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官破曉

    古代有句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糧草”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糧,軍隊的食物,包括糧食,水,鹽巴,香料等。一部分是草,馬匹的糧食,也就是草料,還包括草藥!這些都是古代行軍打仗的必備物品。如果部隊糧食供應充足,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喝酒吃肉,如果部隊糧食供應不上,就只能吃野菜等東西充飢了。

  • 2 # 鑑史明鏡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人行軍打仗,十分重視軍隊的後勤保障工作,朝廷(或者說皇上)謀劃一次戰役,從選拔將帥,調遣部隊直至糧餉準備工作,都會提前通盤考慮,甚至於連天文地理、周易預測都用上了,比如不僅要在眾多武將中選拔元帥,還要挑選任命先行官、糧草官、監軍等等的,連發兵的日子也要測算。

    由於戰爭的需要,不僅隨軍有糧草官,後方還有專門的督糧官,隨大營建有糧倉,以保證糧草源源不斷的供給。在戰前,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史記》鴻門宴中的一段,當項羽準備攻打劉邦時說了這麼一句: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還有就是秦軍每戰之前都要大量飲酒,以鼓舞士氣。打勝之後就會喝慶功酒。如果部隊糧食供應不上,就只能吃野菜等東西充飢了。《三國志》中就有沒有糧食吃的時候,袁紹的部隊在河北吃桑椹,袁術的部隊在淮南吃河蚌的記載。再沒東西吃的時候,要麼吃人,要麼就自動瓦解。西漢七國之亂時,吳楚聯軍被周亞夫斷了糧道之後,部隊就自動瓦解了。還有類似的就是官渡之戰。當然,有些部隊沒有糧食之後可能會吃人,如長平之戰趙括被白起包圍後,其部就有自相殺食的事發生。再如唐朝張巡死守孤城時也發生此類事件。除了這些不得已的情況,還有些變態的將領,乾脆以人為軍糧,比如五胡十六國和唐末、宋朝、元朝時均有此類事件發生。

    當然了,凡事不可一概而論,比如“閃電戰”的創始人霍去病,他就不按常規出牌。他組織的小股精銳部隊千里迂迴長途奔襲時,就不考慮隨軍攜帶後勤保障分隊,而是一鼓作氣,打到哪吃到那,就地取材,以戰養戰。

  • 3 # 司馬砸光

    古代士兵在行軍打仗時吃什麼?問的好,真該好好梳理一下。我們先看一下幾大基礎糧食問世的時間:稻米,考古發現7000年以前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代就開始被種植並食用。粟米,也就是小米,原產地中國,8000多年前就出現了。小麥,大概在4000年之前也傳入到了中國。原產地在中國的大豆問世距今至少也有5000年。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鞠五種,撫萬民,慶四方。什麼是五種呢?鄭玄說五種者,黍稷菽麥稻也。也就是常說的小米、麥子和稻米。由此可見,夏商周以降,中國古代士兵的基本口糧就有保證了。而《戰國策》上說:“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也就是說,當時普通的勞動人民大多是豆粒成飯,豆葉成羹。那麼小米、麥子、稻米呢,應該是優先提供給軍隊吃了。當時情況與今天大抵相似,南兵習慣吃吃稻米,北兵習慣吃小米、小麥。只不過是分別用以上三者雜以蔬菜、豆類甚至肉類煮成大鍋稠粥,便於做也便於吃。應該說漢朝之前,士兵們的主食大抵如此。

    兩漢事情,雖然麵條被髮明瞭出來,大概還只能是改善士兵伙食偶爾一吃,稠粥依然為主。傳說拜諸葛亮發明創造,蜀國士兵開始能吃上了饅頭了。但是不好意思,當時的軍隊很有可能依然主要靠粥填飽肚子。晉惠帝的“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為我們提供了些許註解,堂堂皇帝認為的好東西依然是粥,只不過是肉粥,何況軍人?只不過遇到急行軍或者戰事正酣,米飯糰就成為最便捷的戰地快餐。

    各種麵粉做成的鍋盔、大餅、燒餅等,成為軍隊的主要食物,則是唐宋以後的事情了。至於說肉食,從來都是古代普通士兵的奢侈品,偶爾能打打牙祭就不錯了。即使有大量供應的肉食,也是令人生畏的人肉,三國時代、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等都有不少以人肉乾為軍糧的恐怖史實。

    最具創意性的軍糧發明,當如煎餅、炒麵,攜帶方便,儲存期超長,抓之即食,戰爭最艱苦時甚至熱水都無法供應,只好加把雪幹食,可沒少給人民軍隊做出貢獻。今天的我們都應該憶苦思甜,珍惜當下每餐都吃的豐盛飯菜來之不易啊。

  • 4 # 平田君Bellatores

    回答裡基本都只說了中國古代的軍糧情況,那我就說一些外國軍隊的軍糧狀況。

    1、羅馬帝國的軍糧狀況。

    羅馬人對士兵伙食非常重視,除了常見的穀物和肉類之外,士兵還能獲得定量的橄欖油、果酒和醋之類的補給、以避免患上壞血病。一般來說,羅馬軍人每天能攝入大約50克的肉類、100克豆類、850克小麥以及500毫升左右的酒精飲料,而這些食物能提供3600卡的熱量、完全可以滿足士兵的日常需求。

    現代人還原的羅馬軍隊口糧

    考古遺蹟出土的羅馬面包

    考古證據也足以證明羅馬軍隊飲食型別的豐富程度。在不列顛島和德國的軍團駐地的考古發現證明了史書中的相關記載:實物表明,羅馬在歐洲行省中消耗的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大麥、燕麥以及少量的黑麥;消耗的主要肉類為牛肉、羊肉以及豬肉。但不同行省的羅馬軍隊消耗的肉類有所不同——不列顛的軍隊主要吃牛羊肉,歐洲大陸的軍隊則主要吃豬肉。另外,在英國的倫敦、約克郡、卡利恩以及南希爾茲地區的軍團駐地遺址中,考古學家們還發現了數量龐大的小麥、扁豆、豌豆等農作物遺存,貝爾斯登地區所發現的二世紀中葉軍團駐地遺址中則出現了蒔蘿、野生芹菜、胡荽、無花果、草莓、黑莓以及榛子等作物。而扁豆、蒔蘿、無花果以及胡荽已經被證明是從近東地區和地中海沿岸進口而來。總之,羅馬軍隊的食譜中既有本土產物、也有外來特產,可以說是古代軍隊後勤保障的典範。

    2、中世紀歐洲和日本的軍糧狀況。

    羅馬帝國失去對西歐的控制之後,西歐地區陷入蠻族王國割據的狀態,而士兵作戰時所能吃到的食物型別有所減少。9世紀初時,查理大帝開始在法蘭克帝國建立後勤保障體制。在《查理大帝莊園敕令》中,查理大帝要求統治下的莊園應該提供豬油、魚肉、醃肉等食品,肉類之外的其他食品,比如蔬菜、乾酪、黃油等等,應當“將全部產品的三分之二繳納給我,以便應用”,並將剩餘數量一併上報。

    除了軍隊的戰前儲備之外,中世紀軍隊出征作戰的時候,士兵還會自己隨身攜帶一定的糧食。比如早期的基輔羅斯人就會自備糧秣。而俄羅斯人的軍隊伙食較為簡單,根據拉津《軍事藝術史》的記載,14-15世紀時的俄羅斯士兵主要食物是“燕麥粉、乾魚、少量火腿,經常會以一些蔥頭代替主食”。

    相較而言,英格蘭、西班牙和德意志糧食補給狀況要更好一些。在都鐸王朝時代,英格蘭士兵每天的伙食定量是:24盎司(約750克)小麥麵包、三分之二加侖啤酒,2磅牛肉或羊肉,以及0.5磅黃油。如果因宗教節日不能吃肉的話,則用1磅乳酪和四分之一條鱈魚、或者7-8條鯡魚代替牛羊肉。

    在德意志農民戰爭時期,1525年,弗勞恩貝格地區的守將塞巴斯蒂安·馮·羅騰漢為準備防禦,為城內守軍購入了麵粉、肥肉、雞蛋、黃油、乾肉等糧食,並安裝了風力磨坊用於製作麵包。

    1588年準備遠征英格蘭的西班牙“無敵艦隊”也為遠征軍準備了足夠的糧食。數萬人的西班牙遠征軍的伙食是:14.7萬大桶(1大桶=105加侖)的酒、6500公擔(1公擔=100公斤)燻豬肉、3000公擔乳酪和大量的魚、大米、大豆、豌豆、醋,此外還有1.2萬大桶的淡水。

    著名的西班牙“無敵艦隊”

    最後再說說日本的軍糧狀況吧。一般來說,中世紀日本軍隊主要以豆類和穀物為軍糧,肉類較少見,蛋白質來源主要是少量的魚類,總體水平落後於歐洲。在16世紀末的文祿·慶長之役(1592-1598年)中,一些地方大名的文書記載了北韓駐軍的軍糧狀況,我們僅舉幾個例子:

    《小早川家文書》記載,小早川隆景部下5000士兵10個月的軍糧包括:50桶大醬(合20石)、630草袋鹽(合70石)、海藻100袋、油菜籽2石、乾飯100石、沙丁魚乾105袋、520石大豆和7500石米。

    小早川隆景

    《毛利家日記》記載,毛利秀元的9000士兵所需10個月的軍糧包括:海藻150袋、油菜籽4石5鬥、乾飯200石、沙丁魚乾170袋、大豆841石、米13500石。

    毛利秀元

    島津義弘的2000巨濟島守軍所需10個月的軍糧包括:3000石米、250石大豆、25桶大醬、220袋鹽、海藻50袋、油菜籽1石5鬥、乾飯100石、沙丁魚乾43袋。

    島津義弘

  • 5 # TFBOYS武漢官方後援會

    其實古代行軍打仗主要還是吃粟米,古代水稻技術跟發麵一直到明清才成熟,所以早起打仗主要就是吃慄,類似小米的一種作物,用之煮成稠粥,放上野菜跟鹽巴,軍隊一般都是這種食物,一是比較容易儲存,二是比較方便。

  • 6 # 哨兵ZH

    這個題目其實不太好回答,我們國家泱泱五千年曆史,每個時代吃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而在行軍打仗時吃的東西更是千奇百怪,比如小米、幹餅、鍋盔、肉乾、野菜等等,小米作為我們古代主要的糧食作物,小米及其製品應該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軍糧。但是我想從另一個角度去回答這個問題,順帶回答一下題目的要求。

    眾所周知,戰爭,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後勤補給都是很重要的一環,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指的就是在出兵之前要先把糧草先準備好。處於農耕時期的古代,並不是所有當兵的人都是一身愛國情操的,有些只是被生活所迫,掙點軍功養家餬口,還能混一口飯吃,如果去打仗還沒有飽飯吃?那可是要引起兵變的(有過剋扣軍餉、軍糧而引起軍隊譁變的例子)。那麼,古代的行軍打仗時,如何解決一支軍隊的吃飯問題呢?

    1.打仗之前的準備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武戰爭從來都是一項關乎國計民生、民族存亡的大事,所以在戰前必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除了士兵動員宣誓、整衣備甲之外,那就是糧草的準備了。這時國家除了動用本身庫存以為,會向全國徵收糧食,屯糧是很重要的,萬一打起了持久戰,前線的需要大量補給,而後方補給跟不上,那麼造成的兵敗甚至兵變的後果將不是統治者能承受的。古代有種屯田制,就是強制士兵去耕種田地,做到戰時為兵,平時為民,起到了自給自足的作用,避免了補給的長途運輸,尤其是對於戍邊軍隊,有更好的效果。

    2.糧草的供應方式

    如何保證糧草的運輸與供應是很重要的事情,其中一種就是隨軍運輸,我們經常能聽到古代動不動就幾十萬大軍,除了資料可能有些誇張以外,所謂的幾十萬大軍其實後勤人員佔了很大一部分,養活一支軍隊的代價是很大的,更何況是要在前線作戰的軍隊,所以就需要更加完善的後勤保障。大家想想,古代的交通運輸能力是及其落後的,如果要到幾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遠的地方去作戰,行軍時間肯定不短,用牛、馬來運輸糧食,路上的消耗就是一個很大的負擔,當然,如果條件允許,走水路的話情況會好很多。所以,糧道有多重要就不言而喻了吧,古代打仗就有很多采取切斷對方的糧道,或者燒掉對方的糧倉,給前線軍隊造成毀滅性打擊

    3.前線的補給方法

    糧食除了隨軍運輸以外,還有啟用糧倉和徵用購買當地的人的糧食了,更甚至就是以戰養戰。國家在全國各地都是有糧倉的,一到了戰時,糧食的消耗將是一個天文數字,只靠臨時的屯糧和隨軍運輸是行不通的,這時啟用前線的糧倉就很重要了,如果打的是持久戰,那麼前線部隊還會向當地的百姓購買糧食等一些物資,也有可能是直接徵用,畢竟都打仗了,徵用糧食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到了敵後區,那麼以戰養戰就是個好方法了,直接在敵後區獲得各種補給,來繼續進行戰爭,不但能給敵對國造成重大的負擔與災難,還減輕了自身負擔。比如當時日本侵略者就使用過以戰養戰的方法

    4.士兵的吃食

    好吧,我知道前面我離題了,現在就來說說古代士兵一般吃什麼。首先就是小米,小米也叫粟米,在6000多年前又開始有了,而且在古代可以大量種植,也只有能夠大量生產的才能作為軍糧,在先秦至隋唐時期,軍隊應該都是小米為主。然後唐朝中後期開始,南方的水稻、小麥生產逐漸擴大,從而慢慢的取代粟米成為主要軍糧。其實限制於生產力的底下,古代吃食的做法肯定跟現代沒法相比的,更可況是在戰時?講究的只是能不能吃飽,而不是要求好不好吃。急行軍時是沒有時間停下來生火做飯的,這時乾糧就很重要了,比如饅頭和鍋盔,饅頭相傳是諸葛亮發明的,而鍋盔更是大秦帝國橫掃天下時的利器,據說鍋盔硬的可以硬剛刀槍弓箭,應該只能泡水或者就著熱湯來吃。至於大家關心的蔬菜、肉類那些,應該都是醃製品,畢竟古代也只有醃製這一種保鮮技術,但是在古代,牛馬都是寶貴的戰略物資啊,不能隨意宰殺的,所以肉類肯定是不會餐餐有的,就算有,也應該是雞鴨那些。

    最後總結一下,古代每一次的戰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沒有充足的準備,是肯定不敢輕啟戰事的,一旦開打,要打多久就不是你能決定的了,長時間的戰爭是很容易拖垮一個國家的。

    終於寫完了,第一次回答這種軍史類的問題,有疏漏的地方請大家多多體諒。

  • 7 # 密探零零發

    古代士兵在行軍打仗有啥吃啥,在沒有糧食之後可能還會吃人,這不是危言聳聽,在歷史上可以說是司空見慣了。今天,我們就一起看一下古代士兵到底吃什麼呢?

    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糧草在行軍打仗中至關重要,甚至可以決定一場戰役的勝利。古代軍糧主要是穀物,糜子、水稻、小麥、大豆等糧食作物,以填飽肚子為第一要務,沒有什麼講究的,更沒有什麼四菜一湯,別想多了,在古代行軍打仗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經常由於運輸艱難,還吃不飽飯呢!基本就是喝粥,吃鹹菜,大米飯,到了三國時期,出現了油餅、大餅等麵食,據說諸葛亮還發明瞭饅頭。

    當然也有乾肉條、乳酪、炒麵等乾糧,比如當年橫掃歐洲的蒙古騎兵就是隨身攜帶風乾牛肉乾和乳酪,不僅可以長時間儲存,而且可以提供大量的能量用於長途跋涉,征戰四方;炒麵也是一種常見的隨軍乾糧,一口炒麵一口水,即使到了抗美援朝時期也是士兵的主要軍糧。

    至於蔬、酒、肉這些副食產品,平時是不太能吃到的,只有作戰勝利慶功的時候,才會改善生活,大口吃肉大口喝酒。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就地取糧,以戰養戰,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就是典型的以戰養戰,就地取糧。

    最後,一種情況是實在沒有糧食吃的時候,會發生吃人的殘忍場景,而且在古代還是屢有發生,慘不忍睹。如長平之戰趙括被白起包圍後,其部就有自相殺食的事發生。再如唐朝張巡死守孤城時也發生此類事件,還有黃巢也是以人肉為軍糧。除了這些不得已的情況,還有些變態的將領,乾脆以人為軍糧,特別是在五胡亂華的時候,他們將女人稱為“兩腳羊”,殘忍無比。

    古代士兵打仗的軍糧可謂五花八門,但最終都是為了填飽肚子,活下去。戰爭是殘酷,珍愛和平,遠離戰爭。

  • 8 # 天台觀寧波

    看到這個問題,不由得想起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人家長途奔襲,靠的是速度,攜帶的食物相較與農耕民族要來得方便。

    蒙古軍隊出征主食是羊肉乾,羊肉煮熟後晾乾,可即食,蒙古士兵基本上是在馬背上邊喝馬奶酒邊吃肉乾,行軍速度不變。往往敵人還沒反應,他們的先遣部隊已經到了,這種千里奔襲當時也只有蒙古軍隊才能做到而且速度還快。每一個先遣隊士兵需帶三匹馬以上,一匹乘騎,一匹換乘,另外一匹專帶備用兵器一套、肉乾、肉粉和奶粉以及飲水若干。這裝備除了睡覺,其它時間可以確保一直在行軍,可想速度有多快!

    除了各類肉乾,還有一種神級牛肉粉,將鮮牛肉晾乾搗成粉狀,據說一整隻牛的粉可以裝在一隻牛膀胱裡,吃之前取部分加水煮開,迅速膨脹,味道鮮美,一隻牛膀胱裡的牛肉粉可供十名士兵吃三星期。

    另一個不得了的改良是由成吉思汗的漢人謀士無意中發明的。這天早上這謀士煮牛奶準備早飯,卻被成吉思汗宣去議事,等回來後發現牛奶被煮幹,鍋底是一層乾粉,他用手指挖了一嘗,發現味道不錯,加水一煮,味道也好。他因而靈光一閃,何不把鮮奶加工成奶粉,豈不方便,他馬上試驗,成功後稟報成吉思汗,受到表揚,並迅速在軍隊推廣。

    奶粉的出現,讓戰鬥力提升不少,減少了馬匹的負擔,不用帶馬奶酒和鮮奶一類的飲料。出發只需在牛皮做的水壺裡加水和少許奶粉,隨著馬匹的奔跑,奶粉充分溶解,營養和口感與鮮奶無異。

    另一種美食其它民族決吃不慣,是將鮮牛肉切成手指厚的一大塊,安放在馬背上,再裝上馬鞍,一路奔波後,這塊肉被磨半熟,並吸收了馬的汗水變得鹹鹹。這被長途征戰的蒙古兵奉為難得的美味,因為他們平時連跳蚤蝨子都吃,胃口相當好。

    難怪當時無人能擋。

  • 9 # 歷史風暴

    民以食為天,這四個字對在外征戰計程車兵來說尤為重要。

    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供應,軍人將無法保證其戰鬥力。

    所以,古代的軍隊在後勤補給這方面有很多獨到之處。

    比方說,蒙古人在西征的時候,他們喜歡吃的是牛肉乾,這種東西營養豐富,保質期長,而且曬乾的牛肉攜帶起來也非常方便。

    小貼士:牛肉乾富含多種氨基酸,易於人體吸收,對失血過多及身體損傷的恢復極為有利!

    除了牛肉之外,蒙古人也會在行軍的時候帶上母馬,等馬產了馬駒之後。蒙古士兵就可以一邊打仗,一邊喝馬奶了。

    小貼士:馬奶的營養價值非常高,富含維生素A、B、C族元素,鈣、鉀、鈉等微量元素,有補虛強身的作用!

    除此之外,由於蒙古軍隊行進的地方多是茫無人煙的大草原,這裡野生動物非常的多,他們可以一邊行軍,一邊打獵來作為自己的給養!

    蒙古軍隊這種補給方式,讓他們在作戰的時候,不需要後勤方面的支援,保證了他們能夠快速行軍,使之在戰鬥中能夠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而作為農耕民族的中原王朝來說,後勤補給就顯得尤為重要。

    比方說,漢朝在發動漠北之戰的時候,動員了數十萬士兵押運糧草,以保證前線10萬漢軍騎兵的後勤補給。

    漢軍的糧食具有鮮明的農耕特色,主要為中原地區盛產的小米。

    不要小看小米,這種糧食保質期長,可以存放十幾年,而且營養價值高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B族元素,不僅能作為食物,還有補血健腦的保健功效!

    除了糧食以外,士兵還能分得一定量的菜羹作為副食。

    除了後方的糧草供應,漢軍在作戰的時候也會取食於敵。在攻打匈奴人的部落之後,靠俘獲的牛羊、糧食等來補給自己。

    像霍去病這樣喜歡長驅直入,將後勤軍隊甩在後方,在匈奴腹地馳騁的將領,幾乎就是靠敵軍的補給了。這樣也激發了漢軍計程車氣,因為只有打敗敵人才能吃飽飯。

    可以說每一名戰士都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勇氣!

  • 10 # 有書博物館

    一般情況下是有什麼吃什麼。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對於消耗體力計程車兵們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士兵在行軍打仗時吃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糧在軍隊作戰的時候就是重中之重,一旦發生缺糧的情況,再精銳的軍隊也會瞬間崩潰。

    而在中國歷史上,圍繞著大軍糧草所發生的各種經典戰役和典故數不勝數,最有名的就是曹操一把火燒掉袁紹存在烏巢的糧草,最後以少勝多的典故。那麼我們中國古代的軍隊在外出作戰的時候,一般都要吃那些東西呢?

    1、主食

    古代的中華民族是一個農耕民族,主要食物都是以植物類的種子為主。因此中國最早的穀類食物一般被稱作五穀雜糧,其中“五穀”分別是麥、稷、黍、菽、麻,而雜糧則是高粱、穀子、蕎麥以及各種豆類的作物。

    所以在中國古代行軍打仗的時候,一般主要也都是以吃這些五穀雜糧為主。

    2、輔食、配菜。

    這個就不好說了,一般的情況下在軍隊行軍的時候,會攜帶很多的醃菜罈子,裡面裝滿各種醃菜。

    這種醃菜主要是為軍隊提供調味的配菜和鹽類的補充,要知道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必須要吃鹽的,不然就會渾身無力,失去戰鬥力。

    所以在打戰的時候,士兵能夠吃到足夠的鹽,對於軍隊戰鬥力的強弱是至關重要的。

    但是除此之外,在有些鹽類物資比較缺乏的時候,軍隊還會用一種東西來暫時替代鹽做調味品,那就是醋布。

    這種東西就是用粗麻紡織出來的布浸泡到醋裡面,再拿出來曬乾,然後在浸醋,這樣反覆幾次再曬乾。

    等到缺乏調味品的時候,士兵就會把這種醋布撕一塊下來丟進鍋裡面煮,這樣鍋裡的食物就有了味道。

    這種東西吃起來雖然難吃,但是好歹還是有味道的,總比什麼味道都沒有要強。

    3、肉食

    這個就比較少了,一般情況下,軍隊也會攜帶一些醃肉乾和活豬、羊作為軍隊的肉食補充,不過吃肉食的情況並不多,一般是在打贏了戰,犒賞的時候才會有機會享受到。

    另外一種情況是在發生戰鬥以後,將戰場上的死馬、傷馬帶回來收拾一下,吃馬肉;第三種就是就地掠奪敵國的民眾的食物,這裡面自然就會包括豬牛羊等物。

    不過這種情況不多,一般也是打贏了才有機會享用到。

    古代打戰就是這樣,隨時都有掉腦袋的危險,能夠吃飽,就是萬幸了,吃好是不敢想的。

    在中國像這樣的情況一直到二戰時期都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直到新中國建立以後,國家經濟搞上來了,再加上我軍有自立更生的優良傳統,軍隊食物供給才漸漸得到改善。

  • 11 # 歷史密探

    古代在行軍打仗之前,一定要先把士兵需要的糧草準備好,所謂糧草,就是需要的衣物、軍械、食物等等保障性的物資。因此,會有大量的後勤保障人員負責運送這些物資,以保證將士不至於餓著肚子上戰場。

    所以,糧草供應是否及時,對戰爭的勝敗影響很大。歷史上有很多切斷對方糧草,從而獲得勝利的戰爭。古代的戰爭,糧草供應占軍費的比例很大,受運輸條件影響,很多情況下不能得到良好的保證。

    古代士兵的糧草一般都是一些雜糧,唐朝時期以小米和小麥為主,一直到宋朝之前,中國的烹飪技術都只有蒸、煮、烤三種。所以在軍營裡最常見的就是煮雜糧粥,煮完放上一點鹽,就是一頓飯。

    在古代,是沒有軍用罐頭壓縮餅乾等高熱量、易攜帶的食物的。他們幾乎不吃蔬菜,但偶爾也會在行軍途中購買,在戰場附近,他們也會設立糧倉屯糧。貴族們還能吃個火鍋,但沒有辣椒,因為辣椒明朝時期才傳入中國。將領和功臣還能偶爾吃吃肉喝喝酒,至於普通士兵就只能聞聞味了。

  • 12 # 有書共讀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打戰時解決士兵的吃飯問題至關重要。一般來說,糧草的充足程度,也是戰爭能否取勝的關鍵。那古代士兵到底吃什麼呢?有書君這裡說的古代截止1840。

    一、奴隸社會時期

    原始社會沒有戰爭,私有制的出現使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這個階段農業生產水平低下,但動物遍野,這個時期的軍糧主要靠狩獵。戰爭間隙,雙方計程車兵各自組織抓各種動物來解決口糧問題。一群人抓到什麼吃什麼,抓不到的時候還可以釆摘野果野菜充飢。

    二、封建社會初步發展時期(隋唐之前)

    秦漢時期進入到農耕社會,這時候五穀雜糧已經開始種植,小米因為有耐儲存的優點,率先成為了軍隊的主食。唐朝以前的更多戰爭的主戰場都是在北方地區,而北方主產小米,小米的營養價值也比較高。這個時期計程車兵的主食就是小米。

    三、封建社會的繁榮衰敗階段 (隋唐至明清)

    隨著南方的開發,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手工業生產的發展,燒餅逐漸取代了小米在軍隊的地位,士兵們開始吃燒餅。

    南方水稻的推廣種植,大米的產量提高,士兵們又開始吃大米,有時候還會吃到配菜。條件好的情況下,部隊可以埋鍋造飯,士兵們就可以吃到熱騰騰的飯菜,甚至喝點小酒,那當然是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

    總之,軍隊是是國家政權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對外抵抗外來侵略、對內鞏固政權的主要暴力工具,國家就會盡全力保障軍隊的衣食住行,使每一個士兵沒有後顧之憂。

  • 13 # 史學達人

    古代時候打仗講究的是士兵未動,輜重先行,可見糧食對於士兵來說是多麼重要。但是,這種輜重先行的說法只使用於中原人,對於匈奴、契丹、或者蒙古等馬背上的人來說就不是這一套了。

    他們打仗來說就簡單的多了,不用備那麼多的糧食、蔬菜之類的。

    因為糧食消耗量比較大,對於中原的人來說,每次打仗打的都是錢,沒有錢的支撐,這個戰役是打不起來的。

    馬背上的民族就不一樣了,他們進犯中原就是為了得到戰利品,奪得吃的用的等物資。所以,每當他們發起戰爭來到時候,再出發前他們每個只在馬上帶幾天的口糧就行了,比如說肉乾,牛奶、羊奶之類的東西。他們所帶的這些東西只要能支撐他們到漢人的邊界就可以了。

    因為到了邊界只要見到人家,他們就可以大肆的搶掠了。就可以得到物資的補充了。

    而中原計程車兵進攻馬背民族又不一樣了,他們必須帶足夠的糧食,還有做飯的鍋,這些是缺一不可的。若是找到敵人還好,他們的肉乾、牛奶也能湊合一下。若是找不到敵人,糧食快吃完的情況下,他們就不得不返回來了。

    因為若是缺了糧,那是很要命的,即使不被敵人打死,光餓就被餓死了。

    當然中原的人打馬背上的民族的時候,找不到的敵人是經常的事情。畢竟草原太大了,他們人口又少,在那麼大的地盤找那麼少的人口是何其的難。

    可是馬背上的民族進攻中原地區的時候,肯定每次來就能搶掠到東西,因為中原地區的人都有家不像他們逐水草而居。

    這就是古代漢人和馬背上的民族開戰的時候,比較燒錢的原因。

  • 14 # 玄坤文史

    我們知道在二戰時期,我們的部隊國軍還有軍糧罐頭,共軍的軍糧就是小米加步槍,那麼在古代時,部隊的軍糧是什麼呢?主要還是一種叫粟的食物。

    粟其實也就是小米,戰國秦漢時期,戰亂不斷,粟在6000年前,就已經開始大規模種植,商朝時期更是民間主糧,到了戰國時期,一個5口農耕之家,一年可產糧95石,能餘下45石,並且粟這種糧食,最長可以儲存9年,這也是將粟當作軍糧的原因,在行軍作戰中也能長時期儲存。

    隋唐時期,隨著政治中心開始漸漸南移,南方的土地更合適小麥和水稻的種植,所以漸漸的在全國範圍內,水稻小麥種植區也開始逐漸擴大,大米也就開始變成了中國古代首選的軍糧,但是在古代沒有袁隆平先生,所以糧食價格是很高的,通常軍糧是要摻雜穀子摻小麥什麼的。

    在河南《武陟縣誌》中記載,諸葛亮發明了烙餅,鍋盔,在明朝戚繼光抗倭時,發明了光餅,一種用麵粉燒成的圓餅,可以便攜食用,當然我們到這說的都是主糧,但是光吃米,沒有菜也不行啊,但是古代可不向今天,還有什麼脫水食品可以長時間儲存,肉放一段時間就臭了,菜也就爛了,所以肉食之類的就只能醃製的了,也就因此出現了一種美食,火腿!

    但是火腿這一類醃製品,製作過程複雜,另外製作時間長,後來也許是常和遊牧民族打仗,所以遊牧民族的特色肉食,風乾肉也就開始進入中國古代的軍糧裡,當然肉還是要高階軍官才能吃,蔬菜在邊關是有屯田有給部隊補充的,在二戰時期,蘇聯給前線戰士每天的補給都有生命之水伏特加,在中國古代部隊也是常備果酒的,成本低,好生產,另外一個飲品就是我們傳統的茶葉了。

  • 15 # 東風鎖二喬

    歷代兵家都推崇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乃是行軍打仗的首要條件。而中國古代的冷兵器時代,作戰主要是靠人力。那麼在古代戰爭頻繁時期,中國古代計程車兵都是以什麼作為軍糧呢?

    在夏商周以前,由於政治動亂和地理因素,軍隊首選的軍糧都是去掠奪食物,能搶到什麼吃什麼。再者因為那時候的農業生產方式也比較落後,還是遊牧漁獵為主的社會生活,所以商周時期的軍糧也有來自軍人打獵去獲取食物。

    到了戰國以後,漢族成了農耕民族,這才出現了五穀雜糧和一些野菜之類的蔬菜。而且宋朝以前,大多做飯的炊具都是陶器,鐵鍋那可是很少能見得到的。

    而陶器也比較適合煮粥,煮粥的材料是粟米,那時候也沒有什麼過多的選擇,當時廣泛種植的農作物也是粟米,就是一種類似於小米的粗糧。軍隊裡一到吃飯的時候就會讓士兵們煮粥,然後在粥裡放一些能找到的野菜之類的,做成很稠的粥來填飽肚子。當然也有在粥里加肉的,不過那都是軍隊裡面將領才能吃到的。

    那時候也有了大米和麵粉,但是大米的儲存時間短,只有五年左右,而粟米可以儲存九年。物以稀為貴,所以那時候的大米也非常昂貴,也只有有錢人才能吃得起吧。

    到了唐宋時期,隨著小麥和水稻的產量擴大,大米和白麵取代了粟米成為了當時軍隊的軍糧,做出了大餅和燒餅,並且都開始講究營養了。

    在唐朝軍中,肉已經成為了軍中必備的食物,再配上燒餅和大餅。而且肉的種類繁多,有豬肉、雞鴨魚肉等等,當然牛肉可是不能吃的,因為牛作為當時重要的農業生產工具,吃多了可是會影響農業收入,所以那時候是不可以吃牛肉的。

    到了明朝軍糧就有了進一步的提升。為了能更好的適應長途追擊和叢林奔襲,士兵們將圓餅用炭火烤至酥脆鹹香,然後在中間穿孔,用繩子串好綁在身上,做成了行軍打仗的乾糧,相當於現代軍隊的“壓縮餅乾”。

    而且聰明的明朝士兵還發明瞭泡飯和炒麵。所謂泡飯,就是把大米做成乾的米飯,等到要吃的時候就用熱水泡軟食用。而炒麵則是把麵粉炒熟,吃飯的時候直接放進最裡面嚼,都不用熱水。

    而北方的遊牧民族打仗主要的軍糧就是風乾肉。北方由於水草豐富,那裡的牛羊馬膘肥體壯。充實的肉類供給,讓士兵們拿肉類作為軍糧,他們把鮮牛羊肉經過風乾加工,使得上百公斤的肉變成十幾公斤的肉乾隨身攜帶。士兵們帶著十幾公斤的肉乾放在馬上行軍出征,可以吃好幾個月。

    而在軍隊當中,不止人要吃軍糧,還有軍馬也要吃軍糧。軍馬為了保證行軍打仗時候的體力,吃草是不夠的。馬匹吃的和士兵一樣是糧食,也要吃大米和麵粉。而且一匹戰馬的食量是一個士兵的六倍之多。隋唐以前用粟米作為軍糧,粟米的缺點是營養低,吃飽了餓得快,所以古代行軍打仗對糧食的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

    當然如果真的軍中糧食短缺,就地取材吃的,三國志中袁紹部隊在糧食短缺的情況下就以桑椹為食等等。

    要是實在找不到食物吃了,就出現了吃人的變態將領。唐末時,秦宗權常派遣部將四處屠殺百姓,他的軍中不帶米麵,只用車子載著鹽和人的屍體,餓了就割肉烹食,後來發展到把殺死的人用鹽醃起來,做成人肉乾隨軍攜帶,作為軍糧。還有唐末的李克用攻打天長,就是將敵人屍身做成乾肉脯,隨身攜帶打仗,五代時的趙思綰帶兵攻入長安城時,就有殺害婦女兒童作為軍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夥來說說,要要怎麼科學的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