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賽翁
-
2 # 秦徵說
恐龍滅絕,現在的原因一直是科學界在不斷探索的問題。先後出現過火山噴發說,氣候變遷說,造山運動說,海洋潮退說,甚至還有外星人滅絕說等等不同的觀點。
現在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恐龍滅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不是由單一的某個災難造成,而是在數百萬年間由隕石碰撞引起,然後引起地球陸續的氣候變化,火山噴發,造山運動等等,這些共同的因素導致了恐龍的最終滅絕。
具體過程推測如下:
6500萬年前有一顆直徑7-10公里的小行星墜落在墨西哥的猶加敦半島,引起一場大爆炸,把大量的塵埃拋如大氣層,形成遮天蔽日的塵霧,導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暫時停止,大批植物死亡,導致食草動物大批死亡,進而造成食物鏈破壞,食肉動物也大批死亡。
行星撞擊的另外一個副作用是激活了地球的火山群。小行星撞擊的強度可以在地球各地引發規模九以上的地震,而這樣的規模已能促成德干高原及其他地區的火山爆發。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德干高原就已經有岩漿流出,而撞擊事件就像是導火線一樣,一下子點燃了火山內部的岩漿,在接下來的數十萬年之間,火山不斷噴發出二氧化碳等其餘會改變氣候的氣體。長時間的火山爆發再次造成地球上的物種大滅絕。
所以,我認為單純的小行星撞擊,不足以滅絕所有恐龍,但是由小行星撞擊引發的地球地殼變動、地震、火山噴發以及氣候災變等後續災難才是恐龍被滅絕的最終原因。
-
3 # 自然科學冷知識
恐龍滅絕的時間大約發生在6500萬年前,近百年來,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大家也是眾說紛紜,今天小白就帶大家梳理一下
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位科學家就提出”火流星”理論,他叫alvarez,他在考古的時候發現,中生代末期的一塊石灰岩裡面,有孔蟲門的化石較多,且在這層岩石上,有一層黏土,其中沒有任何有孔蟲門的化石,而在這層黏土之上,又出現有孔蟲門的化石,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發現,這位科學家認為,這層黏土代表著一個斷層的時代,但這個時代有多長呢?
透過搜尋資料,他決定用銥來測量,銥在地球上很少,但在流星上很多,因此銥會以宇宙塵埃的形式緩慢落在地球上,這層黏土形成時間越長,銥的濃度就越高最後,最後測量得出,這層黏土大概有十萬年的時間形成,但是包含這塊黏土的石灰岩經測量由五萬年形成.
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黏土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爆炸性的階段,這個階段極有可能是流星撞擊地球形成的,只有流星大規模撞擊地球,才可能加速銥的沉積,形成這塊看似奇怪的化石
總的來說,流星撞擊地球理論是目前最為合理的一個說法,但真正如何,還要以為等著更確切的證據發現
回覆列表
從4.40億年前至6500萬年前,地球上共發生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4.40億年前,發生第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甲冑魚滅絕;
3.77億年前,發生第二次生物大滅絕事件,肉鰭魚滅絕;
2.50億年前,發生第三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也是最為嚴重的一次大滅絕事件,造成95%的海生生物和75%的陸生生物滅絕;
2.00億年前,發生第四次生物大滅絕事件,造成76%物種滅絕,大多數爬行動物銷聲匿跡;
6500萬年前,發生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也是最為著名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也稱白堊紀末生物大滅絕事件,造成陸地上的恐龍、天空飛的翼龍,以及水裡遊的鰭龍類,如幻龍、蒼龍、海龍類滅絕。
恐龍究竟如何滅絕的呢?
據科學研究考察證實並推斷,在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千米的小行星,以每秒19千米的速度向地球砸來,開始燃燒,形成一個致命的大火球,溫度高達10000攝氏度,它飛越太平洋,在北美洲墨西哥灣尤卡坦半島撞擊地球,形成一個巨大的隕石坑——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據科學探測,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直徑約193千米,深達32千米。
據推測這顆小行星撞擊的威力約相當於100億顆廣島原子彈,可見其破壞性有多麼巨大。
小行星的撞擊引起山崩、地震和海嘯,致使火山海量噴發,滾燙的火山塵埃厚達數千米,大量的動植物被燒死或燙死。火山灰懸浮在空中,遮天蔽日,時間長達數十年,溫度下降,藻類死亡,植食性恐龍賴以生存的松柏類、蘇鐵類等植物毀滅,造成生態食物鏈斷裂,大型的生物死亡,約有80%的物種滅絕。
這次小行星撞擊導致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之後,稱霸陸地的恐龍、稱雄空中的翼龍(一種會飛的爬行動物)和水中的霸主滄龍(一種會游泳的爬行動物)等一下子消失,灰飛煙滅,成為了歷史。而生活在洞穴中的小型哺乳動物,以及小個子鳥兒,憑藉自身的毛髮和羽毛,較強的禦寒能力和恆溫性,以及頑強的生存能力,度過了這次滅頂之災,從此以後,哺乳動物呈爆發式多樣化發展,進而出現了靈長類,甚至有智慧的人類;鳥兒蓬勃繁衍,展翅高飛,翱翔空中。
有科學家假設,假如這顆10千米的小行星,在晚幾分鐘撞擊地球,它就會落在太平洋,也許就不會造成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恐龍也許就不會滅絕。假如果真如此,恐龍仍然活著,哺乳動物就不會繁盛,人類就不會出現,那麼,今天的地球就會是另一番景象。
讀者們可以展開思想的翅膀,任意揮灑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