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德範1

    這是《孟子•滕文公下》論什麼樣的人才能稱謂"大丈夫"。這幾句的意思就是:"大丈夫"應該富貴了不能使我放縱享樂,貧賤不能使我改變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卑躬屈膝,這樣的人才夠叫"大丈夫"。

  • 2 # 四魂之玉6

    首先,不能淫、不能移、不能屈的物件是什麼?我想應該是一個人的內心,不為富貴、貧賤、威武所脅迫、所控制,能守住自己,也就是做自己,所以說人不為(wei2)己,天誅地滅,一個人不能正確地做自己,必然會導致一些惡果、甚至是懲罰。

    那什麼是自己?什麼是自己的內心?

    人的內心世界從一出生開始成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很多屬性組成,比如剛出生時,寶寶需要第一口呼吸、餓了需要產生進食慾望、熱了需要產生舒適體溫的要求、手裡拿著食物時會擔心別人搶奪、會害怕雨水井蓋不敢跨越、在幼兒園希望得到老師表揚......這些情感、慾望等等構成了人的內心,它們是客觀存在,不受受道德和科學認知約束,我們每個人在經歷了種種事件後,形成了自己的內心。

    因為每個人的內心成長不一樣,所以每個人在對待外部情感時的取捨、偏重都是不一樣的。比如你的問題,在面對富貴、貧窮、威武時,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而君子能做到三個不能,這就是個人修為的一個目標。

    是否必須要做到三個不能?如何才能做到三個不能?是修心修行,這個需要大篇幅來論述,恐難盡表,略析一二吧。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富貴的念頭,如何把握富貴的中庸呢?我對富貴的索求,是保障個人生活和工作之尊嚴而非權力上的慾望、是對個人自由行為的保障而非非分之想的雜念等等,而非虛榮、攀比。不是貪求富貴也不是鄙棄富貴,箇中持正,是一個漫長的修為過程,需從一事一情上去思考,不因外界的誘惑、脅迫而改變,既非固執也非善變,如如不動。非三言兩語而能盡述。其實不管是誰,修為在個人,書本、文字既是有用也是有害的,有用是可以進行可視之表達,但是如果不能消化吸收,僅侷限在字面,那就用處不大了,甚至有害;大家從小學到大學,一樣的老師一樣的教材,最後大家的學識一樣嗎?同是金剛經,大家看完後感受一樣嗎?以學習為例來談修為,首先是學,瞭解概念,做練習等等,然後是忘記,在消化領悟中去忘記,只需留住最本源、最簡單的那個“體”,最後方能融會貫通,一理通萬里通,在“忘”這一步是修為的難點、關鍵點,我們往往不能忘卻而在心裡留了過多的私慾,長期積累,知識多僅是表象,最後反而會成為負擔,更別說領悟、悟道了。最後我舉個例子,金庸筆下的掃地僧說,武功越高,越需要相應的佛法去化解戾氣,這裡武功好比學習、工作、生活具體行為,而佛法,相當於個人智慧的修煉,說得很有哲理的。所謂儒釋道這些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莫論名稱、莫重字義,你就把它們當一層展示在世人面前的皮囊,你需要的是透過這些皮囊激發自己的修為,去探尋皮囊後面的、隱藏在自己內心的“光明”、“空”、“道”。

  • 3 # 視覺邊界

    “富貴不能淫”怎麼理解呢?我們常說的“飽暖思淫慾”是一種人生常態。很多人衣食無憂之後就開始紙醉金迷,而這種生活對修身養性,對自身是毫無益處的。這句是告誡人們身處富貴而不思淫慾,合理控制自己的慾望。

    “貧賤不能移”:身處貧窮的人往往會為了生存,做一些失去原則的事情,這個原則在現在最低標準就是法律了,其次是道德。也就是說一個人再窮也不要做違法亂紀、不道德的事。

    “威武不能屈”:身處低位不要向無理的強權武力屈服,這是一種氣節。這種氣節在蜜獾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這就是為什麼它有那麼多粉絲的原因了。

  • 4 # 歷史寶藏

    無意看到了題主的這個問題,就來簡單做一個答覆。

    首先,題中這句耳熟能詳的句子,出自中國古代四書五經中四書之一的《孟子》一書,此書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著,記載了孟子的一些言論,是孟子思想、政治觀點的主要反映。“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句,具體在《孟子·滕文公下》一文。

    《孟子》書影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字詞是理解句子的基礎,首先從字詞含義來解讀。

    “淫”在漢語字典中含義有如下幾種:1. 過多,過甚:~辭。~雨。~威。2. 漸浸,浸漬:浸~。3. 迷惑:富貴不能~。4. 在男女關係上態度或行為不正當:奸~。~蕩。~亂。~穢。~猥。~書。5. 放縱,沉溺:~湎(沉溺於酒)。驕奢~逸。 在這句話裡是“迷惑”的意思。“移”就是“動搖”的意思,“屈”是“理虧”之意。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富貴的時候,能夠不被物質所迷惑,做到不玩物喪志;在窮困的時候,能夠不動搖其意志,甘貧而樂道;在力量強大時,能夠不做理虧的事情,不去以強凌弱。”

    這句話作為這一篇的重點語句,其實很能體現孟子的思想。孟子的弟子問他,公孫衍、張儀這些出名的縱橫家算不算大丈夫呢?孟子由此展現出自己對大丈夫的理解。不趨炎附勢,不卑躬屈膝。“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表達出孟子這種不屈從權威的高大人格。“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實際上是一種博大的胸懷和遠大的志向。站在天下的宏大視野下,去立正位、行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實際上是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思想的再現。然後就是對大丈夫定義的具體闡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實際上這是三種假設,如果富貴了,如果生活困窘,如果得到了權勢,而這樣三種情況下,孟子都會堅守自己的底線,做到不淫,不移,不屈。由此可以想見,孟子是個對自己要求很嚴格的人,對義的追求高於現實的一切,甚至高於生命!正所謂:“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而孟子所堅持的道和義,就是其思想中最為核心的“民本”和“仁政”。

    孟子相信人民和民生是第一位,“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從農民出發,重視國家之本——農業。“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這才是孟子想要的王道,可惜在當時只追尋“王霸之道”的社會環境下,孟子的思想無法收到統治者的重視,但是孟子的“民本”和“仁政”是中國傳統社會思想史上的重要成果,這也是孟子被稱為“亞聖”的原因。

    後人所繪亞聖孟子像

  • 5 # 思想品德是人人要的

    也可理解為,貧賤不能失心智(貧賤不失心智),富貴不能起淫心(富貴不起淫心),意思是每個人所處生活環境不同就要相對應作出自己原則正理來,不能在任何人的誘惑下做下不可饒恕的罪惡,天作孽尚可恕,人作孽不可活,每個人要按自己正確合適世人可接受的準則來,窮要窮得乾淨,富要富得清高(不要自命清高),謙虛能使人頭腦清醒,糊塗能使人不知天高。

  • 6 # 山萌嶙峋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滕文公下》。這三句話之後還有一句:此之為大丈夫。這就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提出的成為大丈夫的三條標準。1.人在貧賤時容易變、容易移,容易失去做人的道德和準則甚至是做人的底線。就像現代社會上有的人太現實太物質化,以至出現了“笑貧不笑娼”的現象。這應該是社會的悲哀,國家的悲哀,民族的悲哀。2.人在富貴時容易懶惰、容易享受、容易飄飄然、容易不思進取。俗話說:窮人乍富,挺腰拔肚。這是講:人過慣了窮日子,乍一過上富日子就不知道怎麼辦(以前叫不知勤儉節約現在叫不會投資理財),甚至從富裕走向悲慘。人再富也要保持頭腦清醒,不能花天酒地,不能“淫”。3.威武不能屈,即使自身勇武,也要以徳服人,而不以武屈人,濫用武力。同樣自己在面對別人的蠻不講理武力脅迫時也要做到不屈,“士可殺不可辱”。一言以蔽之:這三句話即是孟子提出的成為“大丈夫”的標準,也讓人學到了做人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清水裡呆久了小鯽魚會死嗎肚子會發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