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王頭說歷史
-
2 # 塔奇克馬80667869
後金軍長於野戰,因為缺乏重武器(大炮)也沒有炮兵,其人口也不允許他採用消耗大量兵力的攻城戰術。在整個遼東作戰中,基本沒有對堅強防禦的堡壘實施過強攻。
基本上是用偷襲,內應這樣的手段。最多是長時間圍困。
在三順王投降後,獲得了鑄炮和有經驗的炮兵,而且有了足夠的漢人做炮灰後才開始進行城市攻堅戰
-
3 # 向斌快速跳
遼東戰場 明全靠堅城利炮 不敢和八旗兵野戰 然而八旗兵又沒有攻城利器 也只能打打草谷了 一個進不來 一個不敢出去
-
4 # 滿洲人1
什麼叫寧遠大捷,歷史上跟本不存在什麼寧遠大捷。只不過是後事漢人拿此戰找面子而己。寧遠之戰是努爾哈赤派重兵圍困寧遠城,言後用少部兵力洋攻,努爾哈赤其主要目的是拿下覺華島,因為覺華島是明軍在東北總後勤糧庫,當時金國糧食短缺,拿下覺華島一可以緩解金國糧食石足。二可以動搖明軍抵抗信心。而且當時正逢冬季海水凍結成冰,正是攻打覺華島最佳時機。所以當時努爾哈赤派阿敏帥兩旗兵力打下了覺華島,獲得大批糧食和大量兵器。當努爾哈赤用兵目的達到後,帶著大量繳獲戰略物質勝利而歸。那為什麼現在有不少人極力鼓吹是袁崇換用十四門大炮用住寧遠城,並將努爾哈赤炸傷,甚至說炸死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事情的真象是這樣的,努爾哈赤用重兵圍住寧遠城後,每天只派少量士兵攻城,一是拖住袁崇煥,不讓他出來救援覺華島。二是一但袁崇煥有膽敢出城,就將其消滅。面對金國兵攻城,袁崇煥始終沒敢出城,他知道出城就是一死。所以他每天只是炮頭阻擊遠的後金兵。有少部分金兵攻到城下的,用弓箭和滾木雷石,火,水凍成冰進行反擊。說這一天,明軍炮火擊重金國一主帥,並用紅布包裹一人抬下去,並有一片哭聲,金國撤軍了。這一傳說是跟據明朝有一本民間什麼書裡所說的,懷疑受傷的那人就是努爾哈赤,要不然,金國兵怎麼不攻城而撤軍了呢,當時這本書作者只是猜測而已。在明朝政府正式記載中,並沒有這次事件一興半點記載。如真是袁崇煥用炮把努爾哈赤咋傷,不用說炸死。他袁崇煥早就向朝庭報功了,也不至於他後來被崇禎皇帝殺死。再昏庸皇帝也不會殺死這麼有大功之人是吧!這就是歷史這就是事實,現在有一些人硬是不顧歷史事實愣是拿野史的一個推測當事實,替袁崇煥吹牛逼,你能怎麼辦,嘴長在人家身上。據清太祖帝實錄記載,努爾哈赤是當年二月攻打寧遠的,四月又親自帥兵攻打蒙古,大獲全勝而歸。七月率上旬,又親率眾大臣貝勒,出瀋陽城二十里,迎接蒙古喀爾沁部來投,並在郊外大擺宴席款待蒙古喀爾沁部貝勒。七月下旬,突發癱瘓去今天遼寧本溪市小市溫泉洗浴治療,不見好。八月中旬坐船順太子河回瀋陽,在離瀋陽四十里一個叫奉集堡的地方逝去。享年六十八歲!在他病重時,當時陪同在身邊有二貝勒阿敏,大福晉阿巴亥,也就是多爾袞的母親等人。當皇太極從從瀋陽趕來與父親見面不久,努爾哈赤就去逝了。當努爾哈赤被屍體運回皇宮後,皇太極和其他幾位貝勒一起向阿巴亥等三位皇妃宣佈努爾哈赤遺願,讓大妃阿巴亥等三位一人妃子陪葬。巧的是努爾哈赤打完寧遠之戰半年之後死亡了!向著名清史專家,閻崇年先生也推論,說袁崇煥火炮,沒把努爾哈赤炸死。而是炸傷了。從此努爾哈赤很鬱悶很上火,戎馬一生沒打過一場敗仗,競輸在一個名不經轉了雲書生出身的袁崇煥身上。為了排解心裡鬱悶怒氣,挽回面子。才在當年四月份,統兵北上打蒙古找回面子如按閻先生推論,努爾哈赤負傷後,不到兩月,又從新上戰場,這對當時已是六十八歲的老人來講,和當時的醫療水平來講。是乎也不太可能,過了不到兩月又能從新騎馬上戰場了。總之,有一些人,對努爾哈赤恨之入骨,極不願意看到努爾哈赤因病而死,而願意看到努爾哈赤是被明軍打死的,實在是拿不出象樣證據證明努爾哈赤是被明軍炮火炸死的,那炸傷也行。他們更不願意看到一個戎馬一生四十多年,爭戰四方而沒打過一場敗仗榮耀的戰神所創造的軍事神化榮耀落到一個滿洲人身而有失漢人之臉面。這就是所謂寧遠大報偽事實的全部經過。望明眼人見明。在這裡,我順說一下,在清太祖帝實錄裡,也沒有提到關於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有關努爾哈赤受傷之記載。清史籍沒記載好理解。為了要面子。不願承認!但奇怪的是,這麼大事件,明朝史記中也沒半點寧遠之戰,努爾哈赤受炮火擊傷事伴的半點記載。這就更奇怪了。是不!不好理解對對嗎!不好意思嗎。寫的太長,謝謝各位閱讀!
-
5 # 士說新語
實際上並不是努爾哈赤打不贏袁崇煥,而是這倆人就真沒有打過一次野戰啊!就是說歷史上這倆人從來沒有正面剛過!
薩爾滸之後大明九邊精銳盡喪薩爾滸是努爾哈赤成名之戰,這場戰役是努爾哈赤宣誓“七大恨”以後,明朝方面的反擊,明軍以大約8萬6千人的兵力、加上盟友海西女真葉赫部一萬、北韓一萬三千人的軍力,卻被努爾哈赤以少勝多,逐一消滅。
此戰以後,明廷經營多年的九邊精銳一朝喪盡,自此以後再沒有與後金野戰的實力!之後又發生了好幾次大的戰役,松山之戰、明廷四川土司白桿兵和江浙戚家軍在此落幕、廣寧之戰、關外遼西再不屬於大明。
這大概就是努爾哈赤遇到袁崇煥之前取得的輝煌戰績,總而言之一句話,明軍已經沒有任何實力能夠跟後金騎兵在野外一較高下,幾乎都是一觸即潰。
大明王朝最後的尊嚴:臉上貼光的寧遠、寧錦大捷從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慘敗到天啟二年廣寧之戰的慘敗,明軍從此以後就再也不敢滿洲野人打野戰了,所以”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這句話才廣為流傳。實際上就是前面幾次大敗影響太深,導致明軍失去了正面對抗八旗的信心。
而到了天啟四年,關外只剩下寧遠、錦州兩座鎮城。為了抵禦後金、孫承宗鎮守寧遠、以滿桂和袁崇煥重新修築寧遠城。
孫承宗打算在寧遠周邊修築一些列的防禦工事以此長期抵禦後金的入侵,但奈何孫承宗遭到罷免,高第接替了他的職務。隨後在天啟六年,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撤職,立馬率領軍隊渡過遼河,圍攻寧遠。而高第和總兵楊麟卻擁重兵于山海關不救寧遠的袁崇煥。
而寧遠的袁崇煥報著必死之心堅守寧遠、依靠西班牙的佛郎機大炮,從城門往努爾哈赤軍隊裡轟嗎,努爾哈赤見勸降不成,寧遠也攻不下來,大炮比較犀利,就退兵了。
這場保衛戰其實算不上什麼勝利,只是成功防禦住了後金的攻擊,而後金兵也沒有損失多少,但好歹沒有失去城池,這是自與努爾哈赤交鋒以來,明廷取得的最好成績了,於是就大吹特吹吹成了”寧遠大捷。此次大捷之後,努爾哈赤不就就死了。(民間傳說是被袁崇煥的大炮給轟死的......)
此役之後,袁崇煥受到重用,開始鎮守遼東。手握大權的袁崇煥打算依託寧遠、錦州、山海關一線打造一條堅固的防線,這條防線的不僅以堅固的防禦工事為依託,主要的是提出了”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政治、經濟策略。隨後在天啟七年成功防禦了皇太極的捲土重來,兵造成了一定的傷亡。這次戰役被稱為寧錦大捷。
袁崇煥與努爾哈赤的交手實際上就只有寧遠保衛戰這一次。努爾哈赤並不是打不贏袁崇煥,而是它不知道袁崇煥這個人擅長修城啊。縱觀袁崇煥的一生,一場野戰記錄都沒有,幾乎都是靠著城池堅固和佛郎機大炮的威力,讓後金難以短時間內攻破城池。
而我們再看努爾哈赤的發家史,以及欺負明朝的過程,都是以其軍隊的機動性,在野外逐一擊破並不協同的大明軍隊,從而攻佔了遼東遼西大片土地。
可遇上袁崇煥這個從來沒想過跟努爾哈赤正面野戰,而扮烏龜死守城池,前期後金根本就不太擅長攻城戰,缺乏攻城器械和武器。所以一直到 1644年以前,八旗兵都很難攻下任何一座明朝城池。直到吳三桂把清軍放了進來,後果麼就是李自成毫不知曉八旗底細的情況下跟人家打野戰,能敗得不快麼,而在隨後的日子裡,滿清組建綠營,漢軍越來越多,也就慢慢適應了攻城戰。
-
6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我想從純軍事角度嘗試回答一下。
縱橫天下幾十年的努爾哈赤,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會敗在袁崇煥手下,而且敗得非常慘,甚至有人說這仗直接或間接導致了一代梟雄的殞命。
對於這場影響深遠的寧遠之戰,許多唯技術論者,歸因於袁崇煥從西洋進口的紅衣大炮威力無比。這是不客觀的。
這就有了電視作品裡經常看到的畫面,努爾哈赤指揮著騎兵冒著紅衣大炮的炮火一路衝鋒,被炸死一波又去一波,要是電視畫面不給明軍鏡頭,還以為是在拍義和團的情節呢。果真如此,那努爾哈赤不是輕敵,是腦殘!
實際上,在寧遠之戰中,紅衣大炮擊殺很可能不足百人!
要說在開打之前,努爾哈赤輕敵,這個可以理解。畢竟整個遼東都快打下來了,寧遠屁大個城,還不夠塞牙縫的。可是,眼瞅到大大的紅衣大炮在上面掛著,一炮打下來威力也不小,努爾哈赤還輕敵冒進就說不過去了,那麼,努爾哈赤為何在知道有紅衣大炮的情況下依然進攻呢?因為努爾哈赤認為,即使有紅衣大炮,依然有把握打下寧遠!
把握何來?
因為,紅衣大炮,或者明清戰爭時期所有的大炮,在功能上,不是我們今天想象的這樣無敵。單靠紅衣大炮,努爾哈赤不怕攻寧遠!
紅衣大炮,一炮下來,對當時所有的防禦兵器免疫,這個無敵。射程五里,也就是2500米,這個在憑城堅守的情況下也夠用了。
問題出在射速。當時的大炮,都是前膛炮,打完以炮以後要清理炮膛,再從前面裝彈射擊,史書沒有明確記載明軍當時多久開一炮,但是,英海軍大約是2分鐘開一炮(明軍當時的訓練水平,應該不會高於這個速度,有的專家把大炮估計在3分鐘一炮,我覺得有點牽強,畢竟明軍也是專業炮兵部隊,寧遠守軍指著這玩意活命的,勤加操練後,不至於低於英軍的平均水平太多)。那麼,最大射程2500米的距離,刨除掉最小射擊距離的500米(此處不確定,我自己按照拋物線計算的,由於專業所限,沒有辦法計算彈種的影響,還請專家指導),在這2000米的有效距離內,如果是步兵跑步的話,8-10分鐘跑完了(攻城時,城池開啟缺口前,不可能讓騎兵上去送死的)。而考慮到清軍可能使用櫓車(防火炮防補助,防弓箭、火槍沒有問題)也應該在20分鐘內走完(正常櫓車慢慢推進的話可能30分鐘走完,但是明顯在挨炸,清軍加快腳步,10分鐘1公里應該不能再慢了)。2分鐘一發,大約也就是每門門火炮10發左右,而當時,袁崇煥總共11門火炮。由於火炮移動不便,而寧遠孤城,事先無法預估敵軍進攻方向,有理由相信,城池的每個角2門火炮,另外3門火炮機動配置。而在進攻時,后角的4門火炮是無法參戰的(早期火炮有不穩定,跨越攻擊風險太大,一不留神把自己城門炸了)。也就是說,參戰的7門火炮,大約可在敵軍衝擊過程中發射70炮左右。50%的命中率,20%的機率擊毀櫓車(這個資料我其實也不懂,但是參考了一個我很崇敬的軍事專家),大約有效射擊14炮。因為對付的是櫓車,所以一定是實心彈,爆炸力有限,一炮能擊殺的人最多也就是5、6人,那麼,在後金軍的推進過程中,消滅的最多也就70人不到!
這就是我說的,紅衣大炮擊殺可能最多不足百人的原因。
那麼,袁崇煥勝在何處?
首先,依然是紅衣大炮!我不是自己給自己打臉,一種武器的作用,不能簡單的歸納為他擊殺了多少敵人,他在戰術上的作用是更關鍵的。
什麼火炮響聲震天,影響雙方士氣我就不說了,確實存在!
但是,主要是壓縮了後金軍的戰術空間,並決定了城牆下攻防戰的結果!
明清交替時期清軍(後金軍)的攻城套路,一般是,一堆人衝到城下,一部分人對城牆上方進行壓制射擊,另外一部分人進行“施工”,強行拆牆,打出一個缺口來,然後,破城擴大缺口,缺口足夠大的時候,騎兵一波衝入城,戰鬥就結束了。
紅衣大炮的射速是慢,但是你拆遷也不是很快能挖好的呀。所以,城牆下對峙的時間很長,由於紅衣大炮的存在,清軍難以一次投入太多的攻城部隊,而攻城部隊也難以採取密集攻擊陣型(密密麻麻排隊挨炸)?因此,每次攻擊時,投入的也就幾百人,根本無法壓制城牆上的火力。因此,儘管施工隊有烏龜殼防護,守城方依然可以從容地使用火和油來攻擊(你烏龜殼防弓箭防石頭,難道還防火嗎?)我很敬仰的專家把這種火攻叫做非制式武器,並認為這是取勝的關鍵,我覺得,至少從唐朝開始,就有人(李晟)用火和油對付挖牆腳的攻城部隊了。這個不算出奇,如果城牆下的火力壓制足夠,這種火攻會打很大折扣的。
其次,還真怪努爾哈赤。
本來攻城不下,撤就是了,也不算什麼大失敗。攻城不下,退卻,不算是什麼大的失敗。可是,努爾哈赤在第一天攻城不下的情況下(可以預計的是,攻城器械損失殆盡),依然發起了幾次衝擊,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傷亡,把小挫折轉化城了大敗。
當然,必須要說的,也是最重要的,還是當時明軍的堅持戰鬥。袁崇煥,雖然只是一介書生,當時也只是初陣,但是單騎出塞,慷慨出戰的壯舉無疑激勵了三軍。滿桂、祖大壽等將領也透過艱苦奮戰,打破了後金不可戰勝的神話,穩定住了遼東的戰局。
-
7 # 參知正史
努爾哈赤一生中唯一一場敗仗,也是他人生最後的一仗,便是寧遠之戰。寧遠大戰時,袁崇煥能以2萬孤軍擊潰13萬後金軍,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袁崇煥使用的11門紅衣大炮等火器給了毫無準備的努爾哈赤以沉重的打擊。紅衣大炮,本叫紅夷大炮,是從葡萄牙採購的,因為清朝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忌諱“夷”字,故而改稱紅衣大炮。
當時袁崇煥使用的紅衣大炮是英國製造的早期加農炮,炮身長、管壁厚、射程遠、威力大,特別適合擊殺密集騎兵,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自然也是後金軍最大的剋星。
其次,袁崇煥主張要守住山海關,必先守住關外,也就是在山海關外的寧遠固守,於是在袁崇煥的努力下,很快修建起一座新的寧遠城,並以寧遠和錦州為核心,構築起著名的“寧錦防線”,使得努爾哈赤始終無法突破。
另外,努爾哈赤攻破廣寧後,因為戰線拉得過長,導致兵力不足,領地內矛盾糾紛不斷,努爾哈赤也無力維繫後院的穩定,被迫譭棄廣寧、棄守遼西,就此給了大明朝廷以喘息之機。
於此同時,努爾哈赤之前實行的一系列政策的副作用開始顯現。尤其“計丁受田”制的施行,進一步激化了女真族與漢族的矛盾,後金政權出現了危機。
最為關鍵的是,寧遠大戰中,努爾哈赤被紅衣大炮擊傷,回到盛京後不久就去世了,時間沒給努爾哈赤捲土重來的機會。假如努爾哈赤沒有受傷,他與袁崇煥之間最後誰勝誰敗還是很難說的。但是歷史從來不承認假如,也許這就歷史的魅力所在吧,留給後人無限的想象!
回覆列表
清太祖努爾哈赤(天命汗)一生指揮過許多重大的戰役,大都以勝利告終。
1622年(明天啟二年、後金天命七年),天命汗大敗明遼東經略熊廷弼、巡撫王化貞,奪取了明遼西重鎮廣寧。
明朝廷懲處了熊廷弼、王化貞後,委任天啟帝的老師、大學士孫承宗為遼東經略。孫承宗起用了袁崇煥。隨之,袁崇煥與天命汗激戰於寧遠。
一、清太祖志在必得,發威寧遠城。
1626年(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正月,68歲的天命汗親率六萬八旗軍,號稱二十萬大軍,渡過了遼河,如入無人之境,向孤城寧遠猛撲而來。
寧遠守將袁崇煥(字元素),進士出身,標準的文職官員。之前,從未指揮過作戰。
天命汗在距離寧遠城五里之處安營紮寨,橫截山海之間的大路。
他採取了“先禮後兵”的策略。放回被俘漢人,把勸降書捎給袁崇煥:獻城投降,高官厚賞;拒絕投降,城破身亡!
袁元素豪氣迴應:義當死守,豈有降理!
天命汗見袁元素死硬得很,就命令軍兵猛力攻城。城堞上,箭頭如傾盆雨;懸牌上,矢鏃如刺蝟皮。
但是,八旗軍沒能攻陷城池。努爾哈赤就另闢蹊徑,命令軍士冒死鑿城挖洞。八旗兵把城牆鑿開了三四處、高約兩丈的洞口。
明守軍發現後,就拋火球、扔火把焚燒挖城掏洞之敵。當城牆快被挖穿時,袁元素親自帶兵,用鐵鎖裹著棉絮蘸油點燃,垂下來燒挖城之敵。
袁崇煥的戰袍被射破,肩臂受傷,仍舊堅定指揮,不下火線。 戰爭僵持著、對峙著。 二、袁崇煥絕地反擊,挫敗八旗軍。
這一天,戰局發生了巨大反轉。八旗軍的軍營裡,不斷爆炸,不斷騰起煙火,不斷傳出撕心裂肺的嚎叫聲。袁崇煥的西洋大炮(又叫紅衣大炮),發威了,重創了八旗軍。
清太祖對明軍新引進的這種大炮的特點、效能、威力,一無所知,毫無準備。 炮過之處,死傷一片。於是,八旗軍的官兵都害怕了、恐懼了,都畏縮不前。
即使天命汗親自督陣,將領們持刀在士兵身後壓陣,士兵們在即將前進到城下時,又都因為害怕大炮而快速退回來。
袁元素的大炮又怒號了,敵軍軍營裡一片火海。紅衣大炮擊中了黃龍幕,傷了一個大頭目。隨後,八旗軍撤離了寧遠。
有人認為,這個“大頭目”就是天命汗努爾哈赤。
三、天命汗惜敗寧遠,終結璦雞堡。 清太祖戎馬一生,幾乎沒有打過敗仗,可謂歷史上的常勝統帥。
但他佔領廣寧後,年事已高,體力衰弱,深居簡出,怠於理政。 他對寧遠守將袁元素沒有仔細研究,對寧遠守城炮械也沒有偵知實情。在沒有全面分析彼此的情況下,便貿然進兵寧遠,以求速戰速決。
但是,寧遠不同於廣寧,袁元素也不同於王化貞。努爾哈赤以矛制炮,以短擊長,以勞攻逸,以動圖靜,吞下了驕兵必敗的苦果。
後金有一位叫劉學成的人,曾上書分析寧遠致敗的原因。
他說:“因汗輕視寧遠,故天使汗勞苦。”
他的意思就是說:天命汗努爾哈赤驕傲輕敵,致使兵敗寧遠。
勝利會腐蝕聰明,權力會衝昏頭腦。努爾哈赤晚年,被勝利和權力綁架了,頭腦沒有以前冷靜,犯下錯誤,吞下苦果。
1626年(後金天命十一年)正月的寧遠之敗,是努爾哈赤起兵以來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挫折。
此後,清太祖鬱鬱寡歡,陷入深深地苦悶之中。1626年八月十一日,縱橫一生的天命汗在璦雞堡(瀋陽東40裡)憂憤而終。