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黔

    實際上無論是關羽之死,還是龐統之死,或者是夷陵之戰其實都不是劉備失敗的轉折點,而劉備失敗的真正轉折點是法正的去世。

    為什麼關羽之死不是劉備失敗的轉折點?

    很多人認為關羽的死引發了後面劉備為關羽報仇討伐孫權,結果劉備在和孫權的夷陵之戰慘敗,導致劉備的一手建立的蜀漢政權受到了重創,其實劉備討伐孫權是主要原因是孫權堵住了劉備北伐擴張勢力的有利位置,劉備為了奪回北伐擴張的有利位置,向孫權發動了進攻,為關羽報仇只是一個順理成章的藉口,也是為了防止曹魏從背後偷襲。

    要是劉備想報仇,早就在關羽死之後就開始報仇了,而不是等到,自己稱帝之後。所以關羽之死並非劉備失敗的轉折點。

    為什麼龐統之死不是劉備成敗的轉折點?

    龐統的死只是一場意外罷了,有種說法叫做神學說,就是說龐統得是上天安排的,龐統死的地方叫做落鳳坡,和龐統的鳳雛稱號相對應,也就是說上天要讓龐統死在落鳳坡,而龐統自知此地是上天的安排便前去領死,要不然作為一個軍師,應該是出謀劃策,那有前去探路的。

    龐統的死,雖然領劉備傷心,但是對於整個局勢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影響,最後劉備依舊取得了漢中的勝利,建立了蜀漢政權。

    為什麼夷陵之戰不是劉備得成敗得轉折點?

    對於夷陵之戰其實質疑是最多的,之前我也是認為,夷陵之戰是劉備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為什麼呢?夷陵一戰,劉備帶走了幾乎一大半的精銳部隊,可以說是蜀漢的全部精銳,結果全部折在了夷陵,導致蜀漢一蹶不振。劉備也不久病逝。

    其實,夷陵之戰雖然失敗了,但是卻給了蜀漢的發展的機會,統一了南方,並且從農業,商業上發展了南方,給了後來諸葛亮北伐曹魏,有了很大的支援,這是劉備在位時沒有的。

    所以夷陵之戰不是劉備成敗的轉折點。

    真正的轉折點是法正的去世,為什麼呢?

    法正和劉備的關係,就好比曹操和郭嘉得關係,說什麼都能聽的進去。

    法正在的時候,主管軍事,而諸葛亮被安排到了後方,看的出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高於諸葛亮。

    就像諸葛亮所說:“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如果法正不去世,也就沒有後面的夷陵之戰,法正會勸劉備統一南方,大力發展南方,隨後尋找時機北伐曹魏。

    即便勸不住,也能在夷陵之戰中取得一定的勝利,逼迫孫權和談,讓出荊州部分,五五分,有了荊州為跳板,北伐之路便能成功。

    結果法正早逝,讓劉備由盛轉衰。

  • 2 # 美食聯盟

    龐統之死,拋開演義講歷史,龐統法正這些才是可以帶兵打仗的軍師,而諸葛擅長治國內政,所以前期劉備打仗不會帶諸葛,龐統死了之後,蜀國可以打仗的軍師真的寥寥無幾,也註定了後面的一系列的失敗。

  • 3 # 徐氏客卿

    一、龐統之死

    戰死雒城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帶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陽。不久,劉備包圍雒城(現今的德陽廣漢一帶)。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三十六歲。劉備極為痛惜,一說到龐統就流淚。為表彰他的功勳,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定其諡號為靖侯

    二、關羽之死

    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關羽不顧來自東吳的威脅,率軍攻打樊城的曹仁。並派人深入曹魏的佔領地區策反。曹操派于禁助戰,關羽借漢水淹曹魏七軍,生擒于禁,威震華夏,曹操打算遷都以避關羽之銳。司馬懿等建議聯合孫權,要孫權從關羽背後襲擊。曹操採用此策。孫權派呂蒙等做好了準備,並在十月出軍,而且將要進攻的戰略告訴曹操曹操命人將情形告訴關羽。但關羽看到了之後,猶豫不決,又耽誤了時間。羽的手下守南郡的太守糜芳,將軍士人平常皆受關羽的輕視感到不滿,孫權派人來誘降,二人便投降了孫權。吳軍以蜀軍將士的家屬為人質,出兵配合曹軍,前後淹擊蜀軍,蜀軍潰敗。關羽僅帶著少量的隨從向蜀軍控制的上庸撤退。在接近蜀境的麥城關羽竟被吳軍的一個小將馬忠生擒。關羽被擒後,堅決不降,被東吳斬殺。

    三、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夷陵猇亭之戰。爆發於221年(蜀漢章武元年),結束於222年(蜀漢章武二年),是三國曆史上東吳(孫權)和蜀漢(劉備)為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南部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而進行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夷陵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國曆史上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夷陵猇亭之戰。爆發於221年(蜀漢章武元年),結束於222年(蜀漢章武二年),是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和蜀漢(劉備)為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南部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而進行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夷陵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國史上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這三大戰役就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四、綜合分析

    大致介紹完,三個事件的發展順序,先龐統之死,後關羽之死,再後來夷陵之戰。龐統的死亡等於是讓劉備自斷了一臂。我們知道一個失去手臂的人是完全殘廢的,所造成的損失也是無法估量的。最後,劉備無法問鼎中原,這與失去龐統絕對有很大關係。我們試著分析一下那段歷史,如果龐統不死,那是否就可以不會有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之後被殺?當時無論諸葛亮還是龐統如果能在荊州駐守,憑藉他們過人的智慧和能力,他們可以輕鬆地保衛荊州。即便是東吳的呂蒙,還是陸遜是一個有多麼才華的青年才俊,他們都不能不敢輕易的出兵荊州。再換言之即便是諸葛亮和龐統沒有留在荊州,劉備陣營即便是失去荊州,也不能從根本上破壞蜀國的實力,動搖其根基。關羽失去荊州之後,如果諸葛亮和龐統互相勸說之下,也許便能說服劉備不要貿然出兵伐吳。即使劉備不能被說服,劉備依然出兵東吳為關羽報仇,劉備一定會帶龐統或諸葛亮其中一個去,倆人是何等才能,即便陸遜個人能力再高我也絕對不會超過諸葛亮和龐統,這樣的情況下劉備豈會遭遇人生最大的失敗—夷陵之戰。

    蜀漢怎能會被陸遜火燒連營,狼狽敗逃?蜀漢的精銳何至於損失殆盡?

    五、個人觀點:

    從表象看,夷陵之戰,蜀軍損失慘重,劉備病逝,導致後來北伐人力物力不足的重大原因,是歷史的轉折點。

  • 4 # 使用者109007794576

    夷陵之戰。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關羽兵敗被殺。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隨即揮兵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孫權命陸遜率軍迎戰,陸遜火燒蜀軍連營,最終於夷陵一帶大敗蜀軍。

    《傅子》記載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劉備僅以身免。夷陵之敗讓蜀漢政權損失多員猛將和大量精銳士兵,元氣大傷,劉備鬱鬱而終,國內叛亂四起,國家搖搖欲墜。劉備死前,將蜀漢軍政大權全部託付於諸葛亮,諸葛亮花費5年時間重建軍隊和平叛,才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曹袁之官渡、魏吳之赤壁、蜀吳之夷陵並稱為三國三大戰役。

  • 5 # 俏皮灬花小少

    夷陵之戰的失敗,是最大的一個轉折點!

    劉備就是在此次戰役中命隕白帝城!所謂就得請在不怕沒柴燒!人都是死了還來在撐起蜀漢!把身後事全權交給了扶不起的阿斗!這樣的蜀國是不可能在鼎力三國了!

  • 6 # 西門不帶刀

    龐統作為能夠與諸葛亮平級的軍事家,他的死的確給劉備能夠帶來一定的影響,但龐統死後還有諸葛亮活著,所以龐統之死並不會讓劉備由盛轉衰。

    而關羽之死和夷陵之戰,也並不是劉備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是劉備已經在失敗的路上的發生的事。那劉備真正的成敗轉折點是什麼時候呢?

    少校個人認為劉備真正的成敗轉折點是:入成都後。

    我們可以看一看劉備入主成都之後發生了三件事,從細節上看出能看出劉備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第一件事:入主成都後,用別人的錢,大封功臣,收買人心。

    建安19年,劉備忘恩負義,打敗了劉章,入主成都。在成都成後,劉備大辦酒宴,拿著劉章父子20餘年積攢的金銀財Bora賞賜部下。蜀地地因為戰亂少,所以劉焉劉璋兩父子兩代積累的財務非常豐厚,這幫荊州來的土包子,一下子就把府庫給搶劫一空了,搞得劉備連軍費都沒有了。

    第二件事:沒有軍費怎麼辦?從老百姓那裡搶。

    有一個叫劉巴的人就給劉備出了個餿主意:我們可以發行大面額錢幣呀。

    原先漢代的五銖錢,是一文銅錢重量為五株(約等於現在的3.4克),劉備聽從劉巴的建議:直接造了那種大錢直百五銖(相當於100文,但重量卻只有8~9克)

    看出問題來了吧?原先是一文銅錢重量是3.4克,直百五銖錢,重量應該是340克,但劉備住的卻只有8~9克。剩下的330克全被劉備給巧取豪奪了。

    古代的銅錢是用銅來做的,所以劉備佔據的330克又可以鑄成很多錢。於是人民的財富就這樣被掠奪了。

    第三件事:特權階層的形成讓諸葛亮寒了心。

    資治通鑑漢記五十九中明確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劉備入成都後,謀士法正,在外統領防務,對內管理成都。實權非常大。法正這個人睚眥必報,恩怨心齊重,他掌權後殺了很多他的仇人。有人把這件事跟諸葛亮說了,諸葛亮竟然這樣說:“法證對於主公劉備有很大的作用,現在他做了這點壞事,和他的功勞相比微不足道,沒關係讓他搞”

    我們知道諸葛亮的性格是中正嚴明的,馬謖作為他的親信,犯了錯之後為了軍紀依然把他殺了。他竟然能夠容忍法正的胡作非為,理由就是因為法正曾經幫過劉備。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諸葛亮對劉備是已經失望了的?

    綜上3點,所以少校說,劉備入主成都後才是他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不但喪失了民心,得罪了百姓,還培養出了一批驕兵,最重要的是讓諸葛亮寒了心。

  • 7 # 落寶金瞳

    必須關羽之死。

    龐統之死雖說可惜,但是並不會對戰局有多大影響。四川該拿不是照樣拿下了麼。

    關羽未死之前,看官職,地位--假節約,這可是實打實的兵權。而且劉備把荊州都給了關羽鎮守,自己領兵入川,可想而知對關羽及荊州的看重。劉備入川的成功及關羽取樊城,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如果劉備再在四川有個呼應,這簡直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的上演啊。

    可惜,劉備入川后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有心無力支援自己的兄弟。

    關羽自己呢又表現太搶眼,人頭拿的太多,發育太快。不僅曹操怕,孫權也怕。畢竟荊州地理位置在哪裡擺著呢,荊州在人家手裡,順流而下,東吳可是要跪的。

    所以呢,吳魏合謀要遏制關羽,加上蜀國自己豬隊友,一代武聖就這麼白瞎了。

    關羽之死徹底斷送了劉備集團爭霸天下的念想。

    夷陵之戰呢,劉備是把家底造了個乾淨。要不是有個臥龍再加上劉備集團成員底子好。恐怕連偏安一隅也不行了。

    綜上,關羽死,劉備集團不可進吞天下,但是割據一方還是綽綽有餘的。可是興復漢室,恢復中原就別想了。劉備的畢生理想是啥?是割據一方麼?我想恐怕不是。關羽之死讓劉備徹底的沒了念想。一掃海內,澄清玉宇才是這個梟雄的志向。我想白帝城託孤,劉備也是因為心情低落蕭索。一個漢中王哪裡是他看重的位子呢?

    夷陵之敗,劉備死,讓季漢退而偏安一隅都有困難。

    當然蜀國後期有諸葛武侯力撐,三國鼎立局面還是比較穩的。

  • 8 # 朕驚歷史

    關羽被殺,荊州被孫吳佔領,這意味著諸葛亮隆中對的計謀或許已經失敗,但劉備以二弟關羽被孫吳所殺為藉口,起兵伐吳。

    劉備起兵伐吳,不僅是為了給關羽報仇,更重要的是收回荊州,以達到隆中對所需要的條件。荊州順江而下可攻東吳,北上可伐曹魏,其戰略地位顯而易見。如果有可能,可乘勝攻下東吳,兼兩川並東吳之人力物力,伐曹魏統一天下或許更有優勢。劉備在後來的表現也是如此,東吳在劉備聲勢浩大士氣高昂的軍隊水陸並進,勢如破竹的情況下以歸還荊州和孫尚香等條件求和,劉備的態度表明他明確的目標,攻下東吳。

    但這在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之後,荊州以不可能再收回,吞併東吳希望以是渺茫。隨著一同被燒的,還有統一天下,恢復漢室的理想。這一燒燒掉了劉備多年的積累,糧食、物資、裝備基本上全部損失,更重要的是冷兵器戰爭的關鍵——人,幾萬將士幾乎全軍覆沒,這對人口本來就比任何兩國都少的蜀漢,無疑是巨大的損失,這要恢復是很難的。

    更重要的是人才的損失,戰前大將張飛被殺對蜀漢來說以是無法彌補的損失,謀士馬良、劉巴、黃權、程畿和王甫等於亂軍中被殺,將領馮習、張南、趙融、傅彤、杜路等戰死。這一戰蜀漢的家底幾乎被打沒,實力直線下降。

    夷陵之戰後雖然有諸葛亮等人對蜀國的恢復生產,但兵力和實力以無法與當初劉備強盛之時可以比擬,因為人才的凋零,諸葛亮的北伐一直沒能夠形成與漢中之戰和劉備討打東吳時的大規模作戰,就算是諸葛亮取得勝利,也無法利用人才擴大戰果的優勢。

  • 9 # 小程看歷史

    關羽之死可以說是夷陵之戰的導火索,夷陵戰敗是劉備的轉折點。劉備的實力從興起到強盛到衰敗經歷了三個階段。

    劉備未有得到諸葛亮以前可以說是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但自從有了諸葛亮的輔佐,從此以後的發展就是順風順水的,直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以後劉備才有了一塊真正屬於自己的根據地荊州,此時劉備的事業也才算有了起色。通過幾年的發展和維護荊州也算穩定了,公元212年西川劉璋邀請劉備進川幫助平息內亂,這給劉備本想奪取西川創造了契機,由於西川劉璋為人懦弱多疑,在劉備領兵北上抗拒張魯的時候,劉璋趁機斷絕了劉備回到蜀中的退路,於是在無奈之下,公元214年劉備率領部隊攻進成都,將成都圍攻數日,最後逼得劉璋出城投降,交出了整個城池,從此整個西川就這樣落入了劉備之手,此時的劉備已經擁有了荊州益州兩郡之地,為他以後得北伐打下了堅實基礎。經過幾年的發展,蜀中也已經都穩定了下來。公元219年劉備揮師北伐,在漢中與勁敵曹操展開了決戰,最終劉備大獲全勝,從此也奪取了漢中之地,擁有了兩川之兵,同年秋天在漢中進位漢中王,這時劉備的實力算是達到了巔峰可謂是如日中天,此時是劉備最為強盛的時期。

    同年關羽也率領荊州方面軍浩浩蕩蕩開始向襄陽、樊城開進,一路之上也是勢如破竹,斬龐德水淹七軍降服於禁,等等可謂是進展的非常順利,就連遠在許昌的曹操就感到了危機。但萬萬沒想到是他的大後方出現了問題,東吳在此時偷襲荊州,荊州守將糜芳不戰而降,此時的關羽在樊城前線與守將曹仁處於相持不下。可謂是兩面受敵,由於樊城久攻不下,關羽決定撤軍回師荊州,但此時的荊州已經被東吳所佔領,關羽只能率軍進入麥城,此時的關羽孤立無援,堅守麥城。孫權派人誘降關羽,關羽偽稱投降,在城頭立幡旗,假做軍士,自己卻逃走,只有十多騎跟隨,途中遭到了東吳的埋伏,最終關羽被殺。不久這一訊息傳到了蜀中,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了蜀漢。劉備為了奪回荊州為了給關羽報仇,親自率領兩川之兵揮師伐吳,劉備聲勢浩大銳不可當,一路征伐到東吳領地夷陵地區,孫權多次遣使者向劉備求和,但都被劉備拒絕,求和不成只好奮起反抗,孫權任命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率領五萬人馬水陸並進開往夷陵前線,在此地兩軍相持數月到了第二年六月,夷陵地區暑氣正盛,劉備率大軍駐紮於從林之中,此時的陸遜終於等來了時機,深夜之際一把大火燒向蜀軍大營,此時的蜀軍一片慌亂,最終幾乎全部葬身於火海。劉備在下屬的保護下逃到可白帝城,最後在白帝城含恨而終。多年的積蓄下來的力量隨著這場大火一去不復返。蜀國的實力在這場戰役中基本消耗殆盡。最後留下一個爛攤子給諸葛亮,最後諸葛亮傾盡畢生的努力,從公元228年開始發動了六次的北伐戰爭,但是最終因為勞累過度於公元234年病逝五丈原,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也以失敗告終。

  • 10 # 以史為鑑

    我們從小說和歷史兩個緯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如果以小說《三國演義》而言,無論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還是夷陵之敗,其實都源自於龐統之死。

    要是龐統不死,劉備和龐統佔據益州、漢中,諸葛亮和關羽、張飛佔據荊州。接下來的局面就是劉備和諸葛亮協同時間,分別從漢中和荊州一起北伐,如此天下大局可定。

    但是龐統因為輕敵,卻身死於落鳳坡。這導致劉備身邊無人可用,諸葛亮只能把荊州大權交給關羽,自己和張飛水路並進,前往支援劉備。直接埋下了關羽無人制約,剛愎自用之下丟了荊州。

    連累張飛、劉備先後身亡,蜀漢大業只能陷入割據一地的局面。所以從小說《三國演義》的角度來說,鳳雛之死是劉備大業的轉折點。

    但是如果從正史《三國志》的角度來講,無論是龐統之死,或者是關羽之死,都不是劉備蜀漢政權的轉折點。只有夷陵之敗,嚴重影響了蜀漢的對內對外政策。

    龐統雖然號稱鳳雛,但在龐統死亡對劉備幾乎沒有大的影響。在龐統後,劉備又在益州迅速補充了許多益州本地的人才,比如法正、李嚴等人替代了龐統遺留的地位。

    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一度超過了諸葛亮,當時劉備出兵打仗的時候諸葛亮坐鎮大後方負責糧草,法正跟著劉備出謀劃策,劉備是言聽計從。

    黃忠陣斬夏侯淵、劉備漢中擊敗曹操等大勝後面都有法正的功勞。只可惜法正早早亡故,劉備執意伐吳的時候誰勸都不聽,最後導致夷陵之敗。

    諸葛亮曾經哀嘆要是法正活著,劉備一定不會出兵伐吳。就算非得出兵,有法正跟著劉備,也不會有夷陵之敗。

    而關羽死亡,對劉備的打擊除了兄弟之情,更多的是失去了荊州地盤,嚴重影響了劉備集團未來的戰略規劃。孫權作為比劉備小了近二十歲的晚輩,偷襲了劉備勢力並殺死了劉備集體排名第二的人物關羽。

    劉備並沒有馬上覆仇,而是穩固了內部勢力,自己稱帝后,才把第一次御駕親征放在昔日的盟友身上。這個時候的蜀漢內部有劉備諸葛亮,還有張飛趙雲等宿將,如果能按部就班以打促和,肯定能逼的孫權吐出部分勝利果實。

    但是劉備太操之過急,帶著精銳部隊正面強攻東吳,結果造成了夷陵之敗。

    本來劉備有機會把關羽死後失去荊州的影響力降到最低,但是這一敗卻葬送了蜀漢復興的大部希望,無論是士兵、將領的損失程度,還是剛剛建國的蜀漢威信,包括劉備自己的聲望和威信,幾乎都毀在夷陵之敗上。

    這也是劉備無顏回成都,暫居在白帝城的主要原因。而劉備死後,諸葛亮獨木難支,雖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阿斗實在是扶不起,最後果然是三國之中第一個滅亡的勢力。

    所以說如果談論的是演義故事,龐統之死才是蜀漢轉折的源頭。但是如果談論的是歷史,夷陵之敗才是蜀漢轉折的根本。

  • 11 # 鄧海春

    東漢末年紛爭,最終魏蜀吳三家勝出。三國主公,孫權有父兄基業,曹操有挾持天子號令諸侯的優勢。獨獨劉備成事最不易,不過據此也可知劉備本事。劉備如此英豪,卻最終大業未成而病逝白帝城。龐統之死或關羽之死時就已暗示了劉備敗局嗎?還是劉備敗於夷陵之戰呢?

    龐統足智多謀,號稱鳳雛,堪與諸葛亮比肩。可惜的是,龐統歸順劉備不足五年,便戰死雒城。其實,龐統之死對劉備而言不只有弊,而且他並未影響大局。首先,鳳雛雖死,臥龍猶在。龐統最為人稱道的功績便是助劉備入蜀得川。他向劉備獻上中下三條密計,劉備採納其中計,先擒殺守城將領,再進兵成都。依計而行,果然攻克成都。但是相較之下,諸葛亮的功績更多。因而,就算龐統已死,有諸葛亮在劉備身側,實現三足鼎立也只在早晚而已。

    除此之外,龐統之死讓劉備出師西川變得名正言順。劉備意圖攻取西川,卻又師出無名。以仁義而聞名天下的劉備斷不能如此行事。在正史中,龐統率兵攻雒城時,被流矢射中而亡,劉備對此十分痛惜。龐統一死,劉備打西川完全可以說是為軍師報仇,一來師出有名,二來激勵士氣,算是一舉兩得。因而,龐統之死對於蜀漢大局影響不大。

    關羽之死對於劉備影響極大,但是也只是加速了劉備失敗,並不是劉備失敗的根本原因。首先,關羽身為劉備結義兄弟,又是蜀漢名將。他敗走麥城後,劉備可謂痛失臂膀。當時蜀漢悍將何其多,關羽之死雖然影響甚大,卻不至於讓劉備因無可用之人而敗北。其次,關羽一死,他所守的地盤荊州也被他人所得。漢獻帝在許昌,與關羽軍相隔很近。曹操為避關羽鋒芒,都曾想要遷都。後來在謀士勸說下,才想聯合東吳對抗關羽。荊州乃是蜀漢要地,荊州一失,劉備自然痛心疾首。

    龐統與關羽之死雖然都對劉備影響極大,但最終讓劉備失敗的還是夷陵之戰。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屢屢犯錯,這才導致敗北。首先,蜀漢成立不久,政局未穩百姓未定,劉備卻不顧勸阻貿然進攻,蜀漢的經濟基礎早已決定了必敗的局面。其次,劉備為關羽報仇心切,戰爭準備不足就出戰。如此求勝心切的劉備理智全無,被引入兵力難以展開的山地地區。劉備此次出兵依靠的就是兵多勢重,然而在山中優勢全無。最後,陸遜其人不容小覷,他的火攻之法讓蜀軍全線崩潰,劉備只能鎩羽而歸。

    夷陵之戰中,不僅士兵傷亡多達八萬餘人,而很多軍用物資也喪失殆盡。除此之外,很多名將陣亡於此戰中。劉備雖然逃到了白帝城,但他本就病重,加之兵敗如山倒,最終只能含恨而終。可以說,夷陵之戰是劉備的最後一敗,也是他最慘烈的一敗。

    劉備其人善於隱忍,又喜怒不形於色。貿然發動夷陵之戰不是他的風格,這實在是報仇心切下的感性之舉。如果沒有夷陵之戰,可能三國的最終結局又要另當別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羊下顎,有軟腫塊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