,畢竟生在這個社會就要擔起社會角色的責任。

  • 19 # 左手套VS上帝之手

    各類產品都想分到社交的一杯羹,包括支付寶推出的生活圈、陌陌的網紅直播、小密圈的問題留存,無不是為了這個目的。

    先來說說隱私(心理)

    以前看到過一句話:互動設計要提供給使用者足夠的安全感,不能侵犯使用者隱私。雖然在這個時代說隱私很可笑,但不代表人們不想要隱私,兩個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客觀的,後者是主觀的。

    如果你去看一個好友的朋友圈,在其個人資料欄裡面,微信還展示了其「個人相簿」的小圖資訊,好像在告訴你:我沒有遮蔽你哦。但是一點進去才發現,只能看到最近三天,有種赤裸裸被欺騙的感覺。(每個人都想做那個掌握別人資料而不被別人掌握自己資料的人。)

    比如我的朋友圈有這麼一類人:每次發完內容,過不了多久就不見了,要麼是刪了,要麼是設定為僅自己可見了。說實話,發一條刪一條或隱藏一條,其實挺累的,這類人內心肯定有很多想法,而「三天可見」這個功能正好就滿足了這類人的需求。即不用刪除也不用隱藏,還能告訴對方:我沒有遮蔽你。

    ●「往事不堪回首,我不想讓別人看到我過去愚蠢的、秀恩愛的、殺馬特的樣子。」

    ●「過去的都過去了,沒什麼好糾結的,活在當下嗎~」

    ●「我不需要別人的關注,保持一點神秘感挺好的。」

    ……等等,諸如此類的官宣。

    我們來重新解析一下上面的言論,看看他們真實的想法是怎麼樣的:

    ●「我以前發的東西好像沒什麼營養,要是被我中意的人看到了怎麼辦?」

    ●「不能讓別人瞭解我太多,不然我就沒了隱私了,我要讓別人覺得我很神秘很牛逼。」

    ……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這一整段內容都在傳遞一個資訊:人自身的矛盾心理導致了社交的複雜化。

    現在不同了,什麼產品都有,有些 App 是朋友安利我,讓我看看裡面的互動的,真的,看完都重新整理了我的世界觀。所以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微信推出的「三天可見」功能更像是為處理複雜社交做減法,根本原因是:好友人數的增加激化自身矛盾心理。怎麼說呢?繼續往下看。

    再來說說「三天可見」的利弊關係

    單獨髮指定可見:對好友進行分組,指定誰可以看,誰不能看。說實話,分組很累,在我有 600 個好友的時候明智的進行了分組,現在加一個就歸類,讓我現在就輕鬆了許多。然而當時還是花了將近 2 小時才分好組;

    ●單獨髮指定不可見:有時候發一些內容,不想讓某些人看到,所以只能去指定誰不能看了。

    ……

    現在的「三天可見」更是增加了產品功能的複雜性,我仔細的思考了下當中的一些變化。

    朋友圈跟之前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現在好友量的增加,熟人社交反而變得次要了,主要的是新人或陌生人的社交。雖然人數是表象,但是它也是具備是否可控的,好比人的選擇多了,就發現自己不知道如何抉擇了。所以「三天朋友圈可見」反而能讓這部分使用者能夠保護自己的隱私吧。

    但是反對的聲音也是很多:

    ●某段子:陌生人都可以看到你十條資訊,我作為你好友只能看你三條資訊,那我刪了你不是更好?

    ……

    為什麼呢?因為朋友圈的內容大部分都沒什麼新意,不是分享一些無趣的連結,就是分享旅遊的照片,或者是一些自以為能引人注目的生活自拍。當初我好友達到 1500 人時,一條資訊隨隨便便就能收穫至少 80+ 的贊,現在好友 2000 多人,一篇文章的連結有時候連 20 贊都沒了。而就連朋友圈可提醒的小紅點都可以隱藏了,這些細節是不是更說明了社交產品所面臨的危機呢?

    「隱私」功能一直在被最佳化,產品在不斷提高使用者所謂的安全感,而這正好跟一些人說的,現代社會無隱私可言,呈現出了兩個極端。不過其實也正好契合,正是因為無隱私可言,人們才更在意隱私。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回答,說是:

    在12年底13年初時,QQ 出現的一個問題:「全民隱身」。簡單說就是很多人經常上線後一看好友列表,全是灰色一片,沒幾個上線的好友。後來,騰訊官方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推出一次版本更新,欲強制性取消隱身功能,登入時沒有了隱身選項,列表上所有人都是彩色的,包括離線的和隱身的。當時那個版本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招致一片罵聲,最後只得快速更新回灰色隱身的版本。也就是那一年,微信的使用者量呈直線般上升。

    雖然每個人都有保護隱私的權利,但是從產品的角度來說,生態圈才是一個社交產品的靈魂。

    最後來個大話題:人性

    每個人都習慣於跟隨大眾潮流,即便不知道為什麼。

    基於資料所設計的產品或功能,也許是人們目前需要的,但絕對不是人類所必要的。有時候我們看到的僅僅只是一部分原因,所以我一直說資料可做為相對參考值,但是不能以絕對的方式來分析。

    接下來我要說一個比較虛的話題:格局。

    我回頭看以前的自己,覺得有點無聊又有點幼稚,各種黑歷史,特別影響我現在的個人形象(雖然也沒什麼好的形象)。毫無疑問,我那些沒什麼營養或者單純發洩情緒的狀態,根本幫助不了任何人,甚至會被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抓住把柄,但我還是決定保留,一方面它體現了真實的我,另一方面,這讓我必須明白:人長大了,就得學會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原因有很多,但是最大原因在於:所有的功能都是為了取悅使用者的行為而設計的。

    但問題是,這種「使用者被動式行為」都是商業化的,我們不能從中獲得什麼更深刻的體驗與成長,更多的反而是被膚淺的表面所吸引:時代在變,媒介在變,而不變的,還是那批不求上進的人。所以我們在社交網路中收穫的往往都是無聊與失落,最後什麼都沒有,與最初一樣,等待著另一個產品打動自己。

    為什麼我們會失落?為什麼人們覺得毫無收穫?因為你沒有得到你自己預期中的成長,而成長這件事不是你去做一些簡單的社交就能得到的。就連所謂的設計講座、分享、交流會的作用都微乎其微,更別說是網路社交了。

    無聊的時候,問問自己掌握某個知識點了不;

    遇到問題,嘗試著自己主動去解決了沒;

    晚上游戲時間到了,拿起書試試看能不能靜下心來讀下去;

    作圖的時候,有沒有時不時拿起手機去翻閱新聞、資訊;

  • 20 # 黃卿松

    比如使用者可以設定針對某一部分的人開放某些特定的內容。

    隱私是我們個人獨有的秘密,每個人的隱私都應該得到尊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室友是個同性戀該怎麼辦(本人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